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过程中油墨应用存在的十大技术问题分析
如何解决丝印油墨印刷过程中的问题

如何解决丝印油墨印刷过程中的问题丝印印刷是一种常见的印刷方式,它可以在各种材料的表面上印刷出各种图案和文字。
丝印印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但是它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告诉你如何解决丝印印刷过程中的问题。
一、已经遇到的问题在开始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哪些问题我们已经遇到了。
在丝印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 印刷出来的图案不够清晰,甚至有重影。
2. 印刷过程中油墨的流动不够均匀,导致色彩不够鲜艳。
3. 油墨不够稠,容易在印刷过程中溢出。
4. 油墨过度稠密,导致印刷不良。
5. 丝印网纱松弛,导致印刷效果不佳。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印刷问题都是独立的,需要单独分析和解决。
下面是解决印刷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1. 印刷出来的图案不够清晰,甚至有重影。
可能的原因:丝印网纱松弛,污点或沉渣堵住了网纱或图案太小或太复杂。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用质量好的网纱,并确保其张力适中。
使用高质量的油墨,并确保油墨的流动性足够好。
此外,还应将印刷图案放大,以便获得更清晰的图案。
2. 印刷过程中油墨的流动不够均匀,导致色彩不够鲜艳。
可能的原因:油墨的稠度不正确,可能太浓或太稀,在印刷过程中流动不均。
油墨流动不均会导致印刷过程中色彩不均匀。
建议使用高质量的油墨,并确保其稠度适中。
此外,还应将印刷板调整到正确的角度,以便油墨在板上流动均匀。
3. 油墨不够稠,容易在印刷过程中溢出。
可能的原因:油墨太稀导致流动性太好,在印刷过程中溢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用高质量的油墨,并确保其稠度适中。
如果油墨流动过快仍然是问题,可以尝试在印刷板上使用胶乳。
4. 油墨过度稠密,导致印刷不良。
可能的原因:油墨太稠太粘稠,无法在印刷板上流动,导致印刷不良。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用高质量的油墨,并确保其稠度适中。
如果油墨太稠,可以将其稀释到适当的稠度。
5. 丝印网纱松弛,导致印刷效果不佳。
可能的原因:丝印网纱松弛或过度拉伸。
印刷油墨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印刷油墨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印刷油墨在印刷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会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印刷油墨故障及其解决方法:1.墨色过浅或过深-墨色过浅可能是由于油墨粘度过高,可以适当调节油墨粘度或稀释剂的使用量。
-墨色过深可能是由于油墨粘度过低,可以适当添加增稠剂或粉料来增加油墨粘度。
2.墨色不均匀或出现条纹-墨色不均匀可能是由于油墨混合不均匀,可以通过充分搅拌或调节油墨的流动性来解决问题。
-出现条纹可能是由于印版的压力不均匀,可以调整印版的压力或更换不平的印版。
3.墨层过厚或过薄-墨层过厚可能是由于油墨流动性太好,可以调节油墨的粘度或通过增加印刷速度来减少墨量。
-墨层过薄可能是由于油墨粘度太高,可以添加稀释剂或减少印刷速度来增加墨量。
4.墨团飞溅或印刷品出现印痕-墨团飞溅可能是由于油墨的流动性太好,可以通过降低印刷速度或调整油墨的流动性来避免问题。
-印刷品出现印痕可能是由于印版表面不平整,可以更换印版或进行更细致的印版调整。
5.油墨干燥速度过慢或过快-油墨干燥速度过慢可能是由于油墨的成膜性不足,可以添加干燥剂或改用干燥性能更好的油墨。
-油墨干燥速度过快可能是由于油墨的流动性太差,可以添加稀释剂或调整油墨的流动性。
6.油墨颜色变化或褪色-油墨颜色变化可能是由于油墨成分的不稳定,可以更换质量更好的油墨。
-油墨褪色可能是由于不适宜的存放环境,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环境。
