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oc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
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
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
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中学语文课本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据金庆花等对北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1-4册及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5-6册的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是男性作者写成的。
能辨认出性别的作者中男性占89.01%。
男性主人公出场人数占绝对优势,出场形象也较女性为光辉丰满。
在教材内容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意识强烈,有对男女实行双重标准的信息,并且还存在性别歧视的语言。
(注:金庆花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吉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30-434页。
)由朱晓斌、曾天山、金庆花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语文等教科书在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对90年代的教科书的性别分析较少见,笔者查阅了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8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父亲的形象出现了三次:《白杨》、《跳水》、《落花生》,表现了父亲有责任感、为国家作贡献的崇高品质;在危急关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睿智风度,而母亲要么根本缺席,要么随和父亲,点头称是;领袖人物有列宁和毛泽东;英雄人物有狼牙山五壮士、军需处长和董存瑞;名人有鲁迅、孙膑、齐白石;普通民众有挑山工。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模板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
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
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
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朱晓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五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2版,简称人教版),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联合编写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六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3版,四省市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1-2年级《语文·思想品德》(1991年第1版,简称浙江版)所做的分析研究,故事中男主角的数量明显地比女主角多,其中人教版达%,四省市版占%,浙江版为%,而女主角所占比例分别只有%、%和%。
故事的插图也是男多女少。
职业人物中除一年级外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
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作者:袁强陈晓影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插图、人物、作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性别歧视现象,究其原因是受到传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教材编写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此,需要从社会层面、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与选用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字:教科书;性别歧视;中小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5)03-0100-04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践行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从微观层面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关注,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一直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男女性别歧视现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各种教材版本中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原因,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抵制和消除这一纰漏。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从教科书插图看性别歧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显著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关于男女两性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插画提出质疑和研究。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中小学各种版本教科书插画存在着共同的性别差异现象: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有“重男轻女”倾向。
教科书插图中展现的角色男性远远比女性多,男性数量是女性数量的近两倍之多,并且男性的社会角色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比较简单、贫乏,女性人物形象往往局限于教师、学生、母亲等角色,甚至还有反面人物(比如巫婆)。
而在角色的能力描写中,女性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相反,男性往往知识渊博、独立自主、志向远大、能力高超;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大多是对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忽视。
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浅析论文

教材中性别问题浅析摘要:教材作为学生的基本阅读材料,传达着特定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包括性别观念。
男性主导社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性别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性别角色和地位,对未来的就业和婚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课程与教材是权威性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代表,其内容应当客观、中立。
然而,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必然隐藏着主导的价值观和文化。
研究教科书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对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别平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性别问题、教材、男女平等在我国,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现象存在已久,从古代《四书》与《五经》中“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到现代教材中对女性的一些描述,不一而足,都直接投射了社会文化的主张和旨趣,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主与平等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性别公平是教育平等的核心内容。
2001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规定: “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
”该条例旨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减少甚至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并向学生传播科学的性别观念。
其中,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体现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性别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形象。
