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心理学2-2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关于医学心理学表述

关于医学心理学表述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领域中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它探讨了患者的心理过程、行为和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些表述:
1. 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患者和医疗服务相关人员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目的:
-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学心理学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患者心理过程的研究:
-关注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其情绪、应对机制、信念和态度等,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4. 患者-医生沟通:
-研究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了解沟通的质量对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5. 心理健康与患病关系:
-探讨心理健康与患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心理因素在患病、康复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6. 疼痛管理:
-研究患者疼痛的心理机制,发展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7. 心理健康干预:
-提供心理健康干预,帮助患者应对疾病、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8. 慢性病管理:
-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作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9. 病后康复:
-关注患者在病后康复阶段的心理需求,帮助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
况。

10. 团队合作:
-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心理社会支持。

总体而言,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支持。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了解其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明确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观,在促进自身健康以及推进社会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材[美]Phillip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三、学时:36四、学分:2五、考核目标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30%,应用40% 。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第一章健康心理学:健康保健中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从健康心理学自身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内容、视角及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

1、识记:健康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领会: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课程内容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界限问题(一)健康心理学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定义二、健康心理学的区别界限:(一)心身医学(二)医学心理学(三)行为疗法(四)行为医学(五)康复心理学(六)医学社会学三、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现代医学理论在健康领域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一、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一)超自然解释(二)体液学说(三)器官病理学(四)组织病理学(五)细胞病理学(六)基因学说二、疾病现代医学理论受到的批评和应有的地位第三章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缘起和性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

心理探索692024年2月·032024/03(总第625期)“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贯穿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以课程形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进一步强调“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幸福、蓬勃发展的基石。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发现,2020年我国中小学生抑郁水平人群间差异和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2009年基本一致,中学阶段显著高于小学阶段,其中,初中生抑郁检出率约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0%。

[2]积极心理学指出,当代心理学的任务不仅是治疗和预防人们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使人生丰盛蓬勃”[3],在教育领域中将幸福感相关的内容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它是降低抑郁症发病率的良药,提高生活满意度的方法,并且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培养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4]。

这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衍生了诸多创新理念与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有固定课时、固定地点和专职教师的课程称为独立型课程(或专门课程),并可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5],三者皆为独立存在的形态。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以学习科学客观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主,模式单一,具有浓厚的学科化、德育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钱璟烨张进清【摘要】心理健康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而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幸福、蓬勃发展的基石。

05956健康心理学

05956健康心理学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这是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在躯体、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2)从身残志坚者等例分析健康连续体的不足(P7)
一般健康连续体式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不过现实中不乏身体有疾病但心理健康或者相反的人,因此,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有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身、心健康的这一关系模式,既是状态性的描述,同时又蕴含着彼此间的动态作用。一方面可以解释身心健康处于相对分离状态的人;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关注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或彼此消减。
生态学研究
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P48补)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现在确诊的,患有拟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选择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拓展了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种致病因素,治疗应该对病人有针对性,应该整体考虑病人的健康状态,所选用的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应该采取心、身同治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疗。)
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开始把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毕生发展的观点
识记:
健康测量的标准
群体健康测量标准: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个体健康测量标准:主要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

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兰 笙塑 兰
总 第3 2 9 期
职 业 健 康 心 理 学视 角下 的
中学教 师心 理健 康
刘立立 缴润凯
( 1 . 长 春 师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3 2 ; 2 . 东北 师 范大 学教育 学部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4 ) [ 摘 要】近 年 来 , 国 内学 者从 解决 中学教 师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 角度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工作 , 但 是 这种
健 康 问题 的高发 人群 。另外 , 汪海彬 平 和开 展心 理健 康教 育 的能力 。 ” 这 后 , 职 业健 康心 理学研 究 已经 走在 了 等 人采 用横 断历 史研 究 的方法 , 通 过 为 开展 教 师 心 理 健康 工 作 提 供 了宏 我 国 中学教 师 心理 健 康研 究 的 前
究 。… 纵观 国内关 于 教师 心理 健康 的 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 , 增强 研 究 视 角 ( 心理 学 的研 究 重点 从 “ 心 研 究成果 , 可 以发 现 中学教 师是心理 应 对 能力 , 有效地 提 高其 心理健 康水 理 问题 ” 转 向“ 人 的积 极力 量” 【 4 】 ) 引 入
【 关键 词】中学教 师 ; 心理 健康 ; 积极 取 向
f l 1 2 0世 纪 9 0 年 代 以来 , 我 国 学 和生 活 , 从 实 际 出发 , 采 取 切 实 可行 重叠 , 而在 相 同主题 的研 究理 论 和研
者 开 始 对 教 师 心理 健 康 进 行 系 统研 的措施 , 减 轻教 师 的精神 紧张 和心理 究范式 的发展 上 , 尤 其是 积极 心理 学
疗 的角度 看 , 中学教 师 群体应 作 为教 开展 中学 教 师心理 健 康 的教 研工 作 , 看 我 国中学教 师 心理健康 问题 。 师心 理健 康丁 作 的重点 对象 。 既 落实 了 国家相关 规 定 , 也 能解 决 中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源头,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等。