总结起来,解决印刷油墨常见故障的关键在于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通过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来解决。
同时,定期对印刷设备和材料进行维护和检查,可以减少故障的发生,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产量。
印刷油墨遇到的常见问题与相关分析

印刷油墨遇到的常见问题与相关分析印刷油墨的质量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印刷车间的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印刷车间的温度对印刷油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温度高,油墨粘度低,蒸发速度快。
因此印刷车间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及时地通风,保持车间内无尘的工作环境。
在印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油墨附着牢度差、油墨干燥性差、墨层粘连、气泡、糊版、干版、油墨转移不良、色偏等问题,对这些故障分析如下:(1)油墨附着牢度差。
原因:承印材料表面张力太低、油墨与承印材料类型不匹配、油墨性能差等。
解决办法:对承印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加入润湿剂降低油墨张力、更换油墨。
(2)油墨干燥性差。
原因:油墨溶剂配比不当、印刷速度过快、环境湿度过高等。
解决办法:调整溶剂配比、适当降低印刷速度,提高干燥温度、降低环境湿度等。
(3)墨层粘连。
原因:油墨干燥不良、油墨太软、印刷压力过大、环境湿度过高等。
解决办法:调整油墨溶剂配比、加入适量防粘剂、提高干燥温度、减小印刷压力、降低环境湿度等。
(4)气泡。
原因:油墨中含有空气、油墨的表面张力过大、油墨黏度太低、印刷速度过快等。
解决办法:加入适量消泡剂、调整油墨黏度、适当降低印刷速度。
(5)糊版。
原因:油墨颜料颗粒太粗、油墨黏度太高、上墨量过大、印刷压力过高等。
解决办法:更换油墨、适当降低油墨黏度、减少上墨量、降低印刷压力。
(6)干版。
原因:油墨干燥速度太快、干燥温度太高、印刷速度太慢等。
解决办法:调整油墨溶剂配比、适当降低干燥温度、提高印刷速度。
(7)油墨转移不良。
原因:油墨与承印材料的类型不匹配、油墨黏度太高、有静电等。
解决办法:更换油墨、调整油墨黏度、添加抗静电剂。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油墨还出色偏、静电等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油墨的干燥速度过于快,油墨太稀,印刷车间过于干燥造成的。
从油墨的使用剖析印刷的常见故障

从油墨的使用剖析印刷的常见故障引言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印刷品的质量、外观和耐久性。
然而,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当使用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印刷故障。
本文将从油墨的选择、储存和使用等方面,对印刷中常见的故障进行剖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油墨的选择1.1 油墨与印刷材料的匹配油墨应该与印刷材料相匹配。
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印刷粘附不良、颜色返白或脱落等问题。
1.2 油墨的质量和稳定性选择质量好、稳定性高的油墨对于印刷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
质量差的油墨可能会导致印刷品出现颜色不均匀、褪色或发黄等问题。
2. 油墨的储存和保管2.1 储存环境的控制油墨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如果存储环境不合适,油墨的质量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印刷故障的发生。
2.2 避免与其他物品接触油墨应该与其他化学品、废纸、水和杂质等隔离开,避免互相污染。
油墨与其他物品接触可能会导致油墨污染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印刷质量。