“性别刻板化”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著名记者瓦尔特.普利曼,他最先运用“刻板印象”这个版画术语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受特定文化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特征。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方面给予的期望、要求和僵化不变的看法。
体现在教材内容中,就是“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
人为的把社会生活分为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两性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通过教育创造一个有利于两性平等的文化环境。
任何时期的教科书都体现了社会向新一代传播主流文化、权威知识和主导价值观的基本责任。
小学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

小学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学忽视了男生和女生在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上的差异,也没有正确认识到教育对性别塑造产生的作用,教学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公平现象。
作为小学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减少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因素,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别化,减少刻板性别印象的形成。
1.性别不公平的表现1.1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上的性别差异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对两性学生采取男女有别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课堂互动表现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提问男生回答问题。
对于那些较为简单或者是直接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倾向于选择女生来回答,以便给她们“信心”。
对于那些“拔高”的问题,既使男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会选择提问他们。
在女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经常会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她回答,而在男生回答错误或者不知怎样回答时,教师往往会旁敲侧击地对他进行启发,鼓励他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在课堂提问男生时,选择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地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而提问女生时,教师更多地提问那些需要记忆背诵的课文,因为在绝大多数教师的眼中,男生比女生聪明,更善于思考和推理,而女生比较擅长记忆。
其次,教师在组织和分配任务的时候,会按照自己内心对“性别合适”的解释来开展。
例如语文课在讲授“四脚朝天”这个词语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教师会要求某个同学上前表演。
尽管同学们都很积极,但是教师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男生,因为女生应该是“文静”的,不应该表演这个不雅观的动作。
这些方面都表现出教师在面对不同性别的同学时行为上的差异。
1.2问题行为的处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也会由于学生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首先在早恋这一常见的问题上,教师对男女生劝阻的话语也是不同的。
教师在劝阻男生时,理由经常是“先立业,后成家”,“不要分心学习”,“不要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扰”。
但是在劝阻女生时,最常挂在嘴边的往往是“要自尊,自爱”。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作者:郑红雪王玉琴史慧琴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差现象会影响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性别平等的一个阻碍。
我国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科书存在严重的性别偏差问题。
基于此,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高质和全面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早日消除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差。
关键词:教科书;小学语文;性别偏差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68.03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体现了课程标准[1]。
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不但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而且其编写的价值取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社会化的完成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观我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涵盖内容,却存在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语文教科书在编纂的过程中存在性别偏差现象。
性别偏差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平的态度[2]。
它在教科书中的表现即男性形象多为主动的、主宰的,而女性形象是被动的、附属的。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存在着明显的传统性别角色定式。
我国语文教科书较多地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所以其中的性别偏差问题较为严重。
一、造成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性别偏差的原因(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性别文化,主要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与道德观念,长期压抑女性社会地位,如曾天山对古代教材《四书》《五经》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弥散着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性别歧视,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3]。
不同群体在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同时也在心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
这种社会意识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把这种固化的意识揉写在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使得学生又被迫习得了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偏见的性别观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论文设计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以部编版为例摘要“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近百年, 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材作为最广泛的人类文化载体,是社会公共意识的体现。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虽然天生具有生物学上的男女性别之分,但是社会学范畴的性别意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
初等教育阶段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在初等教育阶段渗透性别公平理念。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门主科课程,它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有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
因此,语文课程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材料,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内容、插图以及作者都包含了性别信息。
通过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其在性别平等上的不足,其不足之处在课文内容及插图中表现为:1、男性在作者、编者、插图人物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女性;2、教科书中男女职业分配和家庭角色分工存在一些传统的刻板行为。
