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致癌物一定会得癌吗
致癌食物也分四个等级

致癌食物也分四个等级很多致癌说法无科学依据,但烟酒、黄曲霉素等有明确致癌作用一直以来,“牛奶致癌”、“草莓致癌”等传言从未断过。
“食物致癌”的说法五花八门,到底哪些食物有致癌依据?它们的“致癌等级”如何?下面由专家为你拨开迷雾。
致癌物分4个等级致癌物是指能诱发人患癌的“坏物质”,它的范畴包括任何能增加人类患癌风险的化学、物理物质及生活、工作方式等。
1965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开始了确定致癌物的工作,并于每年发布更新致癌因素的信息,最终,将致癌物分为了4个等级,其中不少与食物相关。
1级:烟草、酒精饮料、黄曲霉素、槟榔、中式咸鱼等明确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
大家生活中可能觉得吸烟喝酒没有大碍,但是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癌症的“元凶”。
黄曲霉素则主要存在于霉变的坚果、大米和玉米等,吃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清洗和储存得当。
另外,如果饮酒,男性每天最好不要超过一两,女性不要超过0.5两。
2 级:丙烯酰胺、铅、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较高的致癌物质。
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
生活中如果经常采用高温油炸、高温油烟烹制食物,接触到丙烯酰胺的机会就比较大,应尽量避免。
(还有一类是2B级致癌物,指的是可能性较低的致癌物质,其可能性在动物和人群的证据都不足。
)3 级:苏丹红色素、胆固醇、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等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
这类物质动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或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可以不顾数量放心吃,因为它们虽然不致癌,但可以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此外,致癌物中还有第4级,指相关研究中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食物中属于此类的物质较少。
“ 4个等级的致癌物,在饮食中的“伤害”不可一概而论”,专家说,1级和 2A 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 2B 级致癌物无需过度紧张,对于 3级和4级致癌物,更加不用担心,因为目前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它们可以致癌。
致癌物分类标准

致癌物分类标准致癌物是指能够引起人体组织器官中癌症发生的物质或因素。
根据其致癌作用的强度和证据的可靠程度,致癌物可以分为五类,即I 类、IIA类、IIB类、IIC类和III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类致癌物的分类标准。
一、I类致癌物:这是指已经被确定能够引起癌症的物质。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分类标准,I类致癌物被认为是对人类致癌作用确凿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已经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证实。
常见的I类致癌物包括烟草、石棉、苯并[a]芘等。
二、IIA类致癌物:这是指致癌作用的证据相对较强,但还不足以被确定为I类致癌物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在动物或人类身上已经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IIA类致癌物包括某些农药、二手烟、某些有机溶剂等。
三、IIB类致癌物:这是指致癌作用的证据相对较弱,但仍有一定的科学支持的物质。
与IIA类致癌物相比,IIB类致癌物的致癌性证据较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常见的IIB类致癌物包括咖啡因、红肉、工作场所的部分化学物质等。
四、IIC类致癌物:这是指只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致癌作用的物质。
虽然这些物质在动物身上表现出致癌性,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对人类也具有致癌作用。
常见的IIC类致癌物包括某些农药、某些抗生素等。
五、III类致癌物:这是指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致癌性。
常见的III类致癌物包括咖啡、茶叶、某些蔬菜水果等。
需要注意的是,致癌物的分类标准是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对某些物质的致癌性重新评估。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已被确定为致癌物的物质,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致癌物的分类标准分为I类、IIA类、IIB类、IIC类和III类。
这些分类是根据对致癌作用的证据和可靠程度进行的区分。
致癌物分类等级

致癌物分类等级致癌物是指能够引发或促进癌症发生的物质。
根据其致癌性强弱,国际机构将致癌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致癌物的分类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致癌物进行详细解析。
一、1类致癌物1类致癌物是指已被确认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类的致癌性具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无论其暴露剂量多少,都能够导致癌症的发生。
常见的1类致癌物包括:石棉、苯并[a]芘、二手烟、甲醛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的致癌风险非常高,应尽量避免接触。
二、2A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有一定的科学证据支持,但还不能确定其对人体的致癌风险有多大。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2A类致癌物包括:酒精、染发剂、塑料制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等。
对于这些物质的使用应谨慎,尽量减少暴露。
三、2B类致癌物2B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致癌性的科学证据相对较弱,暂时还无法确定其对人体的致癌风险。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来确认其致癌性。
常见的2B类致癌物包括:咖啡因、食品中的苯丙胺、手机辐射等。
虽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对人体有害,但仍建议适度使用。
四、3类致癌物3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癌性的物质,但目前的科学证据还不足以确定其致癌风险。
这些物质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致癌性。
常见的3类致癌物包括:咸鱼、腌制食品、某些草药等。
虽然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目前尚无法确定其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五、4类致癌物4类致癌物是指可能对人体无致癌性的物质。
目前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物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
常见的4类致癌物包括:纯净水、天然气、水果等。
