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的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噪音:在工厂、建筑工地等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强噪音环境。
长期接触噪音会对听力产生损害,造成聋哑等健康问题。
因此,职业接触限值应该设定为安全噪音水平以下。
2. 有害气体和蒸汽:某些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和蒸汽,例如化学实验室、炼油厂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职业接触限值应设置在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损害的安全水平以下。
3. 有害尘埃和颗粒物:在一些工作环境中,如矿石加工、建筑工地等,可能存在有害尘埃和颗粒物。
长期吸入这些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尘肺病。
职业接触限值需要设定在安全颗粒物浓度以下。
4. 高温和低温环境:一些特殊行业工作环境(例如冶金、冷链物流)可能会暴露于极高温或极低温的环境中。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中暑和热衰竭,而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低体温,可能引发冻疮等健康问题。
职业接触限值应考虑到参与工作的人体适应性,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
5. 电离辐射:在核能行业、医疗设备操作等特定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电离辐射。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癌症等健康问题。
职业接触限值需要设定在安全辐射限度以下。
6. 职业病因素:一些特定工作环境可能存在诱发职业病的因素,如化学品接触、重金属中毒等。
职业接触限值需要基于相关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研究设定,确保工作者不会受到职业病的侵害。
总之,为了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职业接触限值应该根据各种害因素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从而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工作场所的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噪音、有害气体和蒸汽、有害尘埃和颗粒物、高温和低温环境、电离辐射等。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职业接触限值应该根据各种害因素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从而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 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 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 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 进行采样。
10
•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
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11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 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 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 测。
7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8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2.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 每10米设备1个采样点。
2.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午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
样点。
22
3、采样 时段的选择 3.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
为因素的影响。 3.2 空气中有害物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 采样季节。 3.3 在工作周内,应义士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3.4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

污水处理池
有毒化学物质
盐酸、硫化氢
污水处理池
锅炉房
有毒化学物质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锅炉
粉尘
煤尘(呼尘)
煤仓上煤时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
锅炉房风机
变配电站
物理因素
工频电场
变频电室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
评价单元
职业病危害因素
主要存在部或岗位
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生产车间
有毒化学物质
环氧氯丙烷、盐酸、己二酸(总尘)
电加热釜、综合反应釜、混料区、操作室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
电加热釜、缩合反应釜、操作室
表面施胶剂生产车间
物理因素
高温
熔化釜、乳化反应釜
仓库
有毒化学物质
环氧氯丙烷、盐酸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组织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文档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于企业和组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物理危害因素1.1 机械伤害- 锋利边缘- 尖锐物体- 运动部件- 重物坠落1.2 温度伤害- 高温- 低温- 热辐射1.3 噪声伤害- 持续噪声- 脉冲噪声1.4 振动伤害- 机械振动- 交通振动1.5 辐射伤害-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1.6 运动伤害- 搬运重物- 快速移动- 跌倒二、化学危害因素2.1 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氯气2.2 粉尘- 矿物粉尘- 有机粉尘- 金属粉尘2.3 液体- 油类- 酸碱类- 有机溶剂2.4 固体- 毒物- 腐蚀品- 爆炸品三、生物危害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寄生虫3.2 动物- 昆虫- 哺乳动物3.3 植物- 毒植物- 过敏原四、心理危害因素4.1 压力- 工作负荷- 职业发展- 人际关系4.2 情绪- 焦虑- 抑郁- 愤怒4.3 环境- 狭小空间- 噪声- 光照五、人为危害因素5.1 操作失误- 不当操作- 忽视安全规程5.2 违章行为- 违反安全规定- 违反操作规程5.3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足- 安全投入不足六、环境危害因素6.1 气候条件- 高温- 低温- 湿度6.2 地理位置- 地震带- 洪水易发区- 台风易发区6.3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七、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企业和组织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风险评估: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害因素。
2. 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防护设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危害事件。
5. 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我国已出台 《职业病防治 法》等多项法 律法规,为职 业病防治提供 了法律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负责制 定职业病防治 标准,规范职 业病诊断和治
疗。
各级政府应当 加强对职业病 防治工作的领 导,建立健全 职业病防治责
任制。
企业应当履行 职业病防治主 体责任,建立 健全职业病防 治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02
素识别
粉尘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义: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粉尘,如煤尘、水泥尘、石棉尘等 危害: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严重影响劳动者健康 识别方法:观察作业环境,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检查粉尘排放措施等 预防措施:加强通风排气,采用除尘设备,定期检测作业环境等
化学物质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个体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耳塞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隐患 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
健康监护: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
职业病诊断:通过专业医生对疑似职业病员工进行确诊,并提供相应治疗建议
职业卫生标准定义:为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作业场所职 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等所制定的标准及其技术规范的总称。 标准体系构成: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价标准等。
