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第二版孙肖子第六章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二版)》教、学指导书(孙肖子)1-23章 (2)

uo=-(R2/R1)ui。 传输特性如图4-6(b)所示。
第四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原理 图4-6 例4-7电路图及传输特性
第四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原理
【例4-8】 集成运放精密全波整流电路如图4-7(a)所示,
分析其传输特性。
解 集成运放A2和二极管VD构成集成运放精密二极管电路。
第四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原理
2. 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 1) 二极管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 二极管的直流电阻利用其两端的直流电压和其中的直流电 流直接计算, 也可以利用伏安特性曲线通过图解法得到。 图 解法求交流电阻误差很大, 一般利用热电压和直流电流计算, 不加说明时, 热电压取26 mV。 【例4-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如图4-1所示, 计算直流
第四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原理
解 当E=13.6 V时, VD中的电流
I D1
E
U D1 R
13.6V 0.6V 1kΩ
13mA
VD的交流电阻
rD
UT ID1
26mV 13mA
2Ω
E增大后, VD两端的电压变化不大, 即
ΔU=UD2-UD1=0.63 V-0.6 V=0.03 V<<UD1
此时VD中的电流
第四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原理
图4-5(b)中, E提供的预设电压为E=1 V, ui的临界值为
R RL RL
(E
U
D(on)
)
1k 1k 1k
(1V
0.3V)
1.4V
当ui>1.4 V时, VD截止,
当ui<1.4uoV时 R,RLVRDL导ui通 ,1k1uko=1Ek-UuDi(on)0=.15uVi -0.3 V= 0.7 V。 uo的波形如图4-5(d)所示。
模拟电子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第6章

第六章波形发生电路7.1 试用振荡相位平衡条件判断图P7.1所示各电路能否产生正弦波振荡,为什么?答:(a):相位不平衡,不能振荡。
(b):ϕA+ϕF=2nπ(n=0,1,2 ),能振荡。
(c):ϕA=180︒,ϕF=180︒,ϕA+ϕF=2nπ(n=0,1,2 ),能振荡。
(d):ϕA+ϕF≠2nπ(n=0,1,2 ),不能振荡。
7.2 已知RC振荡电路如图P7.2所示。
(1)求振荡频率f0=?(2)求热敏电阻Rt 的冷态电阻(3)说明Rt应具有怎样的温度特性?解:(1) f0=11==971Hz2πRC6.28⨯2⨯10-8⨯8.2⨯103Rt<11Rf=⨯10=5kΩ22 (2)Rf>Rt,(3)Rt应具有正温度特性胡应洪第 1 页2013-4-77.3 RC桥式振荡电路如图P7.1.4所示,已知R1=10kΩ,试分析Rt的阻值分别为下列三种情况时,输出电压波形的形状?(1)Rf=10kΩ;(2)Rf=100kΩ;(3)Rt 为的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冷态电阻值大于20kΩ1、当Rf=10kΩ时:Au=1+RfR1=1+10=2<310电路不能起振,无输出波形。
2、当Rf=100kΩ时:Au=1+RfR1=1+100=11>310电路能振荡,但波形会严重失真,输出为矩形波。
3、当Rf>20kΩ,且具有负温度特性时:Au=1+RfR1>3电路能振荡,且具有Rt的负温度特性输出波形稳定,是正弦波。
7.4 设计一个频率为500Hz的RC桥式振荡电路,已知,并用一个负温度系数、20kΩ的热敏电阻作为稳温元件,试画出电路并标出各电阻值。
解:1=500Hz2πRCC=0.047uFR=6.8kΩ f0=胡应洪第 2 页 2013-4-7。
模电第6章课后答案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入空内。
(1)对于放大电路,所谓开环是指B.无反馈通路D.无负载B.存A.输入电阻增大B.输岀量增大C.净输入量增大D.净输入量减小<3)直流负反馈是指__________ 。
A.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所引入的负反馈B.只有放大直流信号时才有的负反馈C.在直流通路中的负反馈(4)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负反馈是指。
A.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中所引入的负反馈B.只有放大交流信号时才有的负反馈C.在交流通路中的负反馈(5)为了实现下列目的,应引入A.直流负反馈B.交流负反馈①为了稳宦静态工作点,应引入:②为了稳宦放大倍数,应引入:③为了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应引入④为了抑制温漂,应引入:⑤为了展宽频带,应引入。
