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护概述》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旷野中的突出物,即便不高,因为孤立、突出;
3)潮湿的土壤(因为电阻率低);
4)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包括金属线缆等(因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5)高层建筑物有遭侧击雷的可能,即天面以下,地面以上。
(案例:2004年6月26日,浙江临海市杜桥镇,在5棵大树底下的简易塑料 棚,死17人,伤13人)
.
13
Hr(击距)
.
20
雷闪的电气-几何模型
在该模型中,雷击先导的发展起初是随机的,直到先导头部足以击 穿它与地面目标间的间隙时,也即先导与地面目标的距离等于击距 时,才受到地面影响而开始定向。
滚球法是基于以下的雷闪的数学模型(电气-几何模型):
hr=10I0.65 式中:hr——雷闪的最后闪络距离(击距),即所谓的滚球半径(m)
.
8
感应雷示意图
.
9
雷电流传播的途径和危险半径
MCR 110 kV
ABC Company
数据线缆
电话
230/400 V
移动基站
TV
.
10
关于危险半径2km的讨论
1)全球公认(见【德】Peter Hasse 低压系统防雷保护,第7页)。
2)首次雷(强度最大)的主频率约为25kHz,因为波长和传播速度以及 频率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旁侧闪络
旁侧闪络是受害人根本没有直 接接触受雷击的物体,只是在它 的附近,而直接被雷击的物体的 高电压击穿附近的空气触及受害 人。(安全距离一般为5m)
.
电位分布Hale Waihona Puke Baidu线
14
旁侧闪络的例子( 1967年6月24日,北京和平里)
U2=U1C1/(C1+C2)
毛巾架 U2
C1 U1
C2 晒衣铁丝
晒衣架
.
λ=c/f
式中:c--传播速度(3×108m/s); f--频率(Hz)。
近场的边界距离为λ/2π,所以
λ/2π=c/(2πf)=3×108/(2×3.14×25×103)≈ 2(km)
.
11
3)在无屏蔽时的磁场强度:
Ho = io/(2·л·Sa) (A/m ) 式中:io──雷电流(A);
Sa──雷击点与观测点之间的平均距离(m)。
.
2
1 雷电的基础知识
1.1 雷云结构和雷电的分类
带电云层生成的三个条件:水汽充沛、 地表气温高、垂直气 流对流旺盛。
由于在实验室內,无法模拟带电云层的 生成,所以许多科学 家提出了各种带电云层生成的的假说。
在大气中有带正电的冰晶和带负电的水粒,由于它们的比重不 一,于是形成了一种气流,使得带正电的冰晶和带负电的水粒分离, 形成一部分带正电和一部分带负电的雷云。
直击雷的高电压、强电流侵入各处,袭击人,破坏建筑物、输 电网,引发森林火灾(半数是雷击引起的)是很常见的事。
伴随着雷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以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的作 用(俗称感应雷) ,通过金属管道和电缆将雷电波(即闪电电涌, 过电压、过电流)引入控制系统。随着控制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与对 雷击敏感度水平在同步提高,因此雷击电磁脉冲的危害日趋严重。 而且间接损失远大于直接损失。
雷电防护概述
Outline of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
1
前言
闪电是自然界强大的脉冲放电现象,地球上平均每秒钟有100 次,已成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水涝、旱灾、雷电、瘟疫、 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害)。
自然灾害都是低概率事件,一旦遇上,损失很大。不能侥幸。
.
16
山西应县木塔
.
17
1.4 接闪杆的保护范围
- 保护角 W 为网格尺寸 接闪器
W
h
保护角
引下线
r
滚球半径
接地系统
.
18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英、日标准: 对于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以近似认为:以尖顶为中心 的45º锥体内的空间。 我国的确定方法: 滚球法.
.
19
1.5 滚球法
I(雷击电流)
建筑物
.
5
下行闪击可能的雷击组合
.
6
上行闪击可能的雷击组合
.
7
3)球雷
球状闪电特指雷电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运动着的发光球,看上去 像一团火球。
特点:直径10~100cm; 呈橙色和红色,亮白色,也有黄色、蓝色和绿色; 存在时间约10秒左右; 可以水平运动(随风而飘),也可垂直降落; 一般不伤人。
(占云对地放电中的8%,1983年8月15日,北京焦化厂被球雷烧毁两 个100立方米的酒精罐)
I——雷击电流的幅值(kA)。
.
21
滚球法就是将雷击地面或地面物体的过程,等值地描述为一个以击 距为半径的假想球体从天而降,沿随机路径逼近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 时,球体所能接触到的物体都有可能遭受雷击;球体最先触及的且处 于地电位的点是最可能的雷击点(如接闪杆)。反之,滚球不能接触 到的地方,则可认为是由建筑物的接闪器能够保护的区域。
设: io=200kA, Sa=2km, 则 Ho =200/( 2·л·2)=16 (A/m ),一般的电子设备能
够承受。
笔者认为危险半径为1km左右,此时H0=32 (A/m )。
.
12
1.2 雷击(云对地)的选择性
放电——即位能的释放,总是沿着易导电路程(阻抗小)的地方。例如:
1)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因为该处的静电感应的电场强度最大);
.
4
2)线状雷 (云对地放电,占5%,对建筑物和信息系统均构成威胁)
通常下部的雷云带负电,上部的雷 云带正电,由于静电感应使地面积聚正 电荷,从而使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 的电场(电场强度达到2500~3000kV/m)。 和云间放电一样,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 大,造成电场强度达到空气游离的临界值, 就为线状闪电落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5
1.3 外部防雷装置的基本原理——引雷入地
它包括三个部分: 1)接闪器; 2)引下线; 3)接地体。
接闪器的四种形式: 1)接闪杆(避雷针); 2)接闪线(避雷线,用在高压线路
上); 3)接闪带(避雷带,沿屋顶四周); 4)接闪网。
(现还有“绝缘防雷”之说,依
据是山西应县的67.13米高的木
塔已900多年安然无恙。)
.
3
1)片状雷
(云间放电,占95%,对电子信息系统构成威胁)
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 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 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了空 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 了云间放电。
不同符号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 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 热。放电通道所发出的这种强光称 之谓“闪”。而通道所发出的热, 使附近空气突然膨胀,发出霹雳的 轰鸣,人们称之谓“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