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小故事
廉洁从家故事

廉洁从家故事1、杨震拒金东汉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一钱太守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政绩卓著,为官十分清廉。
后来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刘宠,刘宠不收。
百姓流着泪对刘宠说:“以前那些太守动不动就派官吏到民间索取钱财,不分白天黑夜,弄得鸡飞狗叫,使百姓不得安宁。
但自从您上任以来,我们老百姓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我们听说您要走,大家想来送送您,乡亲们凑了些钱给您作路费,聊表心意。
”虽然刘宠万般推辞,但终是盛情难却。
于是,他只好从他们手中各拿了一枚铜钱。
刘宠出了山阴县界,就把铜钱投到了江里,表明自己的清廉自守。
从此,“一钱太守”的美称便在当地传开。
3、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 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让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4、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洁好家风故事

廉洁好家风故事廉洁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家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廉洁好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廉洁的原则,以身作则,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廉洁好家风的故事。
故事一:廉洁的父亲有一位父亲,他是一名公务员,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廉洁,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位商人的电话,商人想通过贿赂他来获得一些利益。
但是,这位父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商人的请求,并告诉他,他是一名公务员,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故事二:廉洁的母亲有一位母亲,她是一名家庭主妇,每天都要照顾家里的大小事务。
她非常注重自己的廉洁,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有一次,她去超市购物,收银员误打了一张多余的优惠券,但是她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而是主动将多余的优惠券退回给了收银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故事三:廉洁的孩子有一位孩子,他的父母非常注重他的教育,从小就教育他要遵守社会公德,要做一个廉洁的人。
有一次,他在学校里发现了一张同学掉落的钱包,他主动将钱包交给了老师,并告诉老师这是他的同学掉落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道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故事四:廉洁的夫妻有一对夫妻,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廉洁,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有一次,他们在外面吃饭,服务员误打了一份多余的菜,但是他们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而是主动将多余的菜退回给了服务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家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关于廉洁好家风的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廉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
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优秀作品范文12篇

会了学习上不要大人操心,自己的事情学会独立去承担和完
成。
家风是雨,孩子是苗。良好的家风需要传承,它无形的力量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社会 主义价值观,是家风的总结,是时代的要求,如同美丽的鲜花,到处开放在我们每个国人的心中。
篇二: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优秀作品
"不学礼而无立"倡导礼法对个人乃至国家的规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牵系的是诸葛亮对子子辈辈品德的培养 ,"恒念物力维艰”是朱子吾辈当以毅力为永念,不应该轻言放弃的家训。历经人生百步,这些生动的家风警言坚定 而有力地传承着,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更在我的家庭中熠熠生辉。
人士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可辛苦了!你的不文明行为会伤害他们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听着妈妈喋喋 不休的话语,我几乎快把红苹果似的小脸低到了地上。在那之后我懂得:生活中一次不经意行为很有可能影响到他 人,伤害到他人,不应该只考虑到自己的方便,方便他人才能方便自己。同样让我明白如何待人处事。最后我想说" 好家风养育着我,成就了我!"
父亲如果在世的话,该已是耄耋之年,只是他走的那一
刻身边并无一人,只有那片自退休以后,陪伴了他十几年的菜园,这也是至今我不敢看父亲照片的缘故。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知道,这样的诗句用在父亲身上并不十分妥帖,因父亲只是一个凡人,但在我 的心里,父亲永远是那样的高大伟岸,那样的乐观坚强,那样的坚韧不拔,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我走过童年,走 过青春,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
廉洁家风家庭事迹(12篇)

