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亚洲这样一个大洲,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自然环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亚洲地形,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然环境怎样进⾏教学设计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起来看看吧。

亚洲的⾃然环境教学设计 1.知识⽬标:使⽤地图进⼀步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候类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能⼒⽬标:能运⽤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其它⼤洲的⾃然环境. 3.情感⽬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活的⼤洲──亚洲。

教学过程: 导⼊新课:播放亚洲的风景图⽚ 出⽰亚洲知识树,点拨学习区域地理的⼀般⽅法 学⽣预习展⽰ ⼀、亚洲的地理位置 1.出⽰东西半球图, 让学⽣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出⽰亚洲地图,分别⽤⽩⾊、黄⾊、红⾊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道,引导学⽣了解亚洲的纬度位置: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部分位于北温带。

3.出⽰亚洲地图,指图说出与亚洲相邻的⼤洲和⼤洋,了解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邻欧洲,西南临⾮洲,东南临⼤洋洲,东隔⽩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4.⼩结:怎样描述⼀个⼤洲的地理位置? 5.拓展应⽤:每⼩组挑选⼀个⼤洲,交流怎样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派代表展⽰。

⼆、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亚洲地形图,由学⽣代表指出“青藏⾼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据海拔⾼度表说出它们的海拔⾼度。

2.总结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四周低。

3.引导学⽣思考:亚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 4.学⽣代表指图说出;鄂⽐河、叶尼赛河、勒拿河向北注⼊北冰洋;黄河、长江向东注⼊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印度洋。

5.总结:河流⼤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边的海洋。

拓展应⽤: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点和河流流向。

出⽰北美洲地形图和地形剖⾯图,分析北美洲地势西部和东部⾼,中部低,河流由东西两侧流向中央,密西西⽐河为扇形河。

三、亚洲的⽓候 1.出⽰亚洲⽓候图,找⼀找全球共有11种⽓候,亚洲的⽓候共有⼏种,其中分布最⼴的是___ ,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分别是__ 、_______、________⽓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形成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自然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2.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教学PPT,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3.操练(15分钟)针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亚洲的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亚洲的河流和湖泊分布有什么规律?”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谈谈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七年级地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周边自然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提问:亚洲位于哪些半球?与哪些洲相邻?2.亚洲的地理位置(1)展示亚洲地理位置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何影响?3.亚洲的地形(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4.亚洲的气候(1)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气候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5.亚洲的河流(1)展示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河流特点。

(2)讨论: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河流?6.课堂小结(2)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对我们有何启示?7.课后作业(1)绘制亚洲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地图、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参与度: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亚洲气候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1)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第一章:亚洲地理概述1.1 亚洲的位置与面积1.2 亚洲的地理特点1.3 亚洲的地理分区第二章:亚洲气候特点2.1 亚洲气候的多样性2.2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2.3 亚洲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章:亚洲河流与湖泊3.1 亚洲的主要河流3.2 亚洲的湖泊特点3.3 河流与湖泊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章:亚洲生物多样性4.1 亚洲的生物多样性特点4.2 亚洲的主要生态系统4.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措施第五章:亚洲自然资源5.1 亚洲的矿产资源5.2 亚洲的水力资源5.3 亚洲的农业资源第六章:亚洲灾害性天气6.1 亚洲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现象6.2 地震、台风、洪水对亚洲地区的影响6.3 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应对措施第七章:亚洲生态环境问题7.1 亚洲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7.2 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与影响7.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第八章:亚洲各国环境保护政策8.1 亚洲各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8.2 亚洲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8.3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亚洲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九章:亚洲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9.1 亚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案例9.2 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9.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亚洲地区的推广与应用第十章:亚洲未来自然环境展望10.1 亚洲自然环境发展趋势10.2 亚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未来亚洲自然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对策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亚洲地理概述亚洲的位置与面积:亚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面积约4458万平方公里。

亚洲的地理特点: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海岸等;气候类型丰富,有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重点二:亚洲气候特点亚洲气候的多样性: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其中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重点三:亚洲河流与湖泊亚洲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

