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山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建筑访谈

合集下载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概要: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1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2如北宋李成的《情恋萧寺图》。

2.对象对边界的依赖“随着作画方式与空间观念的转变,山水空间作为描绘对象从一个清晰明确的场景变成了一个迷离的世界,人不在场景之外,而在场景之内,没有任何东西是作为描绘的中心与视觉的焦点。

杭州象山校区

杭州象山校区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作者姜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 能就是还原这些自然生活的场景。真正的让人感觉到融建筑、空 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 间、园林景观、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此时设计已并
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 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
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DOI:10.13719/14-1279/tu.2016.36.013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infen sponge city
Wang Pingzhen
( Linfen Bureau of Planning,Linfen 041000,China)
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
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的民俗博物馆,依附在校园里面的山坡上,屋顶重峦叠嶂,十 分契合地形环境。
都是发生在姑苏 城,即 今 苏 杭 地 区,全 书 的 灵 魂 人 物 林 妹 妹 和 苏 杭好似绕不开的 关 系,也 许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在 想 估 计 也 只 有 娟 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 无数次魂牵梦绕。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一期建筑 象山 二期建筑
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布局
校园建筑全部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 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法律 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 在区校的园传里统,城建市筑平以面法更规加所相允似许。的最 高密度布置,主要为3-4层。似乎是 偶然的平面位置,突然转折,空间 在大与小,开放与静谧上的突然变 化,一个建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 面,形成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 件总突平发面的上小每场栋所建,筑似都乎自有然点“散摆漫动,”, 甚与至中没国有的一书个法严相格似的,结体构现,出但建真筑正对 的象生山活的才蜿可蜒能起在伏这的里敏放感松反地应发。生如。同 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 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 能的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 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 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 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 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很多人以为现代建筑剥离了装饰,有了极简的劲头,建筑就完全剥离了叙事; 其实,这是个误读。只不过,现代建筑的叙事转移到了空间序列,空间里的小 品和其他特征里去了。
具象装饰的叙事时代过去了,建筑师们得动用更为运动,更具身体性,也更为 沉默的东西。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
斯坦因别墅
柯布的斯坦因别墅(也 叫加尔什别墅),在柯 布全集第一本里有详细 介绍,令人最感兴趣的 是他所画的一稿。
以“自然”和“城市”两个主题组织的建筑群,体现了王澍对“园林”的理解, 建筑的质变在于建筑自身开始讲述故事。主要体现在三种基本方式: 1、以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2、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 复的方式,建筑群呈现出以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折进入; 3、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 反复中再次出现。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

I特稿-FeatureStillnessandBlatancy:XiangshanNewCampusoftheChinaAcademyofFineArts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撰文李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记述校园一期与二期现场参观经验,对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当代建筑中国性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在校园建筑群中实现城市性的尝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象山校区王澍建筑观城市性杭州市西南,钱塘江北岸有一转塘镇,镇子周边散布着几座小山,象山是其中一座。

山高50余米,山体圆润,林木葱郁,伫立于斯,不为人识,不知经年……2004年底,随着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在山脚下铺陈延展(图1),形成气候,象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建筑学界关注讨论的对象。

1象山游记转塘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城乡结合部——田风土气刚刚散尽,都会的浮华还未显现——眼前的景色是整齐划一的多层住宅楼、店面临街门户大开的小汽修厂,副食店外瓷砖墙上应景的百事可乐美人招贴。

路不宽,没有行道树,夏日的午后让人感觉燥热。

走出镇子,一条城市干道从东边斜刺出来,伸向南方无穷远处。

校区的主入口,就在这条马路边上。

没有大广场、主席像、恢宏的主楼和主题雕塑,只有嵌固在一道青砖墙上的铁字校名提醒着此处的所在。

门房是以旧青砖砌筑的小品,素雅干净。

踱入校门,眼前便是一座小山——山体满披植被,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白鹭翻飞、鸣啭啁啾;山脚下溪流潺潺,一条水带回转而过——这就是象山了。

象山校区118otd万方数据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已经完成投入使用;二期在山南,游历之时还在建造之中。

校园内的场地被按照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改造得此起彼伏,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两边厢都不能一目了然,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

1.1象山一期站在山脚下向北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白房子和退在远处一面斑驳的虎皮石墙。

白房子是图书馆,单面内坡瓦顶,四水归堂的形制;南墙上挑出层层密檐瓦作,黛墙灰瓦,江南民居的样子,只是尺度大了几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