解:(1)B B(2) D(3) C (4) C(5) A B B A B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A.电压B.电流C.串联D.并联(1)为了稳宦放大电路的输岀电压,应引入负反馈:(2)为了稳左放大电路的输出电流,应引入负反馈:(3)为了增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应引入负反馈:(4)为了减小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应引入负反馈:(5)为了增大放大电路的输岀电阻,应引入负反馈:(6)为了减小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应引入负反馈。
解:(1) A (2) B (3) C(4) D(5) B (6) A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填入"J ”或“ X ”来表明判断结果。
(1)只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反馈,就一泄能使其性能得到改善。
()(2)放大电路的级数越多,引入的负反馈越强,电路的放大倍数也就越稳定。
()(3)反馈量仅仅决定于输出量。
()(4)既然电流负反馈稳定输出电流,那么必然稳定输岀电压。
()解:(1) X (2) X (3) V (4) X判断图所示各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解:图(a )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第六章正弦波振荡电路课件

6.1.1 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
1.原理框图 正弦波振荡电路框图如图6.1.1所示。
其中A是放大 电路,F是反馈网 络。由图可知,产 生振荡的基本条件 是反馈信号与输入 信号大小相等、相 位相同。
•
••
U f FU0
图6.1.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框图
•
••
U 0 AU id
•
•
当 U f U id 时,必有
3 fo f
二、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分析
当串并联选频网络在f=f0时,Uf最大,相移φ=0o,因此, 采用同相放大器,就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1.振荡频率计算
当R1=R2=R,C1=C2=C时,RC串并联 正弦波振荡电路 的振荡频率为
fo
1
2RC
可见,改变R、C的参数值,就可调节振荡频率。为了同
6 ( 1 )3 0
RC RC
振荡角频率
0
1 RC
6
振荡频率
f0
1
2RC
6
当
o
1 RC
6
时,电路产生振荡,振荡
图6.2.1 RC文氏桥式振荡器 (a)电原理图 (b)等效电路
一、RC串并联网络的频率特性
1.频率特性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将图6.2.1中的选频网络单独画在图6.2.2上。 图中R1=R2=R,C1=C2=C。
RC串联电路的阻抗为
Z1
R1
1
jc1
1 jRC jC
RC并联电路的阻抗为
1
Z2
R2
••
AF 1
2.振荡平衡条件
•
•
••
设 A A a ,F F f 则得 A F Aa F f 1
(完整word版)西工大,西电孙肖子版模电第六章复频域系统函数与系统模拟--答案

第六章 习 题6.1 图题6.1所示电路,求u(t)对i(t)的系统函数H(s)=U(s)/I(s)。
i(t)(a)R 21FI(s)(b)R 2R图题 6.1答案解:图解6.1(a )电路的s 域电路模型图解6.1(b )所示。
故有2121Ls R Cs ()R ()1Ls R Cs I s U s ⎡⎤⎛⎫+ ⎪⎢⎥⎝⎭⎢⎥+=⎢⎥++⎢⎥⎣⎦代入数据得22U(s)2s 2s 1()I(s)s s 1H s ++==++(a)F 1Ω1R1(b)1图题 6.26.2 图解6.2(a )所示电路,求()t u 2对()t u 1的系统函数)s (U )s (U )s (H 12=。
答案解:图解6.2(a )所示电路的s 域电路模型如图解6.2(b )所示。
故有22122U (s)Ls R H(s)1U (s)Ls R RCs +==+++代入数据得()()35s s 2ss s U s U )s (H 2212+++==6.3 已知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5()5()t h t te U t -=,零状态响应55()()2()5()t t y t U t e U t te U t --=++。
求系统的激励f(t)。
答案解:()5s 5s h +=()25s 55s 2s 1)s (Y ++++=故得激励f(t)的像函数为()5s 1s 1535s 55s 55s 2s 1)s (H )s (Y )s (F 2+++=+++++==故得()-5t -5t 33()δ(t)U(t)e U(t)δ(t)1e U(t)55f t =++=++6.4 已知系统函数55s s 5s )s (H 22+++=,初始状态为()00y =-,()-20y /=-。
