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郭海华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约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约占总人口的10.1%)
骨质疏松症(我国50岁以上人群)
4
.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
流行病学
5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病率
流行病学
1.61倍
2.76倍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
6
.
骨质疏松症整体诊疗率低
流行病学
活动
特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
2017版与2008版指南关于“骨折特点”更新对比
骨折特点
2017年
2008年
1
骨松性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 1. 同左
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2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 2.同左第4点
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3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3. 同左第5点
.
目录
定义
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
• 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 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 病
•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 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 量(与2008版相比,简化 概念)
骨质疏松性 骨折1
• 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是指 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 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 折外力2”而发生的骨折,亦 称“脆性骨折” (与2008版 相比,明确概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附属医院 附属骨伤科医院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断与治疗
主讲人:吴春飞
.
1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
目录
2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有效沟通
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 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和 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 导和帮助。
信任建立
通过专业、耐心、细致 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 任和尊重,提高患者对 治疗的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 促进患者康复。
THANKS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日照、规律运 动等,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骨密度检查意识提升
强调骨密度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X线平片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依据,可显示骨折线、 骨皮质断裂和骨小梁紊乱等征象。此外,骨密度测定、CT、 MRI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02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骨折风险预测模型
1 2
3
FRAX模型
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股骨颈骨密度,预测10年内髋部骨折及 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CT及MRI检查
CT检查
对于复杂或细微的骨折,CT检查能够 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包括骨折的 三维形态、碎片移位情况等。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结合CT和MRI的优势,采用多模态影 像融合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质 疏松性骨折。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等病 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全面评 估骨折及其并发症情况。

《骨质疏松骨科》课件

《骨质疏松骨科》课件

病例三:康复治疗与护理效果分析
总结词
康复治疗和护理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康复锻炼和护理措施促进骨骼 健康。
详细描述
康复治疗和护理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康复锻炼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 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合理的饮食和日常护理也是 促进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康复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原则
手术治疗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最后手段,主要针对严重骨 折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的方式修复骨折、重 建骨骼结构。
手术方法的选择
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内固 定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不同的手术方法适用于不同 的骨折类型和患者情况。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注意手术风险和 术后康复。
的预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骨质疏松骨科》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骨质疏松症概述 •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 • 骨质疏松症的案例分析
01 骨质疏松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 性骨骼疾病,导致骨脆性增加, 易发生骨折。
运动与锻炼
总结词
适量的运动和锻炼能够 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
松症。
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车等 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肺 功能,增强骨骼密度。
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力量 训练能够增加肌肉力量
,减少骨折风险。
冲击性运动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过敏史 ,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同时,患 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和康 复训练,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4
推拿按摩手法在骨质疏松性骨 折中应用
Chapter
推拿按摩作用机制探讨
缓解疼痛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达到减轻
疼痛的目的。
THANKS
感谢观看
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的 摄入
过度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会影 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不利于骨 骼健康。
控制盐的摄入
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流失,不 利于骨骼健康。
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饮食
过多摄入高蛋白饮食会增加钙 的流失,不利于骨骼健康。建 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 肉、鱼、蛋等。
注意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 用,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草酸含量高的食物( 如菠菜、竹笋等)会影响钙的 吸收,应避免与富含钙的食物 同时食用。
运动康复过程中注意事项
01
避免剧烈运动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的骨骼脆性增加,应 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 再次骨折。
02
加强营养补充
合理饮食,增加钙、 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 摄入,有助于骨骼健 康。
03
定期评估调整
定期评估患者的运动 康复效果,根据评估 结果及时调整运动方 案。
04
保持良好心态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肝肾阴虚型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等。治宜滋补 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衰型
症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小便清长等。治宜温补 肾阳、强筋健骨,方用右 归丸加减。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治疗ppt课件
骨密度的测定方法
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金标准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 测量的结果。) 其他方法: 都是参考和不确定标准
➢ 单光子(SPA) ➢ 单能X线(SXA) ➢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 ➢ 外周骨定量CT ➢ 定量超声检测
12
其它评忌症
相对禁忌症: 与椎体压缩无关的神经压迫引起的根性痛 脊柱骨折造成椎管容积变小 肿瘤侵入硬膜外腔造成椎管容积变小 弥漫性腰背痛,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均不能确定致痛椎体 椎体后壁骨质破坏或不完整者 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确实无安全穿刺入路者 体质虚弱,不能较长时间俯卧而难以难受手术者
脊柱后凸 (驼背)
50岁 更年期
55岁以上
绝经后期
75岁以上 驼背
出现血管舒缩症状 脊柱骨折危险性高于其它类型骨折 髋骨骨折危险性高
15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减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 加,日常活动中由轻微损伤即可造成脆性骨折,而骨质疏松椎 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其最常见的骨折。 好发于脊柱的胸腰段,发生在L1的最多,其次是T12,再依次 是L2、T11和L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的治疗
1
定义与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WHO)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为 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原发型
骨质疏松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 年内 ②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
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38
唑来膦酸的安全性
给药步骤及注意事项
使用前 • 检查肾功能:确保肌酐清除率 ≥35mL/分钟 ; • 检查血钙:低钙血症患者需要先进性血钙纠 正;血钙>2.13mmoL/L • 检查心电图:除外严重房颤人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ppt课件

