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照应的方法

合集下载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首尾式照应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第1页共2页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因果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

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

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

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

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

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

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

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

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

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

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

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作者:admin陈乃茹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这篇读写例话中讲:“在一篇文章里,又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确实,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的更清楚,是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记叙文中常见的照应方法又以下几种:一、是首尾照应。

有文章第一段与文章末一段的照应,有文章开始所写的内容与结尾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能使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凑完整。

例如《冀中的地道战》的开头:“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睡地道战。

“这句话说明了冀中人民创造地道战的原因。

结尾处这样写到:”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备份碎了。

这样首尾照应,突出了地道战的伟大作用。

又如《小木船》开头说:“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陈明来。

”结尾处写:“我把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

一看见这只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这样首位照应,不仅结构完整,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夜莺的歌声》也是首尾照应的。

二、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即前后呼应。

行文中为了使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使文章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文章常前埋伏笔。

后面照应。

图《十六年前的会议》一课,前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少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据是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回来。

他到哪里去了?后面再讲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三、是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即“点题”。

这种方法又的在开头点题,有的在结尾点题,又的在文中点题。

如《彩色的翅膀》中结尾写“我忽然发现玻璃上听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煽动者彩色的翅膀。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写作指导:记叙文四种照应方法

写作指导:记叙文四种照应方法

写作指导:记叙文四种照应方法记叙文照应方法----伏笔式照应伏笔式照应,就是在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

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

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

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的结构美。

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

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组伏笔式照应。

又如,陈然被捕前,小心的把扫帚挂在窗外钉子上,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有照应:市委的同志来了,看到扫帚就立即转身走了,守候在屋里的特务们只能枉费心机,这是第二组伏笔式照应。

再如,前面写党组织批评陈然写了报头,陈然接爱了批评,黄显声的报纸每天按时退回,铅笔等工具也都保藏得很好,后面写敌人搜查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前后也照应起来,这是第三组伏笔式照应。

再如,前面写纸条上的消息是黄显声的报纸,后面写许晓轩回答消息来自于管理室的报纸,结果,搬来报纸,果然找到了那条消息,这是第四组伏笔式照应。

出自于不同的段落,有事有人也有物,多角度设计,多方面照应,前有伏笔,后有交代,细针密线,关联紧凑,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很美。

伏笔式照应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伏”。

这种“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

照应手法的运用

照应手法的运用

照应手法的运用我一直觉得,写作就像是一场奇妙的魔法之旅。

而在这个魔法世界里,照应手法那可是相当厉害的魔法棒。

咱先来说说啥是照应手法。

简单来讲,就像是你出门的时候,带着一把钥匙,最后你还得用这把钥匙打开家门一样。

在写作里呢,就是前面提到一个东西,后面再给它一个呼应,让整个文章就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锁链,结实得很。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就给我讲过他上学时候写作文的事儿。

他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的作文,开头就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村子口有一棵老槐树,那老槐树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子里的悲欢离合。

”嘿,你猜怎么着?到了结尾的时候,他又提到了这棵老槐树。

他写道:“离开家乡的时候,我回头看,那棵村口的老槐树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告诉我,它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等我回来。

”这就是照应手法啊。

通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老槐树,就把整个文章的那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给串起来了,让读者读起来就感觉特别完整,就好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从开胃菜到最后的甜点,都是精心搭配的。

再比如说,写故事的时候也经常用到照应手法。

我记得看过一个短篇小说,故事里有个小男孩,他特别珍视他爸爸送给他的一块怀表。

这个怀表在故事中间出现了好多次,比如小男孩在学校被欺负的时候,他就紧紧握着怀表,感觉就像爸爸在身边给他力量。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经历了很多困难,有一次他几乎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了,这时候他又掏出了那块怀表。

那怀表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是在鼓励他不要放弃。

最后,当小男孩成功的时候,他把那块怀表放在了他爸爸的墓前。

你看,这块怀表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故事,它就是一种照应。

这就好比是一条明亮的丝线,把故事里的各个情节的珍珠都串起来了,让故事更加有感染力。

还有在写人物的时候,照应手法也很有用。

我写过一个关于一位老画家的故事。

开头的时候我写老画家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他说那是他年轻时最爱的衣服,因为穿上它就感觉充满了创作的灵感。

在描写老画家的绘画过程中,我也会时不时提到他这件蓝色工作服上沾染的颜料,就像他艺术生涯的勋章。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题文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题文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题文式照应_记叙文写作指导题文式照应,就是正中文的词语与题目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从而构成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点题。

题文中照应的显著特点,是扣题紧凑,关照严密,题能辖文,文不离题,可以避免走题旁逸,加深读者印象,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题文式照应最常见的是题目与文首文尾的照应。

文章的开头要点明题目,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也往往要点明题目。

这两处点题照应,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开头与结尾点题照应,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完整出现,有时单独列句,有时嵌于句中;二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零散出现,或在开头或在结尾出现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词语,以达到点题照应的目的。

例如《驿路梨花》,文章照应题目,主要是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落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的重心是引出诗句,诗句中的前四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

可见,这篇文章是以引用为题,结尾点明了题目,从而紧扣了文题,强调了主题,韵味无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题文式照应不仅开头结尾与题目相照应,而且也有正文处处都与题目相照应的,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运用时,每写一段,每写一处,都要随时想到题目,能与题目挂联的,尽量用题目中的词语表达。

例如《榆钱饭》这篇记叙文,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

文章共32自然段,几乎段段可见题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点题,有时点“榆”(5次),有时点“饭”(4次),有时点“榆钱”(15次),有时点“榆钱饭”“(10次),总共点题达34次之多。

这样,处处见题,时时点题,多角度照应,扣题严密,文章也结构严谨,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

题文式照应,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重复,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点题,也就是说,完整地点题要少,零散地灵活地点题要多,以增加记叙文照应的生动性。

二是点题照应要恰到好处,以达到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照应的方法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 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

首尾式 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 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

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 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

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

请看首尾两段的 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 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 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 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 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 读者阅读的兴趣。

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

这样,既强 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 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 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 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 也有首尾照应的, 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 的照应那么周密, 那么严整, 运用的频率也不高, 难度却较大, 但如果运用得好, 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 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 这样, 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 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 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 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 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

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 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 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