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

合集下载

春节的传统起源

春节的传统起源

春节的传统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庆祝最热闹的时刻。

随着春节的来临,喜庆的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希望获得好运和祝福。

然而,你是否好奇春节的传统起源是什么?本文将为您揭示春节的传统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1. 传统起源春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汉朝。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做“年”(传说中的怪兽)的生物,它会在每年的冬天出现,并吞噬人们的庄稼、家畜和村庄。

为了驱逐这个怪兽,人们开始燃放炮竹,敲锣打鼓,制造噪音,以驱赶怪兽。

他们还在门上贴上红色的对联和神兽图案,相信这些能够驱逐恶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春节的传统。

人们发现对联和神兽图案对于驱除邪恶和保佑平安非常有效,于是红色成为春节的主题色,并且继续世代相传至今。

2. 与春季祭祀活动的关系春节还与古代中国春季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自然界的神灵会带来丰收和好运。

因此,春节与祭祀和祈福活动紧密相连。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整理家庭神龛,供奉祖先和家庭神灵。

他们会烧香、燃放炮竹,并向神灵祈求来年家庭幸福、健康和财富兴旺。

同时,人们还会前往寺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和吉祥如意。

3. 春节的习俗和意义春节是一个独特而富有意义的节日,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3.1 大扫除在春节前,人们通常会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这不仅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更代表了对过去一年的告别。

通过清理家居环境,人们希望能够清除厄运和不好的往事,为新的一年创造一个清净的开始。

3.2 贴红对联和神兽图案贴红对联和神兽图案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人们相信这些红色的装饰能够驱走恶灵和带来好运。

红色对联上通常写着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句,如“福禄寿喜”、“年年有余”,以及家庭成员的名字等等。

3.3 守岁和放鞭炮在除夕夜,人们会守岁,待到午夜时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的同时,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烟火,以及敲锣打鼓制造噪音。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团聚、祈福、祭祖的传统文化,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展示这个重要节日的魅力。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的对象是古代的神佛以及祖先。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年末。

据《淮南子》记载,春节最早是由帝尧“兼祭春,用安社稷”。

在农历年末,人们常常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祈求来年收成丰盛、家庭安康。

二、传统习俗1.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是春节的开端,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人们将做年俗饭菜,如“年糕”、“饺子”等,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同时,为了驱除邪气和获得好运,人们在家中放鞭炮和炸竹,以及贴春联、挂灯笼等。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同时,人们也会给长辈们磕头行礼,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一项传统而重要的活动。

相传古时有怪兽名叫“年”,会在除夕夜出现,吃掉庄稼和村庄的人。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和恶臭,于是人们用红灯笼、红布剪纸和炸竹来驱除“年”。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赶走邪恶。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舞龙舞狮表演生动有趣,通常在街头巷尾、庙会等地方进行。

这个习俗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吸纳吉祥和祝福。

5.吃汤圆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吃汤圆。

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因为它的形状和音节与“团圆”谐音。

除了作为一种传统食物,汤圆还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家庭和睦的向往。

6.观花灯观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

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灯艺术作品,如彩灯、灯笼等。

观花灯也有传说中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的寓意。

结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

其历史悠久,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结合了丰收祭祀、祈福祝福等多种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

本文将以分节的方式,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农耕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尊奉自然规律,因此在每年农历年末,人们会举行丰收感恩的祭祀仪式。

后来,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庆祝新年的活动,即春节。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起源于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二、春节的习俗1.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象征着和谐与温暖。

在晚餐前,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祈愿家庭平安、幸福和繁荣。

2.挂灯笼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你可以看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灯笼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装饰之一,被用来驱邪辟邪,传达喜庆和温暖。

人们相信,灯笼的光芒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好运。

3.放鞭炮鞭炮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来驱逐邪恶的精灵和诸如瘟疫、厄运等不祥之事。

放鞭炮的响声会传递到天空,传达喜庆和欢乐。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舞蹈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项目。

舞龙舞狮可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驱逐恶灵,带来好运。

5.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祝愿。

尤其是年长的亲人,被视为尊敬和传统的重要代表。

6.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

长辈会给年幼的孩子们发放红包,里面装有钱财,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7.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节日美食、购买新年商品,并欣赏到各种民俗表演和游园活动。

8.除旧迎新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屋子和家园,以驱赶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体现了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福和传统表演等重要方面。

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的人们欢聚一堂,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传统,其中融合了古代祭祀农神和祈求丰收的文化信仰。

春节最早是古代农耕文明中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人们祈祷着来年的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安康。