骨胶原的转换、成熟 骨盐的含量 骨质疏松
1,25(OH)2D3
肠Ca吸收
负钙平衡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
户外活动减少,紫外线照射减少
维生素D摄入减少
肝肾功能减退,羟化酶减少
转化生长因子下降
血钙浓度下降
肌力下降,神经肌肉协调下降
骨基质形成减少
骨矿化减少
骨形成减少
甲状旁腺激素上升 骨吸收增加
骨质疏松
骨量测定法
➢ X线摄片测量 ➢ 光子吸收仪 ➢ 双能量X线骨密度吸收仪 ➢ Q-CT(定量CT)测量法 ➢ 定量超声测量法 ➢ 骨形态计量学测量法 ➢ Micro-CT
骨质疏松诊断方法
生化诊断方法
1)骨的合成代谢指标:PICP(I型原胶原羟基端延长 肽),PINP(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bALP(骨碱 性磷酸酶),BGP(血清骨钙素)等 2)骨的分解代谢指标:HOP(尿羟脯氨酸),PYD, DPYD(I型胶原吡啶交联物),TRAP(抗酒石酸酸性磷 酸梅),以及空腹尿钙/肌肝比值等
骨质疏松疼痛的原因主要
• 骨骼变形所致的肌肉疼痛;这种疼痛与体位关 系密切,最典型的是翻身痛、起坐痛和某种体 位的静息痛
• 低骨量全身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表现为长 期卧床出现的全身疼痛
双重镇痛作用机理使降钙素对多种类型的代谢性 骨病疼痛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情况
20.2%
骨折 无骨折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
➢ 骨质疏松症 ➢外伤
骨折损伤的主要因素
➢ 伤力大小 ➢ 跌倒或外伤机率 ➢ 保护性发射能力-综合反应能力
✓ 神经系平衡协调功能力 ✓ 骨胳肌肉的稳定性及功能 ✓ 视觉、听觉功能
骨折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PPT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PPT