(1).求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h(t);(2). 当激励f(t)=δ(t)时,求系统的全响应y(t); (3)当激励f(t)=U(t)时,求系统的全响应y(t)。
精品课件-模拟电子线路及技术基础(第二版)-第六章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四. CMOS运放举例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三.CMOS差动放大器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每一种知识都需要努力, 都需要付出,感谢支持!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20 lg
|
Aud Auc
| (dB)
双端输出
KCMR
单端输出
6.3.3 具有恒流源第的六差章动放集大成电运路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1.工作点 3.共模抑制比 5.输出电阻
2.差模放大倍数 4.差模输入电阻
6.3.4 差第动六放章大器集的成传运输算特放性大器电路原理
iC1,2 f uid u0 F uid
i I euBE1 UT
C1
s
i I euBE 2 UT
C2
s
公式推导:
ic1 ic2 I
第R六C 章 集成R运C UC算C 放大器电路原理
i (1 i ) I iC1 + uo - iC2
c2 c1
i +
V1
V2
c1
u-id
I
-UEE
I
I
I
ic1 1 ic 2 ic1
uBE 2 uBE 1
IC3
所以
IC3
2 2 2 2
2
Ir
Ir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6.有源负载放大器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6.3 差动放大器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6.3.1 直接耦合放大器的”零点漂移”积累现象
电力电子技术(第二版)第6章答案

第六章谐振开关电路与电力公害抑制1.开关器件有几种功率损耗?答: 开通损耗、关断损耗、通态损耗、断态损耗;还有驱动损耗。
2.谐振开关工作的特点是什么?答: 谐振开关电路在开关过程引入谐振过程,使器件在开通前电压先下降到0,或在关断前电流先降到0,这样就可以消除开关过程中的电压电流重叠,使器件的开关损耗降到很小,因而也可以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频率,提高装置的效率,减小装置的体积。
3.试分析谐振开关电路的优缺点。
答: 谐振开关技术可以使器件的开关损耗降到很小,因而也可以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频率,提高装置的效率,减小装置的体积。
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谐振电压峰值很高,要求器件耐压必须提高;谐振电流有效值很大,电路中存在大量的无功功率的交换,造成电路道通损耗加大;谐振周期随输入电压,负载变化而改变,因此电路只能采用脉冲频率调制方式来控制。
4.何谓软开关模式和硬开关模式?答:采用准谐振技术的零电压开关电路和零电流开关电路,这种技术被称为软开关技术。
谐振开关技术是以谐振辅助换流方式来解决开关损耗问题的,提高了器件的开关频率,减小了装置的体积,提高了效率。
谐振开关模式也称为软开关模式。
非谐振开关模式也称为硬开关模式。
5.简述零电流开关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答: 零电流开关谐振电路中,谐振电容r C 与二极管VD 并联,而谐振电感r L 与开关管串联。
在0T 时刻以前,开关管VT 处于关断状态,输出滤波电感f L 与二极管VD 构成续流通道,流过负载电流0I 。
谐振电感r L 中的电感为0,谐振电容r C 电压也为0。
零电流开关谐振电路工作原理见书中214页6. 简述零电压开关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答:零电压开关谐振电路工作原理见书中215页。
7.软开关PWM 的含义是什么?答:在逆变器和直流输入电源之间加入谐振电路,当谐振电路工作时,逆变器的端电压在零和直流输入电源电压之间振荡,从而实现逆变器上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
精品文档-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二版)孙肖子-第6章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3) 利用对称结构改善电路性能。 由集成工艺制造的元 器件其参数误差较大, 但同类元器件都经历相同的工艺流程, 所以它们的参数一致性好。 另外, 元器件都做在基本等温 的同一芯片上, 所以温度的匹配性也好。 因此, 在集成运 放的电路设计中, 应尽可能使电路性能取决于元器件参数的 比值, 而不依赖于元器件参数本身, 以保证电路参数的准
