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护理常规 附创伤骨科病房危重病人抢救流程

合集下载

危重病人抢救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抢救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抢救护理流程第一步:紧急评估与判断1.快速评估病人的呼吸、循环和神志情况,确定病情的紧急程度。

2.确定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

第二步:基本生命支持1.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国际基本生命支持指南(BLS)进行人工心肺复苏的操作。

第三步:高级生命支持1.建立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或其他液体,辅助维持病人的血循环。

2.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测量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3.给予氧气。

通过面罩或导管给予高浓度氧气以维持病人的氧供。

4.快速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

5.快速进行电解质检查,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第四步:药物治疗1.快速给予抗生素。

根据病人的感染情况,立即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给予抗凝药物。

在一些血栓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

3.快速给予止血药物。

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给予止血药物以控制出血。

4.快速给予镇痛药。

如果病人有剧烈疼痛,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病人的疼痛。

第五步:特殊操作与治疗1.快速进行心电图检查。

判断病人的心脏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

2.快速进行X光检查。

根据病人症状进行相应的X光检查以判断病情。

3.快速进行超声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超声检查,以明确病因或评估病情。

第六步:持续监护与护理1.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按照医嘱要求,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2.给予营养支持。

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病人康复。

3.给予康复护理。

通过进行适当的护理手段,促进病人的康复,提高病人自理能力。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危重病人抢救护理流程的步骤,但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会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及时处理病情的变化,并根据病人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骨科创伤患者急救处理

骨科创伤患者急救处理

避免错误操作
2019
不要给患者服用 止痛药:可能导
致病情恶化
2021
不要给患者使 用冰敷:可能
导致冻伤
01
02
03
04
不要随意移动 患者:避免加
重损伤
2020
不要给患者使用 止血带:可能导
致组织坏死
2022
及时就医
01
发现骨科创伤 患者,应立即 拨打120急救 电话
02
保持患者受伤 部位稳定,避 免二次损伤
汇报人
骨科创伤患 者2. 急救措施 03. 注意事项
急救原则
1
保护生命安全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 者呼吸顺畅,避免窒息
01
固定骨折部位:避免骨折 部位移位,造成二次伤害
03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
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 05
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措施
02
止血:及时止血,防止失 血过多导致休克
04
保暖:保持患者体温,防 止失温
减轻疼痛
01
保持患者 舒适:调 整体位, 避免压迫 受伤部位
02
冷敷:使用 冰袋或冷毛 巾,减轻局 部肿胀和疼 痛
03
04
止痛药:在 医生指导下 使用止痛药, 如非处方药 或处方药
心理安慰: 与患者沟 通,减轻 其焦虑和 紧张情绪
防止二次损伤
保持冷静:在急救过程中,保持冷 静,避免慌乱,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03
观察患者生命 体征,如呼吸、 心跳、血压等
04
记录患者受伤 情况,以便医 生了解病情
Thanks For
Watching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2
压迫止血:用 手或纱布压迫 伤口,减少出 血

病区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

病区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

病区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
病区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正确的
抢救流程可以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
病区危重病人抢救的基本流程:
1. 发现危重病人,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关注病房内的病人状况,一旦发现有病人出现危急情况,立即启动抢救流程。

2. 呼叫支援,立即呼叫抢救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确保能够迅速得到支援和协助。

3. 评估病情,抢救团队成员需要迅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包
括呼吸、心率、血压等,以确定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抢救的紧急性。

4. 立即处理,根据病人的病情,抢救团队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
抢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以维持病人的
生命体征稳定。

5. 持续监测,在抢救过程中,抢救团队需要持续监测病人的生
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确保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6. 抢救后处理,一旦病人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抢救团队需要
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和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以确保病人能够顺利度
过危机。

总之,病区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需要抢救团队成员密切合作,
迅速、准确地评估病人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以最大程度
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同时,抢救后的持续监测和后续治疗同样重要,以确保病人能够尽快康复。