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 平衡训练等,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 日常活能力。
康复训练
01
02
03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被动或主动的关节活 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 萎缩。
肌力训练
针对患肢进行肌肉力量训 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平衡训练
通过平衡板、平衡垫等工 具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患 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和再次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目录
• 骨质疏松骨折概述 • 骨质疏松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 骨质疏松骨折的手术治疗 • 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与保健 • 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
01
骨质疏松骨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质疏松骨折是由于骨密度降低 ,骨小梁变薄、断裂,使得骨骼 变脆,容易发生骨折。
分类
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分为脊柱骨折 、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等。
手术方法与技术
内固定术
通过在骨折部位植入金属 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 等,来固定骨折部位,促 进愈合。
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于髋部骨折,可以采用 人工关节置换术来恢复关 节功能,减轻疼痛。
椎体成形术
对于脊柱压缩性骨折,可 以采用椎体成形术,通过 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稳 定骨折部位,缓解疼痛。
手术并发症与预防
感染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 染。
血栓形成
术后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血 栓形成,同时可以使用抗凝药物进 行预防。
再次骨折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应继续进 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次骨折 的风险。
04
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定期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201X)ppt课件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201X)ppt课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60 岁以上的人口将占27%,达到4亿人。
我国多省市资料推算: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总患病人数 达6000-8000万,男:女为1:2-3,居世界首位。
完整版课件
5
完整版课件
6
根据2017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分析: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 长期,据估计2015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 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 到2050年约高达599万例次,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 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 卵巢癌之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 (13%)高于前列腺癌。
完整版课件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完整版课件
12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症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对个体 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能我疾病早期防治提 供有益帮助。 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比较多,2017年指南 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oporosis Foundation,IOF )骨质疏松风险 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osteopor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Asians,OSTA),作为疾病风险的初步筛查 工具。
完整版课件
7
骨质疏松与骨折
骨质疏松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好发于髋部、脊柱和前臂远端(Colles骨折)。
完整版课件
8
分类
骨质疏松分为与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I型),老年 性骨质疏松(II型),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 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 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骨病
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进行鉴别。
诊断原则
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 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 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骨密度检查 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
诊断
X-Ray:
骨折表现: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 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骨质疏松表现: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 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诊断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 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 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 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 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 标准差属正常(T≥-1.0SD);降低1~2.5 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 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 -2.5SD)
制,导致骨丢失
Tsakalakos N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 term calcitonin administration on biochemical bone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mmobilization following
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
质量和寿命;
《骨质疏松骨折治诊疗指南》
骨折制动患者骨丢失严重
急性制动后
– 患者每周骨丢失约占骨总量的1%,相当于正常情 况下一个人一年的“生理性骨丢失量”
– 钙吸收负平衡,以每天150-200mg的速度丢失骨钙 – 骨吸收率短期迅速升高,并伴随骨形成受到持续抑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
郭海华 医生 杨振宇 医生
骨质疏松症定义
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 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 特点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 (WHO)
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下降, 最终导致骨折风险加大。(NIH 美国国立卫 生院)
正常骨骼 骨质疏松性骨骼
Tsakalakos N et al. Theheiffpect off rshaocrttteurmreca.lciOtonsinteadompiniostrraotiosn oInnbtio.ch1em9ic9al3bonDe meacrk;er3s i(n6pa)t:ien3ts3wi7th-a4cu0te immobilization following hip fracture.
Osteoporos Int. 1993 Dec; 3(6): 337-40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时间较 非骨质疏松性骨折延长
2 - 4个月
非骨质疏 松性骨折
纤维骨痂
软骨骨痂
骨性骨痂
骨质疏松 性骨折
纤维骨痂
软骨骨痂
骨性骨痂
软骨骨痂向骨性骨痂 转变缓慢
较非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 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 可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Βιβλιοθήκη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原发性骨 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 度减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甚至 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 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部位:脊柱、髋部、桡骨远端、肱骨 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
骨质疏松症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 质疏松症;
(5)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 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
(6)视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 况,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可靠,保持足够的时间, 并尽可能减少对骨折邻近关节的固定。
诊断
骨折的表现 骨质疏松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 骨密度(DXA)检查 实验室检查
诊断
临床表现 (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 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功
能障碍等。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 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 (三) 脊柱变形: 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
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骨质疏松 骨折
抗骨质疏松治疗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 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的有机结合。
骨质疏松骨折的外科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和固定 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 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
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 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 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 ,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 植骨易被吸收;
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 至不愈合;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
诊断
骨密度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 骨质疏松;
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 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是L1-L4及髋部。
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 、性激素、25(OH)VIT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骨代谢和骨转化指标 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 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和N端肽。 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酒石 酸酸性磷酸酶及I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 啉、尿I型胶原C端肽和N端肽等。) 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螺 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等;
(2)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内固定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 步丢失;
(3)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 皮质,增加把持力;
(4)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 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