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中西音乐和谐审美观之比较

。
的 , 乐节 奏 的和谐 是 由长 短 高低轻 重 的音调 , 音 按
一
定 比例关 系组 成 的。 由此 他得 出结 论 : 乐 的 音
和谐是 由数 的比例关系所决定 的, 并坚持音乐的 美 学评 价标 准 是 比例 的 和谐 。因此 , 们 用 美 是 他
和 谐 的观点 研 究 音 乐 的美 学 特 征 。总 体 而 言 , 古 希腊“ 和谐 ” 学 建 立 在 希 腊 哲 学 认 识论 和本 体 美 论 的基 础上 。哲 学 家 们 将 世界 作 为 观 察 的对 象 , 同时将其 视 为 掌 握 其 规 律 并 能 驾 驭 之 的客 观 存
最早 出现的美学范畴 , 在其具体历史环境 中形成 了相异相通 , 各具千秋 的理论范式。文章试图
从 文化 层 面对 中西音 乐“ 和谐 审 美观 ” 行分 析和 对 比 , 进 以便 更好 地把 握 中西音 乐对 “ 和谐 ” 的
不 同审 美追 求 。
关键 词 : 中西音 乐 ; 和谐 ; 美 ; 审 比较
和谐美 。 阴 阳五行 家 把 物质 ( 木 水 火 土 ) 金 和物
中西 方不 同的传 统文 化深 刻地影 响着各 自的音乐 艺术实 践 。与 西方 音 乐 重视 “ 本 体 ” 思 维 方 音 的 式不 同 , 中国的音 乐审 美意识 是将 音乐 与人 生 、 与 社会 、 与人 的 教 化 、 会 的文 化 紧密 地 联 系在 一 社
中图分 类号 : 3 J 9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 4 2 1 ) 3— 1 9— 5 10 6 4 ( 0 2 0 0 2 0
和谐 为美 是 中西古 代美 学 家最早 提 出 的美 学
谐 的大合 唱 , 彼此 协 调 一 致 地 运动 着 。这 种 和 谐 的 自然观 , 同样 渗透 到他 们对 艺术 的认识 领域 , 并 首 先体 现在 他 们 对 音 乐 的研 究 中。他 们 认 为 , 和
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作者:张磊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思想、音乐创作与演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音乐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差异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是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欧洲近代文艺复兴以后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而总结出的不同之处。
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方法。
是把音乐放在不同文化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中西音乐的特性与价值。
一、地理环境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功能需求,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草原文化豪爽、粗犷,平原文化勤劳、智慧,山野文化质朴、厚道,海洋文化宽广、灵敏等。
(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领土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尚书·禹贡》里记载,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形成“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庞大帝国。
这里江河纵横,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长江、黄河等河流冲击而成的广大平原土地肥沃,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都有分布。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有塞外的沙漠戈壁,有广阔的草原,有茂密的森林,有广袤的平原,有四面环山的盆地,有漫长的海岸线与辽阔的海洋,丰富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
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多次遭受外部侵略而没有亡国灭种,文化始终能保持与继续发展,得益于这片广阔的土地。
从地形上看,中国的西南部是崇山峻岭与热带原始森林,西部是喜马拉雅山,东北部是山脉森林,西北是茫茫大漠,东面与南面是大海。
这种地理环境在古代并不太容易与外部进行交流。
中华文化沿着自己的方向在独立发展,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文明成果。
但同时也形成了封闭、妄自尊大的心理,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进步。
如中国各地域的民歌,由于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民间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保存的也非常完好。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
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
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
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
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一)音乐审美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音乐以“和”为理想,讲究意境和韵味,天人合一。
中西方音乐文化及审美比较小议

197人类文化的外延有多方面的分支,比如,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文学等八个方面。
音乐是其中的一支,而在世界音乐文化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的就是中国音乐文化及西方音乐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悠久的发展历程,且在世界音乐之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西方音乐的发展则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同样经过岁月的洗礼才最终形成现在的体系。
由于中西方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有了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及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逐步形成,在文化的外延分支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思想传达上,中国的文化、艺术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注重对于悟性、慧根、风骨等人内在特征各方面的培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
西方音乐则以古典音乐为代表,以严肃深刻为中心,体现浓烈的正剧及悲剧色彩,其客观性主要从重视美学及强烈的功能性等方面表现出来,并且在差异方面西方音乐较之于中国音乐音域更为宽广,曲调刚健、气魄雄壮。
而中国音乐则是旷达悠远、潇洒豪迈、悠深绵长,同时对于“情”与“景”的交融更为看重,与西方音乐的壮美不同,中国音乐更多表现一种幽美、旷达的情绪。
一、中西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差异1.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绵长,最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乐器是2001年出土于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是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
而到了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编钟开始盛行,另外在当时还有鼓、磬等乐器。
到了汉代,已经开始出现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部门—乐府。
到后来则由乐府指代带有音乐性的诗歌载体,其中较为有名的篇章有《站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等[1]。
在三国、两晋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域外文化的传入为我国古代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巅峰在隋、唐两个朝代,当时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梨园、教坊、大乐署等专门学习音乐的教育机构。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
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文化角色不同所导致的。
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音乐形式的美的体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
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