路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图6.2.9(b)为另一种接法的有源负载共射极放大电路。 V3、 V2管组成镜像电流源作V1管的有源负载, 而输出取自 恒流管V2的集电极。 由图可知, 当ui使IC1增大ΔIC1时, ΔIC3≈ΔIC1, 而ΔIC2=ΔIC3, 所以ΔIC2≈ΔIC1。 按图上 所标电流变化量的实际方向看, 输出电压uo将和ui同相。 因此, 该放大器在实现电压放大的同时, 还具有倒相功能 (共射极放大器原是反相输出, 现在变为了同相)
IC3
IC4
1(1 5) 1(1 5)
4
Ir
(6.2. 4)
因β1(1+β5)>>4容易满足,所以各路电流更接近Ir,并且 受β的温度影响也小。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图6.2.3 多路镜像电流源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在集成电路中, 多路镜像电流源是由多集电极晶体管实 现的, 图6.2.4(a)电路就是一个例子。 它利用一个三集电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原理
6.3 差动放大电路 6.3.1 零点漂移现象
单级共射极放大器如图6.3.1所示。 由前面讨论可知, 在静态时, 由于温度变化、 电源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会 使工作点电压(即集电极电位)偏离设定值而缓慢地上下漂动。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零点漂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差模输入信号
Uid Ui1 Ui2
共模输入信号
U ic
Ui1
Ui2 2
二. 差模放大特性 1.差模放大倍数
注意信号的 相位关系
Aud
U0 Uid
Uud1 Uud 2 Uid
Aud1 Aud 2
RL'
rbe
双端输出放大倍数
Aud1
U0d1 Ui1 Ui2
IC1(RC
/
/
RL 2
U BE2
UCC
2UBE Rr
Ir
IC1
IB3
IC1
IC3
IC3
1
IE3
1
(IC2
IB1
IB2)
1
(IC1
2 I B1 )
1
(1
2
1
)IC1
2 2 2
IC1
IC1
2 2 2
IC3
1 2
IC3
所以
IC3
2 2 2 2
2
Ir
Ir
6.有源负载放大器
6.3 差动放大器 6.3.1 零点漂移
静态时,由于温度变化、电源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使工作点电压偏离设定值。 影响:当漂移电压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后级放大器 进入截止或饱和状态,整个放大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
等效输入漂移电压: ΔUip
影响:限制了放大器所能放大的最小信号
6.3 差动放大器 6.3.1 直接耦合放大器的”零点漂移”积累现象
1.工作点
UR2
R2 R1 R2
U EE
I C3
I E3
U R2 U BE R3
I C1Q
I C2Q
1 2
I C3
UCE1Q UCE2Q UCC U BE IC1Q RC
具有电流源的差动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与前面的分析完 全相同。 有关差模指标的计算公式, 对电流源的差动电路 同样适用。 由于电流源的动态内阻Ro非常大, 因此无 论双端输出还是单端输出, 共模电压放大倍数都可近似为 零, 从而使共模抑制比趋于无穷大。
2rbe Ib
)
RL'
2rbe
Aud 2 Aud1 单端输出放大倍数
2.差模输入电阻
Rid
Uid Iid
Uid1 Iid
2rbe
3.差模输出电阻
双端输出--- R0d 2RC
R R 单端输出---
od
C
三.共模抑制特牲 1.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出
Auc
Uoc Uic
Uoc1 Uoc2 Uic
KCMR(单)的上限约为300, 而与RE的取值无关。 不能单靠增大RE来提高共模抑制比; Uic变化—— Ue变化——IC变化——rbe变化——Aud变化
6.3.3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1.工作点 3.共模抑制比 5.输出电阻
2.差模放大倍数 4.差模输入电阻
6.3.3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UCC
RC
RC
iC1 + uo - iC2
减小漂移:关键在于减小输入级放大器的漂移
6.3.2 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一.直流工作点分析
结构特点: 结构高度对称, 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
令:
Ui1 Ui2 0
I
IRE
| U EE | U BE RE
IC1Q
IC2Q
1 2
I
UCE1Q UCE2Q UCC IC1QRC (0.7)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
董招辉
南华大学
《模拟电子电路与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是
“概念性、工程性、实践性”强!