如:男性多数为军人、医生、领导人等;女性较多为教师、家庭妇女等。
3、刻画人物性格时存在刻板化现象。
表现为:男性勇敢、机智、聪明;女性胆小、羞涩、文静。
关键词:教科书;性别;性别倾向AbstractThe slogan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s been chante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The 2011 China children's development program (2001-2010) stipulates that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should be included in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will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gender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s the most extensive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are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public awarenes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tudents. Although children are born with biological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gender awareness in sociology is acquired through acquir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primary educatio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gender concept, so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ity must be permeated in the primary education stage. Chinese is a major course tha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contact with. Its concentrated mainstream gender culture is incomparable with other courses.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ourse is self-evid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tudents to learn and teachers to teach. The text content, illustrations and the author all contain gender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t is found that they are deficient in gender equalit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text content and illustrations: 1. The frequency of male appearing in the author, editor and illustrator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2. There are some traditional ways in the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and family role division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textbooks Rigid behavior. For example, the majority of men are soldiers, doctors, leaders, etc.; the majority of women are teachers, housewives, etc. 3. There is a stereotype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acters. It is shown as follows: men are brave, witty and intelligent; women are timid, shy and quiet.Key words: textbook; gender; gender orientation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的缘由 (1)1.社会原因 (1)2.个人原因 (1)(二)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研究的目的 (3)2.研究的意义 (4)(四)核心概念界定 (4)1.教科书 (4)2.性别 (4)3.性别倾向 (5)(五)研究方法 (5)1.文本内容分析法 (5)2.比较研究法 (5)二、语文教材中性别倾向的现状 (5)(一)故事主线分析,男性为主线的故事偏多 (6)1.故事的主角 (6)2.谁引起问题与解决问题 (7)3.人物的主导情感 (8)(二)两性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男性形象更为丰富 (9)1.外貌特征比较 (9)2.性格特征比较 (13)3.职业比较 (14)4.人物社会角色比较 (15)(三)故事组成部分分析,男性占优势 (16)1.故事标题统计 (16)2.课文主角统计 (17)3.插图人物统计 (17)(四)作者分析,男性作者占优势 (20)(五)编者分析,男性编者居多 (21)三、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原因及影响 (21)(一)产生性别倾向的原因 (21)1.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 (21)2.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表现 (22)3.教科书编定者性别意识观念的影响 (22)(二)性别倾向的影响 (23)1.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23)2.促成社会性别偏差的固化和延续 (23)3.不利于建立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 (24)4.影响女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职业角色选择 (24)四、对语文教材体现性别现象的策略与建议 (24)(一)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时规定一定的男女比例 (24)(二)添加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25)(三)对教师和行政行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 (25)一、绪论(一)研究的缘由1.社会原因第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出现,引发了各界学者对部版教科书的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到对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性别问题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新出版的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对其进行了阅读,发现其中存在性别倾向,认为可以提出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鼓励女性参与科学教育, 提高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 位和影响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 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评估, 及时调整和完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性别差异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性别差异对科学教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策略包括提高教师性别意识、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等 性别差异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解决策略:提高 男性教师的比例, 加强男性教师的 培养和培训,提 高男性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影响力。
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性别差异的体现
教材内容:科学 教育教材中男性 科学家和女性科 学家的比例不平 衡,男性科学家 的比例较高
教学方式:教师 在科学教育中更 倾向于使用男性 科学家的例子, 忽视女性科学家 的贡献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 性别差异及解决策
略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性别差异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 05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02 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状
