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地球历史150 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所解释的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 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 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 年 10 月 23 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 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叫做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
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
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具有分选性
沉积作用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非分选性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形
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形。
(五)固结成岩作用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流水侵蚀
流 水 沉 积 作 用 形 成 的 冲 积 平 原 地 形
梯 田
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形
(二)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
以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蚀
(三)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乐原来位置的作用,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 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地 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 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9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9

《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最后分析了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内、外力共同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两部分内容知识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通过适时适量的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学情分析:学生虽对地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但深挖理论规律,探究原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师应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景观图片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做到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设计思路:1.论联系实际,结合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案例分析内外力;2.助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辨图,以精讲多练为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实例,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教材的图、文中获取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观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理解,并能通过分析识别外力作用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看有关地貌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概念,并设问“是什么力量营造了这样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补充概念】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1:【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P69-70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作用速度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合作探究2:阅读P70图4.2【议一议,写一写】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中,判断依据:(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课堂导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017年版)。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动画和实验现象,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发生过程和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因和总结地理规律的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教学难点: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案例分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3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30

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课标要求:1、联合实例,剖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

2、联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教课目的:1、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对图片中地貌形态特色的判读,简单推理其形成过程。

2、能够理解各样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3、能够利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示图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互相变换的关系。

4、经过对详细地貌形成过程的推理培育学生的地理思想能力。

5、经过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认识到岩石圈物质循环拥有必定的循环速度,各样矿物的形成拥有漫长的周期,人类一定珍惜并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获得永续利用,进而初步建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教课要点、难点:(一)要点:1、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共同的3、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如何互相转变。

(二)难点: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四、教课过程:(一)引课:展现暑期去长白山和大连旅行的天池与金石滩地质博物馆的地貌照片,自然的巧夺天工感兴趣,并追问其成因。

(二)地质作用:指引学生对大1、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自学,在课本P69-70中迅速搜寻以下信息:1)地质作用依据能量根源能够表现为哪两种形式?2)这两种形式的地质作用各自的能量根源是什么?3)这两种形式的地质作用又各自表现为哪些形式?学生在学习完后回答这三个小问题,经过该活动对地质作用有一个表面的认识。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经过对长白山天池、褶皱山、华山北坡断崖、东非大裂谷等地貌的认识,指引学生理解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

此中设计学生活动 2:利用身旁的道具模拟图片中褶皱山的形成原由要求:1、认真察看图中不一样岩层之间的特色?2、认真察看图中岩层的形态?3、尽可能将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模拟完好。

4、睁开想象,道具的选择能够多样化活动3:睁开想象:除了水平挤压,地壳运动在运动方向上还可能会有哪些表现?可否利用身旁的道具向其余同学演示说明?经过两个活动指引学生对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所认识。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0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章规划通过以上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或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使学生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课时安排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从容说课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2

地球的演化历史之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定龄方法之前,地质学家采用的就是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这种相对地质年代学的方法至今仍然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过程的主要手段。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①地层层序律N.Steno与地层层序律斯坦诺的职业是医生,他利用在医学中学到的生物学的知识研究化石,创立了生物地层学的原理,并提出了地层学的三个定律:地层层序律即先沉积的一定位于地层的下部后沉积的一定位于上部,由此可以确定沉积事件的先后顺序。

原始连续性定律即沉积过程中如果没有干扰因素,则原始的沉积地层一定是连续的。

原始水平性定律在原始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地层一定是水平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②生物地层学W.Smith与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演化律/化石层序律)由于地层的发育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而不同地区的地层则很难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也受到了限制。

英国学者W.Smith发现在特定的地层中往往有一些特定化石类型,如果反过来用特定的化石种类来确定特定的地层就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地层对比了。

后来经居维叶、拉马克等人的不断完善,逐渐演变成生物地层学。

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而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组合,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较简单、较原始,而地层年代越新则所含生物化石较复杂、较进步。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③构造地质学法构造地质学方法(切割律):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相关素材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四。

在英语里,地球是惟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

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 aia,大地母亲)。

地球目前是人类所知道的惟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地球数据
年龄:44~46 亿年。

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梨形。

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

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公里。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
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5×10-5 特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29.79 公里/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