6.2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6.2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 地图和图片:使用亚洲地图和相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
-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环节,我提问,学生回答,但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我所讲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
巩固练习环节,我布置了相关练习题目,学生们在解答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只是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课堂小结环节,我原本期待学生们能够通过我的总结,对亚洲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们在课后反馈中,表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 参加地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亚洲自然环境知识,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 描述亚洲的地形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100字)
答案:亚洲地形以高山、平原、盆地为主。高山地区气候寒冷,降水丰富,形成雪山和冰川;平原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适宜农业发展;盆地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植被稀疏。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尽可能详细地讲解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要素,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一,或者是我的讲解方式还需要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分析环节,我原本期待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分享个人观点,而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2)利用资料了解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2)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亚洲自然环境》;(2)亚洲地图及相关图片;(3)气候类型分布图;(4)小组讨论资料。

2. 教学设施:(1)投影仪;(2)计算机;(3)黑板;(4)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理位置及范围;(2)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分区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第一部分: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1.1 讲解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1.2 分析亚洲的分区及分区特点。

(2)第二部分: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2.1 讲解亚洲气候的特点;2.2 分析亚洲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第三部分: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讲解亚洲自然地理特征;3.2 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2. 写一篇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4)第四部分:亚洲生态环境问题4.1 分析亚洲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4.2 讨论亚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4.3 举例介绍亚洲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措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理解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教学难点:(1)亚洲的气候成因及特点。

(2)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位置、范围。

2.亚洲的位置与范围(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3.亚洲的地形特点(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4.亚洲的气候特点(1)展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候特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

2.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1)展示亚洲河流、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3.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1)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4.亚洲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2.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3.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
亚洲的位置
出示亚洲地形图。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
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
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
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师总结:亚洲是跨越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的大洲,面积最大的一洲。

师:讲述亚洲的六大分区,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属于哪一个分区?
生: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东亚。

师:列举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个国家。

过度:我们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大小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认识亚洲的——
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板书)
1.地势特征(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中部的青臧高原、它在亚洲的位置并根据其颜色判别其大致海拔。

(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特征及地形分布)。

再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判别其海拔。

生:依次指出并回答其海拔高度。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高原、平原分布的位置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亚洲的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

2.主要河流(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印度河、叶尼塞河、鄂毕河、恒河、眉公河、黄河,看它们流入哪个大洋?
生:叶尼塞河、鄂毕河流入北冰洋。

长江、黄河、眉公河流入太平洋。

印度河、恒河流入印度洋。

师:这些河流的发源地与流向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生:由于亚洲的地形中部主要是高原山地,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并向四周分流
师生活动: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地势特点和地形分布,现在我们来把学习的内容落实在图上。

发给学生:亚洲地形填充图一张。

师:让学生分别独立填写。

师;巡视学生填图,最后对学生所填的内容加以修改、更正。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世界分区地理的第部分内容——亚洲,我们要认真掌握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的位置。

亚洲的主要高原、山脉、平原的分布、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以及主要的河流和向四周分流的特点,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位置、地势特点和地形分布,现在我们来研究亚洲——
三、气候复杂多样
(板书)
师:出示亚洲地形图。

师:亚洲气候为什么会复杂多样?请同学们从亚洲的
面积、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方面去讨论。

(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巡示讨论过程。

并请某小组学生发言。

师总结: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大,各地海陆位置差异大,南北跨越纬度广,跨寒、温、热三带,所以气候复杂多样。

师:出示亚洲气候图
师:请同学读出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生:读雅库克茨与孟买年各月气温图,分析两地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纬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方面去分析)
生:因为雅库克茨纬度高,气温低,距海远,大陆性强,冬季气温更低。

而孟买纬度低,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气温高。

所以,两地冬季温差大。

生:读哈尔滨与乌兰巴托年各月降水量图,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大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和距海远近方面去分析)
生:哈尔滨距海近,受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

乌兰巴托距海远,大陆性强,降水较少。

师生共同总结: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各地气温、降水差异大,所以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师:亚洲哪些地方分布着季风气候?
生指图回答:亚洲东部、中南半岛和南亚大部。

师:亚洲东部分布的是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南亚大部分布的是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区的水旱灾害
师:引导学生分析季风强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师生活动: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现在我们来把学习的内容落实在图上。

发给学生:亚洲气候填充图一张。

师:让学生分别独立填写。

师:巡视学生填图,最后学生对所填的内容加以修改、更正。

小结:点名请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师:补充、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1、
2、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3、
4、亚洲的洲界
3、亚洲的分区
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
1、地势特征
2、主要地形分布
3、主要河流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季风区的水旱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