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保护大运河手抄报内容

保护大运河手抄报内容

保护大运河手抄报内容保护大运河手抄报标题:保护大运河,传承文化遗产导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大运河,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一、了解大运河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条人工水道,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七个省市。

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最重要的运河之一。

二、大运河的文化价值1. 历史意义: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水运的重要通道,对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化景观: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如永济桥、洪武门、双碑等,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呈现出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三、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大运河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我们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传承和保护好它,使后代子孙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优秀文化。

2. 生态环境保护: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是相互依存的。

保护大运河意味着保护了河道、湿地和植被,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保护大运河的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大运河的目标和责任,规范开发和利用行为。

加大法律执行力度,严惩破坏大运河的行为。

2. 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人们保护大运河的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运河保护工作中来。

3. 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各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

结语:保护大运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大运河代代相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永久瑰宝!。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全长1776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勇气,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

一、历史演变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人工开凿的灌溉渠道。

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实现南北交通和沿海水路贯通的核心交通道路。

宋元时期更是把大运河上升到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基建工程之一,加强了它的河道治理和水运管理,从而使运河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

而在明清时期,尽管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南北铁路所取代,但其在物流运输方面依然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从20世纪初以来,它经历了不断的荒废和疏浚,到1958年彻底关闭。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大运河再次焕发出了活力。

二、文化意义大运河不仅仅是一处交通运输工程,还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

首先,大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咽喉。

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创造了广阔的条件,也证明了中国“水利天下”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它也是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是追求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范本。

它的流域是一个涵盖不同水文地理环境的景观,保存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和古代人类活动的文物。

因此,大运河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材料。

最后,大运河是旅游文化的重要配套设施和文化符号。

大运河沿线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名胜,其中不乏古城古镇、古运河码头、府邸园林和文化名人故居等旅游资源。

这些文化遗址和景观成为了大运河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代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历史积累和文化遗产,它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长的运河之一。

它起自中国的京城(今北京),贯穿中国的中部地区,最终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八个省市。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智慧和技术水平。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水运问题,也起到了灌溉田地、防洪抗旱的重要作用,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通过大运河,北方的粮食、煤炭等资源可以顺利运往南方,同时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京杭大运河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沿运河的各个城市和景点,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光和研究。

这些地方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区域及其历史意义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交通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大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精神,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造。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它的路径贯穿了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抵杭州市余杭区,西到四川省广汉市,全长1800多公里,宽度在50-120米之间。

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运河的形成是通过汇集多个水系所组成。

例如淮河、黄河河网等,与内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大都洛阳将军召开国内首个水利治理会议,旨在规划利用当时河流的水力资源,后来素有“天下第一运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行。

第二时期是汉朝时期,大运河成为桥梁和运输媒介。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主要是为了经济和交通的需要被使用。

为了贯通黄河、淮水以及长江等河流之间交通,大运河不断地向北溯流而建。

此时的大运河,全长只有500多公里。

第三时期是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通道和商业贸易的重要载体。

唐时,洛阳、扬州、杭州是中国东西货物交流的中心,大运河逐渐发展为中国河道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重货船、中等船和小型挑船,大运河在当时也被称为“北京西站”,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轴线之一。

此时的大运河已延长至1600公里。

第四时期是明清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当时的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和杭州的地位逐渐提升,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大运河得以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得运输效率得到提升。

这一时期还建造了杭州周庄、秦淮河环保壁、京杭大运河的“九镇防线”,对防洪、排水有了更为系统的措施。

第五时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渐式微,文化和旅游价值逐渐凸显。

在建设过程中,国家为了加强大运河的文化宣传和旅游开发,对大运河环境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成为一条以文化、旅游为主的“水上长城”,也为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大运河的历史与经济影响

大运河的历史与经济影响

大运河的历史与经济影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南北,起始于北京,终止于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自开凿之日起,大运河就成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 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开凿可追溯到首都西周时期,经历了数次修建,直到隋朝才完成了全线通航。

在封建社会,大运河起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为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通道。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等重要河流,使得南北之间的交流得以畅通。

同时,大运河也是各种商品和资源的贸易通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历史上,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输功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大规模内河航运的国家之一。

2. 大运河对经济的影响(1)运输与贸易:大运河成为了北方与南方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各地的商品大多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

这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畔的商贸城市如扬州、杭州等因此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2)农业与灌溉:大运河流经的地区大多肥沃,农业发展良好。

