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说明解读 (共74张PPT)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说明文复习专题课件PPT全文

中考复习说明文复习专题课件PPT全文
作比较 突出强调特点
作引用 准确,增强说服力
下定义 科学、准确
作诠释 解释说明
画图表 直观、形象摹状貌 使说明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总览表
23
练一练: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2、(中国石拱桥)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20
6、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作用:准确,令人信服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作用: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还可以增强文学色彩
21
8、摹状貌
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36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苏州园林》第四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37
指代词指代对象的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答:不能。“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 但不是到处都有。如去掉意思就太绝对了. “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实战演练
3、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4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五、说明顺序
•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 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 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 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 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 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 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 象等。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 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 使读 者

答题技巧: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 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 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 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 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 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 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 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3、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 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 遥遥相对。

《语文中考说明》课件

《语文中考说明》课件

文言文阅读
常见实词虚词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包括“之、其、者、所、乃”等, 学生应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
备考建议
学生应多阅读文言文经典篇目,提高 对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同时注 意积累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古诗词鉴赏
考点解析
VS
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 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和 评价能力。
词语、成语、熟语
总结词
词语、成语、熟语是中 考语文基础知识中的重 要部分,需要考生熟练
掌握。
词语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词语 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实
词、虚词和短语等。
成语
考生需要了解常见成语 的出处、意义和用法, 注意区分近义成语和易
错成语。
熟语
考生需要掌握常见的熟 语,如歇后语、谚语、 格言等,理解其意义和
02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标点
总结词
字音
字音、字形、标点是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中 的重要部分,需要考生熟练掌握。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包括 多音字、形声字、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正 确使用。
字形
标点
考生需要正确书写常用汉字,注意区分形 近字和同音字,避免错别字和异体字的使 用。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以准确表达语句的语气和意思。
古诗词鉴赏
鉴赏技巧
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应从诗词的意象、意境 、语言、技巧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作品的
意义和价值。
古诗词鉴赏
常见题型
常见的古诗词鉴赏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等,考察内容涉及诗词的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 面。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解读PPT课件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解读PPT课件
答案:介绍廊时“廊引人随, 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 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 括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 词典雅,富有韵味。
启示
1.倍加关注单元导读、“预习”及语文教材后的“阅读提示”、“思考探 究”对于文章在主题、结构、表现技巧及语言特点分析的表述语言术语。
2.建议从教材中归纳常用答题术语.如: ①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推动学生语言机制的建构,提高语 言文字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充分关注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使语文学习过程同 时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发展的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 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元)
七 快速 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 年 阅读 动自己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级 (七·上
六单元)
精读
(七·下 一二三单
元)
1.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含义及表达妙处,透 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 情;2.把握作品抒情方式,感受作者情怀, 学做批注,记下体会;3.注重熟读精思,发 现关键语句,把握文章重点和意蕴。
上述4个层面在省卷中都有体现。
两项原则
一、中考命题坚持总体稳定原则 (注重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整体构思,文体兼顾)
二、中考命题允许适度创新原则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选材鲜活,文化含 量高)
创新一:由1首诗词创新为2首诗词的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2019江西中考第6-7小题
说明:所引用中考分析数据来自邹波老师、邓海龙老师,特此感谢!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课件PPT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课件PPT
•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
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 表方位的名词。
•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
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 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 动形象地说明…
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 明……
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方法 +关键词 + 具体内容
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地揭示 的 本质特征。
引资料: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 明……
画图表:运用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 明……
问一: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 逻辑顺序说明的,调换后使逻辑混乱。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 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前两种略,第三种详。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 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试题三: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 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 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 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 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 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行驶中的噪音可以 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木发出的声音,摇 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 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 实验表明,超过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 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 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可能死亡。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课件PPT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课件PPT

