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5则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5则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龙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关于龙的成语故事:降龙伏虎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
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
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降龙伏虎的故事延伸【注音】xiáng lóng fú hǔ【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
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事大【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反义词】唯唯诺诺【年代】古代【例句】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会有~的力量战胜它。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降龙伏虎点评漫漫人生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
这时,就需要我们乐观的面对,需要我们用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去克服遇到的困难!你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哦!关于龙的成语故事:蛟龙得水北魏时期,朝廷决定南征,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将领,小官吏杨大眼要求率军出征。
李冲认为他的资历不够,杨大眼当众表演自己捷走如飞,他的武艺高强征服了李冲,当即任命他为主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让他蛟龙得水。
蛟龙得水的故事延伸【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出处】《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
属龙的成语及背后故事

属龙的成语及背后故事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属龙的成语,以其独特的寓意和生动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属龙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龙飞凤舞成语解释:形容书法、绘画或文章洒脱、生动。
背后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他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次,他为一座寺庙画龙凤,画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飞舞起来。
后来,人们用“龙飞凤舞”来形容书法、绘画或文章的洒脱与生动。
二、画龙点睛成语解释: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使事物更加生动、完善。
背后故事:传说唐代画家张僧繇画龙,画得非常逼真,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在龙的眼睛上轻轻一点,龙便立刻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飞出。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使事物更加生动、完善。
三、龙腾虎跃成语解释:形容威武雄壮的气势。
背后故事:古代有一位勇士,名叫赵云,他勇猛善战,所向披靡。
一次,赵云在战场上,骑着一匹名叫“的卢”的战马,左冲右突,如龙腾虎跃,威震敌胆。
后来,人们用“龙腾虎跃”来形容威武雄壮的气势。
四、叶公好龙成语解释: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心。
背后故事:古代有一个叫叶公的人,他自称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是龙的图案。
一天,真龙得知此事,便来到叶公家中。
叶公见到真龙后,吓得魂飞魄散,原来他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心。
五、龙马精神成语解释:形容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背后故事:古代有一位名叫刘表的武将,他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英勇善战。
一次,他在战场上骑着一匹名叫“龙马”的战马,勇冠三军。
后来,人们用“龙马精神”来形容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总结:属龙的成语及其背后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大全

龙的成语故事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大全导语:“龙”乃动物之传奇,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1、【画龙点睛】: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2、叶公好龙: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3、屠龙之技: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4、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描写龙的成语故事5则

描写龙的成语故事5则龙是古代吉祥的神话动物,是圣神的象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描写龙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画龙点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
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车水马龙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
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
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龙的成语故事