运河的水源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还使得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交流更加便捷。

农民利用大运河水运输农产品,使得产量提高,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3)城市建设: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的需求,各地修建了许多码头、仓库和商业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荣的城市。

(4)文化传承: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沿线不少古镇古村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文化古迹以及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3. 当代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当代的大运河在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冲击下,曾一度遭到疏于维护的情况。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价值: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连接了中国最繁华的经济中心,从北方的北京到南方的扬州,总长约1,800公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陆交通干线。

通过大运河,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2. 文化价值: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包括北京、天津、洛阳、扬州等,这些城市都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沿线还有众多古桥、古闸、古堰等水利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历史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它的修建和维护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功绩,代表了中国政治统一的意义。

大运河的修建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努力和探索,它的发展和衰落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荣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政治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大运河相关文化内容

大运河相关文化内容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重要的人工运河,它贯穿了中国的东部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是中国古代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大运河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大运河相关的文化内容:历史意义: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水上交通干线。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丰富的农产品产区和南方的经济中心,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

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包括北京的天坛、天安门,扬州的个园、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虎丘等。

这些城市和景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风貌,反映了大运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文学艺术:大运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通过大运河的旅行和观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书画等艺术作品。

著名的诗人苏轼曾写下《大江东去》中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对大运河的怀念之情。

民俗文化: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和村庄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例如,江苏扬州的龙虎塘古镇和浙江杭州的西湖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民间表演,如扬州剪纸、杭州西湖龙井茶等,这些传统文化形式成为了大运河流域的独特风景线。

饮食文化: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

例如,苏州的本帮菜、杭州的浙菜、天津的传统小吃等,都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的食客。

这些美食代表了大运河流域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探索和体验大运河的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文风情。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自北到南贯穿了中国东部的多个省区,总长达1794公里,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大运河曾经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它的历史文化深度已经融入到了中国智慧的骨髓中。

历史意义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君把这条运河作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纽带,以运输大批物资,加强各地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保证国家繁荣昌盛。

在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政治和经济重心,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

到了宋代,大运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并且连通了南方的长江经济区和北方的黄河经济区,形成了全国性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

大运河的建设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使文化和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更关键的是,它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民族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一个文化体系。

它的修建和使用推动了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包括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等。

同时,随着大运河的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也催生了文化艺术,如北方的京剧、南方的评弹等艺术形态便在沿途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受众范围的扩大,都离不开大运河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

因为运河连接了巨大的人口和资源,鼓励了各地之间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增强和提高了中国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

现代意义如今,大运河以一种崭新的历史姿态彰显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实力和特色。

大运河一直是中国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一度成为游客欣赏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文化和艺术魅力,品尝美食的重要旅游胜地。

现在大运河旅游推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包括水乡游、自行车游、宗教文化游、美食游等等。

如果你去大运河中途的扬州游玩,你将会看到扬州市民钟爱的一道地方美食“狮子头”,而扬州的花街更是让游客口耳相传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

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

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

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

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

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

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

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

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

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

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

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

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

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也是当时京城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上,像谈迁这样在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文人学者不计其数,在他们笔下产生的有关运河和京城的文化篇章不知多少,而其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元明清时期,许多官宦、文人尤其是从南方进京的权贵喜欢在南城一带兴建私家园林,并由此带动了城南一带花卉产业的兴起。

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因为船使得盆花盆景、木材石料等的运输更为便利,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可以随船照搬而来。

运河文化对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贯通南北、连接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轴线,沿岸孕育了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独特的带状或线性文化体系。

它以庞大的、跨流域的复合水利工程为载体,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它随所经地区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又由于行业因素的影响而带上相应的行业特色。

运河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方面的,包括运河水道、码头、漕船、仓场、闸坝、官署、城镇等;非物质方面的,包括漕渠名称、相关地名、漕运制度及管理方法、水利技术及前人的经验、智慧、相关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文献、习俗、俚语、民间文艺、传说故事等。

北京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繁荣互为表里。

早在元代,随着通惠河和海子码头的建设,其沿岸就成为元大都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围绕水运特征出现了颇具南北交融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

地安门至鼓楼一带的传统商业格局、什刹海周边的码头水市风貌一直延续至今。

白浮泉及其引水渠、通惠河水道(包括城中段的玉河等)、坝河、沿河附近的仓场(南新仓、神木厂等)、闸坝(广源闸、庆丰闸等)、码头(高碑店、张家湾)等,都是存留至今的珍贵历史遗迹。

