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合集下载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引言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律动,它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跨越文化的界限。

中西方音乐作为两大文化体系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之处,并讨论在文化交流中它们是如何互相融合的。

中西方音乐的异同1. 背景和历史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中庸和谐的美学观念;而西方音乐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来发展出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流派。

2. 音乐理论和体系中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和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音乐注重五音十二律的体系,强调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五声音阶。

而西方音乐则采用平均律的体系,主要以半音音阶为基础。

3. 旋律和节奏中西方音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曲调和音色的表现力,如京剧和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

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组合,如交响乐和合唱等形式。

4. 音乐风格和曲种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曲种也各具特色。

中国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曲种而闻名,如古琴曲、京剧、民族乐器演奏等。

而西方音乐则以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乐等为主要风格。

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中西方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音乐的创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例子:1. 交响民乐交响民乐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一种形式。

它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西方交响乐的编曲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作曲家谭盾的《秦川雄鹰》和《滇池春色》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交响民乐的代表。

2. 流行音乐的融合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也十分常见。

例如,中国流行歌手通过在歌曲中加入西方乐器的演奏和编曲,与西方音乐家合作,创造出了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3. 国际音乐节和比赛国际音乐节和比赛也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重要平台。

中西方音乐演变史

中西方音乐演变史

中西方音乐演变史1. 介绍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也有着各自的演变历史。

本文将介绍中西方音乐的演变历史。

2. 中西方音乐的共同点中西方音乐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点。

首先,中西方音乐都注重旋律的表达与传达情感。

其次,中西方音乐都使用乐谱来记录音符和演奏要求。

此外,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多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和流派。

3.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然而,中西方音乐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音调系统不同。

西方音乐使用十二平均律,而中国音乐使用的是五声音阶。

其次,中西方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乐器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更注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声音效果,而中国音乐更注重乐器的表达情感和意境。

此外,中西方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也有一定的区别。

4. 中西方音乐的演变历史4.1 中方音乐的演变历史中国音乐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

古代中国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曲调庄重、富有仪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曲种,如京剧音乐、民间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

4.2 西方音乐的演变历史西方音乐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古代西方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如教堂音乐和合唱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音乐逐渐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如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

5. 中西方音乐的影响中西方音乐的演变历史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和借鉴对方的特点和元素。

例如,中国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引入了一些西方乐器和演奏技巧。

同样,西方音乐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影响,表现在一些作曲家运用中国音乐元素和主题在作品中。

6. 结论中西方音乐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演变历史,它们在乐器、演奏方式、音调系统和音乐元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然而,它们也有着共同点,都追求着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中西方音乐在演变历史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艺术歌曲是一种注重艺术、形式、内涵、诗意的音乐作品,是一种音乐和文字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在艺术歌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从音乐形式、曲调、情感表达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一、音乐形式中西方音乐的形式各具特色,对于艺术歌曲来说尤为明显。

在西方的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的形式就是“诗歌-旋律-伴奏”的结构。

用相同的旋律反复奏响,或者在不同段落配以不同的旋律作伴,来呈现一首时长较长的艺术歌曲。

而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在音乐形式和唱法上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早期的艺术歌曲往往有吟诵歌唱、说唱歌唱、对唱等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了歌曲的情感。

二、曲调中西方音乐的曲调对于艺术歌曲的表现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西方艺术歌曲中,往往采用的是富有变化的旋律曲调。

音乐旋律通过高低、节奏、长短音符的变化,往往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西方艺术歌曲往往更强调音乐的音调组织性,要求歌唱者达到高度的技巧和稳定的音乐感。

而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曲调的特点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美感。

中国的艺术歌曲更强调的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调的连贯性,注重音乐的自然流动和连贯性。

三、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方艺术歌曲也各具特色。

西方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震撼人心,音乐更加热情澎湃,歌曲也往往以深情洋溢的方式呈现出其内涵。