对于这些物质,人们可以放心使用,不必过于担心致癌风险。
通过对致癌物的分类等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些物质。
对于1类致癌物,应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致癌风险;对于2A类和2B类致癌物,应谨慎使用,尽量减少暴露;对于3类致癌物,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致癌性;而对于4类致癌物,可以放心使用。
癌症的病因与治疗

癌症的病因与治疗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它仿佛是一个隐藏在身体内的恶魔,悄然无声地侵蚀着生命。
那么,癌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与之抗衡呢?癌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就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首先,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癌,那么其亲属患癌的风险可能会相对增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癌,只是意味着可能存在某些遗传的易感性。
生活方式也是癌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长期吸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肺癌。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日积月累,导致细胞癌变。
过度饮酒则会增加肝癌、食管癌等的发病风险。
饮食方面,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以及长期食用腌制、熏制、烧烤等含有致癌物质的食品,都可能诱发癌症。
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可能增加胃癌的患病几率。
环境污染同样不可小觑。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成为癌症的导火索。
长期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中,如苯、甲醛等,会增加患白血病等癌症的风险。
此外,病毒和细菌感染也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等。
压力和不良情绪也是癌症的“帮凶”。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为癌细胞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了解了癌症的病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癌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癌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早期发现的癌症,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往往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但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肿瘤已经扩散或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时,就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化疗则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这些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对癌细胞进行攻击。
但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引起脱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3类致癌物限度

致癌物是指能够引发癌症的物质或因素。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对致癌物的限度。
在我国,根据国家标准和法规,致癌物可以分为三类:A类、B类和C类。
一、A类致癌物A类致癌物是指已经被确证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明,能够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
A类致癌物的限度非常严格,通常是零容许限度。
这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A类致癌物的含量都不能超过可检测的最低限度。
常见的A类致癌物包括:1. 硝酸盐类物质:如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食品中,如烟熏食品、腌制食品等。
2. 长期暴露于石棉颗粒:石棉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但长期暴露于石棉颗粒会增加患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3. 苯类物质: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但长期接触会增加患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
二、B类致癌物B类致癌物是指存在一定证据表明它们可能对人类健康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与A类致癌物相比,B类致癌物的证据可能不够充分或者存在一些争议。
对于B类致癌物,限度通常是以允许的最大容许量来表示。
常见的B类致癌物包括:1. 某些农药和杀虫剂:某些农药和杀虫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2. 某些工业化学品:某些工业化学品,如苯并芘、丙烯腈等,被认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
3. 部分食品添加剂:某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致癌风险。
三、C类致癌物C类致癌物是指存在一定疑据表明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的物质。
与A类和B类致癌物相比,C类致癌物的证据更为有限或者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对于C类致癌物,限度通常是以允许的最大容许量来表示。
常见的C类致癌物包括:1. 部分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存在于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等中。
2. 部分工业化学品:某些工业化学品,如苯、甲醛等,被认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致癌风险。
3. 部分放射性物质:某些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致癌作用。
吃了致癌物一定会得癌吗 揭秘癌症的早期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吃了致癌物一定会得癌吗揭秘癌症的早期症状
导语:生活中有许多致癌物,有的人认为吃了这些致癌物就一定会得癌症,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癌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下面小编告诉你答案,一起去下
生活中有许多致癌物,有的人认为吃了这些致癌物就一定会得癌症,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癌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下面小编告诉你答案,一起去下文看看到底是不是吃了致癌物一定会得癌,再看看身体有哪些不适症状是癌症要来“光顾”你了!
