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word版本 (4页)

合集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16分)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济南文化(积淀/沉淀)丰厚,素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赞誉。

无论是那些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城墙,还是贮藏往日年华的陈旧屋檐,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辛弃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立志收复中原,表现出铮铮铁骨和英雄气概。

李清照,顺境时不娇柔,逆境时不消沉,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仍然能乘风破浪,为词坛留下了一笔班璨的财富。

张养浩生活(简朴/古朴),为官清廉,对不利于百姓的政事,总是奋不顾身直言真谏。

让我们一起拜谒济南名人故居,(回顾/环顾)历史,寻找那些名士们曾经留下的脚步,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画横线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chù)B.如雷贯耳C.可望而不可及D.汲取(xī)(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趋之若鹜古朴回顾B.沉淀趋之若鹜简朴环顾C.积淀心无旁骛简朴回顾D.沉淀心无旁骛古朴环顾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新来的语文老师强聒不舍,出众的口才征服了全班同学。

B.高新区市场监管部坚持“智慧监管+柔性执法”,力求找到城市治理的不二法门。

C.亚运赛场是运动员追梦的舞台,一批后起之秀前仆后继,展现年轻一代新力量。

D.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与日俱增。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起决定性作用。

B.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速度。

C.能否建立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十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4.(4分)2023年9月23日晚8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它们的精致刺绣样式。

张乔:书模板边事

张乔:书模板边事

张乔:书模板边事《书模板边事》
做者:弛乔
调角断浑春,征人倚戌楼。

东风对青冢,白天落梁州。

年夜漠无兵阻,贫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火,少愿背北流。

正文:
一、调角:犹吹角。

二、梁州:其时指凉州,正在古甘肃境内。

译文:
军号划断安好浑春,
征人单独凭倚乡楼。

昭君青冢东风吹拂,
落日西轻边乡梁州。

广袤荒凉无兵阻扰,
边陲重天有人旅游。

蕃平易近之情少云云火,
千春万代永背北流。

赏析:
此诗是写做者游历边塞的所睹所闻。

尾联写边塞军旅糊口战安定,征人清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春去仍然东风吹拂,梁州边乡一派日丽安然平静,再次屈述平易近族连合,边防安宁;颈联极言宽敞豁达边塞无蕃兵阻扰,旅客到那面不雅光,重复衬着战争现象。

首联抒写做者“蕃情似此火,”“少背北流”,平易近族连合的口愿。

齐诗意境下阔而深近,气韵曲贯而又顿挫抑扬,读去归肠荡气,神韵无量。

附件附件附件。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100题(唐诗)剖析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100题(唐诗)剖析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赏析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书边事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原文:《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诗意: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唐诗之《书边事》鉴赏

唐诗之《书边事》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书边事》鉴赏【作者简介】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贵池人,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

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

清雅,迥少其伦。

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张、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遂擅场。

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

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

竟岨名途,徒得一进耳。

有诗集二卷,传世。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书边事朝代:唐朝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赏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阅读练习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 C
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阅读练习二: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
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