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
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
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
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在 西方 音 乐概念 中 ,就像 为 多声 部音 乐编 写 的最早 文 献 《 音 乐 手册 》 中写 的那样 :“ 音乐 实践来 自于 理论 ,与理 论密 切联 系并 充 满着 理论 ” 。 音 乐理 论与 音乐 实践在 西方 音 乐的概念 中难 解难 分
地 彼 此 结 合 在 一 起 。 如 果 说 什 么 是 音 乐 ?埃 格 布 雷 特 的 { M u s i k i m
音” 。 例如 :天主教神父、勃 艮第乐派 的重要作曲家杜费 ,他 的经文 歌被人称为 “ 来 自天堂的乐声 ” , 弥撒 曲在 音乐史上有重要 的意义 ; 中世纪 时期的格里 高利圣咏 ,一般都是无 伴奏的纯人 声单声部音 乐
形 式 。不 过 , 西 方 音 乐 后 来 由 贵 人 声 ( 古 代 社 会 )转 向 了 贵 器 声 ( 近代工业社会 ) 。 西 方 的 远 人 声 而 近 器 声 ,弃 自然 而 重 人 工 , 即 意 味 着 远 离 个 性 而 接 近 共 性 ; 中 国 的近 人 声 和 重 自然 ,则 意 味 着 尊 重 自然 的 丰 富 多
音乐美学 学科作为 音乐研 究中的重要环 节 ,是 以研究音乐艺 术
的 基 本 规 律 , 特 别 是 音 乐 艺 术 的特 殊 性 、音 乐 之 美 为 总 目标 的 一 门
受到 了西 方哲学思 想的影响 ,所 有在西方 的音乐美学 思想 中一直存 在 着崇 尚理性 、忽视感 性的理论研 究方式 ,这在 很大程度 上限制 、
互并列是西方音 乐的组成和涉及本质的一个特征 。” 二 、音乐思维 在 音 乐思维 方面 , 中国是 具象 ( 形象 )、 直 觉思维 ;西 方是 理 性思维 ,根源就 是抽象 、理性至 上。中 国音 乐是线性 思维 ,西方 音 乐在于 “ 组合 ” 、“ 逻辑 ”思 维,这也是为什 么中 国讲 究的是单旋律
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为例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55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为例论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王真彦(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要:在音乐的发展历程史上,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我国的传统音乐可追溯到黄帝时代,而西方的音乐是从古希腊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审美意向,使中西方音乐形成了既有共通之处又风格各异的音乐特征。
在中国和古希腊,孔子和毕达哥拉斯对音乐的审美理想有着相似的见解以及偏差,本文以二者为例对中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辨析。
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在此种趋势之下,研究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成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思想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并不是单一的,有着历史、政治等因素。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注重教化功能。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受到哲学、科学以及宗教的影响,其中科学的影响更重,因此西方的音乐在后期发展中更加系统化。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的音乐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二者既存在差异又有着共同之处。
本文以孔子和毕达哥拉斯这两位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例对其中异同做进一步的辨析。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国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的著作《国语·周语》中“乐从何,和从平”①的思想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明确提出了“和”这一概念。
认为音乐具有“和谐”之美。
“和”的音乐思想成为区分音乐美丑的一个重要法则。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可以找到其渊源。
其中《乐记》一书中有完整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②即音乐的起源都是人的内心在受到外围因素的感染后,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音乐的功用在于“平和”,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
这使得音乐审美中的情感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
即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思维和形态差异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2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思维和形态差异文/王婧怡摘要:由于国内比较哲学的兴起,使我们更多的关注于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后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本文从音乐历史起源和音乐形态两方面略作分析,了解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大致区别。
关键词:中西文化;音乐思维;音乐形态1 音乐思维差异中西方音乐由于地域、历史、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音乐的观念和看法。
1.1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是被分开使用的。
古人语言中的声、音、乐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
“声”泛指一切能听到的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噪声也包括在内;“音”是指有规律,有组织的声音,即由乐音组成的曲调,音调等;而“乐”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表演形式融为一体的艺术活动。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意思是,音乐的由来已经非常久远了。
它产生于音律度数的增减,本源于太一。
此后,“音乐”便作为指代这一艺术门类的词语,“音”发展为特指有音高的乐音。
《吕氏春秋·大乐》是我国早期论述音乐的著作之一,上述提到的“太一”,即古人认为的万物本源,即道家所称的“道”,认为音乐的产生是源于“道”,并把“道”的律动视作音乐,如文中所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和、适,先王定乐而由此生......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
”天地阴阳的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秉承和谐和合度的原则,音乐从中产生。
可以说,《吕氏春秋》最早提出了“乐和天人”的音乐概念,也以此影响了后世的音乐思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来观察音乐,因此他的音乐观和哲学思想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浅析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审美差异
知识文库 第01期30 浅析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审美差异孟美思音乐是通过乐器和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
虽然人类分布区域、语言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音乐方面却十分相似。
如我国的民族音乐与美国的乡村音乐有许多契合之处。
但对于中西方音乐艺术而言,在审美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中西方受到的教育、世界观和审美方式等不同具有直接的关系。
文中分析了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洗礼。
两者在艺术审美方面即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各自的独特性。
特别是但于两者在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审美追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审美方面显现出诸多的差异。
