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骆驼祥子》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课文

《骆驼祥子》课文

《骆驼祥子》课文(实用版)目录1.《骆驼祥子》概述2.作品主题与背景3.人物形象分析4.作品的现实意义正文《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奋斗与生存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骆驼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北京拉车夫,他勤劳、坚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次次的打击。

这篇小说通过骆驼祥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作品主题与背景:《骆驼祥子》的主题是奋斗与生存,通过讲述骆驼祥子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那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民生疾苦,社会风气堕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

人物形象分析:骆驼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民代表。

他勤劳、坚韧,始终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次次的打击,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最终陷入了绝望。

骆驼祥子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祥子的雇主、邻居等,他们也都是当时社会的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的现实意义:《骆驼祥子》虽然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是其现实意义却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作品通过骆驼祥子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骆驼祥子》(30篇)

《骆驼祥子》(30篇)

《骆驼祥子》(30篇)《骆驼祥子》(精选30篇)《骆驼祥子》篇1《骆驼祥子》是着名作家老舍写的,我想:着名作家写的肯定美观。

于是就买了这本书,可是回到家我在想‘骆驼’‘祥子’这个标题难道是一只名叫祥子的骆驼的故事?我读了才晓得,原来有一次军阀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幸亏他抢走了那些兵们的三只骆驼才保住了他的命。

全书主要内容是:来自乡村的祥子在拉租来的洋车时,立志要买上一辆车本人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本人的血汗换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一辆洋车。

但是没过多久,军阀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而孙侦探骗走了他仅有的积存。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祥子做过对抗,依然梦想用努力完成幻想,但是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存买了一辆车,很快又卖掉料理虎妞的丧事。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祥子太不容易了,他苦命坚持拉车令我十分打动。

顿时我晓得了什么是书的魅力:它能使人感遭到悲欢离合咸,一本好书能改动人的终身。

《骆驼祥子》篇2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年轻力壮,坚持不懈,每天起早贪黑,充满理想与抱负,不为严峻环境所打败。

置身于堕落腐朽的黑暗社会。

他,让灵魂在高处,让心灵面对世俗。

然而,命运却对他如此不公平,让他一次又一次经受心灵的磨练。

起初,他整天拼死拼活的干活赚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祥子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洋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从此,他干活更起劲。

但是,好景不长,军阀乱兵连车带人都抓了去,祥子逃了出来,卖掉了骆驼,赚了些钱。

他回到人和车厂,找到一份稳定的活儿——拉包月。

其主人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对他很好。

不久,反动政府的人将祥子所有积蓄全部骗走了,曹先生也因躲避特务的追踪而与祥子分开了。

他再次回到人和车厂,虎妞对他的好,使他们结了婚。

结婚后,虎妞将他的积蓄给他,祥子又买了一辆车,不久,虎妞怀孕了,但因为虎妞总是好吃懒做,因难产离开了人世。

祥子不得不将车子买了换了钱,给虎妞办了葬礼。

祥子对有好感的小福子也自杀了。

《骆驼祥子》祥子的悲惨遭遇及原因

《骆驼祥子》祥子的悲惨遭遇及原因

《骆驼祥子》祥子的悲惨遭遇及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小说,书中主人公祥子的悲惨遭遇让人惋惜不已。

以下是祥子悲惨遭遇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母亲的早逝:祥子很小就失去了母亲,这使他没有家庭温暖,也没有亲人照顾,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

2. 被卖为童工:祥子的继父把他卖了出去,在工厂里当起了童工。

童工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差,祥子苦不堪言。

3. 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祥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工人。

但是,他所工作的工厂只顾追求利润,对工人没有太多的人性关怀,祥子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

