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作文教案二
习作2 教案

习作2 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古文诗《水调歌头》的背诵及理解,了解古人诗歌创作的意境和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创作。
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1.引入
首先,我将通过放映介绍古文诗《水调歌头》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同时,我会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背诵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并分段进行背诵。
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会逐句解释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并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3.诗歌赏析
在学生熟悉《水调歌头》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活动。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赏析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人诗歌的魅力。
4.创作实践
最后,我将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体裁和特点,自行创作一首古文诗。
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和范例,引导学生运用古体诗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在班级内相互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和提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可以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和技法,还可以培养出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力,从而提升综合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在学习古文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启发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愿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作文范文,引导学生进入作文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讲解作文结构。
通过分析范文的结构,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框架。
3. 分析写作技巧。
通过分析范文的写作技巧,讲解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选题、构思、组织和表达,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4. 练习写作。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据所学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技巧,完成一篇短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作品展示。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文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技巧,完成一篇长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逻辑不清晰、表达不准确等,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下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例文(3篇)

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例文一、教学理念本教学计划秉持教育科学理论,致力于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深入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尊重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将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注重知识积累、情感体验、文化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材解读(教材解读部分内容缺失,无法补充。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本人负责高二年级文科11班和理科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两个班级均为平行班,学生由高一升入高二,刚经历过分班,情绪尚不稳定。
班级人数较多,中等生占比较大,后进生较少。
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目前,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工作重点1.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全面增强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 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落实常规教学任务,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小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4.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具体措施1. 加强对教育理论和网络资源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2. 提升备课质量,深入研究新大纲、新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发挥教师个人特长。
3. 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三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篇7教学目标了解转折、对称整句的类型,学习和掌握整句,能够仿写这两种整句。
教学重点能运用整句增加作文的文采。
教学难点:仿写、造句。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转折式整句写作训练1、例文展示例一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例二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
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例三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
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认识到的。
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艰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
//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弘的大志呢!2、写作练习(阅读材料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组整句)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师傅,您的鞋带松了。
”他回了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鞋带复又弄松。
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鞋带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
那天,有位记者恰好看到了这一幕,戏演完后,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勘弥答道:“别人的亲切必须坦率接受,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
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
”勘弥的美德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高三语文作文教案(优秀7篇)

高三语文作文教案(优秀7篇)高三语文作文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语文园地二教案:写作指导

语文园地二教案:写作指导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
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仍然感觉写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这里,语文园地二教案提供了一些写作指导,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
一、写作准备工作无论是写什么作文,写作准备工作都非常重要。
要明确文章的主题或者说是写作目的,并对目标读者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好的传达出去。
就是如何准备资料。
根据文章的主题,你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找网络上的资料或是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资源,可以让你准备充足。
二、提高写作能力的技巧1、明确文章结构写作一篇好的文章,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文章应该由引子、承接、转折、结尾等组成,必须把这些部分统一起来,注重引子和结尾的连贯性。
2、讲究语言运用在写作中,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效果。
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使读者感受到文章真实、生动的情感。
同时,语言还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加优美、严谨。
3、注重细节细节是文章的灵魂,它可以让文章更加真实、立体。
无论是描写环境,还是描写人物,都要注重细节。
例如:“到处是花丛,每一朵花都跟邻居花儿不同,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样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花的美好。
4、注意文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习惯,但最好能够注重文风的统一性。
文风体现了个人写作风格和观点,如果文风不统一,文章就会显得错乱、杂乱无章。
三、注意写作细节1、文章要有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要结构严谨,步步深入,结尾要贴近主题,概括全文。
2、语言不可太过华丽,易于让读者产生阅读障碍。
3、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语法,那些常见的语法错误,比如主谓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对文章非常不利。
4、论点要清晰,文章的意图要明确,不可想赘述多余内容。
写作是一项强调训练的技能,高强度的练习可以辅助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通用8篇)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通用8篇)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匆匆,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好教学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堂为学堂,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尽量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
备课组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
做到统一教学和复习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等。
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
要经常就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在集体备课中,对于每单元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加以明确,并由专人专攻,形成切实可用的资料,3、在备课组内加强听课评课活动。
在学校教务处和语文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好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活动,并要求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做到“课课有收获”,以实现自己的教学更大的提高,保证备课组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取长补短。
4、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
在每次听评课与研讨活动中,做到“师有所教,徒有所长”,加强师徒联系,督促徒弟教师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
作文辅导教案5篇

