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讲解

合集下载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在什么时候出现明亮的月光?我端着酒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去,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太冷了。

起舞玩弄着清晰的影子,与此相比如何还在人间?转动红色的阁楼,低垂华美的门户,照亮无眠的人。

不应该有怨恨,为何在别离时圆满?人们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些事情古老就难以完全说明。

但愿人们长久地享受美好时光,千里之间共同欣赏美丽的月光。

【注释】1. 长歌行:这首诗是“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苏轼,宋代文学家。

诗中通过描述月亮和人的离合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祝愿。

2. 宫阙:宫殿的意思。

这里表示诗人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什么样的。

3. 今夕:今天的晚上。

4. 乘风归去:乘着风意味着迅速离开。

5. 琼楼玉宇:楼阁和宫殿的美丽建筑。

6. 起舞弄清影:表示诗人心情愉悦地舞动着,并看到自己在月色下的清晰倒影。

7. 转朱阁,低绮户:转动红色楼阁,低垂华美的门户,指的是月亮的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8. 无眠:形容诗人怀念离别的人而失眠。

9. 无恨:表示诗人对于别离并没有怨恨之情。

10. 乐府诗: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用来歌颂英雄事迹或表达情感。

译文中希望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注释部分对于生僻字词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整篇文章采用了平铺直述的方式,分析了诗歌的翻译和注释内容,同时保持了文章的整洁美观和语句的流畅通顺。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长歌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边塞戍边的守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困境中坚守的赞颂和对士兵们的关爱之情。

这首诗意味深长,下面对《长歌行》的意思进行解释和分析。

《长歌行》一共有31个小节,刻画了在戍楼上曲折幽长的长夜中,守军们坚守边塞的艰辛和孤独。

诗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每一个小节中的细节,给读者展现了无穷的辽阔和一片无尽的黑暗,使读者能感受到边塞守军的孤独和身心的疲惫。

诗中的“长夜”,既是形容夜晚的长度,也是隐喻戍边守军的辛苦。

诗人用士兵们展示对待生死的态度,采用“百战百胜死而不亡”等词句,让人们感受到戍卒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长歌行》还描绘了戍楼顶部的景象,其中包括明月和繁星,这些都是白居易用以表达戍边守军坚守的毅力和意志:不愿轻易放弃,宁愿守护边疆。

在《长歌行》的结尾部分,诗人给予了戍楼上士兵们以慰藉,并表达了对他们英勇不屈的深深敬佩之情。

诗人用“他年依旧凉风里”这句诗意翻译了苦难也会过去,但他们的忠诚和坚持将永远铭记在歌中。

白居易在诗中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音乐的律动表达了自己对戍边军民的钦佩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战争的拷问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因其真实再现了军人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关怀和对坚守的赞颂,被誉为中国古代军旅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长歌行》是一首通过边塞军民生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困境中坚守的钦佩和赞颂之情的诗歌。

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白居易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孤独和辛劳的边塞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军人们的英勇和坚韧。

这首诗意味深长,不仅仅是一首歌颂军人的作品,更是对和平的追求和对困境中的人们的关注。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背景介绍《长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出自南朝宋代文学家陈陶之手。

该诗以宏大的视角和雄浑的笔调,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苦难和英雄壮志。

本文将从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描绘等方面对《长歌行》的意思进行解释。

主题解读《长歌行》以唱古板调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农民起义故事,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对抗压迫的壮志。

诗中主题鲜明,主旨明确,以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事迹为主线,展示了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是一首激励人心的史诗,通过描绘人民奋起反抗的壮举,表达了对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情感倾诉《长歌行》以雄浑激昂的情感表达,情感直接地以深嗟其歌辽而代言者自己的悲壮心情。

人民在诗中是英雄般的存在,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迫,他们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信仰。

在这首诗中,作者充满对于人民的关怀和爱护之情,从中流露出他对于社会变革和人民解放的希望。

社会描绘《长歌行》通过对古代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揭示了农民的劳苦生活,他们被迫种田、交租、交税,生活艰辛,生计几乎被剥夺。