4. 贫困落魄:祥子在贫穷的家庭长大,自己也过着劳苦的日子,一直生活在贫困和落魄之间。

5. 受到恶人的欺诈和抢劫:在搬运行李的工作中,祥子遭到了恶人的欺诈和抢劫。

他凭借一股艰苦卓绝的毅力重新站起来,但是内心深处早已留下了创伤。

祥子的悲惨遭遇,表明了当时中国劳动阶层的急需改变现状,正视劳动者的权益和生存困境。

书中表现出的劳动者命运的无奈和苦涩,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写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骆驼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骆驼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骆驼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骆驼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的是老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祥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他来自农村,到旧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最普通的职业——拉洋车,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有过三次买车的经历: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抠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

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第二次,车还没买上,他的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第三次他的命运经历了这样的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⑴ 请简述祥子第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

⑵ 祥子的性格随着命运的多舛(chuǎn,不幸,不顺)而变化: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与命运抗争的人力车夫变成了一个▲ 的人。

参考答案⑴(2分)示例: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虎妞难产而死,他为了安葬虎妞被迫卖掉了车。

评分说明:能抓住主要人物与核心情节即可。

⑵(2分)麻木颓废、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评分说明:能回答两点,意近即可。

《骆驼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

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

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

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

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①上一辆车,一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名著导读之《骆驼祥子》

名著导读之《骆驼祥子》

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含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样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揭示了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的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时,批判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人民愚昧、保守、落后的国民性。

①通过祥子从最初到最后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黑暗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现实。

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③创造性地运用北平市民的口语,使通俗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答: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 ,而后来变成了“ 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

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答: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他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人。

(或:他最终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无业游民。

)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 1 ) 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 2 ) 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

( 3 ) 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或: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

他善良淳朴。

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骆驼祥子》课文

《骆驼祥子》课文

《骆驼祥子》课文摘要:一、引言1.介绍《骆驼祥子》的时代背景2.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二、主人公祥子的介绍1.祥子的身世与性格特点2.祥子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三、祥子的奋斗历程1.祥子在北平的打拼2.祥子买车卖车的经历3.祥子与车行的恩怨纠葛四、祥子的悲惨命运1.祥子遭遇家庭悲剧2.祥子被生活所迫,逐渐堕落3.祥子的最后归属五、作品的艺术特色1.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2.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3.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六、结论1.总结《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2.强调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描绘北平市民生活的小说。

作品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与悲惨命运为主线,反映了20 世纪初期北平社会的现实生活。

祥子,一个普通的北平车夫,虽然出身贫寒,却对生活充满执着与追求。

他善良、勤劳、坚韧,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

为了实现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梦想,祥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由于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祥子屡遭打击,最终陷入悲惨的命运。

在北平,祥子为了生活,拼尽全力拉车。

他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辆二手车。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善待他。

车行的老板不断压榨他,让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无奈之下,祥子只好卖掉车子,再次回到起点。

经过一系列的挫折,祥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梦想,对生活产生了绝望。

在家庭方面,祥子同样遭遇了悲剧。

他的妻子不堪贫困,离开了他。

这一打击让祥子更加绝望,逐渐堕落,成为了一个“骆驼”。

在生活的压力下,祥子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开始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最终,祥子因病去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骆驼祥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既具有浓厚的北平地方特色,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者的同情。

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深刻,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同时,《骆驼祥子》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骆驼祥子初中课文原文

骆驼祥子初中课文原文

骆驼祥子初中课文原文
《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骆驼祥子》的部分节选原文:
【第一章】草地
1、初夏的北京城里,满眼是黄沙。

