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温钊莲

一、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谜底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个谜底是?咬文嚼字。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嚼 jiáo jué咀嚼 jiào倒嚼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提到咬文嚼字的三个义项都是贬义,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并提倡咬文嚼字,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讲,也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课文围绕“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关系而展开的段落正是前面的五个自然段。弄清楚新含义,弄明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半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明观点、就向读者说教,而是列举三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得到一些提示),这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开头就谈郭沫若改剧本台词: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得好。“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说明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李广射虎

《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

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说完李广射虎,作者还要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3)、推、敲“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作者对韩愈的修改他怎么看?

“推”冷寂,“敲”有温暖的人情。不同字眼,意境不同。

对韩愈的修改作者怎么看:“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4、你认为贾岛的诗用哪个字比较好?

对作者的看法,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如果不同意,认为“敲”好,那就是“敲”更响亮,是以声衬静之笔。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都在说明一个观点,——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我刚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

新含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不同句式(你这、你是)意味不同

文字和思想情感文字增减(李广射虎)意味不同实质:调整思想情感

不同字眼(推、敲)意境不同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能说说还有哪些炼字的例子吗?这顺便也是解决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1)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形象鲜明,显出了春天的变化过程,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

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鸟儿鸣叫着。

清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几只可爱的鸟儿在树上清脆地鸣叫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