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1

合集下载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机算机发展史(一)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

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

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

这台计算机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

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

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4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下面介绍各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系统的特点: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

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二、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型化、耗电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小型机也蓬勃发展起来,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30~1950)
早期的电子计算机:莫奇乐和艾克特1946年的设计 的30吨重的计算机 基于冯 诺依曼模型的计算机:1950年诞生于宾夕法 尼亚大学的计算机
冯 诺依曼和他 设计的计算机
计算机的诞生(பைடு நூலகம்950至今)
• 1.第一代计算机(1950~1959)只 有专家们才能用,使用真空管作为 电子开关
• 2.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5)中 小行企业也能使用,使用了晶体管
• 3.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5)使 用集成电路,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
现代台式电脑
4.第四代计算机(1975~1985)出现微 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5.第五代计算机(1985至今)人们发明 掌上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出现第二代 储存媒体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机械计算机(1930年以前)
• 17世纪,法国人帕斯卡发明可以 用来加减运算的计算机器
• 17世纪后期,德国人莱布尼兹发 明可以用来加减乘除运算的计算 机
• 19世纪初期雅卡尔发明提花机
• 1823年,巴比奇发明一种差分引 擎
• 1890年,美国人何勒里斯设计具 有编程功能的机器
雅卡尔的提花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4
•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的Wilkes和他 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 EDSAC,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5
• 1951年:6月14日,当时已在雷明顿—兰德( Remington-Rand)公司任职的莫契利和埃克特再次 联袂制造的UNIVAC计算机正式移交美国人口普查 局使用,从而使电脑走出了实验室,开始为人类社 会服务,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12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它的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
13
这是一个由18000个 像小 灯泡一样大的电子 管组成的庞然大物,它的 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 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 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 房间才能存放, 它不仅 体积大.重量重,用电多, 造价高,可靠性差,而且 只有专家才能使用它.
1
第一课 计算机基础
电子计算机(computer),简称计算机,俗称电脑,是20世纪 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科技成就之一.
2
[史前时代:1623——1895]
•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 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 台机械计算机
3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 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26
• 8月12日,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开发,由 后来被IBM内部尊称为PC机之父的唐.埃 斯特奇(D.Estridge)领导的开发团队完 成了IBM个人电脑的研发,IBM宣布了 IBM PC的诞生,由此掀开了改变世界历 史的一页。
23
• 1974年: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 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
• 12月,电脑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 E.Roberts)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装配有 8080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这也 是世界上第一台装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 机,从此掀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智能客服:如银行、电商等企业的 客服系统
智能驾驶: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 机等
电子邮件:发送 和接收电子邮件
实现信息交流
即时通讯:实时 在线聊天如QQ、
微信等
网络会议:远程 视频会议实现多
人在线交流
网络购物:在线 购物如淘宝、京
东等
网络支付:在线 支付如支付宝、
微信支付等
网络教育:在线 学习如网络课程、
1946年ENIC诞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7年EDVC诞生被认为是第一台具有现代计算机结构的计算机 1952年UNIVC诞生被认为是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1958年IBM 7090诞生被认为是第一台具有现代计算机功能的计算机
1946年ENIC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1952年UNIVC诞生标志着商用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1964年IBM System/360诞生标志着大型机时代的开始 1970年代大型机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科研等领域 1980年代大型机逐渐被小型机和个人电脑取代
云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大数据处理
添加标题过数据分析挖掘数据 价值
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实现智能决 策和预测
物联网的定义: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体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物联网的应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物联网的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安全化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 展:提高人工智能 的智能程度和适应 性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的发展:提高人工 智能与人类的交互 能力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 发展:提高人工智 能的感知能力和识 别能力
强化学习的发展: 提高人工智能的自 主学习和决策能力
汇报人:
智能家居:用于智能家电、 智能安防等家居设备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早期计算机的诞生(1940年-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还处于早期阶段,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但催生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早期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代表性的计算机有ENIAC和EDSAC。

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第二阶段:集成电路的应用(1960年-19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应用,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小巧、可靠且运行速度迅速提升。

