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
中医病机学说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 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 等。
阳盛格阴
▪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 于外的病理状态。
▪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 转归:
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 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 邪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 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阴 阳失调
▪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 或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的 病理变化。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热亢盛
表现
热——壮热、面红、目赤 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胜则热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 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详讲!(深度好文,建议保存)

《黄帝内经》病机⼗九条详讲!(深度好⽂,建议保存)病机,即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被前⼈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关键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疾病的规律的关键所在。
由于病机是⽤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
我们每治⼀个疾病,⾸先要考虑它的病因病机,有了病因病机之后,才有可能去辨证论治,所以病机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
病机理论来源于《素问·⾄真要⼤论》的“谨候⽓宜,⽆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并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九条”,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节病机⼗九条我们接下来看⼀下“病机⼗九条”在《黄帝内经》的原⽂:帝⽈:愿闻病机何如?岐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诸胀腹⼤,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之如⿎,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诸转反逆,⽔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令其调达,⽽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果将原⽂顺序进⾏适当的调整之后,可以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总归纳为两条⼝决:“五脏上下风寒湿,⽕五热四要记清”。
下⾯进⾏逐条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在肝。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如何指导治疗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如何指导治疗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医治疗指明了方向。
病机,简单来说,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深入理解病机学说,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病机学说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
首先,正邪盛衰是病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
反之,若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若邪气强盛,如感受了强烈的风寒之邪,治疗就应以祛邪为主,通过发汗、解表等方法,将邪气驱赶出体外。
而当正气不足时,比如久病之人,身体虚弱,此时的治疗重点则应放在扶正上,通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阴阳失调也是常见的病机。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状,此时就需要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来平衡阴阳。
若阴气不足,出现了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治疗则应以滋阴为主。
再比如,阴阳两虚的情况,既需要补阴,又需要补阳,以恢复阴阳的平衡。
气血津液失常在病机学说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气血不足会导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补气、补血或者气血双补的方法。
血瘀则会引起疼痛、肿块等,治疗需要活血化瘀。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滋阴润燥。
而津液停聚形成痰湿、水肿等,则要利水祛湿、化痰消肿。
了解了这些病机之后,如何将其应用于治疗实践呢?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精准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病机所在,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这属于风寒感冒,其病机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病机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3。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4。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房劳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7。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8。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9。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A。
热汗多B。
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D。
气喘 E.脉数疾11。
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A.烦躁不安B。
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D。
脉微欲绝E。
以上皆非12。
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A。
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D。
大剂补气药E。
大剂补肾药13。
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A.精B.血C.津D。
病机学说的试题及答案

病机学说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病机学说中的“病机”指的是什么?A. 疾病的名称B. 疾病的病因C. 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D. 疾病的临床表现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病机学说中的病因?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D3. 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是指什么?A. 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B. 正气与邪气相互转化C. 正气与邪气相互依存D. 正气与邪气相互排斥答案:A二、填空题1. 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正邪相争2. 病机学说中,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起病阶段、发展阶段、转归阶段三、简答题1. 简述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的具体含义。
答案:病机学说中的“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当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抗争,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邪气强盛,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
2. 病机学说中,如何理解“内伤七情”?答案:内伤七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过大而导致的疾病。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长期存在时,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四、论述题1. 论述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答案: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本质。
其次,通过分析病机,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病机学说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正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内经》病机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特点探要

陕
Vo 2 0 l 5 1. 0 l 2 02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9
Ju r l fS a md C l g {Trdt n l m ̄eM elle o r a o h a ol eo  ̄ e a io a i Ch dc n
对 的 , 者 只 能 相 比 较 而 言 , 有 绝 对 的 正 气 强 盛 两 没
1平 衡失 调 , 内外 并重
‘ 内经) 为 . 体 内部 、 体 与外 环境 都 存在 认 人 人 整体 的联 系 , 对 立 、 既 又统 一 。它们 在 不断 产 生矛 盾和解 决 矛 盾 的 过 程 中 保 持 动 态平 衡。健 康 状 态 . 是动 态平衡 状 态 . 是 机 体 与环 境 的对 立 统 就 就
生 于 风 雨 寒 暑 . 湿 喜 怒 ” 并 强 调 “ 虚 相 得 , 客 清 , 两 乃
和 机 体 全 部 生 理 活 动 、 命 过 程 的 对 立 统 一 。 当 生
机 体 内外 环 境 的 动 态 平 衡 关 系 被 某 些 因素 打 破 , 又
不能 自行 调节恢 复平衡 时 , 会产生疾 病 。故 疾病 就
《 内经 》 病机 学 说 的认识 论 方 法论特 点探 要
黄 广平 张 琪 陕 西 中医 学院 ( 1 0 3 72 8 )
提
要
全 面论 述 j( 内经) 病机 学说认 识论方 法论 的五个 方 面的基 本 内容, 即平衡 失调 , 内外 并 重 ; 整体 联 系, 恒动 变化 ; 则为病 . 过 系统 直观 ; 类比推 理 . 以外 剐 内; 综合 _ , 扫纳 审机 定 治 同时
较 系统的学说 , 而为 中医 的疾 病观 和认识疾 病独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盛制热,阴胜则寒。
”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
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
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阐明了实火病机的理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
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
同时还提出了“阴火”的病机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倡“阴不足而阳有余”,补前人之未及,同时对六郁病机的阐发很有创见,认为在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中,气机不畅是关键4.明清时期—病机学说已成体系
明代吴有性著《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叶桂《外感温热篇》总结了历代温病各家之说,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阐发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的规律
师承叶桂的吴塘著《温病条辨》,论证了温热病三焦传变的机理,用三角辨治温热病薛雪《湿热病篇》论述了温热为病的病机变化,使外感热病的病机学说日臻完善
明代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全书》,均重视命门水火与肾阴、肾阳的关系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绮石《理虚元鉴》的虚证病机,对脏腑病机的阐发均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血瘀病机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关于气虚可导致血瘀的论述,属前所未有的创见
唐宗海著《血证论》,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侧重出血病机的阐述,发展了气血病机理论
5.近代和现代—病机学说有待突破
对阴阳失调和肾虚、脾虚、肺气虚、肝火旺等病机的研究有所进展。
以cAMP与cCMP在血浆中的浓度和比值来研究阴阳失调
用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轴的功能障碍来说明阳虚(肾阳虚)的机理
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亢进或肝的灭活功能下降来说明火旺(肝火旺)的机理用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某些消化腺激素的功能减退来说明肾虚的病机
用肺、心、的生理功能减退来说明肺、心的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