廉洁家风家庭事迹(12篇)廉洁家风家庭事迹 1____打石岗经济合作社__、__家庭,虽然普通,但堪称最美家庭。
这是一个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俩、两位老婆婆,一个女儿。
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数十年来,夫妻俩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一家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女儿懂事好学,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
婚后几十年来,夫妻俩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顾女儿;如今,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不但要照顾年近九十的婆婆,还把一百多岁娘家老妈妈接到自家照顾。
端饭递水,洗脸抹汗,嘘寒问暖,尽责尽孝,无微不至。
每当看到两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夫妻俩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
每逢农忙时,挖地种菜,为花椒修枝剪叶、施肥浇水,夫妻俩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除了回家照顾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倍感欣慰。
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夫妻俩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说起女儿__,是___和丈夫最大的骄傲。
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忙。
吴安芳经常说:“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在这对农村夫妇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为了供孩子读书,夫妻倆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为的就是庄稼收成能好点,多赚点儿钱,供孩子们读书。
同时夫妻俩也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以身作则,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为的.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她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在他们心中,孩子才是他们的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这心里才踏实,日子才更有盼头儿。
女儿也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原创实用版)目录1.古代清廉家风的重要性2.13 篇古代清廉家风故事简介3.具体故事详述3.1 故事一:杨震四知3.2 故事二:霍光辞官3.3 故事三:羊续悬鱼3.4 故事四:司马光教子3.5 故事五:岳飞精忠报国3.6 故事六:于谦两袖清风3.7 故事七:海瑞拒贿3.8 故事八:戚继光清廉爱民3.9 故事九:陈嘉庚家训3.10 故事十:林则徐无欲则刚3.11 故事十一:张之洞清廉自律3.12 故事十二:袁崇焕守节3.13 故事十三:曾国藩家书4.结论:古代清廉家风的现实意义正文一、古代清廉家风的重要性古代清廉家风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廉洁自律,以清白为人处世为原则的家风。
这种家风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13 篇古代清廉家风故事简介本文选取了 13 篇古代清廉家风的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历史时期,涉及到了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对古代清廉家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具体故事详述3.1 故事一:杨震四知东汉时期的杨震,为官清廉,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是他过去的学生,晚上偷偷送给他黄金。
杨震拒绝接受,并说:“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
”王密不解,杨震说:“我做官以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你为何不知道我?”3.2 故事二:霍光辞官西汉名将霍光,为官清廉,他在功成名就后,主动辞去一切官职,回家养老。
他临终前,把家产清单交给皇帝,说:“我一生清廉,没有私产,只有这些。
”3.3 故事三:羊续悬鱼东汉名臣羊续,为官清廉,他曾在家中悬挂一条鱼,用以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享受。
他的行为感动了百姓,人们纷纷以他为榜样,廉洁自律。
3.4 故事四:司马光教子北宋名臣司马光,为官清廉,他在家教育子女,强调要廉洁自律,不贪图富贵。
他的儿子司马康,后来也成为了一位清廉之士。
3.5 故事五:岳飞精忠报国南宋名将岳飞,为官清廉,他强调忠诚于国家,不贪图私利。
廉洁家风故事8篇

廉洁家风故事8篇【篇1】上个世纪710年代,那是1个属于书信的时期,我总感觉“家书”就是在那个时期真正飞入了千千万万“扫盲”以后的“寻常百姓家”。
那个时期,我的父母正直青春年少,斗志昂扬,家书中演绎着他们的生活足迹与人生追索。
1971年的秋季,我的爷爷,1位以拉板车赡养了他10个孩子中5个的父亲,给他“上山下乡”的知青儿子,写了生平第1封家信:“儿啊,到农村要好好干,多拿工分,吃饱肚子。
”1974年的春季,我的外公,1位曾在华国锋主席身旁做警卫员,随其从山西南下的“南下干部”,给他渴望留城招工的大女儿写了这封家信:“丫头,毛主席号令青年‘农村是1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要牢记,你是1名知识青年,要为国家做贡献。
”就这样,唱着“毛主席教导我们到农村去”,我的父母前后来到了当时湘潭地区最最边远的地方——酃县(今天的炎陵县),开始了他们战天斗地的青春生活!如今,家中不时有这样的对话,父亲身豪地说:“ 我在知青点只几个月,每天都是满工分,当地人都喜欢找我去帮忙干活,请我吃东西。
”母亲淡淡地说:“我下乡3年,历来没拿过满工分,常常到田里放鸭子。
家里相册还有我当年带草帽,拿长条赶鸭子的相片。
”1972年的春季,父亲说凭仗他“劳苦大众”的诞生,和在知青组优秀的表现,荣幸地成了湖南京大学学的1名“工农兵学员”。
他给他的父亲写了1封信,告知这天大的喜讯,他的父亲回信:“儿呀,到学校好好用功,将来报答国家。
”1975年到1976年间,母亲说,外公受邀在撰写《华主席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1书,她很自豪,同学很羡慕。
这时候知青组陆陆续续有人招工回城了,每次有同学返城以后,留下的人就会在夜晚伤心的哭泣,她也不例外。
同学都说“你爸现在这么红,让你回城肯定没问题”。
母亲还说外公的家信也就在这时候来了——“丫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锻炼人,酃县就是1个锻炼人的好地方。
”在我印象中,母亲屡次给我描绘过她读信时的心情,但每次她描写这份曾心情时的现时心情,是随着时光而变化的。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

廉洁家风故事三篇【篇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八岁的儿子谆谆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儿子治学的劝勉告诫。
无论是诗文中教子的古训,还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的身体力行,无不向后人昭示着:好的家风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游子前行的道路;好的家风是一把火炬,传承着家族的火种;好的家风是一艘大船,于无形中载着家族抵达平安的彼岸;好的家风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一种传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我们伟大的中华名族,向来注重家教家风,自西汉时期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时至今日仍需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说起我的家风,则深受我的母亲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她经常告诫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抵得住诱惑,撑得起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以廉洁为镜。
古往今来有多少贪官污吏,遭受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又有多少清官廉吏,得到万民崇敬,千古流芳。
江南第一清官张伯行曾说:“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明朝清官于谦的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将他为官做人之道刻画得淋漓尽致。
时间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廉洁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呼唤廉洁的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强调廉洁从教。
我们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不正是这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们用他们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追逐着教书育人廉洁奉公的伟大理想吗?有一位乡村女教师,从12元每一个月的民办教师做起,一直到退休的那一天,37年,13505个日日夜夜,不知有多少次,为学生留校补习,又不知有多少次披星戴月进行家访。
可她从没想过去收什么补课费,更没想过要去收家长们的钱物。
退休的那一天,当她胸前佩戴着光荣花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她眼中晶莹的泪花,她舍不得奉献了一生的三尺讲台,舍不得她爱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
廉洁家风故事