1 东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历史悠久,自古我国就讲究琴棋书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当前音乐发展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音乐受本国文化影响较大,我国自古即接受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孝道和善行。
孔子即提出礼乐治天下的思想,其是指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提高人们的品德,这也是最将将音乐与道德教育结合一体的设想。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音乐中赞扬孝道、忠君爱国和情感的音乐作品较多。
而且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音乐体系已越来越完善,演奏乐器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2 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西方音乐以古典音乐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和发展,虽然在内容上完全不同,但在具体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当前西方音乐更重视情感的表达,已经完全从古典音乐完整结构方面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音乐表达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自由性。
而且我们熟悉的西方音乐多以单乐器演奏为主,同时在乐器独奏过程中钢琴使用最为频繁。
而且在不断刀菜过程中,和声、伴奏乐也开始兴起,在一首曲子经常会出现七和弦九和弦、半音法和转调等,音乐表达技巧更为丰富,而且和声比重增加,音乐表达方式更加多样。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一、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在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有其独特的文化因素和审美价值。
中方传统音乐美学强调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表达,注重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心灵的超脱。
这种审美意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广陵散》、《梁祝》等作品便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超脱的精神内涵而闻名。
而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则更注重于音乐形式的完美和技巧的展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对位法、复调等技法都体现了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形式的重视。
西方传统音乐在音乐中也会体现出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的理性认知和审视,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伟大作品,则在音乐中体现了对于人类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
尽管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在审美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注重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在。
中国的《琴棋书画》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棋艺、书画的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追求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
而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中也充分展现了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对于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追求。
无论是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强调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技巧和精准度。
比如中国的《琵琶曲》、西方的《协奏曲》,都是对音乐技巧的高度要求,并且在音乐中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技巧的追求和表现。
在音乐创作中,无论是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注重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和谐性。
中国大型史诗《打击乐器、民乐史诗》,充分体现了其追求音乐的整体性和和谐性,而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各类交响乐、协奏曲也是对于音乐整体性和和谐性的充分追求。
1.内在精神的追求2.形式完美和技巧展现在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音乐形式的追求和技巧的展现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作者:金艳霞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关键词】:审美;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中西方音乐的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
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
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要求音乐抒发人的“天”“真”自然的情性,发展为“自然乐论”。
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两大思想主流即“他律论”和“自律论”。
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学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东西,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
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
“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
“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
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
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
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
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
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
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还须由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第二度创作才能最终将乐谱变成音响而送入听众的耳朵。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
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
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
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
但是,不管中西方的审美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音乐文化与人的追求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
所以一切的音乐文化及思想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珊.浅较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2011.1(15)
[2]孙淑平.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J].艺术百家.2011.5(!5)
[3]刘名扬.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J].音乐探索.2008.6(25)
[4]彭小哲.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学理论.2011.6(!5)
[5]李侃.浅谈中西方音乐历史进程的特征和差异性[J].大众文艺.2011.10(15)
[6]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2007.3(28)
[7]刘正维.中西音乐结构的审美异同散论[J].音乐研究.200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