3. 油墨的使用3.1 在使用前搅拌油墨油墨在储存过程中会产生沉淀,因此在使用前需进行充分的搅拌,以确保油墨的颜色均匀一致。
3.2 油墨的用量控制不同的印刷材料和印刷机可能对油墨的用量有一定的要求。
使用过多或过少的油墨可能会导致印刷品墨层厚度不均匀或印刷粘连现象。
3.3 油墨的施加方式油墨的施加方式也会对印刷结果产生影响。
应注意控制均匀施加油墨的压力和速度,避免出现擦拭不干净或印刷品出现水痕等问题。
4. 常见的印刷故障及解决方案4.1 印刷过程中油墨返白问题原因:油墨与印刷材料的匹配不当,导致油墨无法完全粘附在印刷材料上。
解决方案:选择与印刷材料相匹配的油墨。
根据印刷材料的特性,调整油墨的成分和粘度,以确保油墨能够充分粘附在印刷材料上。
4.2 印刷品出现假穿透问题原因:油墨的质量不好,无法达到透明度要求;印刷材料的密度不够,导致油墨透过印刷材料,出现假穿透的现象。
油墨应用中的一般问题及解决方法

油墨应用中的一般问题及解决方法在不同印刷[百科微博]过程中油墨的应用会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与油墨的配方、制作的工艺、测试的方法皆有关系,只有油墨制造商对油墨的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并且对油墨实施科学测定,方能减少油墨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下介绍一下印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油墨质量有关的若干问题。
1.粘脏及背面蹭脏由于油墨干燥太慢,油墨太软、太稀而且给墨量太大,造成印好的一张印刷品上的油墨污脏了上面一张纸的背面。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印刷品上油墨量较大的实地(或低调)部分。
粘页、粘贴、成块(俗称贴成一块)是粘背的最严重现象,这是指印好的一堆印刷品粘连在一起的情况。
第二面压印粘脏是指第一面印后立即印刷第二面,结果造成印刷中出现粘脏。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几种情况:有时印刷表面粗糙的纸张时,需要比较多(厚)的油墨层才能印得实;印双面光滑的纸和一些特殊的承印物(例如玻璃纸、塑料薄膜等)时,它们有堆放中极易互相接近;在实地和密度较大的网点处,墨量太大;在不吸收纸张上以氧化干燥型油墨印刷时,极易粘脏;油墨中干燥剂的用量过多时,容易在纸堆中氧化生热,导致油墨发黏而使纸张粘在一起;油墨粉化导致粘脏;纸堆中的静电导致纸张互相粘附,促使粘脏;油墨在干得不太理想时就进行裁切,就会导致拔起许多油墨小污点,纸张从边角处不好挪取等等。
解决的方法有:在满足印刷的要求下,版上的给墨量越少越好。
对粗糙的纸应当采用比较大的压力,以使之能印刷上比较多的油墨,但是也不要太多,以免造成因凸起而磨擦另一张纸的背面而粘脏。
应当使用稠一点的油墨,但也不可太稠,以免引起拔纸毛。
如果采用一种新的油墨,则可先少印一些并研究它的粘脏情况以后,再作出相应决定。
检查墨斗的调节是否恰当。
如果是套色印刷,则后一个油墨应当比前印的一个油墨加有比较多的干燥剂,以缩短干燥时间。
采用快干油墨替代一般油墨,例如采用湿固型油墨。
在纸质光滑而吸收性差的情况下,采用高浓度的油墨,可少用油墨,并且油墨中加入些蜡或其他防粘脏剂。
印刷循环油墨点不良分析

印刷循环油墨点不良分析
印刷循环油墨点不良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无法引出标准色相
1.水墨粘度过低
解决方法:加入原墨
2.水墨分离、沉淀
解决方法:不断搅拌水墨桶
3.上墨量偏低
解决方案:加大上墨量
4.水墨转移不良
解决方法:检查辊筒和印版
二、无法达到所定粘度
1.水墨之摇变性
解决方法:水墨循环后再测定
2.泡沫产生
解决方法:加入消泡剂
3.溶剂挥发
解决方法:加入专用溶剂
4.水稀释过多
解决方法:加入原墨及增稠剂
三、印刷品干燥太慢
1.水墨粘度太高
解决方法:稀释水墨
2.堆墨
解决方法:调整版压及版面高低差3.水墨干燥不良
解决方法:加入快干剂
4.纸张泼水,吸墨性不佳
解决方法:换入吸墨性较好的纸张
四、堆墨
1.印版厚度不均
解决方法:修正版面之高低差
2.版压过大
解决方法:降低版压
3.水墨粘度过高
解决方法:加入稀释剂
4.上墨量过大;
解决方法:降低上墨量
五、产生毛边
1.油墨粘度太高
解决方法:降低水墨粘度
2.墨的干燥速度太快
解决方法:加入慢干剂,调整干燥速度
3.版压太大
解决方法:降低版压
4.纸粉混掺其中
解决方法:用过滤网过滤水墨
六、印刷不清晰
1.印版厚度不均、硬度低;
解决方法:修正版面之高低差及硬度2.版压过大;
解决方法:调整版压
3.水墨粘度太高
解决方法:调整粘度
4.水墨量太大
解决方法:调整上墨量。
油墨印刷故障及处理方法!