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

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

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遇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是一项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正确的抢救流程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抢救流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首先,当接到危重患者的抢救通知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准备好必要的抢救器械、药品,组织好抢救人员,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等。

同时,要确保自己的状态良好,保持冷静,不慌乱,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其次,抢救流程中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细致、准确,不错过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生命的细节。

接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评估结果,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制定合理的抢救方案。

这包括但不限于确定抢救的优先顺序、选择合适的抢救措施、确定抢救的时间节点等。

抢救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医疗常识和临床经验,确保抢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然后,执行抢救方案。

在执行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确保抢救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在执行抢救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不慌不乱,保持专业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确保抢救过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抢救过程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包括但不限于总结抢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分析抢救效果,提出改进意见等。

通过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抢救能力和水平,为今后的抢救工作积累经验。

总之,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抢救流程进行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希望全体医护人员能够牢记抢救流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抢救能力,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院骨科危急重症应急预案

医院骨科危急重症应急预案

医院骨科危急重症应急预案一、总则目的为提高我院骨科应对危急重症的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工作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快速反应,科学救治,协调配合。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指挥小组组长:骨科主任成员:骨科副主任、护士长职责:全面负责骨科危急重症应急处置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应急决策,调配医疗资源。

医疗救治小组组长:骨科主治医师成员:骨科住院医师、护士职责: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伤情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手术等。

护理小组组长:骨科护士长成员:骨科护士职责: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心理护理等。

后勤保障小组组长:总务科科长成员:总务科工作人员职责: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维护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三、危急重症的范围严重创伤导致的骨折,如多发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并伴有休克、重要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骨与关节感染导致的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急性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如假体松动、感染、脱位等。

其他骨科危急重症,如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血管神经损伤等。

四、应急处理流程发现危急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危急重症症状,立即进行初步评估。

快速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伤口情况等。

紧急呼救立即通知医疗救治小组和相关科室,如急诊科、麻醉科、手术室等。

同时向应急指挥小组报告。

现场急救医疗救治小组迅速到达现场,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

对休克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

完善检查尽快安排相关检查,如 X 线、CT、MRI 等,明确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疗救治小组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如需手术,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

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术后监护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或骨科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和治疗。

护理小组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等。

骨伤科危重症护理常规

骨伤科危重症护理常规

骨伤科危重症护理常规
1.安排患者到监护室,准备好抢救车、做好输液、生命体征监测、吸氧、负压引流等工作。

通知医生、科主任、护士长。

2.病室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一般温度20—22℃,湿度50﹪—60﹪。

3.每日至少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次,或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遵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重症记录。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重症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智、瞳孔、舌脉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体位,对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给予床档、约束带保护,防止发生意外。

(3).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4).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观察引流物情况。

(5).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的问题,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

(6).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7).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8).根据病情做好相关的健康指导。

5.须急诊手术者,做好术前准备。

6.对转科、转院的危重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班工作。

7.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骨科急诊危重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骨科急诊危重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骨科急诊危重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创伤造成的骨损伤主要是遭受各种暴力所致,多有严重的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常伴有软组织如骨周围的骨膜、韧带、肌腱、血管、神经及关节等损伤。

由于伤势重,损伤范围广,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及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必须重视紧急救治和护理。

1临床资料笔者所在科室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共抢救创伤性骨科急诊危重患者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6岁~81岁,其中颈椎段脊柱骨折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7例,骨盆骨折8例,四肢骨折15例,多发骨折并复合伤4例。

34例经及时抢救治疗及护理,除了2例多发骨折合并复合伤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均达到预期效果,康复出院,平均住院34d。

2伤情观察2. 1 立即观察伤员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并仔细检查有无呼吸道堵塞和休克情况。

