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指导实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蝙蝠和雷达》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和读通课文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在谈话导入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蝙蝠的特点,并介绍了雷达的基本知识。

在读通课文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尝试完成填空题,以此检验他们是否读懂了课文。

在交流中,我鼓励学生彼此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段落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例如,在谈话导入中,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需要引导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蝙蝠的特点和生活性。

在读通课文环节中,填空题的内容也可以更具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另外,需要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以保证文章的质量和准确性。

比如,文章中没有提到“三次试验”,因此最后一段应该删除。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老师让同学们自由研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一张表格。

老师出示了表格。

科学家经过三次试验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我们待会儿来交流。

请同学们默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老师问道:“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道:“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而是通过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的。

它一边飞行,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老师说:“这个配合真是巧妙啊!这样吧,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一位同学来做‘障碍物’,蝙蝠飞行本领那么高,我请个子最小的孩子。

一位同学做‘蝙蜗’,另一位来演‘超声波’!”学生们站定,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情境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过程。

老师说:“这是一个漆黑漆黑,黑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

它慢慢地向前飞,XXX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向前飞的时候就改变了飞行的方向。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启发的?
9:47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快速阅读。 9:44
试验顺序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试验方式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试验结果
第2页共3页
试验结论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一、词语导入,检查预习。 9:27 板书课题:蝙蝠与雷达,学生齐读 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 荧光屏 揭开 苍蝇 敏锐 避开 飞蛾 蚊子 捕捉 蝙蝠 铃铛 障碍物 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根据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9:29 师:要把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谁情愿 上台来写一写? 生 321、232 上台书写。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第3页共3页
每一个部首写清晰。 9:32 师:如今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 师生沟通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9:35 二、沟通资料,切入课题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如今来沟通。
〔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321: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日先不来讨论寓言故事,请坐。 121:我知道吸血蝙蝠。 35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依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 堂沟通,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原因,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 类的课外学问。〕

部编版《6.蝙蝠与雷达》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部编版《6.蝙蝠与雷达》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附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6.蝙蝠与雷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精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是: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三、说教法与学法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出示雷达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3、发展目标: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生1:《太阳》生2:《赵州桥》生3:《自然之道》生4:《月球之谜》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小学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师:请大伙儿把课本翻到第42页,一起读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

生:(齐)蝙蝠和雷达。

师:念得真准。

“蝙”和“蝠”差不多上生字,其中“蝙”念第一声,你们念准了。

请你认真观看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这两个字差不多上左右结构,“虫”字旁。

生:“蝙”的右边是一个“扁”字,“蝠”的右边是半个“福气”的“福”。

师:嗯。

“福气”的“福”、“蝙蝠”的“蝠”右半边差不多上一样的,那个字也念“fu”,有“满”的意思。

顺着你的发觉,像“蝙”和“蝠”如此,“虫”字旁说明它是一种动物,旁边的“扁”和“畐”都表示了它们的读音,如此构成的字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谁明白?生:如此的字叫“形声字”。

师:真厉害!我们的汉字绝大多数差不多上形声字。

比如我们这篇课文的12个生字里边就有11个是像“蝙蝠”一样的形声字。

课后你不妨去读一读,再琢磨琢磨。

那么对写好“蝙蝠”这两个字你又有如何样的建议?生:写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要窄一些,让着右边的部分才会好看。

师:好一双慧眼!左窄右宽。

下面看老师写。

(师在课题位置范写“蝙蝠”)“虫”字旁要写窄,就得把“口”写得窄一些,“提”写得短一些,两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得略微靠上一些。

咱们的汉字几个部分之间总是要相互礼让,整个字才能漂亮。

接下来咱们不妨也拿起笔,打开生字本,把“蝙蝠”这两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上一遍,注意写法。

(生认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见过蝙蝠吗?(出示图片、文字介绍)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蝙蝠,哺乳动物,要紧食物是花果和昆虫,白天身子倒挂着在山洞、岩壁等地点睡觉,夜间才出来觅食。

师:那么雷达呢?(板书“雷达”,同时出示图片、文字介绍。

)生: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气象和资源探测等。

师:真好!拿到一个材料,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确实是语文能力。

正如你们所看到的,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作者却用一个“和”字(补全课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如何回事呢?答案在哪里?生:书本当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一、问题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那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蝙蝠和雷达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下面继续我们的发现之旅。

二、质疑解难(一)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从中找出你想要的答案。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在夜间畅通无阻的?同桌互相交流师:你们的解释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看多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有趣的演示。

(PPT:模拟演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蝙蝠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夜间自由穿梭,真可以称得上是飞行高手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二)探究雷达的工作原理师:那么飞机又是怎样实现了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呢?告诉你们个秘密,飞机身上安装了一种叫雷达的仪器,同学们一定很好奇吧,雷达是怎样为飞机保驾护航的呢?那就赶快读第八自然段吧,看谁先找到答案。

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

(指两名学生回答)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三)突破难点师: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可能发现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十分相似。

你们真的很善于动脑发现问题,那么小组讨论一下: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PPT:课后题填空)学生自己填写。

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的。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检测,合作研学。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教师一笔一画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我)们认识了蝙蝠(课件出现蝙蝠图片和蝙蝠简介,不需长时间停留一闪而过即可)、雷达(课件出示图片和简介),弄清楚了课文主要内容,(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还在阅读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已将这些问题归纳成了三点,〔出示问题(1)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3)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撞上雷达的?〕其实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当个小小科学家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大家分成三个大组,哪些同学愿意解决第一个问题?好,你们就是“发现小组”,哪些同学愿意解决第二个问题?你们就是“试验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老师当堂下发表格)。

剩下你们就是“探究小组”。

我推荐的是读课文、找句子、抓字词、谈感悟的学习方法,要求大家做好批划笔记,自学完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做好参与全班交流的准备。

(课件出示:读课文、找句子、抓字词、谈感悟)(这个过程时间要充分,给到学生至少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一定要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合作交流,互动生成。

(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三个问题,其他小组补充互动,其间辅之以品读相应课文。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2.首先,我们课前放松一下,走进字词林。

猜一猜:(幻灯片1)三人()三木()三口()十五天()......看我们今天的生字林(幻灯片2),你也能说出几个趣味题来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其中的哪个字吗?在识记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如蝙蝠的蝙是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荧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下面让我们走进词语林:开小火车形式领读;说一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词语认读得差不多了,那么同学们课文读通顺了吗?分小组读。

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读得最认真,最整齐。

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试着分段2、课文读完了,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1、2自然段)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7)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三、研读重点段落1、既然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那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第二部分)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拿出笔画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并想想说明了什么问题?(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并用“即使......也......”造句4、真的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吗?不是。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组合作,默读4、5、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响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铃铛象个不停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互看图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师小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3、发展目标: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生1:《太阳》生2:《赵州桥》生3:《自然之道》生4:《月球之谜》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板书:内容)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

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

(大屏幕出现表格)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

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

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生6:读第六自然段。

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

谁再说说?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

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都举起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师:怎么发现的?生1:通过实验。

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一句。

师:谁再读?生2:读这句话.师:你现在想说什么?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2、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

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生:荧光屏。

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生:天线。

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生:无线电波。

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生:雷达。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

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

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

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师:你很体贴。

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师:谁来帮帮他?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1:再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师:你能读出来吗?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