油墨印刷故障及处理方法!1.印刷品色彩不均匀原因:(1)墨斑:油墨在墨辊上分布不均,导致墨斑现象。
(2)轴向色彩变化:油墨在印版上面的分布不均,导致在不同位置的印刷品颜色不同。
(1)检查墨斑故障:清洗墨辊,确保墨辊表面光滑。
如果墨斑故障严重,可以更换墨辊。
(2)调整印版:使用印刷调色器具调整印版上油墨的分布。
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可能需要更换印版。
2.印刷品出现模糊或失真原因:(1)油墨的流动性差,导致印刷品上的文字或图像模糊。
(2)版胶粘度过高。
(1)调整油墨的流动性:可以通过添加稀释剂或墨水调整剂来改善油墨的流动性。
(2)更换版胶:选择合适的版胶,确保版胶粘度适中。
3.墨层不均匀原因:(1)墨辊不平行:墨斑在墨辊上形成,使得油墨分布不均。
(2)制作不均匀的印版。
(1)调整墨辊:确保墨辊平行且干净,并使用调整螺丝来调整墨辊角度。
(2)或者更换印刷机使用新的印刷机。
4.印刷品出现破损或涂层剥离原因:(1)印版老化:印版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印版质量下降,容易出现破损或涂层剥离。
(2)使用不合适的油墨。
(1)更换印版:定期更换印版,确保印版质量。
(2)使用合适的油墨:选择与印版相匹配的油墨,确保印刷质量。
总结:油墨印刷故障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清洗墨辊、调整印版和更换印刷机等。
印刷品色彩不均匀可以通过清洗墨辊和调整印版来解决;印刷品模糊或失真可以通过调整油墨流动性和更换版胶来解决;墨层不均匀可以通过调整墨辊和更换印刷机来解决;印刷品破损或涂层剥离可以通过更换印版和使用合适的油墨来解决。
因此,正确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油墨印刷的质量。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

和凹版油墨有关的印刷质量故障分析一、印刷画面白化1.油墨干燥过快。
影响了油墨的转移性,使承印物上沾墨太少,导致墨层太薄;再加溶剂挥发太快,造成墨层不平,结膜不良而泛白。
此时应加入慢干稀释剂来解决。
2.印刷时间较长。
使油墨粘度增高,操作者多次加入某种单一溶剂。
使油墨中原来的混合溶剂中快干和慢干的成份不平衡,干燥结膜时,油墨层粗糙不平而泛白。
此时应适量加入慢干稀释来解决。
3.操作者不断加入溶剂。
使油墨中的树脂成分越来越少,不能在干燥时结成平滑的膜层,因而泛白。
此时应在加溶剂时酌情补加点调金油,不使树脂和溶剂的比例失调。
4.印刷场所湿度太高。
或溶剂的水份含量过大、使墨层结膜不良而泛白。
此时除应严格控制溶剂的水份含量外,还应对印刷场所采取降湿措施。
二、印刷画面光泽不良1.上述各条凡产生白化现象者,均使光泽不良。
有时虽未达到白化,也已影响光泽。
2.车间不清洁,尘埃沾附在印刷面或混入油墨,均影响光泽。
三、细网点印不出或粗网点也有缺损1. 油墨粘度太高,细网眼中油墨不能很好地转移到承印物上。
此时应加慢干稀释剂降低油墨粘度来解决。
2.油墨干燥太快,版的细网眼中油墨干结,粗网眼中油墨也有部分干结,所以印不出和缺损,此时应加慢干稀释剂来解决。
3.印刷压力不足或表面不平整也会产生印不出或缺损现象。
应注意调整压力及平整表面。
四、画面以外空白部分,沾染油墨。
1.油墨的印刷粘度太高,加大对刮刀的冲击力。
使刮刀刮不净油墨,此时应适当降低油墨的粘度。
2. 刮刀角度不适当,或压力不够。
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应急时调整刮刀的角度、压力。
图像尾部出现线条(俗称拖尾巴)3.油墨含有粗硬颗粒,或混入尘埃。
此时应及时过滤或更换油墨。
并做好防尘工作4. 刮刀有微小缺损,而导致拖尾,这种现象较常见。
应及时更换刀片。