如有上述情况则紧急处理。

2.2 观察和判断有无骨折,有无损伤部位的血运、感觉、肌力变化,有无骨折导致的肢体异常活动使骨折断端损伤或压迫大血管、神经或脊髓损伤3紧急处理3.1纠正休克创伤性危急重患者多伴有多发骨折及复合伤,休克的发生率较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可加压输血输液,若插管穿刺困难,应立即行深静脉穿刺置管[3]。

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应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

抽取血标本了解患者内环境情况以指导进一步药物和输血治疗。

3.2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吸氧可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有利于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保证氧顺利吸入,并掌握好吸氧的浓度和时间。

3.3尿量观察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给予留置导尿,便于观察尿量、色及比重。

因尿量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最敏感标志,因此准确及时记录尿量,可供医生为患者补液提供重要依据,也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3.4骨折的护理协助医生尽快处理骨折肢体,采取临时且有效的固定方式,以防刺伤断端周围血管及神经。

开放性骨折需要早期清创,加用必要的外固定,酌情使用VSD负压吸引暂时覆盖保护创面,变开放伤口为闭合伤口。

骨科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

骨科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

骨科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一)适用范围:发生创伤性休克的骨科患者。

(二)目的:降低骨科创伤性休克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三)抢救步骤: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时应插入气管导管或用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2.体位:术前术后均应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

3.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必要时深静脉置管),纠正休克。

快速输血输液扩容治疗抗休克,同时保持平卧,注意保暖。

急查血常规,必要时尽早输注血桨、红细胞悬液等。

监测血压,必要时使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

4.给于呼吸支持治疗,采用鼻导管或面罩持续吸氧。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并及时监测血气变化。

5.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病人止痛药物。

6.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有效的外固定。

7. 包扎,止血。

使用止血药物。

8.洛赛克防止应激性溃疡。

9.加强基础护理,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暖,定时翻身拍背,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

10.完善各项检查:三大常规检查,血型鉴定、血气分析、胸部及头颅CT、心电图等。

11.实时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四)抢救流程文档使用说明(本页为说明页,用户使用此文档时可删除本页内容)骨科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使用说明一、文件概述本文件《骨科创伤性休克应急预案》旨在为医疗团队提供一套系统、高效的应对骨科患者发生创伤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案。

通过明确适用范围、目的、抢救步骤及流程,旨在降低骨科创伤性休克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因骨科创伤导致休克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严重出血、疼痛及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紧急情况。

三、目的通过实施本预案,旨在迅速识别并处理骨科创伤性休克,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最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四、抢救步骤详解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无阻,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创伤骨科一般护理常规第一节骨折概论【定义或简介】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症状、体征】1.一般症状: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2.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动。

【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骨折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演进期:(一般为伤后2-3周)2、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为伤后3周开始)3、骨痂改造塑性期:(一般伤后6周-8周开始)【骨折并发症】:1.早期并发症:休克、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脊髓损伤、内脏损伤。

2.晚期并发症:压疮、坠积性肺炎、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等。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定义或简介】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症状、体征】1.症状:局部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期症状,患肢麻木、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退。

当肌肉广泛坏死时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护理要点】:1.心理护理:多与病人交流,给予安慰。

2.体位: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切忌抬高患肢,以免加重缺血。

3.病情观察:对用各种外固定时要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观察,及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防止在伤后因肢体肿胀而使固定物过紧,导致骨筋膜室压力增高。

4、温度增高会使组织代谢和渗出增加,因此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可给予冷敷。

5、肌肉缺血坏死时,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缺血4小时后尿中出现肌球蛋白。

若出现尿闭,肌红蛋白尿时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

第三节:脂肪栓塞【定义或简介】骨干骨折时,由于骨髓腔被破坏,骨髓内脂肪滴释出进入骨折周围血肿内,当局部压力增加时,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随血流行走而引起肺、脑、肾等周身性脂肪栓塞,严重者猝死。

