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

录音偏磁的原理(基础)第一章概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磁带式录音机,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它的历史也与19世纪电话机的发展历史密切相联。
今日,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电话的发明者是贝尔和沃森,那幢房子就是他们最初做电话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图1—1 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约20年后,1898年开始出现了磁性录音机。
世界上第一台磁性录音机是丹麦人波尔森发明的,他的做法是:录音时,将电磁铁悬挂在钢丝上,通以碳粒式送话器传来的音频电流,直接用电磁铁按照电流的强弱对钢丝加以磁化。
放音时,仍用电磁铁取出电流的变化,用受话器收听,勉强可以听到声音。
图1—2 美国专利公报记载的波尔森发明的录音电话机构造(1900年)这时的录音是没有偏磁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子管,再生媒介是钢丝剩磁,还原的录音音量极小,失真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电子、机械工业的发展,英国BBC广播电台开始使用的钢带式录音机(1935年): 这种录音机的技术参数为:钢带:钨钢,带宽3mm,厚0.08mm,单盘钢带长度:3000m,钢带速度150m/s,录音时间28分钟偏磁:DC方式(这是最初出现的直流偏磁方式),整个录音机重量约1.1吨这时出现电气录音刚开始时,频宽只能达到l00Hz~1200Hz,动态范围l5~20dB。
与钢丝式录音机使用一样,录音前钢带必需先抹声并消磁。
到了1940年左右,电子管用于录音中的AC交流偏磁,录音的频宽已经到了40Hz—8000Hz,动态范围提高到25dB。
同期内,贝尔实验室ArthurKeller所发明的动圈式唱头,以钻石和蓝宝石为唱针,频率响应居然可从40Hz-12000Hz,电子管的应用,也使录音机已与电唱机产生分道,录音机音质落后于唱机。
1940年后,磁性录音机技术的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抛弃笨重的钢丝向纸基磁带发展,德国AEG公司在磁带录音机上首次使用了纸基磁带,录音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唱片历史

唱片历史唱片的发展一、录音技术的发明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
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
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
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
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
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
“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
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
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
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
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
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
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
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
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
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电影导演的声音观念与故事建构

6HOT TOPIC 专题·电影声音研究电影声音容易被忽视。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好莱坞,这基本上是一种常态。
但电影声音并非一直被忽视,而是随着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在声音工作人员及所有电影创作者的“欢呼”中逐渐被忽视的。
有声电影刚诞生时,声音是电影的焦点。
但之后每一次电影声音技术的进步,总会让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声音工作者欢欣鼓舞,随后总会因为声音工作比之前更加便利而导致电影声音及电影声音工作者地位下降,最后演变为数字时代电影声音易被忽视、不够重视的现状。
一、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录音技术的发展与声音意识的演变1927年《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该片采用蜡盘录音(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能还原约300~2000Hz之间的频率,大大低于20~20000Hz的可闻声频率范围,其音质、信噪比低于现在的电话声。
由于蜡盘录音的载体是蜡盘,无法进行剪辑及声画同步较为困难等缺陷,使得蜡盘录音很快就被光学录音所淘汰,因此不论中外采用蜡盘录音的有声电影都为数不多。
蜡盘录音时期电影声音属新事物,观众因为电影有了声音而进电影院观看,声音成为电影宣传的噱头。
为迎合观众的兴趣,短期内充斥着众多“百分百”对白片、歌舞片。
该时期电影声音的主要目的是把对白录得清晰,真正的电影声音意识还未形成,理论的探索还未开始。
光学录音(20世纪20年代末至五六十年代)紧接着也在有声电影初期得到应用。
光学录音采用昂贵的光学胶片进行录音,频响范围在70~8000Hz之间,人物语言声音已经能够较好地还原,信噪比为40dB 左右,比蜡盘录音有了明显的提升。
有声电影初期摄影机噪声偏大,所以拍摄中会把摄影机放到“摄影小屋”里隔绝摄影机马达的噪声,因此摄影机调度、运动镜头可以说被“牺牲”掉了,这是电影史上为保证声音质量牺牲画面的唯一阶段。
低噪声有声电影摄影机的发明使画面从声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据上海电影制片厂曾5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3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的电影录音师冯德耀介绍:“我50年进电影厂时,是编、导、演、摄、录、美,依次排列的。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技术在不断地改进和革新,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音乐本身的形态,也对音乐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回顾音乐技术的历史时,可以发现它已经经历了许多次革新和改变。
从最早的手工制作乐器以及合音、和弦、旋律的发展开始,到现代电子器材、数字录制技术等高端技术的应用,音乐技术的进步一步加速了音乐的发展。
最早的乐器是用简单的物品制作而成,例如用骨头制作的哨子和木鼓。
这些乐器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制造工具,可以发出单一的声音或简单的旋律。
但是在这些简单的乐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合奏和合唱,并创造出了和声和和弦,使音乐的复杂度得到了提升。
从十九世纪开始,音乐技术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最显著的是发明了录音机。
录音机不仅可以记录音乐家的演奏和歌唱,还可以将音乐传播到全世界的其他地方,并且可以重复播放。
这对音乐创作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让音乐家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去探究音乐的各种可能性。
20世纪之后,电子乐器的出现引发了一场音乐技术革命。
电子乐器和数字合成器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中,进一步扩展了音乐家们的创作工具箱,使得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
另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是数字录音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变了音乐制作的方式,使得音乐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有效率。
现在,一个音乐制作者可以在家中使用计算机和数字音频工作站来制作音乐,并与其他音乐人分享他们的作品。
除了这些以外,音乐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音乐技术的变革。
音乐流媒体让音乐爱好者们随时随地可以播放他们最喜欢的音乐,而且有些平台采用算法来为用户推送相关的音乐,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的多样性和可访问性。
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音乐产业也在发生变化。
数字音乐产业已成为音乐市场的主要来源,使得传统唱片公司逐渐消失,而独立和在线音乐平台的发展更加迅速。
此外,音乐技术的进步也创造了更多的音乐工作机会,像音乐制作、录音工程师和数字分发人员等职位的需求增加,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开创了是电影的新纪元,然而你可知道,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
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到数字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使用“维他风”Vitaphone唱片重放影片音乐。
1927年华纳推出《爵士歌王》,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白,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30年代起,磁性录音机和磁带技术逐步成熟。
开始在影片的拷贝上制作光学声带,以单拷贝方式发行电影。
这段历史延续了将近40年。
在这40年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制作,而电影声音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电影声音发展的一个较平稳的阶段。
1977年,两部采用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上映,标志着电影立体声时代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断箭》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和丰富的音响剪辑风格,标志着电影声音数字非线性剪辑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数字压缩音频技术的日益成熟,AC-3声学编码技术问世,把6个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记录在齿孔之间终于成为现实。
1991年2月,基于Dolby Digital (Dolby SR-D )技术的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影片《蝙蝠侠》上映。
1993年5月,采用DTS (Digital Theater System )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的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
1993年7月采用SDDS(Sony Digital Dynamics System )7.1声道(L、Lc、C、Rc、R、Sw、Ls、Rs )制式的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公映 .1999年6月18日,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幻影的威胁》(Star War- The Phantom Menace)开始世界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的首次商业放映。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I'm on my second drink...)喜欢2012-03-16 19:24:15 (I'm on my second drink...)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
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I'm on my second drink...)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
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
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
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
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