制定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国际性。
作用: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提供指导,为劳动者提供保护。
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 是指在工作过程 中产生或暴露于 工作环境中,对 劳动者健康造成 危害的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生物 因素和不良的劳 动环境条件等。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 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
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
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
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
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
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及其稀释剂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
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
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
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
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
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5.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 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管理。
三、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 a、有毒物,如铅、汞、氯、一氧化碳、苯等 b、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 如高温、低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X射线)、非电离辐 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等 生物因素 如一些传染性病细菌 ————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将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里。 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毒性。高分子化合物范围极广,包括塑料、合成纤 维、合成橡胶、黏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等。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主要来自三方面: 生产基本化和原料、单体过程中产生的毒物, 生产中的助剂, 树脂、氟塑料在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毒物。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某些化合物质的远期作用值得重视,如临床资料 证实氯乙烯可致接触作业者发生肝血管肉瘤, 丙烯腈对动物有致癌作 用,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苯乙烯都是致突变物质,对人类遗 传物质DNA具有损伤作用。 如氯乙烯,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氯乙烯急性毒性的靶器官为中 枢神经系统,慢性毒气的靶器官为肝脏。氯乙烯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宿松县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祝爱荣
本次和大家一起研讨学习的主要内容 • 职业卫生的概念 • 职业卫生的现状 • 工作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 职业病 • 职业病的防治
一、职业卫生的概念
职业卫生是指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 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 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 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 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 康和社会福利。
2)窒息性气体:是以气体形式侵入机体直接影响氧的供给、摄取、运 输和利用‘造成机体缺氧的化学性毒物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氮气、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乙稀、一氧化碳、 氰化氢和硫化氢等。 一氧化碳的实例分析 a、接触机会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主要在冶金 工业中的炼钢、炼铁;化学工业中用一氧化碳做原料;机械制造工业 的铸造、锻造作业 b、毒理:主要引起机体组织缺氧。 ——有机溶剂 • 有机溶剂是指能够溶解油脂、树脂、蜡、橡胶和染料等有机化合物的 液体,其本身也为有机化合物。 • 有机溶剂的接触途径。有机溶剂的接触途径多为吸入为主,主要经呼 吸道进入人体。空气中的有机溶剂由肺部吸入向血流及组织中扩散, 其动力首先取决于吸入空气中的溶剂浓度。有机溶剂进入机体的另一 种途径是经皮肤。 如苯,苯在常温下是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液体。其毒理:苯属中等 急性毒类。苯中毒表现为病人状态兴奋,乱跑或震颤,然后发生剧烈 的抽搐,吸入时间稍久会进入麻醉状态,出现剧烈、持久、阵发性痉 挛,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2、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金属与类金属:包括铅、汞、砷、镉、镍、锰、铬、锌、硒铊、锡、 磷、硼等。 ——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 (1)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氟化氢、二氧 化硫、三氧化硫等。通常,刺激性气体以局部损伤为主,严重刺激作用 条件下课产生全身反应,例如头晕、头痛、乏力;病变程度主要取决于 毒物的浓度和溶解度、作用时间和病变的部位等。若在意外事故中吸入 较高浓度的刺激性气体时,可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吸入极高浓度 的刺激性气体时,可出现昏迷和休克。 氯气示例分析: a 、接触机会: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如漂白粉、四氯化碳 等;颜料、造纸、印染等工业; 水的消毒等。 b、毒理一种刺激性气体,低浓度可侵犯眼睛和上呼吸道,对局部黏膜 有烧灼和刺激作用。高浓度接触时间长,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深 部损伤甚至肺水肿。吸入高浓度氯气还可以出现电击样死亡。
二、职业卫生现状
1、职业危害范围广 据统计,2010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约为7.9亿,在这些劳动人口中, 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者超过2亿,广泛分布在煤炭、冶金、建材、 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以及计算机、汽车制造业、医药、 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30多个行业。职业胃寒接触人数、 分布区域都在世界上居首位。 2、职业病患者总量大 据卫生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年末,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 749970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现患 527431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 例,慢性职业中毒23068例。 3、职业病发病率高 全国每年“显性”职业病报告病例达1.5万人左右,如2010年全国新 发职业病27240例,比2009年增加近1万例。其中尘肺病23812例, 急性职业中毒617例,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其他职业病1394例。
• 4、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职业危害除了损害劳动者健康、使劳动者过早丧失劳动能力外,用于诊 断、治疗、康复的费用也相当昂贵,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巨 大的经济负担。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全球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高达1.2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我国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经 济损失将高达1.5万亿元,而因职业病造成的劳动力资源损失更是难以用 金钱来估算。 • 5、职业病带来的社会影响严重 职业危害具有群发性、致死致病率高、难以治愈等特点,易造成家庭上海 和单位、地区的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已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二是政府 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三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基础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