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

合集下载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书》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书》

北京社区工作者/html/shequgongzuozhe
/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
书》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中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很多考生对此一筹莫展,接下来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有关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带来帮助,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班固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

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二、《汉书》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汉书》(明朝刻本)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辽宁省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辽宁省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

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C天人边际,合而为一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

”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别的观点:(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他的学说,是糅合墨法而为儒的。

……在此时,颇似一部载重大车,将所有各派学说举运而送入大一统的秦。

”这里所说的“他”最有可能是:( ) A商鞅B韩非子C荀子D墨子4.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儒家标准为准绳C以社会贡献为根据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5.明成祖姓名朱棣,其子明仁宗姓名朱高炽,仁宗之子明宣宗姓名朱瞻基,宣宗之子明英宗姓名朱祁镇。

从这几位皇帝的名字看,体现了明朝皇室命名的什么思想()A五行相生B五行相胜C人定胜天D天人合一6.心学强调的是“心外无物”说的是:( ) A人的心外不存在任何事物B不了解的事物不存在于人的心中C事物不是存在于人的心中D不能把任何事物放在心中7.“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8.“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

岳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岳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岳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时量: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D)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D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B)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4.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C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D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6.“由于考试制度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二轮习题

二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第一课时)1.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

”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

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2.“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

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背景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崛起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④私学出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7.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陕西省黄陵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1.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 1931 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2.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3.在一个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李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4.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

这种现象发始于(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6.小明在读一本书时,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说这句话的人是( ) A.程颢 B. 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7.李克强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

后汉书《班固传》译文赏析

后汉书《班固传》译文赏析

后汉书《班固传》译文赏析班固传【题解】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杰出的史学家,所撰《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史学着作新例。

后世论史书,必举《史记》、《汉书》,论史学家一定会提及班固、司马迁。

本篇传记详细地叙述了班固修《汉书》的曲折经历,全面反应了班固的生平事迹。

此外,班固还擅长辞赋,以《两都赋》闻名于世。

汉章帝之时,曾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班固据此编成《白虎通义》,其书为我国重要的经史典籍。

值得注意的是,范晔在此传记中,对同行的赞赏是极有限度的。

【原文】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1]而已。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閤[2],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着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3],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

迁为郎,曲校秘书。

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帝乃复使终成前所着书。

【注释】[1]举大义: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2]开东閤(hé):打开东向的小门。

比喻爱才。

[3]除:免去旧官,拜授新职。

兰台令史: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

【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背诵诗赋。

长大后,便广泛研读群书,对于诸子百家的各种学术观点,无不加以深入探讨。

班固的学问并不是一个固定老师的单一学派,不在分章析句上下功夫,只是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而已。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长卿,四川蜀郡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人宰相”。

他是东汉开国功臣班昭之子,初任太尉长史,后历任尚书、奉车都尉、亲贵郎、中常侍等职,官至卫尉。

班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西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他年幼时就目睹了家国的衰败,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他深感天下大乱,百姓疾苦,于是立志要做一名有用之人,以挽救国家的危机。

班固具有非凡的才华。

他的文章优美而雄奇,语言凝练而深邃,被誉为汉代最出色的散文家。

他有着深入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热爱研究历史,精通儒家经典。

他是第一位将辞章、诗词、史传结合起来的文学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班固的代表作是《汉书》,这是一部记载汉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汉书》分为本纪、志、表三部分,共计一百二十篇。

班固在写作时,采用了正史的写作形式,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评价。

他在记载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品评,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班固一生的心血结晶。

他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十余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理念融入到《汉书》中,使之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汉书》不仅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班固的贡献不仅止于历史学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政治智慧,一直备受朝廷的信任和赏识。

他曾多次出任重要职务,对于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还秉持儒家的仁政思想,关心民众疾苦,努力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班固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深夜幽居,以文章为伴,几乎完全疏远了世俗的生活。

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社会的腐败和乱象依然存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他曾写下“天下欲平直,而人心不肖”的诗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幸的忧虑和失望。

班固的光辉形象在后世一直被称道。

班固《汉书》原文及白话文

班固《汉书》原文及白话文

班固《汉书》原文及白话文《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

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此外,《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

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内容简介•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卷二惠帝纪第二•卷三高后纪第三•卷四文帝纪第四•卷五景帝纪第五•卷六武帝纪第六•卷七昭帝纪第七•卷八宣帝纪第八•卷九元帝纪第九•卷十成帝纪第十•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卷二十七中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中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作者: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

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

”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

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

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
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

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
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
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
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