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绪论
第1章 绪论(教研版)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通信系统原理教程(第二版)(王兴亮)第1-3章章 (1)

第1章 绪 论 图1-6 点对点的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2.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与频带传输系统相对应,我们把没有调制器/解调器的数字 通信系统称为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 其模型如图1-7所示。
图1-7 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模型
第1章 绪 论
3.
上面论述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基带 信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信号(如语音信号)为连续 变化的模拟信号,要实现模拟信号在数字系统中的传输,则必须 在发送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即进行A/D转换;在接收端需进行相 反的转换,即D/A转换。实现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的通信系统模型 如图1-8所示。
第1 章
绪论 表 1-3 常用的调制方式
第1章 绪 论
1.2.3 通信的方式
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类
通常,如果通信仅在点对点之间进行或一点对多点之间进行, 那么,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不同,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 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方 式,如图1-1(a)所示。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 遥控、 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能从广播发射台、 遥控器和无 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 遥控对象和寻呼机上。
第1章 绪 论
图1-1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和时间划分的通信方式 (a) 单工方式; (b) 半双工方式; (c) 全双工方式
第1章 绪 论
2.
在数字通信中,按照数字信号排列的顺序不同, 可将通信 方式分为串序传输和并序传输。所谓串序传输,是指将代表信息 的数字信号序列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 式,如图1-2(a)所示;如果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序列分割成两 路或两路以上的数字信号序列同时在信道上传输, 则称为并序 传输, 如图1-2(b)所示。
有机化学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重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 2.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 3.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法(sp3、sp2 sp杂化、σ键与π 键)和分子轨道法。 4.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及诱导效应。 5. 共价键的断键方式及有机反应中间体。 6.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2Cl·
△H = +242kJ / mol (
双原子分子键能也就是键的离解能;多原子分子 同类型共价键的键能,是各个键离解能的平均值。
如: CH4 +435.1 ·CH +443.5 ·CH2 +443.5 ·CH +338.9 而CH
4 3
离解能△H(kJ / mol) ·CH3 + H· ·CH2 ·CH ·C ·C + H· + H· +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
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
,阐明 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
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通常可用五个字概括: “多、燃、低、难、慢”。
△H = (435.1 + 443.5 + 443.5 + 338.9)= 1661 kJ / mol 故甲烷C-H 键的键能为:1661 / 4 = 415.3 kJ / mol 键能是指破坏或形成某一个共价键所需的平均能量。 一般来说,有机分子的键能越小,键就越活泼;键能越 大,键就比较稳定。
4. 键的极性与偶极矩 由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组成共价键时,由 于成键的两个原子对价电子的吸引力不同,使成 键电子云在两个原子间的分布不对称,造成共价 键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极性键。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第1章 绪 论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碱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什么是公共政策?
• 政府的行动 •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 广义政府(government)与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 • 广义政策与狭义政策
1.3.6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7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 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 个人消费的物品。
• 曼昆《经济学原理》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THANK YOU!