龙的成语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吉祥、权力和神秘的象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这些成语既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吧!成语一,亢龙有悔。
相传在古代,有一条龙非常骄傲自大,自认为自己无敌于天下。
它时常在人间作威作福,肆意妄为,嚣张至极。
然而,这条龙最终遭到了天帝的惩罚,被困在了一个深潭之中。
此时,它才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大是多么可笑和愚蠢,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
从此,人们便用“亢龙有悔”来形容那些骄傲自大、不知悔改的人。
成语二,龙潭虎穴。
相传,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听说有一条凶恶的龙藏身在一个深潭之中,他决定前去讨伐这条龙。
在前往潭边的路上,他又听说潭旁有一群凶猛的老虎,于是他又决定讨伐这些老虎。
最终,他果然成功地讨伐了龙和老虎,成为了一方英雄。
因此,人们便用“龙潭虎穴”来形容险恶的环境或危险的处境。
成语三,画龙点睛。
相传,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精美的龙图,但他觉得这幅画还缺少了一点什么。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一点墨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从此,人们便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一点点特别的东西,使得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成语四,龙飞凤舞。
相传,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神兽,它们通常被视为吉祥和神圣的象征。
因此,“龙飞凤舞”一词用来形容一种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
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村庄的春节庆典上,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犹如龙飞凤舞一般。
”。
成语五,龙生九子。
相传,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的子嗣也都具有非常神奇的能力。
传说中,龙生九子,每个子嗣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比如龙生的第一子是“患得患失”,第二子是“见风是雨”,第三子是“披荆斩棘”,第四子是“望洋兴叹”,第五子是“乘风破浪”,第六子是“骄阳似火”,第七子是“临渊羡鱼”,第八子是“独木难支”,第九子是“画龙点睛”。
关于龙的 成语故事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1.龙盘虎踞三国时期,西蜀欲与东吴联合对付曹操。
这日,刘备与诸葛亮商议道:“你常说曹操势力磅礴,我们独自无力反抗,要联合东吴,如今派谁去出使东吴好呢?”诸葛亮笑答:“这件事恐怕只有我亲自跑一趟了。
”刘备想想,也认为诸葛亮的确是最佳人选,遂下令让他即刻起程。
诸葛亮带着几位随从向东吴进发,在途经秣陵(今南京)时,看见此处地形非常特别,钟山挺拔险峻,石头山巍然而立,便指着前方说:“钟山就像一条龙一样,蜿蜒曲折地围绕着秣陵,而石头山就像蹲着的老虎一样,威武肃正,这真是建都的好地方啊!”事后果如诸葛亮所言,南京先后成为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代古都。
诸葛亮用以形容山势的“龙盘”与“虎踞”亦流传下来。
2.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有位受封于叶地的楚国贵族,自称“叶公”。
叶公非常喜欢龙,身上佩戴的钩剑、凿刀等武器上都刻有龙,家中的墙壁、门窗及梁柱上也雕刻了各种各样的龙,连吃饭的碗筷、睡觉的被褥上都画着龙。
叶公喜欢龙的名声传遍了各地,连天上的真龙也听说了,决定亲自到人间拜访他表示感谢。
有一天,叶公在午睡。
忽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轰鸣,把他惊醒了。
他正要去关窗,只见一条神龙从天而降,龙头伸进窗户,尾巴甩到厅堂上。
叶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昏倒在地上。
神龙这才知道,原来叶公并不喜欢真龙,他喜欢的不过是那些画上的龙而已,于是便扫兴地回到天上去了。
3.屠龙之技周代有个名叫朱泙漫的人,他把家产全部变卖了,带着千金巨款,远离家乡,出门去寻师学艺,一去数年杳无音信。
三年之后,朱泙漫回来了,人们问他:“你这三年工夫学会了什么手艺啊?”他说:“我拜了屠龙专家支离益为师,学会了屠龙之技。
”接着,他就扬扬得意,指手画脚,大谈其杀龙的技术:杀龙该用什么样的刀,该怎样按住龙头,怎样剖开它的肚子。
不等他说完,听的人早已忍不住笑起来了。
大家说:“你这套杀龙的本领,果然是绝技,了不起得很!可惜,哪里有什么龙来让你屠杀呢?”此成语出自《庄子·列御寇》,原文是:“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汇集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龙”的成语故事汇集,希望大家喜欢。
叶公好龙传说楚国有一个叶公,特别喜欢龙。
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
头从窗口伸了进去,尾巴一直绕到了堂屋的旁边。
叶公看见了天上的真龙,大吃一惊,吓得浑身哆嗦,脸色铁青失魂落魄,慌忙逃跑。
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叶公那种表面上爱龙,实际上怕龙的人。
“叶公好龙”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一句成语。
“好”是喜爱的意思。
现在往往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和讽刺言行不一的人。
画龙点睛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 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 ”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 一画了, 龙就会腾空飞走的! ”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
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 腾空而去。
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柳毅传书书生柳毅家住湘江岸边。
他到京城长安去考试,没考中,要返回家乡。
他有个同乡客居径阳,临行前要去和老乡告别。
他骑在马上走了六七里路,路旁田间忽然飞起一群鸟。
坐下马吃了一惊,离开道路狂奔起来,一口气又跑了五六里路才停下来。
柳毅坐在马上,颠簸得够呛。
马一停,他就下来牵着马,溜溜腿。
刚走了几步,见前面有一个女郎,赶着一群羊在放牧。
这女郎长得十分漂亮。
柳毅心中感到奇怪:这样一个美丽的女郎,怎么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在这放羊呢!再细看,那女郎双眉紧蹙,一脸愁容,衣服也穿得破破旧旧。
关于龙的成语和故事

关于龙的成语和故事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尊崇。
龙的形象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成语和故事尤为丰富。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龙的成语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篇1.龙腾虎跃:形容气势磅礴,场面热烈。
故事背景:出自《史记·卷六十三·孟尝君列传》,原文是“龙腾虎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描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势力强大,门客众多,致使周围的人们也跟着沾光。
2.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生动活泼。
故事背景: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传》,原文是“龙飞凤舞,光景纬地。
”描述的是赵壹的书法作品。
3.龙马精神:形容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故事背景:出自《汉书·礼乐志》,原文是“龙马精神,可以率舞。
”这里的“龙马”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兽。
4.龙争虎斗:形容双方势均力敌,激烈竞争。
故事背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龙争虎斗,必有一伤。
”描述的是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故事。
5.龙肝豹胎:形容珍稀美味。
故事背景: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是“龙肝豹胎,世人皆知。
”这里的“龙肝豹胎”指的是传说中的珍馐美味。
二、故事篇1.叶公好龙: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公喜欢龙,但见到真龙后却害怕的故事,寓意为表里不一。
2.龙女拜观音:讲述的是东海龙王之女因犯天条被贬为凡人,后经过观音菩萨指点,终成正果的故事。
3.龙王降雨: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请龙王降雨的故事。
4.龙凤呈祥:讲述的是传说中的龙和凤相遇,象征吉祥的故事。
5.龙抬头:讲述的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寓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总结:关于龙的成语和故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
裳而趋王。
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