作文辅导教案5篇作文辅导教案篇(1):学校作文指导课教案一、写自己参与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校中班级作文指导。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布满了很多好玩而又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春游,秋游活动。
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
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
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啦ok竞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二、写自己的亲身经受。
习作是学校生真情实感的反映。
生活中同学会经受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判?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懊悔;自己不经意间关心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殊拘束,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肯定会回味悠长。
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
由于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三、写自己的熟识的动植物,学校生都喜爱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
动物的形状,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渐渐地为小伴侣们所熟识。
还有的常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熟悉,还有的产生了感情。
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当是比较简单的事情。
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由于常常接触,有的甚至常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识,也情愿写进作文中去。
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
如,学校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就是特别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四、写常吃的水果。
水果和我们的联系非常亲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比如,跟着家长去体验摘果子—买果子—吃果子的乐趣,就是一篇非常好的习作素材。
对不同水果的形状、颜色、质地、口感等也很有写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集中学高二语文作文教案(二)——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主备人:刘红霞时间:2012-2-15【训练目的】学会展开文章的思路,使认识不断深化。
【复习指导】写议论文,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深化认识的最基本的方法。
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是围绕这样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在阅读经典中获得教养?这是文章展开的思路,也是作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和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可以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
苏洵的《六国论》,在开宗明义提出观点之后写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由此展开深入的阐发。
而帕特里克·亨利在著名演讲稿《不自由,勿宁死》中,正是通过与对立观点的激烈冲突,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态度。
演讲一开头,他就申明:“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在演讲中,他时时不忘针对“他们”的观点,在鲜明的对立中显示了自己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要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就要不断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思考。
从文章主体的角度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一篇阐述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议论文。
恩格斯首先高度评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然后以“不仅如此”过渡,又介绍了他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在介绍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成就以后,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接着介绍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巨大贡献。
文章的思路一步步不断推进,正是作者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深化自己的认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要学会说“但是”。
《不自由,勿宁死》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
”“但是”一转,引出了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使认识更进一步。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经典的演讲稿,也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文章在提到解放黑人宣言给美国黑人带来的希望之后,用“然而”一转,揭示了美国黑人的悲惨现状;在义正词严地警告美国政府必须兑现诺言之后,又用“但是”一转,告诫自己的同胞“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深化。
[典题探究]2008·高考安徽卷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解读]“带着感动出发”的题眼应是“出发”。
“出发”,不仅限于“行走”一义,更多指向生活之路的奋然前行、思想之路的豁然开朗和民族振兴之路的阔步前进等。
带着感动出发,“感动”就是策动“出发”的一根拐杖,一袋干粮,一瓶纯净水,因而写作主体应是“主体”在带着感动下怎样出发,写写“出发”的方式,或“出发”的信念,或“出发”的目标等。
倘若文章全写怎么的感动,只字不提“出发”,就游离题意了。
“带着感动出发”,首先将其分解为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目的,去干什么。
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考场作文最忌杂乱无章,严谨的结构能很好地体现考生的写作思路,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
破题迅速,点题到位;往复回环的结构,段落清晰,层层推进,主旨趋显。
这样的作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范文引路】带着感动出发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
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
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
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
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
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
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
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
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
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
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
还有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艰险与坎坷,我们不怕;风沙与风雪,我们依旧昂首向前。
这是因为感动给我们的内心准备了最丰厚的食粮。
带着感动出发,让人生的航向永远地朝向美好的远方。
带着感动出发,让辛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例文评析】考生的理性思维缜密而深刻。
文章共五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中间三段)分别以“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开头,成排比式结构,规避了展开铺叙的俗套,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强化了求证的力度。
【作文训练】寻,就是“寻找”“探求”。
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
异乡寻梦,故园寻根。
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以“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时间为一小时,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书写,二是开头,三是立意是否深刻。
一、思路指引: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的作文,材料其实就是对题目的限制所以研读材料是必要的。
材料其实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寻找的对象,即寻找什么;二是寻找的意义,即丰富完善这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也应一次为写作的侧重点。
另外寻可以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这样写:1、寻的主体:在具体的行文中,我们可以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寻找某物,某种精神的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这是主体就是自己;也可以写某一历史人物寻找人生目标、理想的经历,以及对他们的意义,这是主体就是某一历史人物。
2、寻的对象: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寻找什么。
材料提供了一些对象例如:寻找自己,我们可以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自己渐渐迷失了自我,一个偶然的契机,自己得到顿悟,去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他人,属于低层次上的寻找,注意写出寻找的结果即可;同样寻找物质需求也属于低层次上的寻找;寻找精神慰藉,这是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等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东西。
寻找不曾拥有的,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为了渴望而探索。
寻可以是一个量词,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寻是距离,那么这个距离是什么呢?(心灵,境界等)为什么要弥补这个距离呢?怎么样才能弥补这样的距离呢?弥补了之后又怎样呢?二、提供给你的材料:屈原的“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楚国的未来之路;李贺的“寻”: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寻找诗人自己的理想李清照的“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个人生活的出路;辛弃疾的“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志同道合的人。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题赠〈中学生〉》三、可借鉴的佳作:寻张英夜色很宁静,天空中有一层淡淡的云,像是给月和星星披上了一层薄纱,月色更美了,星星的眼睛更深邃了。
望着这夜色,我烦躁的心顿时澄清了,静下来了……引我陷入无尽的思考。
忙忙碌碌的一生,曲折,平坦;顺利,艰辛;欢笑,泪水;……不管怎样,人们都在坚持着,尽管步履蹒跚,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看到一个日渐消瘦但依然执着的身影,在被月光笼罩的“绿肥红瘦”的荷塘中寻觅,虽然冷冷清清,虽然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疲惫的双腿已不能支持瘦弱的身体,步履漂浮,但我分明看到了诗人脚步的沉稳,内心的坚定。
饱经磨难,一生清苦的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他要寻找,在探求中生活,在生活中探求。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又是谁呢?为什么寻的这样艰辛?为什么寻的这般苦恼?又为什么寻的如此坚定?是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吗?是“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美人吗?一个文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多好,躲进小楼,多么清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多么惬意……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一手拿如椽之笔,一手握斩棘之剑,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寻找。
蓦然回首之际,我分明看到了他凄苦的笑容。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一寻八尺,千寻又是多少,真的有这么长的河吗?闭上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果敢的身影。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只扁舟执着的逆流而上。
屈膝,弓背,双手紧握一根长长的竹篙,面容坚定,动作有力而从容。
哪来的这股神力,哪来的这般淡定,哪来的如此从容,在他宽阔的胸膛中,有着一颗坚定有力的心,它有翅膀,它要飞翔。
一个寻字竟是这样的深邃,伟大。
我不得不叹服于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我也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灿烂辉煌。
长城之所以雄伟,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不屈的魂魄;兵马俑之所以会成为奇迹,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崇高的精神;莫高窟之所以会名扬世界,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最美的姿态。
与其说中国的文字是写意的,倒不如说中国人是写意的。
云已慢慢退去,夜色更加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