2、沙土地尽是飞满黄沙,连天都是黄的。

3、北平的黄色就像闹市卖的那种小东西,新的时候挺好看,放在一边就不值钱了。

4、北平很多地方是黄色拼出来的,一点不干净。

5、边角儿上的雄壮表示城区,都是靠脚盆大小的泥炭坯筑成。

6、护城河边儿上,大约还有两米高,四五厘米宽的城墙。

7、死了火烧过,青了苔藓,绿了杨柳,红了花草。

8、城外面本来是树林子,后头长了房子。

9、最近的房子不多规矩,离着离着,门槛怕是吊在窗户腰里了。

10、那房子一对头,却是上是天,下是地,什么人都要住。

11、路上全是赶车的骆驼。

12、骆驼吃风沙,身上长毛。

13、最好的是从东北来的沈家口大骆驼,颀长得出奇。

以上是《骆驼祥子》第一章节选的部分原文。

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底层为背景,描写了骆驼夫祥子的艰辛生活和奋斗的故事。

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压力和环境制约下的命运困境和努力追求自由、尊严的精神。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内容梳理及习题(含解析)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内容梳理及习题(含解析)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内容梳理及习题精练(附答案)一、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我国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1951年12月,老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内容概述《骆驼祥子》讲述了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勤劳纯朴,立志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他用三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理想。

不久后,祥子的车被士兵夺走。

他没有灰心,更加卖力赚钱。

还没攒够买车钱,祥子的积蓄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买车的梦想成为泡影。

祥子以与车厂主女儿虎妞的婚姻为代价,用虎妞的积蓄换了一辆车。

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卖掉车为虎妞料理丧事,他再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车。

后来,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自杀,祥子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他由一个体面、健壮、有梦想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三、作品主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入力车夫的一生,主要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四、人物形象1.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虎妞——大胆泼辣。

既敢于追求幸福,真诚对待祥子,又贪吃懒惰、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既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又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3.刘四——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

极端的自私自利,残忍霸道,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

4.曹先生——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爱好传统美术,信奉社会主义,待人宽和、民主,被祥子认为是“孔圣人”。

5.高妈——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意帮助别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

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仔细、有心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与《骆驼祥子》老舍是一位跨越了中国现当代半个多世纪的文坛巨人,极具创作个性的杰出作家,他对于北平市民的批判和表现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社会这一独特的对象世界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一定成都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老舍(1899年至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足,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杰出的语言大师。

笔名老舍最初在《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他还有舍予,絜青、絜予等笔名。

关于老舍我们做一个简单介绍,老舍的父亲曾经是一位保卫皇城的护军,在老舍不到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跟八国联军在巷战当中阵亡了。

从此他的母亲就带着几个孩子靠给人家做点杂活来养活几个孩子,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老舍小时候的家庭条件是相当艰苦,也正因为如此,老舍对于北平市民社会,尤其是对于北平下层市民社会,对于城市贫民他们的生活是有着非常深切的了解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日后在他的创作当中,写的最多的是北平的市民,是北平的城市贫民。

因此说一个作家的创作如果想取得成功的话,他一定是选择他最熟悉的一个题材领域,这就好像鲁迅他擅写农民,知识分子。

又比如说郁达夫他善写留学国外的年轻人,他们内心的这种苦闷。

还有很多作家我们逐一都会讲到。

你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矛盾,他擅写都市题材,我们还会讲到萧红,讲到巴金,讲到张爱玲等等。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中国文学史上但凡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一定是选取了他最擅长题材,这样一个领域。

老舍也是如此,老舍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共计有1000多篇。

他的成名作是“旅英三长篇”,为什么叫旅英三长篇呢?是因为这三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英国期间创作的。

所以我们称它是旅英三长篇。

这是他的成名作。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就进入了一个鼎盛期,这时候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月牙儿》,《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老舍在40年代的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贫血集》等。

建国后老舍的创作,最优秀的作品是《茶馆》,《正红旗下》,《龙须沟》等。

以上是老舍的整个创作情况。

接下来我们看老舍对于北平市民社会的这个描绘和揭示。

二、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老舍在小说当中可以说写到了北平市民社会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他的小说几乎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市民的王国,比如说像车夫,艺人,暗娼,巡警,教员,拳师,土匪以及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等等。