漕运兴盛带动了大运河沿线一批城镇的发展,通州作为漕运枢纽和北京的门户,运河文化表现得尤为典型。

明朝人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中记载,明代“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即御用码头),黄船千艘常泊于此。

河水萦回,官柳民田,阴森掩映,为八景之一”。

明清以后渐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

明代扩建的通州新城外砖内土、高大坚固,并将原本不在城里的大运西仓、西南仓也括入其中并驻兵戍守,显示了通州“左辅雄藩,京畿重镇”的特殊地位。

清代通州城更加气派巍峨,城里官衙林立,有州衙署、仓场总督衙门、通永道衙门、户部坐粮厅署、漕运厅署、大运仓监督署等大小署衙二十余个。

大街小巷商铺密集,据18世纪来华的英国访问使团成员斯当东描述:“通州许多家庭的房子前面开设商店和作坊,后面住家,工商业显得特别兴旺”;临街店铺都挂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幌子;各种货品极为丰富,有来自南方的茶叶、纺织品和瓷器,也有蒙古的皮货、东北的药材甚至西洋的布匹……同一时期来华的朝鲜人朴趾源笔下有关通州市面的繁华则是:“下船登岸,车马塞路不可行。

……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填塞无回旋处。

……其瑰丽繁复,亦非盛京、山海关之比矣。

艰穿条路,寸寸前进。

市门匾曰万艘云集,大街上建二檐高楼,题曰声闻九天。

城外有三所仓廒,制如城郭。

”通州南面的张家湾,位于潞河和浑河(今永定河)交汇处,水面辽阔,是京东第一大天然良港。

每当冰雪消融、春江水暖,城外的运河上就是一片船桅林立、舳舻连绵的景象,负责漕粮检验和收储的官员敲锣打鼓、乘船坐轿、前呼后拥地分批前往码头验收漕粮,各等小吏、经纪等穿梭吆喝,把头、扛夫、水脚等则像蚁群般忙碌地装卸、搬运、入仓……蒋一葵形容这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

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曹代萧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

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这里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漕运码头,市井的繁华和文化气象展现无遗。

明清时期,除常规地扩建和修缮河道、码头之类设施外,还陆续建立起包括漕运总督(清代别称漕台)、漕运组织、漕粮制度和仓储制度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漕运制度体系,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

通惠河沿岸风帆云影的旖旎风光和大通桥码头、通州码头的热闹景象,都曾是京城文化的重要标志。

今高碑店附近的庆丰至郊亭二闸间,风光秀美,更是京城百姓消闲游赏的好地方。

每当风和日丽,河畔游人荟萃。

清朝人震钧《天咫偶闻》说:二闸“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

到东便门外“逛二闸”,是当时京城人的游乐时尚。

高碑店娘娘庙的庙会更是当时著名的民俗盛会。

清末铁路交通的兴起替代了运河的功能,也导致运河沿岸一些城镇的萎缩和沿途风光的不再。

但尽管如此,大运河在元明清三代的兴盛,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北京的地域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特色。

比如,今西城区什刹海周边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和传统街巷格局、东城区和朝阳区通惠河沿岸的仓场、闸坝、码头遗址等,都是元代以来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经排列运河沿岸大大小小的众多仓库,至今仍留有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仓廒遗迹,成为当今北京珍贵的旅游资源;有的虽只留在了地片或街巷的名称中,但同样成为北京悠久历史的无形注脚。

又如通州境内的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文庙、通州衙署遗址、贡院遗址、工部分司遗址、嘉靖寺遗址、天后宫、东八里桥以及通州古城等,也都是运河留下的历史烙印。

除了有形的物质遗产,由运河带来的曲艺、京剧等文学艺术,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放河灯、舞龙、高跷、运河号子等民风民俗以及民谣等,对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北京民谚中如“西有三家店,东有张家湾”的说法,就是运河文化对北京历史影响的反映。

举凡文学艺术、水利文献与科技成就、法律典章与治河经验、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民俗民谣等,都可以列入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它们同样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元素、北京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致力于发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创建地方文化品牌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点,不仅提供了运河文化形成的动因,而且在其自身发展中融合了诸多运河文化要素,铸就了包容、大气、通达、聚合的城市品格。

如今运河的运输功能虽然不再重要,但作为北京城的一条历史长廊,它依然发挥着文化动脉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保护。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