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第9讲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全国卷Ⅰ(选择)墨子思想(特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班固编撰《汉书•古今人表》(汉代儒学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选择)汉代儒学的特点2019·全国卷Ⅲ(选择)佛像造型变化(汉代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2019·全国卷Ⅱ(选择)程颐的哲理诗(理学内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分析1.全国卷每年基本上命制一道选择题。

集中在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2.常以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为载体,重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不要忽视历代儒学的共性即传承。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第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制瓦解。

(3)阶级变动: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变革: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主要特点。

各学派、各思想家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主要思想文化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识记导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二、三、四”二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流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 1.孔子①治国: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②为人处世:“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①治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3.荀子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德服人。

②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的元素之一,也是先秦儒道哲学中常被引用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都对水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在儒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柔和和包容。

孔子曾说:“君子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水的理解。

水具有柔和的特性,能够容纳万物,不争不斗,温润而利于生命的发展。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柔和而包容,以此来达到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放下争斗和竞争,追求和平与共荣,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而在道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无为而治和自然。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与孔子的表述几乎相同,但在道家中,更强调水的无为而治。

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不强求,不争斗,不违背其本性。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效法水的特质,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不抵抗、不反抗,以达到身心的平静与和谐。

水在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流动性上。

水具有流动不息的特性,象征着变化与流转。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一切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人伦道德,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

而道家则更加强调宇宙和人生的变化,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去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水的流动性让先秦哲学家们认识到,只有顺应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先秦儒家和道家都将水作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象征。

水象征着柔和包容、无为而治、自然与变化。

通过对水的理解和运用,儒家和道家提出了一种人生哲学,即追求和谐与平衡,顺应自然的道,不争斗、不追求功利,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含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朝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本质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发源很早,可追忆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敬的儒家贤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对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睦的学识,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博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所以孔子的博爱是成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倡议“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孔子不单重视心性道德涵养,并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后目的。

孔子教育的要点是培育人们的品德,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怀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踊跃参加国家政治。

孔子求实,不空聊天道性命,主张学用联合,知行一致,重申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按照仁,有必需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理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控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按照礼就是仁。

孔子倡议中庸之道,即到处注意适量原则,掌握分寸,恰到利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切合常道。

孔子尊敬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质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单是知,并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差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以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一致;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可以兼备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其实不一概否认利,谋利若切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的思 维 方 式
水也

痛恨 暴 君 污 吏

的是 为 了 使 统 治者 改 良政 治 缓 和 矛 盾 达



L子 继 承 了 孑 的理 论 提 出

君者

舟也 ; 庶

到 长 治 久 安 的 目的

以至 于 发 展 到 最 后 对


份丰富
宝 贵 的文 化 遗 产
儒 家 传 统 和谐
人者


受 之 ; 使 之 主 事 而 事治
受之也


百 姓 安之


是民
万章
天 与之

人 与之
孟 (《 子

论 秦 家 治 学 的 先 儒 政 哲 中 和 展思想 谐发


上 》 体 现 了 仁 政 的重 要 性 《 记 ) 礼

大学 》

里的

民之 所 好 好 之


民之所恶 恶 之

之 谓 民之 父 母

讲 究信 用


同时


他主张
孟 子继
上 的 根本 地 位 和 决定 作 用
反 对君主专制
内容 摘 要 : 儒 家 思 想 已 经 成 为 我 国 文 化 大 背景 下 参与 新 道 德 价 值 体 系建 构 的 部 分 本 文 通 过 对 先秦儒 学民 本 以 期 对 思 想 中两 个 基 本 思 想 的 解读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和 构 建社 会 主 义
都是 如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乱 。如《 大学》 开篇就说 :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在 止 于至善 。 ” 朱 熹认 为 “ 大学 者 , 大 人 之 学也。 ” _ 2 J ( 即是 说 , “ 大学” 就是 关 于 修 身 齐 家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孔祥安 , 男, 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 副研究 员, 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 。
①关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陈来的《 论道 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 学的特质》 , 《 天津社会科学) 2 o l o年第 1 期; 袁 立莉的《 论儒 家德治思 想的哲学基础 》 , 《 学术交流1 2 0 1 0 年第 9 期; 皮伟兵的《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的人性 预设 》 , 《 云梦学刊1 2 0 0 7
价值 。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为政 以德 ; 仁政德治 ; 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0 2— 0 0 0 1— 0 5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 家“ 祖述尧舜 , 宪章 文武 ” ( 《 汉书 ・ 艺文 志》 ) , “ 略于天道 , 详 于人 道” ¨ J ( ’ , 注重人 的心性修 养 和社 会 群 体 的礼 乐
摘要 :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家 , 力倡修身为政 、 民为邦本 、 选贤使能 、 富民强国 、 礼主刑辅等方 面为主要 内容 的政 治哲学思想 。 自 汉武帝 以后 , 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中国封 建社 会政体 的主体 意识和人们社会 生活的主导思 想, 深 刻影 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 所蕴含 的丰富合理 内涵和博 大精深 的理论体 系, 至今仍有超 越时空 的