计算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

IBM System/360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为多种应用提供了支持。

3. 第三阶段: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980年-1990年代)这个阶段,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成为计算机发展的新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改进带来了计算机的大众化,PC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和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兴起(199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连接起来,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例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第五阶段:人工智能的崛起(2000年代至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兴起,使得计算机能够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智能行为,以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结: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从早期的庞大设备发展为现在随处可见的便携式电子产品,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提升。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

CPU
控制器
13
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RAM,叫做随机存储器,简称内存.负责 临时存放等待使用CPU数据。内存中存储的信息可 以改变,关机或重新启动计算机后信息全部消失. 内存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
另一类是ROM,叫只读存储器,只能读出不能 写入,断电后它的内容不会丢失。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我们与计算机之间进行联系和对话的工具, 比如键盘、鼠标、麦克风、手写板、扫描仪、数码相机、 数字摄像机、计算机触摸屏等。而键盘和鼠标则是计算机 中最基本的输入设备。
19
电脑的组成
键盘
键盘是我们与计算机交流时的助手,我们可以通过 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下达命令。键盘通常包括主键 盘区、功能键区、光标控制键区、小键盘区、信号显示 区五个区域。
运算功能 控制功能 存储功能
输入功能 输出功能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8
电脑的组成
显 示 器 主 机
键盘
鼠标
音箱
9
主机
主机是计算机的“大脑”和“心脏”,它的功能非 常的强大,管理所有文件资料和信息,我们要电脑 完成的工作都由它负责。同时,给其它成员分配工 作。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运算、控制、存储等各项繁 重的工作。
24
这些部件有序装配--主机-通过电缆与其它外部设备连接--电脑
25
运算器 CPU 主机 内存储器 硬件系统 外设 计算机系统 外存储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 应用软件 网络系统软件
26
控制器 软盘 硬盘 光盘
10
主板
主机大总管
CPU
光驱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重量 30吨 10kg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二、计算机发展历史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

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

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发展历史时间线

计算机发展历史时间线

计算机发展历史时间线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
1946-1958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1964-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1971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56年:人工智能元年;IBM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1958年: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交付使用
1965年:摩尔定律
1969年:ARPAnet诞生,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网络,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
1971:英特尔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CPU––4004微处理器,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
1975年: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1981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IBM为其命名为IBM PC。

配置了16位、4.77MHz 的Intel 8088微处理器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1985年:微软发行第一个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计算机病毒发展史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

自从1985年在美国被当众证明其存在性之后,计算机病毒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路高手出于种种目的,纷纷编写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在Win-Intel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股计算机病毒狂潮。

在这股狂潮中,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崭露头角大约是在1988年,随着软件交流,石头和小球病毒跟随软盘悄悄地通过香港和美国进入了中国内地,并在人们的懵懂之间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所间广为传播。

直到病毒发作,人们才猛然惊醒!目前一般认为,小球病毒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

由于当时普遍使用软盘来启动系统,因此这两个系统病毒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计算机系统病毒。

跟随系统病毒之后,各路文件病毒也迅速登陆,巴基斯坦、维也纳和雨点等病毒令国人大为震惊之余,对其精湛的编程技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声鹤唳1989到1991年是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迅速壮大的阶段,各色病毒揭竿而起,在中国大遍地开花。

那时由于家庭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各家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计算机密集的地区成了计算机病毒的重灾区,而且往往是多种不同病毒反复交叉感染。

米开朗琪罗和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文件病毒首开破坏软件系统之先河,在神州大地上大肆破坏。

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声势之大,一时无两,决不逊色于名震世界的CIH病毒,甚至出现了“带口罩防计算机病毒传染”的笑话。

更严重的是,国内的程序开发高手在经过短暂的迷惑之后,通过剖析病毒体,迅速掌握了病毒的编写技术,广州一号、中国炸弹、“六·四”和毛毛虫等各种国产病毒纷纷登场亮相。

这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剖析计算机病毒的书刊,不能说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奇的大学生们,则成为了国产病毒的最先试制者。

例如广州一号,就是广州大学一位在校学生研究病毒的副产品。

不过,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国人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不再神秘;SCAN和TBAV等反病毒软件纷纷从国外引入,雷军等人也开始尝试自己编写一些国产反病毒软件。

而华星等硬件防病毒卡更是风行一时,其硬件防病毒技术当时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巅峰之作在人们逐渐掌握反计算机病毒的之后,计算机病毒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