廉洁家风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风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家庭的风气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品德和行为。
而廉洁的家风更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不仅能够让家庭和睦和谐,更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真实的廉洁家风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廉洁家风的力量。
故事一,父母的榜样。
小明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农民,他们一直以廉洁自律的态度生活。
小明小时候,他们就教育他要诚实守信,不能拿别人的东西,更不能说谎。
小明的父母以身作则,从不拿别人的一根稻草,也从不说谎。
他们的榜样深深地影响了小明,使他从小树立了廉洁自律的观念。
故事二,家风的传承。
小芳的爷爷是一位老教师,他一辈子都以廉洁自律为荣。
爷爷对小芳说,“廉洁自律是我们家族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爷爷讲述了许多家族中廉洁自律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小芳。
她从小就懂得节俭勤俭,诚实守信,不贪小便宜。
长大后,小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她把爷爷的家风传承了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故事三,廉洁的力量。
小华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工人,他们一直以廉洁自律的态度生活。
小华的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们从不接受贿赂,也从不为了一点小利而失去廉洁的原则。
他们告诉小华,“廉洁自律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力量。
”小华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明白了廉洁的力量,不仅自己要廉洁自律,还要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廉洁自律。
廉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廉洁的家风能够让家庭和睦,让下一代受益。
廉洁的家风,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和发扬廉洁的家风,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洁家风小故事
导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一种家风决定一个家庭的风貌,千万个家庭风貌决定一个社会,一个社会决定一个国家,所以说:一个家庭的家风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的面貌。
家庭应该是廉政的港湾,而不应该成为腐败的漩涡。
下面是关于廉洁家风小故事,欢迎阅读。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4、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5、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6、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公孙仪拒收甲鱼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
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
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
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
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
8、黄金难换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
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
李汰还挥笔写下一首表露心迹的拒礼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知乾坤有鬼神。
”
9、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一次,他要进京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罢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天朝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10、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县。
他上任时,一不坐轿,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
通通的秀才衣,骑着一头骡子,带着书童海安,悄悄地进了淳安县界,沿着茶园小溪一条小路向前走去。
再说茶园小溪,有个姓冯的大财主,方圆十来里都是他的田庄,他又是淳安县衙冯县丞的结拜兄弟,平日仗势欺人,当地百姓背后骂他“冯剥皮”,到县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门前经过。
这天,冯剥皮正和冯县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听到门外吵闹,就绷着一副木板脸皮走了出来。
只见七八个家人跟一个骑骡的穷秀才争吵,冯剥皮站在台阶上大声骂道:“呸!哪里来的瞎眼乌鸦,竟敢在大爷门前吵闹!”立即吩咐打手:“快把这个野种拉下来,骡子没收!”打手们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将海瑞从骡背上推下来,把骡子牵走了。
海老爷见他们白天打劫,肚皮都气炸了,跑上前去问:“你做事讲不讲理?为何无故抢我的骡子?”冯剥皮冷笑一声:“咦,你这还不懂?你的骡子从我家路上经过,当然得没收!”海老爷也大笑一声:“自从盘古开天地,大路一万八,小路三万六,哪一条不是老百姓走出来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据,这条路是你家的,拿出凭据来看看!”冯剥皮被问得无话可答,把木板脸皮一放,喝道:“来人啦!掌嘴!”一声吆喝,就有四五个打手拥上来要绑海瑞。
海老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说:“慢来!我一不偷,二不抢,你凭什么绑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凭什么掌我的嘴?”冯剥皮笑道:“好哇,你以为我无法治你吗?来人,快请县丞兄出来!”这时,冯县丞正在中堂喝得晕头转向,吃得满嘴挂油,一听有请,连忙理理衣衫,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胆,敢在这里吵闹,打搅本县吃酒?来人啦,把他拿下!”海瑞被连人带物拽进中堂。
冯县丞喝道:“冯爷的房子在这里,屋前的路就是冯爷的。
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该牵走你的骡。
你喧闹不休,扰乱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
来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家丁们夺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脚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知县的官衣、官帽和官靴。
大家都吃了一惊,冯县丞看了,也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想:“这穷秀才哪来的官服?听说最近朝廷要补个知县来,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
这时,海瑞从怀里掏出吏部文书和印信,亮在冯县丞的面前。
冯县丞和冯剥皮一见,“扑通”跪倒在地上,连连磕头:“大人恕罪,大人恕罪!”后来,海老爷把冯县丞革个职,狠狠打了冯剥皮40大板。
茶园一带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说:“海老爷没上任就给老百姓出了怨气,真是海青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