“注重物理概念,采用工程观点; 重视实验技术,善于总结对比; 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应用背景; 寻求内在规律,增强抽象能力。”
6.1 集成运放电路特点 1.高增益直接耦合放大器 2.尽量用有源器件代替无源元件 3.利用对称结构改善电路性能
结论:不论哪种接法,差动放大器只放大两输入端的
差模信号,而抑制其共模信号。
6.3.3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前述基本差动放大器,存在两个缺点:一是共模抑制比做不
高,二是不允许输入端有较大的共模电压变化。
rbe
(1 )
UT I EQ
(1 ) 2REUT
U EE
UEE RL UEE 2UT RC 2UT
U i1
U i1
Ui2 2
Ui1
Ui2 2
Uid1
Uic1
U i2
Ui1 Ui2 2
Ui1 Ui2 2
Uid2
Uic2
双端输出: Uo AudUid Aud (Ui1 Ui2 )
单端输出:
U o1
1 2
U
udU
id
Auc(单)U ic
U o2
1 2
U
udU
id
Auc(单)U ic
另外, 由于电流源的输出端电位在很宽范围内变化时, 输出电流的变化极小, 因而当输入共模信号引起射极电位改 变时, 将不会影响差模性能。 因此, 引入电流源后, 扩大 了差动电路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
6.3.4 差动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iC1,2 f uid u0 F uid
目的: •研究差动放大器的线性动态范围和大信号的非线性特性 •熟悉差模输入信号与电流分配的关系 •了解差动放大器传输特性的应用
6.2 电流源电路 1.单管电流源电路
I0
( R2 R1 R2
| U EE
|
U BE ) /
R3
RO
rce (1
rbe
R3
)
R3 RB
晶体管实现恒流特性的条件:保证始终工作在放大状态
2. 镜像电流源
Ir
UCC U BE Rr
UCC Rr
IC2
IC1
Ir
2IB
Ir
2
IC2
IC2
Ir 2
Ir
小时,误差大
增加射随器(V5), 以减小误差的多路镜 像电流源
Ir
IC1 IB5
IC1
4I 1
B
IC1
4IC1
(1 )
I
C1
(
2
2
4
)
IC1
IC2
IC3
IC4
2 2 4
Ir
Ir
多集电极晶体管镜像电流源
3.比例电流源
UBE1 IE1R1 UBE2 IE2R2 U BE1 U BE 2 IE1R1 IE2R2
0
单端输出
Auc1
U oc1 Uic
rbe
RC (1 )2RE
2.共模输入电阻
Ric
1 2 [rbe
(1
)2RE
]
3.共模输出电阻 ROC RC
4.共模抑制比
KCMR
|
Aud Auc
|
KCMR (dB)
20 lg
|
Aud Auc
| (dB)
双端输出
KCMR
单端输出
4. 对任意输入信号的放大特性
IC2
IE2
R1 R2
I E1
R1 R2
Ir
Ir
UCC U BE1 Rr R1
4.微电流电流源
IC2
IE2
1 R2
(U BE1
U BE2 )
UT R2
ln
I E1 IE2
IC 2
UT R2
ln
Ir IC 2
R2
UT IC2
ln
Ir IC2
5.威尔逊电流源— 负反馈型电流源
Ir
UCC
U BE 3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