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则通常更注重细腻、典雅的表现方式。

中国艺术歌曲追求静态美和情感的内敛,更强调的是唱者的情感韵味和唱腔的典雅神韵。

四、文化背景中西方音乐艺术是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人民生活影响的。

对于中西方的音乐文化来说,西方音乐在表现时往往比较直率,而中国的音乐表现方式则更注重其间接性和寓意性。

文化背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在音乐创作、表现和传承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看,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在艺术歌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曲调、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拥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有何异同之处?本文将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音乐类型特点中西方音乐类型的差异主要在于音调、旋律和节奏上。

西方音乐通常采用十二平均律和四分音符为基础,旋律大多是高低变化明显、找到次级音、运用对位法和复调。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常常采用五声音阶和八分音符为基础,旋律也常以强调某个音为主,并运用音律的框架。

另外,在节奏方面,西方音乐节奏感强烈,旋律和节奏的结合紧密;而中国传统音乐节奏感较弱,强调的是音色和旋律的表达。

二、音乐创作方式在音乐创作方式上,中西方音乐也存在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个人的创作,常常由一名音乐家或作曲家独立完成。

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通常是由一群艺人合作完成。

在民间音乐的创作中,表演者的创作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音乐文化背景音乐文化背景对于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西方音乐是源于欧洲的文化背景,西方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和文化传统。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形成了数千年的历史,其音乐形式和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四、音乐表演方式在音乐表演方式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音乐演奏主要有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有一种类似于吟唱的“唱腔”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常常采用乐团的形式进行表演。

五、音乐的意义与价值中西方音乐在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也值得探讨。

对于西方音乐来说,它有着独立的音乐存在意义,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它往往与诗歌、戏曲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较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中西方音乐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两者之间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合韵的中西方音乐作品开始出现,这些音乐作品既融合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自由,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传统。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音乐观念、音乐风格等方面。

首先,在音乐形式上,中西方音乐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曲的形式通常以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较为规范的形式为主,乐曲结构较为严谨,音乐内容以和声为基础,追求对称、完美的结构。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较为注重的是以曲调为中心的民族音乐形式,而非对称结构,赋予了乐曲自由流动、富有变化的特点。

其次,在音乐观念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有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结构性,追求音乐的艺术小说性。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强调音乐与诗词、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演出。

此外,在音乐风格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的风格多元化,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多种不同风格,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主要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不同类型,各种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最后,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技巧和乐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器的种类较为丰富,涵盖了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等多种类型,演奏技巧相对较为复杂。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笛子、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使用较为广泛,演奏技巧注重于演奏者的技法和情感的表达。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形式、观念、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强调结构、个体表达,追求技巧和音乐的创造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整体性、集体表达,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追求音乐的自然流露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音乐形式在风格、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正文:一:引言中西方音乐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音乐传统,它们在艺术表达方式、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历史与发展1. 中西方音乐起源及演变:介绍了中国和欧洲各自独特而复杂的音乐起源以及对于当今现代声学体系产生影响。

2. 传承与保护:比较了中西两个地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中涉及到政策法规等因素。

三:艺术形式与风格1. 音调系统:解释并比较中国十二平均律制度(五声)和欧洲半全唱名制度(七个基础调),包括相应标记符号使用方法。

2. 曲式结构:概述东亚曲牌体系如诸多小仓篁山子、“四大京剧”;同时列出典型交响曼陀架模板——奏鸣曼陀架。

3. 节奏与节拍:比较中西方音乐的基本节奏模式和常用的节拍类型,包含不同文化对于强调重点、速度感等因素考虑。

四:创作理念与审美观1. 中西方音乐哲学差异:介绍了中国古代“雅俗共赏”、“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欧洲启蒙时期后形成的个人主义艺术追求。

2. 音色表达方式:分析中西两种传统器乐演奏技巧(如二胡vs小提琴),并探讨其在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区别。

五:社会影响与应用领域1. 教育体系建设:阐述东亚地区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教材,并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同时指出欧洲各国注重发展多元化艺术教育系统。

2. 文化输出与接收: 通过世界范围内大型活动或者其他渠道向全球宣扬当地独有之声韵风貌。

六:结论以上是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详尽而深入剖析,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本文旨在促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世界各国多元而繁荣发展。

附件:1. 相关论证资料2. 音频或视频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指作者享有其创造性劳动成果(包括文字、艺术品等)使用权益。

2. 文化遗产保护法:一种为了维护人类共同记忆并传承给未来世代而制定的立法措施。

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区别在哪里?