总之北平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够在他的小说当中看得到。

总体上说老舍主要写了这样几类人物:第一类是老派市民,再有就是新派市民,还有就是城市贫民,还有就是理想市民。

总体上说,就是写了这四大类的市民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老派市民,这样一类人物也是老舍笔下最丰满、最生动的一个形象系列。

这一类老派市民他们有一个总体的文化背景,概括来说就是一种“农”者心态,也就是说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都有这样一种浓者心态,作为北平市民怎么会有农者心态呢?我们引用老舍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老舍说:“北平虽然是个城,但它也跟着乡下一起过年。

”就是北平虽然是个城,但是他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脱离掉乡土性。

也就是说老舍的市民世界它的总体的背景它是乡土性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农者心态构成了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一个总体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就继承了农民的朴素,而从历史观上看,他们又继承了中国农民的某种狭隘,自私和保守。

老舍正是通过对这样一些东西的发掘,来探讨中国文化最一般的心理痼疾和再造的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他哪些地方有问题,他有没有这种再造的可能性。

比如说中国的农民他有朴素的一面,他的朴素善良能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再造的一个基础呢?还有他们自私,狭隘,守旧,这些是不是国民劣根性的一个体现呢?如何改造这些心理的病态呢?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老舍其实是继承了五四文学占一个启蒙的传统,老舍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来了,对于鲁迅的批判国民性体制的一个继承。

接下来我们看看老舍是如何通过老派市民形象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痼疾,来思考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没有再造的可能。

在老舍小说中写到老派市民的有很多,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四世同堂》,《离婚》。

《离婚》当中的张大哥,他是老派市民的典型,小说中写他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那么足,张大哥一生要完成的使命就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既有秩序的破坏,而他毕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小说一开始就点出了他就是调和,凑合,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比如说他认为凡事都要拿小筛子筛一筛,那样就不会走到极端上。

怎么筛就是权衡一下,合不合适啊。

比如说他的穿戴,他的用度,他的衣服,帽子,手套,手仗全都是时髦的人用过了半年多,而老顽固还要再思索两三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足见张大哥的这种中庸和保守。

但是他又很热心,谁家要是出现矛盾他都会去帮忙,尤其是帮别人做媒,一包到底。

但是当他自己遭难的时候却没人愿意帮他,比如说他的儿子张天真被误认为是革命党抓入大牢,周围的人不仅不帮反而是落井下石,后来他想尽办法把儿子救了出来,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但是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他还是照着以往的那个处事态度,还是凑合着过日子。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老舍写这个人物就是要把他拉到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抗日战争来给这些老派市民照一个X光,把他们种种的优点或缺点暴露在抗日的大背景上给人们看,通过这种方式老舍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意图,这些典型的老派市民到了抗战的年代依然安分守己,因循守旧的话,他就有可能招致整个民族的灾难,我们来看小说当中是如何写祁老爷这个形象的。

我们从短片当中可以看到祁老人面对侵略者的态度和方式和他的孙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孙子因为日本人的侵略,连书都念不下去了,祁老人是什么态度呢?祁老人面对民族灾难,他认为只要我预备上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多大的乱子都能挺的过去,即便是炮弹在空中飞,日本兵在街上跑,他也会关上大门,用口破缸顶住门,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消灾避祸了。

他是如何看待这场侵略战争的呢?他认为这是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老人说到了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他说那石狮子要是搁给我,我就送给他们算了,反正搁那也没用,你说这些侵略者跑到自己的家门口来烧杀抢夺,你居然可以把自己家的东西拱手送给他们,这是一个简单的石狮子有用没用的问题吗?祁老人却糊涂到这种程度。

当这些侵略者冲进他们家的时候,老头子还要跟他们讲礼数,别管天下怎么乱,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面对那些来抄家的便衣他又是鞠躬又是微笑,满面笑容的去领受这些便衣的训斥。