五、前一层油墨上印不上第二色油墨1. 两种油墨的类型或组成不同。
导致亲和性不良而印不上,应选用同类型的油墨,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2. 如属同类型油墨则前一色油墨的表面张力太低,或后一色油墨的润湿性欠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过程中油墨应用存在的十大技术问题分析包装印刷中的重大技术难题长期困扰着人们,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油墨迁移;②墨膜泛黄;②印品白点;④回粘和粘连;⑤变色和褪色;⑥墨膜浮白;⑦针孔和缩孔;⑧转移不上墨;⑨咬色(俗称串色)和褪色;⑩光泽差(泛白)。
这些印刷技术难题已成为普遍共识的生产故障。
为了归纳上述故障,笔者本着“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曾先后与近30家包装印刷企业、油墨制造企业、材料生产企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进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并在合作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后认为:“油墨迁移”等十大印刷技术难题已经或正在直接阻碍着我国包装印刷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地降低了包装印刷产品的质量。
预防和解决上述故障,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
为解决十大难题寻找更加简便的方法,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以飨包装印刷界广大读者,并供油墨生产同行参考。
1.油墨的迁移。
迁移——油墨中的颜料透过或穿过薄膜接触到另一类别的物质上(有时也会粘染到包装内的商品上)而造成污染。
其原因是包装印刷油墨及承印物(如塑料薄膜)中含有过量的增塑剂,油墨体系中过量的其它助剂有时会因印刷油墨组份里的溶剂溶解出一部分油墨的颜料而导致其在承印物(如薄膜)中移动,也有当已贮存的包装印刷品在夏季使用时往往也会因温度的上升而使其印刷饰品上的图纹墨膜变软,加速了迁移的速度。
应对措施是:在承印物特别是包装印刷油墨,尽可能少用增塑剂或亲水性的承印物,避免使用含有溶解于增塑剂及水的颜染料的油墨。
这种颜染料变化的情形从外观上很容易判断。
所以讲,在油墨的配方设计生产上,应考虑到二次、三次、四次……的套印加工和最终用途及目的所适用的最佳条件。
2.墨膜泛黄。
印刷图文墨膜在白色油墨体系里,一般都选用着色力高、遮盖力大、白度好而且对光散射能力很高的钛白粉作为油墨的着色剂。
塾不知该材料明显具有“光化活性”,即当印刷后往往会出现失光、变色、粉化、剥落等问题。
其中泛黄就是近年来人们最头痛的故障之一。
克服这种缺陷,市售的X24只需适量加工便可克服该弊病并弥补其不足。
如印刷时发现泛黄,操作工只需将其临时添加到油墨斗里即可,不仅能大大提高了原白墨的白度和遮盖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印刷油墨材料的成本达10%~30%之多。
再者,彩墨的泛黄与白墨同理,只需添加X24,0.5%~2%也可避免泛黄。
同理,承印物的PH值及环境也会导致其图文及墨膜的泛黄。
我们在大量的实践中,明显感到PH值往往会使油墨体系中的颜填料吸油量升高,而导致油墨的“假稠”或干结,严重时转移不上油墨或转移后的色浓度变浅等等。
通常为排除泛黄,添加1010抗氧剂及抗紫外线吸收剂也是临时的处理方法。
