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2024年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7篇

2024年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7篇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班级人数,50人。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个别学生仍需提高。
二、教材分析:在语文学习上,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语文学习中,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数学学习中,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四、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3、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4、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6、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7、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8、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4篇

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4篇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篇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说出有趣之处。
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和补充。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的特征,对奇妙的动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逐步提升学生吐字清晰,能结合动物的特点说清楚的能力;培养礼貌提问和等别人说完再补充的习惯,做到问明白、说清楚。
课前准备:动物头饰、动物的视频、PPT课件、学生课前准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猜谜激趣,理解交际内容板块1.导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位,大家来猜一猜:勾勾嘴儿巧,身穿彩色袍,鸟类里面找,学舌逗人笑。
2.学生猜一猜:鹦鹉。
3.引导学生说说是如何猜出谜底的。
4.老师小结,鹦鹉真是有趣的动物。
(板书:有趣的动物)板块二:创设情景,设置互动问答1.导语:动物世界无奇不有,同学们通过提前查阅资料一定有很多话想和同学们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当动物园中的讲解员,看谁能把有趣的动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
2.怎么讲?讲什么?老师先和同学们说清要介绍的动物名称,然后可以从外形、生活习性、独特的功能等方面说明它新奇有趣之处,也就是把它独有的特点说出来,吐字要清楚。
3.老师说清要求后开始讲解——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鹦鹉,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它还可以学人说话。
4.学生评价老师的讲解,根据学生的不满意引发提问或补充的主动性。
讲明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5.模拟问答。
(1)预设:“阿姨您好,请问为什么鹦鹉会学人说话?”老师顺势引导:“你可真是会思考的孩子?”(2)请调查过得孩子来补充,老师顺势指导补充的学生有序补充。
预设:“阿姨,这个问题我可以来补充,鹦鹉的舌头很发达,就好像人的舌头一样,转动灵活,舌头很肉质,特别的圆滑,而且很厚,也很软,前端是细长月状的。
一般来说,那些野生的鹦鹉都不会说话,那些家养的鹦鹉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说话。
(完整)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完整)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道德教育应用语文教学渗透道德教育,通过选取具有高度道德意义的教材和作品,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进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发展。
2. 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语言训练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写作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范和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学生学情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和自觉性。
3.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以上为三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教案的完整内容。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德育意识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道德素养水平;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德育教材和案例;2. 教师准备与德育相关的语文教材和教具;3.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美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与讨论;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已学的语文知识。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文或相关材料,讲解德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介绍与德育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德育渗透(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德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2. 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德育相关的课文或文章,自主学习并找出其中体现的德育价值观;3.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合作撰写一份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案。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教学方案;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对德育渗透教学的理解和思考。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德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课后进行德育主题的研究,并撰写一份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2.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德育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深入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案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善于挖掘语文书本中的德育素材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很多优异作品无不从不一样的侧面、不一-样的角度,反应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庶_平凡而佳大的人生折理。
作为语立老师。
切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教学中要认真寻求最好结合点和含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发而动全身”。
比如在讲解《冯婉贞》--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之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她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她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另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经典: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大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一孺子牛”的斗壮鲁迅。
教材内容亦丰富多彩:学生能够从《最终--课》的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能够从《向沙漠进军》-文中知道保护环境的主要性;能够在《斑羚~飞渡》一文中体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在《白蝴蝶之恋》中学会尊重生命;在《两小儿辩日》中知道谦虚好问;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学生经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导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
所以,语文书本能够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全部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5篇教案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1《纸的发明》【教学设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能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过程】一、质疑揭题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故事。
(出示课题)2、读一读,说一说,你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
(课件练习3)填空:纸是()发明的,他利用()造纸。
3、根据课后习题1的图表,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
4、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交流并梳理。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10分)1、用手势表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自由读课文,哪几节写了纸发明以前(1-3)3、轻声读一读这几节,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4、交流。
抓住以下句子:(1)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竹片做的呢!(2)人们就把字写在丝绸上面。
课件出示:竹片、帛做的书。
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笨重,贵。
5、同桌相互说,6、齐读1-3自然段。
7、师生对读1-3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15分)1、自由朗读。
2、汇报:你学懂了什么(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看课件理解)(2)(课件练习3)。
把下面相关的内容填入方框里。
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代的纸棉絮和麻做成的蔡伦树皮和破布为原料西汉时代的纸轻薄便宜比较粗厚价钱有点贵一千九百多年前(3)重点理解:蔡伦发明的纸是什么样的纸点击课件(它以树皮和破布为原料,又轻又薄,价钱便宜。
)课件:认识蔡伦、欧洲;教师提示归纳:用“发明时间、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五班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同学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宠爱自然、宠爱科学的志趣。
一起看看五班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欢送查阅!五班级语文渗透德育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同学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宠爱自然、宠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从阅读课文其次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预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惊异吗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
(个别读、齐读)(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按要求自学)2.检查自学状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2)释词。
(争辩沟通)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局部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诞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看。
2.指名沟通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同学描红、临写。
4.呈现评议。
(四)作业: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23最新-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优秀10篇】

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为大家整编的一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德育主题班会教案篇一德育主题班会教案老师,我们爱您!活动要求: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
2、通过学习、交流,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尊敬老师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庆祝教师节。
教学过程:一、序。
出示谜语:秋高气爽节日到,落叶翩翩来祝贺。
校园处处喜洋洋,辛勤园丁好快乐。
打一节日名称(谜底:教师节)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
那么今天我们这节班会课的内容就是“庆祝教师节”。
二、教师节来历:“教师节”这个节日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教师节”的来历吗?现在老师讲讲,看谁听得最认真。
“6.6”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9.10”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三、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
导语:我们每天都在学校里上课,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你了解老师的工作吗?谁来讲讲?(请几位同学讲)四、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师: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要真心祝老师节日快乐。
请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五、欣赏音乐伴奏诗歌:《一株紫丁香》。
六、讲述从古到今伟人尊师重教的感人故事。
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水平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
(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
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相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
理解“精心侍弄”。
(擦去“?”板书精心侍弄)
从哪里能够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持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
更艳。
其实,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从小苗到芬芳的花朵,期间,花草树木会遇到很多情况,缺少营养啦,长虫子啦,被晒蔫啦……
我们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想象一下:
当花草树木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树叶变得更绿,小草变得更翠,鲜花变得更艳;
当花草树木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树木长得更,小草挺得更,鲜花开得更。
(小练笔)
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只有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吗?
不是?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出示:我们来到迪拜访问。
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的确,从迪拜的美景,迪拜人民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够看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找相关词句,用曲线画出来。
学生边默读边划线。
指名交流。
原因a: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那这“很大的代价”到底有多大呢?(能够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平均要花13万人民币。
)
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国家要花很大的代价来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咸而板结的沙石这种恶劣的环境没法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