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

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
关键词 : 先秦 ; 家 ; 灵 哲 学 儒 心 中 图 分 类 号 :0 0 B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1 9 ( 叭 1 1 - 0 5 0 17 — 9 9 2 )2 0 3 — 2
作 者 简 介 : 桂 丽 (92 , , 肃 天 水人 , 水 师 范 学 院 ( 肃 天 水 7 10 ) 史学 院 助教 。 王 18 一)女 甘 天 甘 401文
企 达这 一 目标 , 主体应 以“ ” “ 、礼 ” “ ” “ ” 仁 、义” “ 、智 、信
处理 好 与社 会 、 自身 的关 系 , 强 自身 的心灵 修 养 , 与 加 构建 和谐 的个 体 与社 会 、 体 与 自身 的关 系 。 个 孔 子 日 :为 仁 由 己 。 由人 哉 ? (论 语 ・ 渊》 “ 而 ”《 颜 )
恭 , 事上 也敬 , 其 其养 民也惠 , 其使 民也 义 ” 《 语 ・ (论 公
中国传 统 的儒家 哲 学有一 个 重要 的范 畴 “ ” 哲 心 . 学里 面 的 “ ” 仅仅 有 一层 含义 .心 ” 方 面看作 是 心 不 “ 一 对 人 自身主 观性 的界 定 . 另一 方 面可 以看 作是 上手 的

“ 欲仁 , 仁 至矣 。 ( 论 语 ・ 我 斯 ”《 里仁 》 孔 子认 为 ,仁 ” ) “
存 在 的 但孟 子学 说 的主要 贡献 在 于他提 高 了“ ” 义 在
儒 家 思 想 中 的地 位并 对 “ 义 ” 仁 二者 之 间 的关 系予 以
论 先 秦儒 家的 心 灵 哲 学
王 桂 丽
摘 要 : 秦 时期 的 儒 家 哲 学 , 先 通过 “ ” “ ” “ ” “ ” 一 系 列哲 学 范畴 体 现 了儒 家 思 想 对 主 体 心 灵 善 性 的 追 求 ; 仁 、义 、礼 、信 等 并 且提 出以 “ 己复 礼 ” “ 克 、 养浩 然之 气” 等修 养 方 式 达 到 “ ” 仁 的境 界 , 秦儒 家 哲 学是 一种 心灵 哲 学 。 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先秦儒家哲學
第九講
《孟子.盡心上》解讀: 善,信,美,大,聖,神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九講《孟子.盡心上》解讀:善,信,美,大,聖,神
指定閱讀: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盡心下.16)
孟子說:「所謂仁德,說的就是人。

人與仁德合在一起說,就是人生正道。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ㄒㄧㄡˋ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盡心
下.24)
孟子說:「口對於美味,眼睛對於美色,耳朵對於好聽的聲音,鼻子對於香味,四肢對於安逸,都是出於本性的要求,但是能否得到要看命運,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本性。

仁德對於父子關係,義行對於君臣關係,守禮對於賓主關係,明智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都是屬於人的命運,但是其中也有本性的根據,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命運。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盡
心下.25)
浩生不害問說:「樂正子是怎麼樣的人?」孟子說:「是個行善的人,是個真誠的人。

」浩生不害說:「什麼叫善?什麼叫真?」孟子說:「值得喜愛的行為,叫做善;自己確實做到,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到善,並且發出光輝照耀別人,叫做大;發出光輝並且產生變化群眾的力量,叫做聖;聖到人們無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

樂正子是在善與真二者之中,而在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

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

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君子
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盡心下.33)
孟子說:「堯、舜的作為出於本性,商湯、周武王經由修身而回復本性。

動作容貌與應對進退都合乎禮儀,那是德行的最高表現。

為死者悲哀哭泣,不是做給生者看的。

實踐道德而不違背,不是用來謀求官職。

言語一定信實,不是藉此端正
自己的品行。

君子按照法度做事,以此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
討論題目:請問如何從「可欲之謂善」推理出「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請評論此一論證。

延伸閱讀:〈「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
第九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荀子‧天論》
討論題目:請說明荀子天論的要點,並評論其天論對其道德理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1)《儒道天論發微》第七章:荀子
(2)《孔子辭典》:荀子
版權聲明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樂正子,何人也?」《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孟子.盡心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
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