许多环境致癌因素与食物有关,因此受到普遍关注。
问题是,若是“想当然”地解读,将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则是:“毒物即剂量”,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真相,可以缓解一下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把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既可以让我们理性地避开致癌因素,又可以让我们对食物少一些无谓的担心。
关于致癌物,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句式:“不能吃,吃多了容易致癌。
”能列入这个句式中的“致癌物”很多。
如,隔夜菜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再如,发霉的粮食不能吃,因为里面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烧烤不能多吃,因里面含有苯并芘,苯并芘是致癌物。
此类科学知识,不能算错,但不完整。
把一个简单的结论告诉公众,而不解释其中的原理,很容易让公众产生无谓的恐慌。
最终的结果是,公众发出无奈的感喟:“还有什么东西能吃?”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可能致癌的外部因素,它能否真的致癌还需要内因与之配合,致癌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仅考虑饮食因素,也是致癌物、致癌促进成分和致癌抑制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具有致癌作用,一定要做动物实验,有时
生活常识分享。
盘4致癌传言 3真正致癌食物需远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4致癌传言 3真正致癌食物需远离
导语:现在各种各样的致癌门已经让我们的饮食安全处于尴尬的境地,究竟生活中有那些致癌物质和致癌因素是谣言呢?癌症就那么好得了?防癌又该如何
现在各种各样的致癌门已经让我们的饮食安全处于尴尬的境地,究竟生活中有那些致癌物质和致癌因素是谣言呢?癌症就那么好得了?防癌又该如何做?
“食物致癌”多半经不起推敲
近日,一项刊登于《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研究发现,某些食品可能致癌的说法多半经不起推敲,大部分所谓的“不健康”食品其实很少或者不会增加致癌风险。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指出,以往被大众广为流传的热狗、甜甜圈、汽水饮料等“致癌食物”,实际上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太过夸张的词语可能让大家更为焦虑。
提到食物致癌的传言,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力平教授深有感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亲朋好友打电话来问我,吃了某种食物是否会致癌,让我这个天天和食物打交道的人感觉很无奈。
”马力平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食物分为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种,对于常吃的新鲜的单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来说,人类都吃了几千年了,几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四大致癌传言
那致癌食物的传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马力平表示,现在关于致癌食物的传言和误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将毒性和致癌性混淆。
某些食物如果保存不当可能会腐败和变质,这种情况下,食物本身往往会产生部分毒性。
比如土豆放时间长发芽后会有龙葵素,甘蔗霉
生活常识分享。
吃了致癌物就会得癌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吃了致癌物就会得癌症?
导语:致癌物到处都有,如果因为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处处有致癌物而整天惶惶然,心理阴影挥之不去,甚至产生心理疾患,那就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增加患癌症的几率。
致癌物是处处存在的。
有些媒体曾经对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材料进行炒作,他们从材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蛋糕、炸薯条、烤面包片等经过120C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物都含有炳烯酰胺,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癌症。
连日常食用的普通食物都成了致癌物,这条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好多人十分关注。
那么,吃了致癌物就会得癌症吗?
专家们可不这样说,癌症并不是那么轻易就得的,这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美籍华人营养免疫学家陈昭妃博士更令人震惊地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每个人体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癌细胞!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注意饮食,也会得癌症!有的人吸了一辈子烟却不得癌症!北京人最爱吃油炸食品,油条、油饼、炸糕、烤鸭,可北京人癌症发病率并不高!
专家们指出,一个是致癌物在人体的含量在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另一个是人的免疫功能在发挥作用。
人体本身对癌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个能力因人而异。
人体细胞中有一种谷光甘肽转移酶,能够把毒物或致癌物分解并排出体外;人体细胞中还有一种DNA修复酶,能够对发生突变的细胞进行修复,使之恢复正常。
据了解,50%以上的癌症与饮食起居有关,但是,人体健全的免疫系统具有杀死癌细胞的强大能力任何药物也不能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相比!
