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篇《山居秋暝》,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色彩、情感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理解诗意,感知诗歌中的情感。
2.能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文原文。
2.教师准备的PPT或图片展示相关的秋天风景图片。
3.学生课堂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入话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觉得秋天有什么特点?”2.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山居秋暝》,让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大声朗读或分组朗读。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表达,其他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情感表达(10分钟)1.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回味诗篇中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是句子、诗歌、画面等。
小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思考诗篇中的情感,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通过语言表达展示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教案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居秋暝。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屈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哲理。
3.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2.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课件:包括《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板书内容:《山居秋暝》作者、背景故事、核心词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山居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氛围。
2.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屈原,并讲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和隐喻比喻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诗歌品味(20分钟)•分段让学生朗读和品味诗歌,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感情。
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运用(20分钟)•分组让学生创作以《山居秋暝》为题材的小故事或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屈原的作品,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社会背景。
2.开展有关秋天或山居生活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意象。
七、课堂总结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形式复习诗歌内容和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山居秋暝》中的一段诗歌并理解其意义,写下对诗歌的感想。
以上就是针对《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内容和意境;2.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1.能够形象地描绘诗中的景色和情感;2.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美好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山居秋暝》的诗歌内容、相关图片、课堂活动安排等;2.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的课文材料或复印件;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音响设备等;4.教学道具:如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音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与《山居秋暝》相关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
2.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内容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居秋暝之中,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就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诗歌的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诗、画画等形式。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未来诗歌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文学的魅力。
五、延伸阅读1.《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我国古代唐代著名诗人,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诗歌作品;2.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甫、李白等,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感悟。
以上是针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歌设计的优质课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
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
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
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
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