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区别在哪里?

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区别在哪里?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对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其风格、文化背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得音乐有着不同的特征。

在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中,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文化背景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在历史文化背景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西方音乐源于希腊文化,古代希腊人通过数学和哲学等学科研究音乐,创造了著名的西方古典音乐形式。

而东方音乐则起源于中国、日本等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的是,东方音乐强调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追求朴实自然的美。

二、音乐表现手法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在音乐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更注重曲调和旋律的多样性,强调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注重音乐的运动性和流畅度。

而东方音乐则重视音乐氛围和表现情感的能力,其音乐常常采用自然和弦、模糊音效和多种乐器结合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

三、音乐文化内涵对于音乐文化内涵,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西洋音乐强调作曲家的性格、音乐构思和技巧,更多地注重音乐创作的精致感和技巧性。

而东方音乐则注重音乐表现的内在含义,寓意、象征、寄情于物、传递人类智慧等多种音乐文化内涵。

四、感官体验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也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音乐通过其美妙的和声和节奏,常常让人们感到奇妙和震撼,而东方音乐则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传神的意境,常常让人感到柔情似水、意境深远。

五、乐器演奏技巧西方乐器与东方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存在一定差距。

西方乐器演奏技巧几乎都基于手指的灵便,而东方乐器则强调“以气为基础”的演奏技巧,追求自然的演奏效果。

此外,西方音乐中的乐器以管弦乐团为主,而东方乐器则包括中、日、韩等多种乐器,如中国的古箏、竹笛、古琴和日本的和琴、箏等。

综上所述,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在历史文化背景、音乐表现手法、音乐文化内涵、感官体验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虽然两种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各具特色,互相借鉴,共同推动着全球音乐文化的前进。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音乐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地域、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本文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音乐风格和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注重肢体语言、节奏和韵律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调体系而闻名于世。

它强调五音的平衡和和谐,更注重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西方音乐则源自欧洲,具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和多元的音乐流派。

西方音乐注重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表达和探索,强调音色的多变和变化的动态特点。

它重视个体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有着更强的个人表达风格。

二、乐器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中国音乐独有的韵味和情感。

古琴散发着古老而又深远的音韵,二胡擅长表达浓厚的民族情感,笛子则具有悠扬的音色。

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更为多样化,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

这些乐器在音色和演奏方式上都经过了长期的改进和创新,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感觉。

三、音调体系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采用了五声音阶的体系,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这种音调体系独特而纯净,音之间的跳跃较小,使得音乐具有稳定而舒缓的特点。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对节奏和声韵的处理,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

西方音乐采用的是七声音阶体系,即音阶的每个音之间的跳跃都较为均匀。

这种音调体系使西方音乐具有更多的音乐变化和探索空间,能够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性。

四、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注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与自然的关系。

它强调对道德、伦理和美的追求,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西方音乐则在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下,强调个体和自由的追求,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强调。

西方音乐中普遍流传的爱乐精神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追求幸福和多样化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 礼仪之美; 道家的自然, 天人合一; 佛家的空灵, 悟性, 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 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 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这与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有一个西洋管弦乐团在乾清宫里为乾隆皇帝 演奏音乐, 欢快轻松、 富有节奏性而且略感俏皮的音乐让乾隆帝和满朝文武都非常放松,的大臣还用手在身上打出拍子, 皇帝一旁的总管太监也居然悠然自得地跟着节奏抖动,回味着,突然乾隆帝感到有些失态, 于是正襟危坐,清清嗓子,给西洋乐人一个大跌眼镜的 评价 ,“尔等西洋乐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远不可与我泱泱中华之乐同日而语! ”随即,命早已铺开阵势的宫廷乐队,开始奏乐,随后传出了悠远、飘渺的 中国宫廷音乐,西洋乐人既惊讶于东方音乐的宏大场面,也对东方的音乐深感摸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首先是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 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 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 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 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 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 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 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而就连乾隆帝本人也是双目略闭、颔首微笑,曲奏罢, 所有人都难以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还在在审美追求上,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 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 唢呐多以“丝” “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