【症状、体征】1、意识水平无脑外伤的骨折病人,突然出现昏迷、抽搐、复试、颈项强直、偏瘫或肌力下降、瞳孔大小不,括约肌麻痹。

2、呼吸脂肪栓塞发生于肺部的占100%,均存在缺氧症候。

无胸、脑外伤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5次以上并伴有胸痛、胸闷、咳嗽。

3、出血点脂肪栓塞病人因毛细血管被脂肪堵塞,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引起皮肤点状出血。

4、体温、脉搏体温突然升至38度以上,脉搏达120-200次/分。

【护理要点】: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临床表现提示鉴别诊断的依据。

及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联系其他病变综合分析,及时送入ICU监护。

2、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正确固定、牵引伤肢。

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须轻柔。

经常观察伤肢血运情况,及时处理过紧的石膏夹板及包扎物,抬高肿胀肢体。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病情需要给予吸痰、吸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护理,加强口腔、会阴及皮肤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4、准确及时采取并送检各化验标本.5、给予低脂饮食,禁食脂肪餐,昏迷病人应禁食。

6、保暖、抬高伤肢,减轻肿胀及各种增加压力的因素,促进血液循环。

7、定时翻身、扣背、协助排痰,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发生褥疮。

8、高热病人给予冰枕、冰帽已降低脑细胞耗氧,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及合适的温度湿度,及时更换汗湿被褥。

第四节骨折的急救【骨折的急救处理】目的在于:抢救生命、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固定和保护患肢,安全而迅速转至附近医院,以便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护理要点】1.一般处理:抢救生命、纠正休克、必要时立即输液、输血,动作要轻柔。

2.伤口包扎:出血伤口用绷带包扎后进行止血,现场抢救可用得到的最清洁的布类进行包扎,注意如果用止血带止血必须记录开始使用的时间,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能够松解。

3.妥善固定:固定以专用夹板最好,也可就地取材,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更多地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

4.迅速转运。

第五节创伤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做好病人的入院评估,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史及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解决病人的顾虑,使其安心休养,接受手术。

2.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前有慢性炎症的病人,如咳嗽、牙痛、痤疮等疾病,应及时对症处理。

3.根据医嘱做好输血前配血准备,完成药物过敏试验。

4.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紧张感,保障睡眠与休息。

5.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有效咳嗽,踝泵锻炼,以适应手术后的需要。

6.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 摄氏度的病人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

7.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等,备皮时切勿剃破皮肤,勿使病人受凉感冒,剃除手术肢体毛发,剪指甲,病人如有皮肤疾病,术前应及早使用药物治疗,督促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

8.病人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病人在手术中发生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如需插胃管,需固定牢固。

9.取下病人非固定性义齿,以免术中脱落或咽下,病人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存。

10.接病人去手术室前嘱病人小便以排空膀胱,或遵医嘱留置尿管,并妥善固定。

11.将必要的物品、病历、X片等随病人一起送手术室。

【术后护理】:(1)执行麻醉后护理常规。

(2)病人返回病房时从平车运至床上时,注意保护好病人的体位及各种引流管。

(3)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4)疼痛时应根据病情应用适量的镇痛剂,以缓解疼痛。

(8)观察伤口引流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10ml可拔除伤口引流管。

(8)指导病人做好卧床期间并发症的预防。

(9)如有石膏固定及外固定支架者,按石膏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护理常规。

(10)手术后及时应进行功能锻炼。

(11)显微外科手术患者需绝对卧床7-10天,禁止往患侧翻身,局部烤灯照射,患肢保暖,灯距30-50cm,禁止主被动吸烟。

严密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张力、毛细血管反应、感觉及伤口渗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2)出院指导:①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②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康复;③休养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④注意预防外伤;⑤定期门诊复查。

第六节麻醉后护理常规【麻醉前护理要点】⑴了解病情,明确手术意图、手术部位、切脏器范围。

⑵熟悉病人的心理状态,如对麻醉有无顾忌,针对情况做好心理护理。

⑶了解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⑷做好呼吸道准备,有无吸烟习惯者,劝其戒烟。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鼓励病人做深呼吸。

