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

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2019 年1 月8 日参加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听取江苏高考语文甲、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汉字书写的正确和规范。
2.表达应用 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书写时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2019年全国普通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 I 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 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 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2019年1月8日参加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听取江苏高考语文甲、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汉字书写的正确和规范。
2.表达应用 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书写时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1.【答案】D【解析】(1)名闻遐迩:遐,远。
迩,近。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噪,群鸣。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原题中瓦尔登湖的闻名并不止在一时,故排除“名噪一时”。
(2)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
形容行动迅速。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原题中强调的是参观的游客多,所以应该选“纷至沓来”。
(3)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的意思。
杂居:①交错配合而居;②混杂而处;③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聚居在一处。
“杂居”强调的是指若干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故排除。
【点评】知识点:词义相近的词语的辨析。
建议: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还是要注重词语、成语的积累。
2.【答案】A【解析】题干先向我们交代了芭蕉的总体情况,①交代了芭蕉叶的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因此,可以得出③的结论——蕉阴之下最舒适。
故先①后③;②句交代古人喜欢在走廊或书房处种芭蕉,后可接周围植株的安排,故而②后为④;第⑤句是对于景色的整体描绘,属于总结句,故而应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答案应选A。
【点评】考察文本理解力,考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后根据行文逻辑进行判断。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理解文本的逻辑。
3.【答案】C【解析】①出自范成大的七言律诗《春日田园杂兴》,此句写的是秋天收获后,打谷子的场景,就是说把稻子的米粒给它打出来;②句出自范成大的《插秧·种密移疏绿毯平》,主要讲的是插秧;③句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这道题在全国卷的历史试卷中出现过。
④句出自陆游的组诗《书喜》,讲的是织布的情形。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考生的赏析判断能力,出题角度更加生活化,这也是鼓励考生在学习之余,也要注意关注生活。
考生容易在第二第三句出现问题,需多加留心。
4.【答案】B【解析】图中给出的是现有的VR体验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从图中可得,现有VR的精神体验相对较差,在未来仍需改进,而不是B选项中所给出的“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同理,知觉体验在未来的发展需求也不代表其自身发展较慢。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3分)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3分)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二、文言文阅读(20分)5.(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

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2019 年 1 月 8 日参加 2019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会听取江苏高考语文甲、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汉字书写的正确和规范。
2.表达应用 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书写时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 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Word版)

2019 年语文《考试说明》I考试形式与试卷构造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纳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二、题型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阐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构造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约70 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约35 分,古诗文阅读约35 分。
表达题约80 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约20 分,写作 60 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含:阐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适用类文本阅读, 9 题左右。
古诗文阅读包含: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 题左右。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语言文字应用, 5 题左右;写作, 1 题。
全卷共 22 题左右。
Ⅱ查核目标与要求依据一般高等学校正重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宣布的《一般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9 年普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纲领》,联合教课本质,确立高考语文科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观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论、表达应用和研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 识记:指辨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辨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 l 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l)足蒸暑老气,,,但惜夏季长。
(白居易《观刈麦》)(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官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邓者乎?(苏轼《赤壁赋》)【说明】试题观察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有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内容分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桂牧《阿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
此中杜牧《阿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为《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朗读篇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介绍背诵的篇目。
2019年江苏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 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 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 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 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 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