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走进论语PPT课件
合集下载
12《论语》十二章 ppt

朗读
指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徒弟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忍受
文句翻译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 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 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 回!”
改变
文句翻译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 气。”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一个人应 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广泛地学习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志向坚定,笃:坚定
仁在其中矣。”(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文句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 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 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 子曰:“温 故 /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以 / (之) 为 师 凭 (这一点)做
可以
矣。” 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 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就不能
算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道《论语》。也不能算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部儒家经 典对后世贡献之大。今天我们就来走进 孔子,学一学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以及如何修身做人吧!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
疏通文意
朗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38张

第10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 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译天文下:归颜渊(问称什赞么,是仁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孔子哉说?:”“颜约束渊自曰己:,使“言请语问和其行动目都(走条到礼目上,来细,则就是)仁。。”一子 旦做曰到:了“这非些,礼天(下名的复人作:都使动会.,.称.合许归你乎复有。礼仁)德一。勿日实视行:,仁非德要礼靠勿自听己,, 难道非是礼靠勿别言人吗,?非”礼由勿:依动靠。。”颜渊曰请::“请回允虽许不我敏。,请 颜渊事说(:实“践请问,实从行事仁德)的斯具语体矣细则。。””(《颜渊》)
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 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 制度。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 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第六章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 (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 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 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 尼山祝祷归家后,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 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 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 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英文充 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 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 根。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 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中
国
结 晶
古 代 智
慧
的
论 语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在上古 中国,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 墨家消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家。 因此也是三家:儒、道、佛。南老对这三 家各有一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天天 要吃的;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会有病 (动乱)时要用到;佛家则是个百货店, 日常百货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 里汲取智慧。
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75位诺贝尔奖
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 走进《论语》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
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英文充 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 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 根。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 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中
国
结 晶
古 代 智
慧
的
论 语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在上古 中国,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 墨家消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家。 因此也是三家:儒、道、佛。南老对这三 家各有一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天天 要吃的;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会有病 (动乱)时要用到;佛家则是个百货店, 日常百货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 里汲取智慧。
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75位诺贝尔奖
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 走进《论语》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
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第一课——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论语》十则PPT

纯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 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里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 26 章, 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 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 子与小人的区别。
早晨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真理、道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 死去也心甘。”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 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或者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等候
译文: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 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 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 等君子来施行了。”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司仪
译文: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 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 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 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孔子
并且 经常
也 通“悦”,高兴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不了解 (yùn)生气
有德行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 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 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急切、赶紧
夹处、迫于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
等到
饥荒 勇敢善战
且知方也。
方向
译文: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 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 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 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 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里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 26 章, 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 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 子与小人的区别。
早晨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真理、道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 死去也心甘。” 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 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或者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等候
译文: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 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 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 等君子来施行了。”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司仪
译文: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 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 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 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孔子
并且 经常
也 通“悦”,高兴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不了解 (yùn)生气
有德行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 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 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急切、赶紧
夹处、迫于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
等到
饥荒 勇敢善战
且知方也。
方向
译文: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 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 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 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走进孔子PPT资料优秀版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 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 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 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 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最主要的经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而成。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政治思想: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人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