诗人以文字描绘了当时土地贫瘠、庄稼几乎无法生长的情景。

这些描述凸显了当时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的矛盾,也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英雄壮志在《长歌行》中,农民起义的英雄壮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面对苦难和逆境,人民并没有放弃,而是奋起反抗,寻求自由和解放。

他们不畏艰辛,奋发图强,用无声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谋求反抗和改变。

通过描绘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正义与自由的追求。

结语《长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之作,通过宏大的视角和雄浑的笔调,娓娓道来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的苦难和英雄壮志。

这首诗以乐观向上的情感和雄浑激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民对抗苦难、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伟大努力。

《长歌行》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歌行》的诗意

《长歌行》的诗意

《长歌行》的诗意
一、整体概述
《长歌行》是一首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进而劝人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有所作为。

二、具体诗句解析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描绘了园中的葵菜在早晨生长得郁郁葱葱,叶片上晶莹的朝露等待着阳光的照耀而被晒干的景象。

这里的葵菜生长茂盛,朝露易晞,暗示着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停留,为后文的惜时主题做铺垫。

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描绘了春天的阳光为大地普施恩泽,使得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展现出春天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画面,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青春时期如同春天一样美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表达了诗人常常担心秋天到来的心情。

当秋天来临,草木的花叶都会变得枯黄衰败。

这里通过春秋季节的对比,体现出时光的快速流转,美好的青春时光如同春天的景象很快就会消逝,有一种对时光飞逝的忧虑感。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诗人看到众多河流奔腾向东流入大海,而这种流向是不可逆转的,就如同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

以百川归海这一自然现象,进一步强调了时光逝去难以挽回的特点,引发人们对时光匆匆的思考。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

意思是年少力壮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奋斗,那么等到年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

诗人在前文描述自然景象变化的基础上,得出这一劝诫世人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及时努力奋进,莫等岁月流逝才追悔莫及。

1/ 1。

长歌行汉乐府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赏析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寓言比喻人生的短促和青春易逝,抒发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中前十句为第一段,通过描述春天的芳桃李、春天的阳光、春天的雨露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珍惜。

同时,诗人通过“日”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

接着,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
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长歌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珍惜。

同时,诗歌也体现了汉乐府诗歌的特色,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

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词句注释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相和歌·平调曲》,可以长声歌唱。

⑵葵:蔬菜名。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

”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xī):干燥,晒干。

⑷”阳春“句: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阳,温和。

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至:秋天到来。

⑹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二句:以河中流水比喻光阴和人的年龄,都是一去不返。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白话译文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

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

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创作背景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

《长歌行》古诗意思解释《长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史诗篇章。

北周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韩愈所作,该诗通过歌颂历史人物岳飞的英勇和忠诚,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考与关切。

下面将对《长歌行》的意思进行解释。

《长歌行》写了南歌北行两个句子,整篇诗表达了岳飞北伐的壮丽场景。

南歌以“汉家秦地月,华胥夜杯花。

只有玉楼林夜夜舞金针,青天不改其鱼肠八脉。

”为揭示花月夜的繁华和酒楼的欢娱;北行描写出岳飞出发的凛凛寒风和兵马的壮势,通过艺术上的对比,突显出了“擎苍翠而拂四明”的英雄气概。

岳飞出征北伐充满信心,他愿“与天相争,复自舍身争”。

他爱国情怀出色的体现出来,他不说:“鸡犬之声相闻,不闻楚乡何限。

”回音山背后的楚地是他的故乡,那里已经深受金人的压迫,世态之险恶可见一斑。

但是岳飞跨出故乡,步入北方,他面临的是河山没有了界限,整个大地的疾苦。

岳飞用尽力量,大可是酒“寒绿”,滴酒“团扇”,暖不了此地的千寒万苦。

所以岳飞清楚的理解到,神话中红袖添香的爱情故事对他不起任何作用。

《长歌行》的结构非常有讲究,分为两个伟大的部分:在河山行于路径的上端,天地间周五死歌鬼不行嘴,岳飞不敢达罕;江湖走,岳飞一直惊天。

他们分别决定了两个最后的英雄,继承了诗歌前的英雄,诗歌前的诗歌。

诗的中心内容是对岳飞支持背后东奔西跑的一个总结。

岳飞通过长时间的奔向死神的最高速度,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这是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象征,无论如何,英雄上海齐合荐谋杀凉风,一经当时突然触动的舌吐其中。