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中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

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

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

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

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

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 种以灵魂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

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

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

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

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

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

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文化则不然。

中国文化侧重生命享乐,而生命纯粹是个人一己之所有, 享乐也只是个人感官的特权,故而其心灵结构是封闭的,它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证明, 不需要第三者的认可, 只要个人自己的真切感受便够了。

因为这个差别,所以中国人的心灵不像西方人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支撑着、 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自足。

比如学术研究,西方是重在体系的完备、 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对方被说服,并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验证、读者被说服中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中国则不同,它不重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这三者在中国学术中是可有可无、 可强可弱的。

的结论,而全不作逻辑的推理或事实的论证这些中间过程。

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 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

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 但这期望不是被 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

而且,尽管有期望,却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 学术著述本身就是自得、 自足的。

西方音乐的重娱人和中国音乐的重娱己,正是由此决定的。

重娱人,即重视别人的是否被娱乐, 正是同西方学术的重视别人是否被说服相关联的; 而重娱己,则是关注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切感受, 这显然是同中国学 术的自得自足联系在一起的。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 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 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 腾之象。

因为,“飞舞跃动”之美始终是中国诸艺术的主要特色,当代美学界巨擘宗白华也 认为:“舞”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灵魂。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 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

西证明着,而是自己支撑自己,(读者)的中国学术所重的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写出思考的结果、问题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是“物我对立的”。

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如老、庄,认为宇宙是个虚灵的空间,其间只有鼓动“万物”的“气”才是实在的。

因此,中国人的宇宙空间意识是人在“虚、空”中,是宇宙的造化:人自在虚空中, “伏仰自得”,尔我不分,浑化为一。

中国历史沿袭下来两种美学观点,即“错采镂金”之美与“初发芙蓉”之美。

汉以前,艺术美还是“错采镂金”之美;时至魏晋发生了一个变革,提出“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并列。

至宋,美学观点转移为“初发芙蓉”较之“错采镂金”更为美。

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发展一一既然一个“虚灵的空间”充满了“鼓动万物之生气”,又何必再“错采镂金”呢?还“宇宙”的本来面目吧。

所以艺术不再是装饰性的了,而加入了进步的思想色彩了。

也因此,建立在以重情韵为基础的中国单音音乐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在唐时有向复音音乐发展的萌芽)。

“和谐”的概念,中西方也不尽相同。

如纯指对感观的刺激来说,中国人认为单音是最和谐的(指乐音),八度叠置其次,然后是四、五度叠置。

这从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上也能看到:胡琴的定弦一般是四、五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笙,它的传统发声指法决定了一个“主音”和一、两个“辅音”同时发声,从而形成一个四、五度叠置的和弦。

对于和弦西洋人则认为,三度叠置才是最和谐的,至少是半和谐的,而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反而是不和谐的!其实,和谐应该是相对的。

我想,三度叠置的效果并不旨在追求其和谐,而是旨在追求其丰满。

如果说,“形式”美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则不然了。

固然,也需要和谐,也需要科学,但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

对西洋音乐来讲,“形式”美才是主要的一环。

“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

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起,写作技法日趋繁富。

其对传统的叛逆大致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经过德彪西的“质的飞跃”,勋伯格的“异化”,一直到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斯托克豪森,技法愈来愈精细,其装饰性因素之多,正可说是前述之“错采镂金”。

而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的韵味,“情”和“韵”始终贯穿于中国音乐的指导思想之中。

因此, 一切技法(包括写作、演唱、演奏等)都围绕着“情、韵”二字。

是否可以提中国音乐只注重“空灵”,不注重“充实呢”?我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