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 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 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 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 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 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论语》和《_孟_子
_》《_中_庸_》
《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2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 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 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 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56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7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全世界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 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成为整个东方 文化的基石,并影响着全世界各地。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 国也属于世界。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8
【 颁 奖 辞 】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44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论语》和《_孟_子
_》《_中_庸_》
《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2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 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 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 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56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7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全世界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 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成为整个东方 文化的基石,并影响着全世界各地。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 国也属于世界。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8
【 颁 奖 辞 】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44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论语》ppt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 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 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 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小 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 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 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 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 意见。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 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 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 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 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 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仁”学------思想核心
“仁”的不同意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立身,也要 帮助别人立身;要想自己通达,也要帮 助别人通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这就是仁。) 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 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 语〃为政 》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 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对 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 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 是不可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5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h
26
孔子虽非帝王,但 历代帝王皆以孔子 的思想治国,故敬 奉为先帝,特做帝 王像
h
27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人才的标准; ②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正统思想。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 重要作用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
2、个人因素
试图恢复周礼来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
h
13
请猜一猜下列成语都是写谁的
• 一箭之仇 • 老马识途 • 退避三舍 • 问鼎中原 • 一鸣惊人 • 三令五申 • 卧薪尝胆 • 秦晋之好
h
14
“礼”的思想: 不知礼,无以立也。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
——《论语·颜渊》16
(2)方法 ----- 行“忠恕”之道 根据自己内心体验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 推己及人
《 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
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
h
17
表现:
38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 的自信。
•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 容易迷惑。
•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 定力去对抗外界。
•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 与包容。
•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h
10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 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经》 《周礼》书影
《诗经》书影
h
11
二、开创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1.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思想)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
礼:
仁:
做事”。
开 私人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三千 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人。孔子
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h
47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门_人_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h
9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 而耳顺”。 6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 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 然笑曰:“然哉,然哉!”
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
有积极意义。
h
15
“仁”的思想——核心 (伦理范畴 )
(1)含义: “爱人”
人—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 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 ,为中华文明 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
5、欧洲启蒙思想家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h
28
冰火两重天 ---近代以来孔子的地位
1.春秋、战国、秦、汉初----冷遇 2.汉武帝之后----正统 3.维新派----改革先师 4.陈独秀----打倒孔家店 5、批林批孔---文革时期 6、传统文化代表----现代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朝
成为正统 董仲舒/汉武帝 独尊儒术
宋—明 复兴发展
程朱/陆王 理学/心学
明清
受到批判 李/黄/顾/王 反对专制
近代
动摇崩溃 陈/李/胡/鲁 民主科学
当今
新的曙光
————
h
精华糟粕 22
三、古代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面 2.教育目的: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仕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是我国六第经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
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
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
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
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h
35
❖ 打倒“孔家店”
1974年1月18日 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h
36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打入地狱 叛徒林彪、孔老二,
都是坏东西。
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
鼓吹“克己复礼”,
一心想复辟。
红小兵齐上阵,
口诛笔伐狠狠批。
嗨!
h
37
重返圣坛?
•
诺贝尔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
新救世主:“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
孔子的世纪。
h
礼与仁的关系
仁
礼
中庸:
中庸
3、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
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
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h 。
12
经济上: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1、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政 崩治 溃上变 新:的旧王时势室期力衰,矛微盾“,礼激诸崩化侯,争乐霸坏,”分,封制走向
“互为表里”
中庸之道
(哲学范畴 )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 的统治秩序
h
19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 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h
29
走上圣坛
• 汉平帝时封“褒成宣尼公” • 唐代加封为“文宣王” • 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 • 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h
30
历代评价
•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
之谓集大成。
——孟子
•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
h
31
历代评价
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h 。
20
礼、仁、中庸三者的关系
中庸(调和方法)
仁
礼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个人的道德修养 (内在)
外在的规范约束
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h
21
简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发展时期 地位(阶段) 代表人物 主张/行为
春秋
开始创立
孔子
仁/礼/德治
战国
发展完备
孟子/荀子
仁政/礼
秦朝
受到摧残
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 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5.教学成果:
h
23
学习态度:学知而之时 为习 知之 之, ,不 不亦 知悦为乎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思故 而而 不知 学新 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h
24
整理编撰“六经”
孔子不仕,退休诗书(图)
(1)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贵贱有序”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名
的形评奴成价隶西:社周孔会时子规天推范下崇制安周度定礼。局,孔面恢子,复代避周表免礼奴春,隶秋实主时质贵天是族下维利动护益乱摇,局摇违面欲背。坠
h
49
h
50
谁动了中国h 的良心?!51
h
48
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在上古 中国,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 墨家消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 家。因此也是三家:儒、道、佛。南老 对这三家各有一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 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 会有病(动乱)时要用到;佛家则是个 百货店,日常百货也是必不可少的。
巍巍儒释道,泱泱华夏魂
•
夫子之道,不可须臾去也。不
闻之,是无耳也;不见之,是无目
也;不言之,是无口也;不学之、
不思之,是无心、无精爽也,尚可
以为人乎哉?
——李觏(gòu)
h
32
历代评价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
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
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
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h
33
历代评价
•
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
曰不夷狄如也。
——《樊川文集》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