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维护人体自身健康的、健全的免疫系统。
那么,。
九种癌症因果您知道吗
九种癌症因果您知道吗癌症一直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的头号“杀手”,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
虽然人们对癌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少有人深入了解癌症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介绍九种常见癌症的因果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癌症的成因,并提供一些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1. 肺癌吸烟是肺癌的主要成因之一。
香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吸烟会导致肺部吸收这些毒素,进而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此外,二手烟也会增加非吸烟者罹患肺癌的几率。
预防建议: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措施,避免二手烟暴露也非常重要。
同时,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肺癌问题。
2. 结直肠癌饮食习惯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
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和加工食品多、纤维摄入不足的饮食,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预防建议: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的食用。
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如结肠镜检查等,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
3. 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生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包括女性激素水平、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
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预防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乳腺自检和乳腺摄影,早发现乳腺癌的征兆。
避免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
4.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的风险与年龄、家族史、种族等因素有关。
尽管没有确切的原因,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预防建议:采取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如血液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试。
5. 胃癌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吸烟和酗酒等因素相关。
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亚硝胺类化合物、盐腌食品和烟熏食品,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预防建议:采取健康饮食,少食盐腌、糖腌、烟熏等加工食品。
定期接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
6. 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其他因素如酒精滥用、肝硬化、长期接触致癌物等也可能导致肝癌。
4类致癌物名单
四类致癌物名单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和物品,有些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中,有一些被公认为一级致癌物,即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可能导致癌症的形成。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这些致癌物,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是一种极具毒性的生物致癌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警惕它的存在。
它常隐藏在发霉的食物中,尤其是富含淀粉的食物,如花生、玉米等。
我们习惯吃的大米、小米、豆类,尤其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如果出现霉变,也会产生黄曲霉素。
特别要注意的是变质的米饭,一旦发生变质就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另外,发苦的坚果,如瓜子,如果吃到发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漱口,因为这种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我们还需注意用餐工具,尤其是筷子,平时使用来吃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的筷子最容易藏淀粉,一来二去霉变了,黄曲霉素就藏在里面了。
因此,要经常检查筷子的清洁程度,避免残留食物。
在选择食品时,尤其是芝麻酱、花生酱等,要选择可信赖的品牌和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劣质的产品,因为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使用变质的原料,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
2、苯并芘这是一种致癌物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警惕。
它存在于高温油炸食品中,特别是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爆炒的食品,这样的食品会产生较高浓度的苯并芘,而且焦煳的食品中含量更高。
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也可能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食油加热到270摄氏度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避免让油冒烟,炒完一道菜后要及时清洗锅,避免产生苯并芘。
熏烤食品也可能含有苯并芘,熏烤时所用的燃料木炭本身含有少量的苯并芘,而高温下食品和木炭的反应也可能产生苯并芘。
挂炉烤鸭也是潜在的苯并芘来源。
在制作烤鸭时,果木的燃烧会产生苯并芘,而鸭肉中的油脂滴到火上后,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也会产生苯并芘,然后随烟尘上升,附着在烤鸭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吃了致癌物一定会得癌吗
作者:李然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4年第06期
关于致癌物,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句式:“××不能吃,吃多了容易致癌。
”能列入这个句式中的“致癌物”很多。
如,隔夜菜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再如,发霉的粮食不能吃,因为里面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烧烤不能多吃,因里面含有苯并芘,苯并芘是致癌物。
此类科学知识,不能算错,但不完整。
把一个简单的结论告诉公众,而不解释其中的原理,很容易让公众产生无谓的恐慌。
最终的结果是,公众发出无奈的感喟:“还有什么东西能吃?”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可能致癌的外部因素,它能否真的致癌还需要内因与之配合,致癌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仅考虑饮食因素,也是致癌物、致癌促进成分和致癌抑制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具有致癌作用,一定要做动物实验,有时也会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致癌物可分为三种: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
这些亦可统称为环境因素。
剂量决定有害物质的毒性
环境中致癌因素很多,现在已经知道,对人致癌的环境因素诸如化学物、电离辐射、病毒、矿物纤维等共有96种。
但是其致癌作用都是可以预防的。
许多环境致癌因素与食物有关,因此受到普遍关注。
问题是,若是“想当然”地解读,将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则是:“毒物即剂量”,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真相,可以缓解一下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把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既可以让我们理性地避开致癌因素,又可以让我们对食物少一些无谓的担心。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家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有害物质的健康问题,只要回答“有”或“无”,“是”或“否”即可。
而现在,对此类问题则要求回答“对健康危害有多大,严重到什么程度?”由此,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对有害物质如何定量化的问题。
将不良健康效应定量化,才可以对人群的健康影响进行比较与选择,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剂量决定有害物质的毒性”,因此,将有害物质浓度控制于零,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外来物质,一个绝对安全的没有危险或风险的物质是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