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成为春节的核心,也逐步演变成了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二、传统习俗1. 辞旧迎新:春节前的辞旧活动非常重要。

人们通常会对家中进行大扫除,意味着一年的疲劳与不幸都被清除,为新的一年腾出空间。

同时,还会贴春联、挂灯笼,以示喜庆吉祥。

2. 守岁迎神:除夕夜,全家团聚,共同守岁。

人们会点燃鞭炮,驱走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夜晚时分,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观看春晚,一边聊天纳福,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3. 拜年纳福: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祝福。

长辈给晚辈红包,意味着给予祝福和福气,同时也代表着社会的关爱和团结。

4. 贴对联:对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人们用黑字写在红色的纸上,通常写有吉祥如意的寄托和祝福。

对联一般一对,分别贴在门框的两侧。

5. 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其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年糕”,寓意着一年过去、一年又来,象征着生活连续、家庭美满。

6.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表演之一。

人们利用特制的龙、狮装进行表演,象征着驱邪避祸、祈求好运。

7.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给小孩子的逢年过节的特殊礼物。

红色的纸封带有一定金额的钱,寓意着给予祝福和财运。

总结: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庆祝新年的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觉醒的体现。

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它们代表着祈求丰收、祝福安康以及邀请好运的美好愿望。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一起来看看吧: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篇1一、春节的来历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

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

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

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

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

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

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中国春节的由来

中国春节的由来

中国春节的由来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它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春节的由来及其相关的习俗和传统。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

古代中国人认为,春天是大自然的更新和重生之时,寄托着人们对丰收和繁荣的美好憧憬。

因此,在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举行祭神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据记载,中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当时的皇帝和百姓们都会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团聚、互赠礼物、拜神、放烟花等多元化的节日庆祝活动。

二、春节的习俗和传统1. 大扫除: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旧年的厄运和陈旧的气息。

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希望家庭和社区焕然一新。

2. 贴春联:春联是写有祝福和吉祥话语的红色对联,一般贴在门上或墙壁上。

它们象征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也起到辟邪驱邪的作用。

3. 送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

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表示新年的祝福和对下一年好运的期望。

4. 拜年:人们会到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祝福彼此的健康和幸福。

这也是增进感情、团结友谊的好机会。

5. 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的高潮。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以象征家庭团聚和吉祥如意。

午夜时分,人们会放鞭炮和观赏烟花,以驱走邪灵,迎接新的一年。

6.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表演活动。

狮子和龙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人们通过表演舞狮舞龙来驱邪祈福。

7. 剪纸:剪纸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用纸片剪裁成各种吉祥的形状,例如花朵、动物等。

人们会用剪纸来装饰房间,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春节的意义和影响中国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春节期间,人们相互祝福,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春节也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春节期间,人们休息放假,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减轻了工作和生活压力。

春节的由来及其风俗

春节的由来及其风俗

春节1、起源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连人也不放过。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

《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

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

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2、节日习俗(1)放鞭炮。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1. 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在腊月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形式,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 春节的时间春节是根据农历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或2月份之间举行。

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固定,但一般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多天,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3. 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的心情。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灯笼、舞狮子、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4. 春节的装饰物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各种装饰物品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常见的装饰物品包括红色灯笼、福字、剪纸、年画等。

这些装饰物品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被视为带来好运的象征。

5.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年糕等象征团圆和幸福的食物;南方人则偏爱年糕煮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进行祭祖等仪式。

6. 春节的传统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烹饪一些传统的美食来招待亲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饺子,由面粉皮包裹各种馅料而成,象征着团圆和满足。

此外,糖果、糕点、年糕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品。

7. 春节的民俗活动除了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外,春节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人们穿着龙或狮子的服装,在街上表演舞蹈,以辟邪驱疫,祈求平安和好运。

8. 春联和窗花春联和窗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品,它们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横幅,通常贴在门口或墙壁上,用于迎接新年;而窗花则是一种用剪纸制作的窗户装饰,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
导读: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

以下是由J.L为您
整理推荐的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欢迎参考阅读。

春节的起源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

“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
工具。

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

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

最后,“岁”字成
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

“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

”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
生过新年的习俗。

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10个必知的春节民俗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

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
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

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
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

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

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

春联是我国独特
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

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
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
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
祭神祭祖。

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

绿色的是圣诞树。

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
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

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
诞蜡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

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

也有用
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
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

诸城、临沂和即
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
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

大同县
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
里烧,产生爆裂声。

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
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

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

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
狮者全身。

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
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
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
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
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
用黏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

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


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

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
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
一顿饭。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
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
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
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
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

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
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
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