编辑输入所有的词之中,不管是身在边陲,亦或是天高任鸟飞,也无法表达出段幻想的无穷大工程产生的激发。

《长歌行》也以岳飞的忠诚与清廉为主题。

不论是在南歌还是北行,岳飞都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他将战胜敌人、解放河山视为自己的职责,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临死时表示:“侠胆已碳,舌吐当时曾突触。

”可见他忠诚的态度以及为国家操劳的精神。

总而言之,《长歌行》是一首充满壮丽场景和深邃意义的古诗。

汉乐府《长歌行》原文及赏析

汉乐府《长歌行》原文及赏析

汉乐府《长歌行》原文及赏析汉乐府《长歌行》原文及赏析《长歌行》是汉代乐府诗的代表作之一,又称《大风歌》、《文献歌》、《大风歌》等。

全诗出自李广之手,共五百余字,描写了汉武帝时期北边的战争局势和战争中人民的疾苦,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诗歌之一。

本文将对《长歌行》的原文及其赏析进行介绍。

《长歌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突骑射残阳,单于挥神雕。

三千弦下揭伤心,离愁别恨如春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长歌行》的首段描写了青海、暗雪山等自然景观,表现出辽阔的北方大地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孤城遥望玉门关,暗示了汉代北方战争的严峻形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了当时北方胡族的强大实力和汉朝作战的艰难困苦。

第二段开始描写战争中的血腥场面。

突骑射残阳,单于挥神雕,刻画出悲壮的战争场面。

三千弦下揭伤心,离愁别恨如春云,展现了民间深深的爱国情感和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羌笛和春风的比拟,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对家园的渴望。

第三段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原”为切入点,表现了对战争胜利和希望的信心。

最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诗人本人的言论,表达了对国家文化和人才的重视。

总的来看,《长歌行》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战争中人民的疾苦和希望。

它不仅有诗人的个人情感,更融入了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正是因为如此,它能够成为汉乐府的代表作,流传至今。

在赏析《长歌行》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到李广诗歌中所抒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士,他的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作者文化认同的体现。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时,必须深入到文化的背景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精神内核。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李广在《长歌行》中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内涵,如强调德行、爱国、奉正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人的青春年华。
阳 春 布 德 泽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
万 物 生 光 辉
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又比喻什么?
比喻人年老体衰。
常:副词,时常。恐:动词,担心。秋节:秋季。至:动 词,到。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 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凋落, 凋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最后两句点明主题,是关于生命价值的感 悟。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 不要虚度光阴之情。
少 壮 不 努 力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
老 大 徒 伤 悲
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千古名句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千古名句: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以朝露易干起兴,引起下文(托物起兴)。
青 青 园 中 葵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
朝 露 待 日 xī晞
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 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 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赏析:万物受到的恩惠是公平的, 春天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



( 汉 乐 府 )
作者简介
• 郭茂倩(1041年- 1099年),字德粲,宋 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 平)人,为莱州通判郭 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 明之子。祖籍太原。编 有《乐府诗集》等。
•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 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 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 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 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 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 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订。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 恐 秋 节 至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
焜 黄 华 叶 衰
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百川:泛指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 词,表示向东。海:大海。何:疑问代 词,什么。时:名词,时候。复:副词, 可译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词 用作动词,向西。归:返回。这句意思 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有锦葵、 向日葵等,这里指代花草树木。朝露:清晨的露水.待: 动词,等之短促作比,说明生之短暂。
赏析:青春岁月流逝之无情,恰似百川东入海,一 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时间飞逝。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 川 东 到 海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
何 时 复 西 归
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 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 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徒:副词,可译为“空,白白地”。 伤悲:悲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