当然祁老人他也希望拒敌于家门之外,他也很同情邻居钱默吟,钱默吟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每天在家喝喝酒,养养花,日子过得很悠闲,但是抗战爆发,他的小儿子参加了抗战,后来壮烈牺牲,因为儿子的原因,钱默吟被日本人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后来也又被放了出来,祁老人虽然很同情他,但是怕受牵连,没敢去看他。

这个老人既糊涂,也善良,也真愚昧,就是这样一个狭隘的,有点自私的,糊涂,愚昧的老人,当他被逼的走上绝境的时候,他终于也觉悟了,最后他自己的重孙子才几岁的孩子活活饿死在他的怀里,这时候他真真的觉悟了,他对侵略者这种兽行有了清醒的认识。

新派市民,他们的产生有一定的背景,这和中国城市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分不开的,北平的市民阶层文化意识变得驳杂,因此一大批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影响的新派市民应运而生,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新派市民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更多的汲取了中西文化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人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在老舍笔下,新派市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恶少型的洋奴,另一类就是洋派青年。

首先来看第一类,恶少洋奴,这一类人物实际上是殖民地中国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影响,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寡廉鲜耻,行径卑劣。

比如说《离婚》当中的小赵,《赵子曰》:欧阳天风等。

以《离婚》当中的小赵来做简单说明,小赵是财政所的一名普通的科员,他为了向上爬,非常的心狠手辣,他首先是笼络首所长的太太,他认为所长是受所长太太的控制的,我要笼络了所长太太,那所长岂不是也受我支配了吗?小赵非常的寡廉鲜耻,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这样一个恶少型的洋奴,对于这样一类人物老舍是给予了鞭挞和批判的。

再来看另外一类人物,洋派青年。

在写这类人物的时候,老舍作品中的文化意味加深了,而且价值判断也相对模糊,不像是对恶少那样做一个单纯的判断,像《牺牲》中的毛博士,《善人》中的穆女士,《离婚》中的张天真,他们向往西方物质文明,对西方进步思想缺乏深刻理解,只取皮毛美化自己,装点门面。

比如《善人》当中的穆女士,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女性,让别人叫她穆女士,实际上她是已婚女士,就是汪太太,她是花着丈夫的钱,靠着丈夫过日子,她为了显示自己是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她给自己的丫头死了两个非常别致的名字,一个叫博爱,一个叫自然。

但是她对自己的女儿一点也不博爱,对女儿不是打就是骂。

她为了赶时髦她会到处去演讲,讲沐浴,节食,就是教女孩子为了减肥节食,就是劝大家要讲卫生,要少吃,不要一顿就吃五六个窝头,不要一顿吃四大碗面条,而要吃牛乳和面包。

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很多人还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时代,她在一个公众场合谈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空虚无聊。

《牺牲》当中的毛博士,他人虽然回国了,但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似乎还留在美国,举个例子,毛博士从来不去中国的澡堂子,他嫌脏,他也从来不吃中国菜,他觉得那个不卫生,他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像美国人一样,都要按照美国的精神去做事,用美国的眼光看事情,有些崇洋媚外的色彩。

《离婚》中的张天真也是一个洋派青年的典型,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

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

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

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院的广告。

从这段话大家是不是对这类人物有所了解呢?这是一个只汲取了西方文化皮毛的年轻人,爱赶时髦,只取一点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对西方文化并没有正真的了解。

城市贫民系列在老舍“市民世界”里占有特殊位置。

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突出地表现了老舍艺术的批判性;如果说老舍对旧派市民和新派市民的这种描绘是带有通俗的喜剧色彩,老舍对城市贫民的这种描写则充满了一种浓烈的悲剧意味。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小福子,《月牙儿》当中的第一人称“我”,还有像《四世同堂》当中的小文夫妇,小崔等。

《月牙儿》当中的母亲双手碰着女儿的脸盘,她花白的头发被寒风吹得非常凌乱,她的脸上充满着怜惜和酸楚,女儿两臂抱着妈妈的肩膀,脸上写满了无助和无奈、屈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