再者,因复合胶料与墨膜紧密接触后泛黄的事也会时有发生,控制PH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3.印品白点。
该印刷技术问题提醒人们:印刷油墨贮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该产品体系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家都清楚溶剂的极性强度不同,对活性的油墨助剂在颜料表面上的吸咐也有不同的影响,而连结料和活性助剂在颜料表面上会产生竞争吸附,主要取决于连结料、活性助剂与颜料表面亲和性的大小。
由于油墨颗粒表面活性助剂的物理吸附不影响聚合物的化学吸附,这是因为表面活性物质在颜料表面的物理吸附是不牢固的。
从这一点,人们就已经知道,印刷油墨体系里的活性分散剂、耐磨擦蜡甚至酰胺类的树脂连结料等的添加过量,都会影响包装印刷油墨墨膜的附着件,同时在进行研磨过程中,由于分散助剂太少,尤其是添加的顺序不当,特别是分散的时间太短,当上机印刷后表面的大量针孔白点和印后复合的白色故障就会发生。
为了预防上述故障,应合理筛选油墨的活性助剂,或适量延长研磨分散油墨的时间,或在印刷时充分搅拌油墨后再印。
4.回粘和粘连。
近年来,在苏南一带,甚至齐鲁地区,里印复合油墨的回粘或粘连,比过去凹印、表印油墨还甚。
大多时间集中在7~10月份。
往往在包装印刷后,油墨干燥成膜后的短时间内是没有回粘或印品粘连现象的,但在印后放卷进行加工时或印刷交付用户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墨膜手感不滑爽、指触有发黏或分切或分装时粘连在一块的严重现象。
该现象的出现,实际是包装印刷制品的油墨连结料软化点过低而引起的,当然也有油墨在稀释印刷时,误加入了过多慢干溶剂或吸入了水分而出现的表干内湿(俗称皮焦骨头生)造成的。
为了防止该故障的重复出现,一是严格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并有技术参数的油墨品种;二是在印刷时严格按照溶剂的挥发速度或蒸发速率,选用混合溶剂(不选用含有水分的);三是在包装印刷时,应对沾有油污和蜡类等的承印物进行表面处理;四是待上一遍印刷墨膜干透后再进行第二次套印;五是选用油墨体系中连结料软化点较高的油墨(或先进行其软化点试验后再定油墨)。
5.印品变色。
包装印刷图文墨膜变色是印刷过程或产成品在户外老化阶段出现的故障。
印刷墨膜在大气中经过老化,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过早地出现了褪色甚至变色,墨膜在大气中暴露,由于紫外线的作用,其颜色变化程度随大气的温度、温度、阳光的光强度以及印刷墨膜的性质、颜色的饱和度和彩印着色力以及墨膜的PH值、大气中的杂质、或在大气中连续或间接地暴露时间的长短而不同。
因此,我们在印刷前,应尽量不选用易褪色的色淀油墨,而尽量选用金红石型的钛白粉生产的白色油墨为主,也可在包装印刷油墨中添加X24以提高其抗变色性。
另一类添加增白剂的做法则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6.墨膜浮白。
白色油墨、蓝色油墨体系在印刷后,湿墨膜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白色颜料的白点(又称浮色,它不同于黑色、蓝色的浮色白点),尤其是当复合后或在镀铝后更为明显的暴露出来。
而蓝色油墨则在印刷后往往会出现不同大小的类似针孔的空白点,这严重地影响着包装印刷制品的外观品质。
该故障的主要原因是与该油墨体系中选用的颜料品种有关,也有因混入另一种油墨而引起颜料的絮凝或分离,从而导致油墨体系中的颜料飘浮。
应对的措施是:选用颗粒大小相同、比重相同的颜料作为原料生产的油墨为好,其二延长分散时间,或减去含有活性的助剂。
7.针孔和缩孔。
