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历史与历史学-北师大版选修5历史教案

历史与历史学-北师大版选修5历史教案

历史与历史学-北师大版选修5历史教案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北师大版选修5历史教案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与历史学的概念,以及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并能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与历史学的概念;•掌握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进行历史研究。

课程内容一、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的基本概念2.历史的意义和价值3.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史料的查找和分析2.史料的鉴别和评估3.史料的分类和归纳4.史料的整合和综合5.历史事件的考察和解读三、实践操作1.历史文献的查找与分析2.历史事件的考察与解读教学重点•历史与历史学的概念;•史料的查找和分析;•史料的整合和综合;•历史事件的考察和解读。

教学难点•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实践操作。

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期末考试;•实践操作报告。

教学资源•《中国历史》;•《历史学》;•历史文献。

参考资料1.陈寿《三国志》2.司马光《资治通鉴》3.欧阳修《新唐书》4.王国维《人间词话》5.罗贯中《三国演义》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对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初步掌握并应用到历史研究中。

此外,学生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作为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标题: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解析一、引言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和评价标准,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考试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和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考试内容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至明清的历史演变,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等。

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等。

3.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等。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北京中考历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答题和论述题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复习建议1.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做笔记等。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4. 关注时事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结语北京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简括:将中国名胜按历史文化特点,列出京华大观”、中原览古”、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等十个专章,每章根据该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分出若干专题,讲述有关历史文学掌故、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美术、民俗等各种知识。

并精选授课者自己游历中国名胜的案例讲析,使读者不仅了解古迹胜景,且可系统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且趣味盎然。

教学目的:通过对祖国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构成的名胜的介绍和赏析,培养学生喜好名胜、探究历史、传承文化、热爱祖国诸种精神。

增强学生的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习方法:课堂讲授、命题研讨、案例解剖、观看影视资料、参观访谈等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和撰写论文相结合(2000字以上)教学大纲:绪论:1、《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课内容介绍2 、学习此门课程的意义3 、如何学习此门课程第一章京华大观一京城地兴趣二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三皇城和紫禁城四天坛五圆明园和颐和园六西山风景七芦沟晓月和北京古桥八长城九地下宫殿十雍和宫和京师名刹H^一琉璃厂文化街第二章中原览古一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三始皇陵和兵马俑四骊山风景五汉唐帝陵六汉唐石刻壁画艺术七龙门石窟八碑林和中国书法九大小雁塔十中原文化名人遗迹H^一中原的名山古寺十二宋都开封第三章朔漠风光一魏辽金元的腹地二历史名人遗迹三石窟雕塑艺术四永乐宫壁画五寺庙古建艺术六金元戏曲遗迹七蒙古民族风俗第四章雄关内外一从女真到满溥二沈阳故宫三清代皇陵四热河行宫五高句丽史迹六建筑奇观七石雕艺术八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九天下第一关第五章东南形胜第六章荆楚游望第七章川滇山水第八章闽粤览胜第九章唐蕃古道第十章丝绸之路第十一章中华宝岛第一章京华大观一京城地兴趣二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皇城和紫禁城四天坛五圆明园和颐和园六西山风景七芦沟晓月和北京古桥八长城九地下宫殿十雍和宫和京师名刹H^一琉璃厂文化街第二章中原览古一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三始皇陵和兵马俑四骊山风景五汉唐帝陵六汉唐石刻壁画艺术七龙门石窟八碑林和中国书法九大小雁塔十中原文化名人遗迹H^一中原的名山古寺十二宋都开封第三章朔漠风光一魏辽金元的腹地二历史名人遗迹三石窟雕塑艺术四永乐宫壁画五寺庙古建艺术I 六金元戏曲遗迹七蒙古民族风俗第四章雄关内外一从女真到满溥二沈阳故宫三清代皇陵四热河行宫五高句丽史迹六建筑奇观七石雕艺术八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九天下第一关A/c 第五早东南形胜第六章荆楚游望第七章川滇山水第八章闽粤览胜第九章唐番古道第十章丝绸之路十一章中华宝岛参考书目:1、《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作者:葛晓音编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5037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28先修课及后续课:无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秘书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秘书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12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北京的独特文化魅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该课程主要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全面展现了北京文化的非凡魅力,为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授方式,配以影像资料与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展现北京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实地去体验北京文化的魅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讲北京历史发展沿革
一、掀开北京历史第一页的先民
二、燕、蓟时期的北京
三、辽、金、元时期的北京
四、明、清时期的北京
教学重点:元明清北京城的变迁
第二讲传统生活空间(上)——皇城、皇宫与王府
一、昔日城中城
二、风流王府宅
三、皇宫王府今安在
教学难点:皇城建筑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讲传统生活空间(下)——胡同与四合院
一、穿越时空的经脉
二、中国的“盒子”
教学重点:四合院的伦理文化特征
第四讲传统信仰空间(上)——坛庙建筑与祭祀仪式
一、北京坛庙概说
二、天坛祭天
三、地坛祀地
四、其他坛庙
教学重点:国家祭祀典礼的意义
第五讲传统信仰空间(下)——寺观、教堂与宗教信仰
一、概说
二、白云观(道教)
三、雍和宫(佛教)
四、妙峰山(民间信仰)
五、牛街清真寺
教学重点:传统信仰空间的文化意义
第六讲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北京的多民族文化融合
二、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北京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性
第七讲传统节日与节庆仪式
一、春节、元宵节
二、清明节、端午节
三、中秋节
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传承
第八讲京味文学
一、元以前的北京文学
二、清代京味文学
三、老舍
四、当代京味文学
教学重点:京味文学的独特性
第九讲京味艺术
一、八旗子弟书
二、老天桥八大怪
三、智化寺京音乐
四、新北京曲剧
教学重点:天桥文化
第十讲老北京服饰
一、剃发易服令
二、清代服饰
三、民国服饰
四、50年代后的北京服饰
教学重点:剃发令与清代服饰的变化
第十一讲老北京的各行各业
一、戏剧业
三、典当行
三、理发业
四、澡堂子
教学重点:戏园子文化
第十二讲老北京的游戏
一、放风筝
二、冰戏
三、遛鸟
四、斗草簪花
教学重点:八旗文化
第十三讲当代北京文化建设
一、当代北京文化建设
二、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重点:北京文化的新发展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考勤、论文写作获得。

期末考查占70%,形式为开卷考试或论文写作。

六、主要参考书
[1]刘勇.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哲文.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军. 城记.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侯仁之.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5]侯仁之.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