⑸指导其练习腹式呼吸,要求每分钟达到5-6次,每次练习持续2小时,并练习有效咳嗽,尽力排痰。

⑹检查口咽有无炎症,牙齿有无松动,如有假牙进手术室前应取下。

⑺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水。

⑻按医嘱执行术前用药。

【麻醉后护理要点】:⑴病人返回病房之前准备好麻醉床及护理用物,如监护仪、听诊器、吸氧用物、吸痰用物、记录单等。

⑵病人由手术室返回病房,常需三人合作搬运。

三人站在同一侧,同时托起病人。

其中一人将病人头部托住,不使后抑摇摆,以免因体位改变引起血压下降。

搬运时要注意动作轻稳,步调一致,不要压迫手术部位,保护好每根引流管和输液管,勿使其滑脱。

⑶病人回病房后,配合医生安置好病人,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以了解运送过程中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向麻醉医生了解病人手术中情况、麻醉程度、失血量以及输液、输血量,为术后处理、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提供依据。

⑷对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应去枕平卧,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病人如有呕吐,应及时吸出口腔内及气管内分泌物,以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护理病人至清醒。

⑸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平稳并记录。

⑹手术中所留置的各种导管,如胃管、胸腹腔引流管、T型管、导尿管、输液管、输氧管等,都应正确衔接,妥善固定。

并检查各导管是否通畅,伤口有无渗液、渗血,敷料有无脱落等情况,然后执行医嘱。

⑺给予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

⑻避免意外损伤麻醉清醒前,病人常躁动不安。

护士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浅度。

瞳孔较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眼球转动灵活,脉搏略速,呼吸浅速不规则,表示病人即将苏醒。

此时,应加强巡视病人,特别注意病人的安全,适当加以约束或加床挡保护,防止坠床。

严防引流管脱落或敷料被拉扯等情况发生。

同时,还要观察麻醉后病人的膀胱充盈情况,防止因膀胱过分胀满,引起躁动不安。

必要时可予留置导尿。

⑼注意保暖手术结束返回病床,病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颤抖和畏冷。

这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可酌情加盖棉被,防止病人受寒感冒。

⑽肠蠕动未恢复前,暂禁食,评估肠蠕动恢复后协助病人先饮水5ml,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逐渐增加饮水量,按医嘱进食。

⑾病人清醒后,根据病情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睡软枕,在床上作深呼吸运动和四肢屈伸活动。

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更换卧位。

痰液多的病人在协助翻身的同时拍击胸部鼓励作有效咳嗽,使支气管内的痰液易于咳出,也可用超声雾化,使痰液稀薄后咳出。

第七节长期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褥疮】(1)保持床铺的平整清洁、松软、干燥、无皱折、无渣屑,使病人舒适。

(2)定时给病人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条件时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气垫床等器具,以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3)为病人更换床单、衣裤,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形成摩擦力而损伤皮肤,放置便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时间过长阻碍血流而导致软组织损伤。

(4)注意皮肤清洁干燥,便后做好肛周护理。

(5)病人变换体位后,对受压部位按摩,以改善该部位血液循环,可用50%酒精或红花油,若已出现反应性充血的皮肤组织则不主张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6)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全身抵抗力。

【肺部感染】(1)注意保暖,保持内衣及被单的干燥,避免着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

(2)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干燥。

(3)进行深呼吸训练,方法如吹气球等,以增大肺潮气量,增强膈肌力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和无效死腔。

(4)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嘱病人深吸气,憋气2-3秒,爆发性咳出,反复进行,使痰液由肺泡周围进入气道而咳出。

若病人无力咳出时,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总气管(相当于天突穴),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病人上腹或下腹部,以加强膈肌反弹力量,协助病人咳嗽咳痰。

(5)变换体位与体位引流: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1次,并配合扣背。

方法: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120°,指腹及大小鱼际肌着落,腕关节用力,由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央,有节律的叩拍病人背部,并观察病人面色及呼吸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