长达4K 的世纪病毒,通过全面地接管系统功能调用,做到了在带毒环境下,除了反汇编内存之外,其他软件都丝毫不能觉察病毒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编写得最认真的病毒。

到了1992年,旧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完全被掌握,一些防病毒卡甚至宣称可以防范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末日了。

此时,一个叫做DIR II的病毒横空出世。

这个病毒编写得是如此之巧妙,短短的512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就钻入了DOS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加密、解密和传染的功能,而且巧妙地躲过了各种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卡的防线,达到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境界。

其高超的编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为计算机病毒的典范之作。

DIR II病毒迅速摧毁了各种防病毒卡,为防病毒软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计算机病毒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防病毒软件因为其良好的兼容性,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升级能力而逐渐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末路狂奔1993年以后,随着DIR II病毒被彻底识穿,以及在KILL、SCAN和KVXXX系列等各种反病毒软件的一路穷追猛打下,计算机病毒在中国似乎已经穷途末路了。

各种新病毒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再也不能掀起什么大的波澜。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以后,由于家用电脑的普及和盗版光盘的兴起,一些病毒也借助于盗版光盘之势,迅速壮大。

最著名的是夜贼病毒,当时几乎在所有的盗版光盘上都有它的影踪。

当年就为了安全带毒安装光盘上的软件(光盘上的病毒可是无法杀除的),特地编写了一个ANTI1150程序。

不过,火山爆发总是在沉寂之中酝酿的。

此时,国外出现了各种专门讨论计算机病毒技术的地下站点,他们编写病毒杂志,散发IVP、VCL和G2000等各种专门的计算病毒引擎。

借助于这些工具,任何懂得简单的汇编语言的人,都可以编写出自己需要的计算机病毒。

1997年,以上这几个计算病毒引擎软件都通过互连网络和盗版光盘传入中国,并带来一定的危害。

在这个时期,病毒的数量呈现了几何数级的增长,截至止1996年,估计各种病毒及其变体就超过了一万种。

死灰复燃1996年,计算机病毒技术又有了突飞猛进,为了躲避反病毒软件的监视,新的变种病毒应运而生。

以前例如雨点等病毒只是运用简单的一维变形技术来掩饰自己,现在,二维变形以至于无穷变形病毒开始出现,以前那种采用特征代码串来标识计算机病毒的技术又开始失效。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最先传入中国的是“幽灵”,随后是“猴子”等两栖(同时感染系统和文件)变形病毒,这些病毒先后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不过由于反病毒软件的及时跟进,以及国人已经习惯于综合使用各种反病毒软件,因此这些病毒都没有能掀起太大的风浪。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国际互连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编写者开始通过互连网络来交流编程技术和心得体会。

网上也出现了专门的变种病毒工具,使用这些工具,任何人都可以编写出带无穷变形的计算机病毒。

国内的福州大学系列变形病毒就是这些工具的产品。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提高,Windows以至于Windows 95逐渐成为国人通用的操作系统。

与DOS系统技术彻底被掌握不同,Windows以及Windows 95完全没有被公开,其中的很多系统功能和特点尚未被一般人掌握,因此针对Windows和Windows95的病毒很少见,以前一直只在一些地下站点看见过,而且都是一些试验产品,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在Windows平台下,系统和文件病毒的数量要大大减少了。

黄昏插曲提到中国的病毒的发展,就不能不提以下的这一段插曲。

1997年,有好事者在美国的地球村免费网站上建立了一个叫做“毒岛论坛”的站点,专门讨论反病毒技术,评比国内的反病毒软件和提供它们的的解密程序。

这年有一种不甚起眼,但是不能不提的888病毒,这是一个系统病毒,实际上并不流行,只是因为某一软件公司的大肆宣扬,才使之在业界广为人知。

虽然业界盛传某公司利用制毒、放毒和杀毒来宣传自己,但是事实一直没有什么端倪。

到了97年的下半年,“毒岛论坛”宣称KV300软件中有病毒!并且迅速在网上公布了病毒的反汇编代码(由于KV 300软件是经过加密的,因此一般人无法简单地看到这一段代码)。

数天之后,出于种种考虑,数家反病毒软件公司在京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声讨这种行为。