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这一段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 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科学准确地写出森林翼龙体形娇小的特点, 使说明内容更具体。)
• 作比较(把森林翼龙的翼展和燕子、麻雀作比较,突出了森林翼龙体形的娇 小。)
• 打比方(把翼龙比喻成“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翼龙化石更 小。)
2、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 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2、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 的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3、这段文字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 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2、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 象的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3、这段文字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 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
尤其尤其是特别更进一步是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此起的意思在此起强调强调的作用表示的作用表示在在有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们的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危害更大
语文
初 中 语 中文考
阅读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
授课教师:文小语
授课时间:2020/10/1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PPT优秀课件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
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 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 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 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说明 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 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 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辅助运用其它表达 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 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 接的、集中的。
① 说明内容:针对不同范围作出相应的解
答。
② 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
理。
③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
说明文两大类型。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 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
பைடு நூலகம்
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 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 交换位置,意义不变;
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
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 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
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a.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 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PPT教学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PPT教学课件

14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4、阅读《你的唾液贵如金》,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A、分析说明语言的平实、准确性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2020/12/11
15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2020/12/11
17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5 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 这一结论”指的是 什么。(05。济南) 《2050,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考察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根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答案应在文 章中找。
据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 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 温升高且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2020/12/11
16
示例: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例如“唾液 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研究 证明,唾液是你宝贵的信息库,是反应你 健康状况的一扇窗。 ”等语句中把“唾液” 比作“帮手 ”“信息库”“窗”,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唾液可以帮助消化、传递珍 贵信息、反应健康状况的重要作用。语言 表达生动、形象。
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
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
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
了。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
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
准确,严密。
2020/12/11
11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4个层面在省卷中都有体现。
两项原则
一、中考命题坚持总体稳定原则 (注重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整体构思,文体兼顾)
二、中考命题允许适度创新原则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选材鲜活,文化含 量高)
创新一:由1首诗词创新为2首诗词的对比阅读
பைடு நூலகம்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2019江西中考第6-7小题
创新三:现代文阅读量加大(记叙文字数首次超过2000), 首次将课内外知识相勾连。
16.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 什么相似之处?(4分)
感情基调:愉快、温馨,热烈、豪迈。 主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一定的 家国情怀。
平均分0.92 得分率23%
【解析】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且王校长的信 息中提到“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因此使用“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作为回复 较为合适。A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不恰当,“全体师生”的称呼不 符合王同学学生的身份,排除C、D项。故选B项。 【答案】B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 分)(2019江西中考第11题.)
立足学科素养 提高语文能力 聚焦突破难点 科学有效复习
—— 2020年初中语文中考说明解读及备考策略
2020年4月9日
CONTENT 目录
P1 一个中心 P2 两项原则
P3 三条依据 P4 四个意识
五种能力 六大策略
一个中心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中 心。
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语文素养的四项核心要素。
A.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
不负众望。”
B. “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
楼’。”
平均分1.30 得分率64.81%
专题五 句子的选用和仿用、句式变换(含修辞)
返回目录
C. “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 时’。” D. “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平均分 1.13 得分率 28%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 “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 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2019江西中考第21题)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创新二:综合性学习创设情境,强化名著阅读,注重
语言实践与自主探究。
(一)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
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 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 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是如何体现在中考语文试题上的?
(以2019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为例)
平均分3.54 得分率59%
尊敬的吴承恩先生: 您好! 读了《西游记》,您笔下的孙悟空深深地吸引了我。人们一般认为“
七十二变”是他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魔、攻坚克难的法宝,而我从孙悟 空的“变”中读出了他的“不变”。他不变的是对师父的忠诚,是对取 经必成的坚定信念。比如,面对“火焰山”的阻挡,他三次向铁扇公主 “借”扇,最终成功取得芭蕉扇,打通了取经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小 说中,孙悟空这种“不变”的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我认为“不变”才 是孙悟空护送师父成功取经的法宝。
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 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平均分 1.56 得分率52%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 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4分) (2019江西中考第15题.)
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节奏明快;文章运用许多典雅的 词、句,引用大量典故,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
此致 敬礼!
一位忠实的读者
2019年6月17日
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发展与提升”;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语言运用、思维、审美和文化,四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语言运用是基础,思维是能力,审美是品味,文化是素质。
【甲】 春尽 [唐]韩偓
【乙】春尽 [宋]郑獬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说明:所引用中考分析数据来自邹波老师、邓海龙老师,特此感谢!
专题五 句子的选用和仿用、句式变换(含修辞)
返回目录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句子的选用 (10年4考)
5.(2019江西)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去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及全体
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复:_________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推动学生语言机制的建构,提高语 言文字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充分关注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使语文学习过程同 时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发展的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 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