04 解决中小学科学教育性别差异的策 略
06 结论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中小学科学教育 中的性别差异现
状
男女学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差异
男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普遍优于女生 女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普遍低于男生 男生在科学学科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高于女生 女生在科学学科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低于男生
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与影响
性别比例:男性 教师比例较低, 女性教师比例较 高
影响:男性教师 在科学教育中的 角色和影响相对 较弱
原因:社会观念、 职业选择、家庭 责任等因素影响 男性教师比例
实验设计:实验 设计倾向于男性 化,忽视女性化 的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一、定义问题
通过研究初中人文学科教科书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社会学科教科书选取人教社《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出现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主流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如数学书,是否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一样有性别倾向,而倾向程度是否相似来得出学生容易受到各类学科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影响的结论。
三、数据整理及分析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从出现数量上来看,在题目中,男性出现43次(86%),女性出现7次(14%);在课文的主角中,男性出现共76次(83%),女性出现共16次(17%);在课文中出现的人名中,男性共350次(85%),女性共62(15%);在插图的出现次数上,男性有107次(76%),女性有33次(24%);在插图中担当主角的,男性有104次(80%),女性有26次(20%)。
平均上来说,男性出现比率为82%,而女性出现比率则仅为18%。
数据上男女出现数量的巨大差异非常直观地显示
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较大性别倾向的男性化。
对于作为主要科目的语文来说,其教科书中的内容被认为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体现,并且语文科目教科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背诵记忆的考试重点考查部分,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化偏向很大程度上负面影响了学生青少年时期最初对于性别及性别平等
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另一角度上来说,语文教科书中的较大男性倾向也体现了在许多编审者,即成人的潜意识里并没有较强的性别不平衡的意识,而这也说明性别不平等还是较大范围地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中。
2.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
从社会公众人物出现在各册、各个板块,包括正文、图片、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的数量上来看,社会公众人物共出现152人,211次,其中男性有145人(95%),201次(95%),女性有7人(5%),10次(5%)。
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两册书中,一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都没有出现。
仅从人物数量中的男女所占比例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社会公众人物的选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失衡现
象(男性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所占95%的比率与在语文教科书中平均所占82%比率相比),这很大程度上与世界历史上社会公众人物中男性多于女性的事实有关,更为明显的是,完全没有女性公众人物的教科书确实存在于社会科学类别中。
这种女性的缺失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中女性公众群体的
形象。
从参与的课外活动来看,运动几乎都为男性参与,女性仅为充当拉拉队的角色;男性的兴趣爱好广泛,而女性极少参与计算机等科技类活动,几乎都只参与唱歌跳舞等文艺类活动。
从从事的职业来看,军人、科学家、设计人员、领导者等几乎均由男性担当;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有20种(69%),女性所从事的职业有9种(31%)。
很多国家的政治领袖、皇族、官员、干部、工人和商人等职业均几乎都为男性所担当,女性所担当的大部分为服务性行业的协助角色、农民、文艺工作者等职业。
所以不难看出,教科书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多在权利、地位上不等同于男性形象。
当然,这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性别的传统观念及历史上的价值观问题。
四、产生的影响
1.对女性
由于各类教科书中都具有高估男人而低估女人,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种所谓“传统”的即不公正、不客观、不具有现代性的理念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女性的性别观的认识和发展以及她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人生道路的认识。
在各类教科书中体现的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一类“相夫
教子”母亲或妻子形象、边缘性角色和弱小及被保护者的形象强化了不正确的社会性别偏见意识及观念、强烈的负面影响了女学生的性格及心理健康。
这类倾向性可能导致女性对于自身能力的质疑、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错误以及自身发展的限制。
由于教科书中很少出现优秀且大量的女性典范,女学生往往容易习得性别刻板印象、单一的价值观及未来道路。
从越来越多女生退出校体育运动队这一现象来看,女性已经开始排斥具备一些所谓属于“男性”的能力、性格及特质,强迫自己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选择那个所谓“适合女性”的发展道路,从而丧失许多个人机会及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情绪。
2.对男性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强加于男性的所谓“正确”特质及价值观,男生最终也会具备性别刻板意识,从而也会成为这一不健康心理的受害者。
教材中过度强调男性的权利性、主导性,往往会导致处于青春期迷茫、脆弱或敏感的男生获得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及蒙受巨大的来自于社会、学校及同学的心理压力。
这些男生或许天性害羞或身材不那么健壮,却需要被迫接受外界强加的诸如“勇敢”“强壮”等标签。
如此以往,这类型男生的
心理健康是不健全的,而且他们长时间是找不到社会和自我认同感和信心。
这种长期的压抑以及压力会带给男生非常大
的心灵伤害和扭曲。
五、建议
1.在教科书中尽可能调整角色性别失衡
在人文学科,如语文中多选编介绍优秀女性人物形象的课文或插图,并把课文对于男女性别刻画的重点平均,尽可能给予青少年一个性别观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在社会学科中尽量多地从现代公众人物中选取多样化、多数量的女性公众人物来弥补历史上女性公众人物的空白。
在数学学科中更加注重不同性别角色的性格、参与活动均衡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到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可以适当调整编审人员的性格比例,或者将性别倾向性均衡加入教科书内容审核标准中,从而从硬性上保障性别均衡及正确性别观的树立。
2.编审者更加注意教科书中的措辞
由于编审者的自我价值观及意识会有意无意地投射到
他们的作品中,均衡教材中的性别倾向不可缺少的一步就是增强编审者的性别意识及增强编审者对于自己措辞、描述的责任感和重视感。
编审者对于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意识和理论是有义务以及有责任的,所以编审者应该明白自己在教科书中的一词一句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和他的一生。
3.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正确的性别平等的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作为拥有指向性作用的老师有责任在教
学过程给学生授予正确的性别观及性别平等意识。
以保护学生健全发展为目的,教书需要适当采取教育方法来确保学生心灵的健康
成长。
参考文献:
[1]覃琴.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韩兴儒,梁发祥.初中思想品德对社会公众人物选取的性别失衡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2(04).
编辑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