•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 该做不该做?道德不道德?伦理观: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 8种价值取向不同的伦理观: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
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德性论、契约论、神圣命令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 4. 如何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5. 如何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6. 公共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8. 政治行动有哪些基本类型? 9.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如何进行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三、数据独立性高
• 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 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的物 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 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 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 ,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
四、DBMS对数据的控制功能 • 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
二、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数据库的定义-存放数据的仓库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 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与数据仓库比较
学生登记表
学 号 姓 名 年 令 性 别 系 名 年 级 95 95 95 …
95004 95006 95008
王小明 黄大鹏 张文斌
19 20 18
女 男 女
• 数据库系统构成图示
– 参看教材page_6 图1.1
• 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位置图示
– 参看教材page_ 6 图1.2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什么是数据管理
– 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 • 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
– 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 容易为人所理解 – 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1.2.1两类数据模型
1. 概念模型 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2.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1)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 (2)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低层次的抽象,面向计算机的。 3.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两步抽象 • • Page13 图1.8 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 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
– 应用需求的推动
–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一、人工管理
• 时期
– 40年代中--50年代中
应用程序1
应用程序2
数据集1
数据集2
• 产生的背景
– – – –
– – – – – –
应用需求 硬件水平 软件水平 处理方式
科学计算 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没有操作系统 应用程序n 批处理
三、数据库系统
• 时期
– 60年代末以来
应用程序1
• 产生的背景
– – – –
– – – –
应用背景 硬件背景 软件背景 处理方式
大规模管理 应用程序2 DBM 大容量磁盘 S 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批处
数据 库
…
• 特点
数据的管理者:DBMS 数据面向的对象:现实世界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 数据的独立性: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 立性 – 数据的结构化:整体结构化 – 数据控制能力: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1.1.1 四个基本概念
一、数据(Data)
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 数据的定义
–
•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
•
–
数据的特点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学生档案中的学生记录(李明,男,1988,江苏,计算机系,2006)
数据的解释:
语义: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所在系别、入学时间 解释:李明是个大学生,1988年出生,江苏人,2006年考入计算机系 请给出另一个解释和语义
相关网络课程
• • • • • • • 国家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中国人民大学 / 国家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徐立臻,东南大学 /details?uuid=8a833999-1e4881f5-011e4881fbbc-0787&courseID=K100292 国家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李建中,黑龙江大学 /details?uuid=495deabf-1292-1000-9d1cb7b5f3b2d8d7&courseID=K100133 国家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李俊山,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details?uuid=390682f9-12ce-1000-8a4ce2301bbe8a30&courseID=390682f9-12ce-1000-8a4c-e2301bbe8a30 数据库系统,奚建清,华南理工大学 /details?uuid=a9bffb39-122a-1000-a64c144ee02f1e73&courseID=X0800307 数据库原理,高学东,北京科技大学 /details?uuid=badb75d7-122e-1000-8d81144ee02f1e73&courseID=X0600459 数据库系统与技术,汤庸,中山大学 /details?uuid=c464f0c2-1231-1000-a6fe144ee02f1e73&courseID=S0800069 数据库系统原理,许卓明,河海大学 /details?uuid=8a833999-1e4881f5-011e4881fbbc-0783&courseID=S0400175
– 使每个用户只能按指定方式使用和处理指定数据,保护 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 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
– 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 的关系。
• 并发(Concurrency)控制
– 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 得到错误的结果。
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iples
山东轻工业学院信息学院 二○一二年八月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教学辅助教材
1.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王珊、萨师煊 编著,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年5月 2. 数据库系统教程(第3版),施伯乐、丁宝康、汪卫编著,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3.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第三版),闪四清 编著,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8.4 4. 数据库原理(美)David M. Kroenke,David J.Auer著 姜玲 玲、冯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5. 数据库处理-基础、设计与实现(第十一版)(美)David M. Kroenke,(美)David J. Auer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6. 数据库系统原理,周志逵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7.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刘金岭等 主编,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0.6
教材及参考书:
自学参考书目
1.数据库原理及设计,陶宏才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 2.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践,张海威 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 3.数据库系统导论(美)C.J.Date著 孟小峰 王珊等译,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7年7月 4.数据库与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实践与应用,施伯乐 朱杨勇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 5.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第三版),闪四清 编著,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8.4 6.Oracle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姚世军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4 7.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揭廷红等 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8 8.数据库系统原理,王能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1 9.数据库专题训练,冯建华等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10.数据库原理题解综合练习,盛定宇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11.数据库原理实验及实训教程,陈玉哲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四、数据库系统( DBS )
• 数据库系统定义
–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 DBS)是指在计 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 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 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社会学 商品学 法律学
…
…
…
…
…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特征:
– 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冗余度较小 – 数据独立性较高 – 易扩展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什么是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 管理软件 2. DBMS的用途 – 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3. DBMS的主要功能 – 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 – – – – 数据组织存储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其他功能
•
内容安排:
讲课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 第三章 SQL 第四章 数据库安全性 第五章 数据库完整性 第六章 关系数据理论
4
6(1) 8(2) 2 2 8(1) 8
4
7 18 2 2 9
第七章 数据库设计
第八章 嵌入式SQL 第九章 关系查询处理和 查询优化 第十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第十一章 并发控制 数据库设计实践
• 数据库恢复(Recovery)
–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第一章 绪论
1.1 1.2 1.3 1.4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2数据模型(Data Model)
• 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现实
世界的模拟)
• 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