而不正确的压力管理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研究压力管理在心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压力管理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方法。

一、压力的定义和分类在谈论压力管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压力的定义和分类。

心理学中,压力可以被定义为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内外部压力源。

压力主要分为正向压力(即积极的刺激)和负向压力(即消极的刺激)。

正向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动力,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负向压力可能导致个体情绪焦虑和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压力管理的理论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压力,心理学学者提出了多种压力管理的理论模型。

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模型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等。

1.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对压力管理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模型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而这些反应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报警阶段、抵抗阶段和耗竭阶段。

该模型强调了个体在应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2. 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则从心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压力管理进行了独特的解释。

他们认为,个体在应对压力时,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冲击阶段、反应阶段、适应阶段和转变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从而逐渐实现对压力的管理和适应。

三、压力管理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压力管理的理解,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减轻压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适应性应对策略适应性应对策略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2023最新-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2023最新-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医学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医学心理学论文篇一在传统观念里,医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人体生物学的改变,探索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各学科。

传统医学的研究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化,许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灭。

但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缺陷来,生物医学也是如此。

因而近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

WHC提出的健康定义,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人类健康观的重大发展,对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重视不够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

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

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

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

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四2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办法,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整体看开展得还不全面,各区、各学校间心育工作的发展也不平衡,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过度、耐挫力差、沉迷网络等许多新的心理问题,心育研究还不够系统、科学,学校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因此,各地、各学校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推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要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新内容。

初一的政治课本中的很多设计都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但仅仅用政治课来讲述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拿出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列出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各年级分目标和活动设计。

各学校要根据《大纲》要求,可以分单、双周来开课,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上课,但决不能以教学任务重,拿不出时间为借口而不开展这项工作。

四2班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2014]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创新方法,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增强实效,不断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总结经验、明确任务,以此促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扎实、有效实施,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感(illness):
心理上有主观的不适感
病患(sickness):
生病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所应负的许多社会 责任,如不能正常工作学习,需要别人的照 顾等
BPS(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G.L.Engel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文章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根据Engel提出的BPS(生物心理社会)模 型,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 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 (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 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易感年龄 不良生存环境
我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因素的比例(%)
从“治疗”到“预防” 从“疾病”到“健康”
三级预防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种类型的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级预防:减轻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
无论在医药、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上, 三级预防都是迄今最常见的形式。
据统计,1998 年欧美国家人均寿命在 74~75 岁之间,日本人均寿命已提高到 77 岁,我国人均寿命为70 岁。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年增三岁多,人 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 2010年的74.8岁
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 女性人均为84.44岁)
健康心理学2-2研究视角
健康心理学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 到“重预防”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 素” 毕生发展的观点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 亡”
正常死亡
按一般死亡率(某一地区的死亡人数 与该地区人口数比)计算,保健重点 就将是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 老年人的易发疾病
毕生发展的观点
不同年龄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是不同的
不同年龄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 力也不相同 不同年龄的干预重点是不同的
非正常死亡
[加拿大]马克·拉兰徳(Marc Lalonde)对 非正常死亡的界定和研究
70岁以前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 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两种情况下死亡原因的排序比较
传统死因 非正常死因
心血管疾病
1
3
癌症
2
2
大脑血管疾病
3
8
意外事故
BPS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患者评价表(PEG) 整体健康模式——有关健康服务的新 范式
患者评价表认为模式中的三种因素相互作 用影响疾病(来自Leigh和Reiser,1980)
整体健康运动三特点
伯恩斯坦(A.G.Burstein)和拉克 斯(S.Loucks)
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 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 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PS模式的意义
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改变了医患关系 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 拓展了治疗方式 增进了对健康的了解并拓宽了促进健 康的思路
BPS模式中三因素的互动机制
人包含生物和心理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各系统又各自包含子系统。 人与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发生联系。每一个系统都影响其他任何一个系统, 并且同时被其他所有系统影响着。
4
1
凶杀
不在前10位
5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50%源自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20%源自吸烟和过量饮酒
eg.交通事故死亡中的原因比例
病态的生活 方式
75%
环境 20%
医院不完善 的条件
5%
传统死因的新变化
尤其是在那些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 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发达国家,约 有2/3的死亡是由3种慢性疾病引起的: 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WHO, 1999)。
轻预防的主观原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轻预防的客观原因
医疗体系不完善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 因素”
病人角色的三层属性
疾病(disease):
躯体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 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