在包装印刷过程中,由于机械的运转,尤其是印版、印辊的转动,往往使墨膜形成了针孔,大小不同、多少不同等的小孔(常称为化学针孔),而在同一部位,同一大小的小孔常区分为机械针孔,但偶尔也会出现点式空白圈的针孔往往是因杂质或油墨体系中的微小树脂颗粒在印后干燥后产生的缩孔。
化学针孔故障是因湿墨膜中溶剂挥发速度过快,以及因印刷墨膜中空气泡沫溢出,湿膜不能流平,导致了包装印刷墨膜干燥后,留下的针状小孔。
当然也有油墨生产和调配色墨时或油墨稀释过度产生气泡未消失,在印刷干燥过程中当气泡溢出后,墨膜已丧失了流动性而造成的针孔。
还有当油墨中含有微量水时或高温,尤其是高温环境下更易产生上述针孔现象,即人们称为:马拉罔效应而稳定的泡沫叫湿泡沫或动态泡沫,其泡沫是脆性的,易被化学消泡剂消除。
严格选用油墨,更重要地要筛选稀料,并控制油墨黏度,或适量选用挥发速度慢的溶剂,以改善其印刷墨膜的流平性,防止水分、杂质的混入,检查真空泵空气的洁净程度和承印物表面的污染程度也十分重要。
对于双组分油墨、双组分复合胶,应放置一段时间再用,至于已产生表面或内在絮凝的印刷油墨应禁用为宜。
8.转移不上墨。
在正常的印刷过程中,油墨偶尔不随墨斗辊转动,甚至油墨堆积在印刷机上,特别是印刷速度加快后,印刷墨的色调较浅或深浅不一。
此故障过去大都因颜料含量太高,油墨太稠,屈服值太大或油墨的丝头太短导致的。
近几年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油墨体系里或是连结料或是颜料酸值太高,或是吸入的酸性水或添加单一溶剂过度而造成的,印刷开始没有问题,往往当油墨稀释后油墨由稀到稠,甚至像豆腐块状而被迫停机换墨。
该故障一旦出现,适量加入国家免检产品TM-27偶联剂,严重的加入TM -3偶联剂(天扬化工厂)或加入碱性溶剂进行稀释,或加入湿润助剂或调金油,或是加大印刷压力,如因辊子不良,应更换辊子,也可在墨斗里装一个搅拌器。
9.咬色(俗称串色)。
在包装印刷过程中,当第一遍或第二遍进行套色印刷时,前一次的印刷墨膜表面会发现使印刷墨膜过分变软,以至起皱的现象,此种现象称为咬色的前奏。
而当后一遍印刷(套印)时油墨体系中含有较强的溶剂,它可能会完全穿透上一道墨膜而被咬起,从而混溶至后一道色的墨膜中,严重时能使后来的包装印刷墨膜混为杂色(染色)。
其主要原因是印刷油墨中有可溶的成分(树脂或溶剂)。
对这类油墨印刷时,必须采用稀释溶剂,千万不要用强溶剂(真溶剂)调节油墨黏度的方法或加快印刷速度,以缩短二次或三次套印时的时间,可在印刷前先采用混合溶剂调试油墨的再溶(复溶性)效果,以确定稀释溶剂的配比量。
10.光泽差(泛白)。
这个故障大多出现在挥发干燥型印刷油墨印刷过程中,在高速印刷后溶剂迅速挥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透明的白色墨膜层。
该现象有时是暂时的,但大多可能是持久的。
这是由于正在干燥的印刷图文墨膜邻近的冷却(装置)吹风或空气冷冻到了露点,即吸收了水(蒸气)分重又返回到图文墨膜上而凝结的缘故。
另外,如油墨体系中的溶剂或颜料含水也会引起印刷图文墨膜的光泽差。
也就是说,溶剂的挥发性越高,包装印刷油墨的图文墨膜(变白)光泽差的倾向就越大。
预防措施是:调整好包装印刷油墨所用的溶剂;适量增加高沸点溶剂(如环已酮、乙二醇、丙二醇醚、丁醇等),减少挥发快的溶剂用量,在包装印刷过程中,控制车间环境(空气)中相对温度在65%以下,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梅雨季节及北方的下雨天。
对于十大技术问题,甚至还有难度更大的附着牢度等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排除。
这种民族的包装印刷工业,必须要有长期的忧患意识,但这种忧患意识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准确定位,防范恰当,处理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