而江民公司自己则辩称这是一个“逻辑锁”,不是病毒。

经过反汇编了相关的代码,发现“逻辑锁”的机理与以前宣传的888病毒完全相同!它利用了微软的MS-DOS编程上的一个小错误,导致系统启动时进入死循环。

其实早在1992年就有人在《电脑》杂志上介绍了这个问题,并把它用于加密硬盘。

而IBM的PC-DOS就没有这个错误。

事情最后以江民公司被认定违反了《计算机安全管理条例》,罚款3000元告终,而KV300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毒岛论坛”还因此被查封。

不过业界公司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果此事发生在国外,则违法的公司很可能被客户告得倾家荡产。

异军突起1997年,在沉寂了一小段时间以后,病毒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这次是微软的文书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Word和Excel成了牺牲品。

高手门利用了功能强大的宏语言,编制了各色各样的宏病毒。

随后是各种各样的好奇者,简单地利用宏编辑器改造了自己的产品!现在,编写病毒程序已经不是一门“阳春白雪”的技艺,任何人只要拿一个现成的宏病毒,甚至拿微软的用户手册看一下,就可以编写出一种新病毒来!据一些反病毒软件站点报告,全世界一个星期就有近千种新病毒出现,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宏毒。

在这一场宏病毒大战中,我国台湾的各路高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身手,台湾一号病毒甚至跑到了微软的正版光盘上。

国人们向世界显示,我们的电脑技术是先进的!同时,一大批反病毒软件开发者为了搞清楚微软密不公开的Word文档格式而搞得焦头烂额。

最后,通过不泄努力,国内各家反病毒软件公司总算又通过了这一关;不过因为没有微软的支持,误杀或者杀坏Word文件也是常有的事。

反倒是此时冯志宏闲庭信步,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Word 97以前各版本的Word文件的密码自动解除工作。

风云再起1997年下半年,一个叫做SPY的可以攻击NE(16位Windows格式可执行文件)格式程序的病毒,曾经在南方流行一时,敲响了Windows病毒进攻的警钟。

此病毒是随着盗版光盘,从港台传入的。

盗版光盘再次扮演了一个可耻而可怕的角色。

到了1998年的年中,Win95.CIH病毒终于攻破了Windows95平台。

这个病毒创造了几个之最:CIH病毒是第一个流行的攻击PE格式32位保护模式程序的病毒;CIH病毒是第一个可以破坏计算机硬件的病毒。

以前的病毒最多只能破坏软件系统,而CIH病毒不但可以直接利用IOS指令摧毁硬盘数据(这种方法导致就算你的主板具有防病毒功能,也无能为力),更通过清洗存储在Flash EPROM中的BIOS指令,导致系统主板无法工作,彻底破坏机器。

CIH病毒利用VXD技术逃过了当时所有的反病毒软件的监测,并且令当时所有宣称可以防病毒的主板大失颜面。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反病毒技术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社会各界反映及时,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各反病毒软件公司迅速升级自己的产品,使之可以监测和清除CIH病毒。

据网上的一封道歉信报道,CIH病毒是台湾一个叫做陈盈豪的学生编写的。

通过反编译发现,这个病毒系利用SIDT指令来获取系统的核心级执行权限,进而截获系统的核心功能调用。

这实际上可以说是Windows95系统(Windows98同样有这个问题)的一个漏洞。

所幸的是Windows NT已经封锁了这一条指令,因此CIH病毒无法在Windows NT下兴风作浪。

经过反编译了著名的Synmatec(即生产Norton Antivirus的公司)提供的Kill_Cih程序后发现,原来Synmatec就是照搬CIH病毒的原理,实行以毒攻毒,同样利用SIDT指令来获取系统的核心级执行权限,以达到检测、杀除和预防CIH病毒的目的。

可以说,病毒和反病毒这一正一反两种技术,就是在这种互相推动中不断前进的。

群雄逐鹿如今,计算机病毒变得更加活跃,木马、蠕虫、后门病毒等轮番攻击互联网,甚至出现了06年炒得火热的流氓软件。

2000年以来,由于病毒的基本技术和原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新病毒的出现以及原有病毒的变种层出不穷,病毒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的以往任何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