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

合集下载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

中外城市建设史思考题6.9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

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

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

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

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

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

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

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

——、我国从宋代开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试述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转变很不彻底,始终处于“开”而不“放“的状态——元大都都城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主要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阐述清明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城市织补理论综述

城市织补理论综述

城市织补理论综述发表时间:2019-09-12T09:44:07.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张浴鹏1 李欢2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不断更新,城市中特色建筑和空间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城市历史文脉被打破,城市结构和肌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湖北省大冶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湖北大冶 435100;2.安徽农业大学林字与园林学院安生合肥 230000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不断更新,城市中特色建筑和空间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城市历史文脉被打破,城市结构和肌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何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解决城市的片段化破碎化,是当前城市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本文针对城市织补理论,综述了城市织补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综述了织补城市的应用策略,以给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织补城市;织补内容;历史文脉;应用策略 1.引言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在一系列的制度下就开始转变了其更新的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更新价值更加看重经济增长的效率,而不再强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1]。

在这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来织补这些城市碎片,打造完整的城市形态,赋予城市新的活力,对于当前城市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城市织补相关概念的阐述,提出当前旧城的现状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应用策略,为城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城市织补相关概述 2.1“织补”理念“织补”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仿照织物的经纬线把破的地方补好。

而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织补”,则是指运用特定环境下自然与社会经济等特质,对规划地块和区域景观出现的破碎元素进行填补和修复。

当下广义的城市织补理念,其关注点已经扩展到整个城市以及城市的市民及城市生活的各个层次。

它主要采取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把旧城区内各个点以及周边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恢复整合新旧区的良好的城市风貌[2]。

文化自信背景下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思考——以南昌历史街区和抚州文昌里为例

文化自信背景下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思考——以南昌历史街区和抚州文昌里为例

第40卷第2期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v O40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Ape2021文化自信背景下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思考------以南昌历史街区和抚州文昌里为例马云,刘紫春(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历史街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城市有形的文化遗产。

大力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既有利于加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又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

然而,在历史街区的开发过程中,不少地方都存在“重商业、轻文化”的现象,一些历史街区由于只精修其表,而怠修其里,从而导致商业气息过盛、发展活力不足和文化氛围缺失等问题。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势力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是当前历史街区开发中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南昌历史街区和抚州文昌里为例,其历史发展、传统建筑、商贸服务都蕴含丰富的可开发的文化元素#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路径,可以从科学规划、优化文化结构、丰富商业文化形态以及延伸文化传播平台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自信;文化内涵;开发元素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21)02-0115-04马云,刘紫春.文化自信背景下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思考——以南昌历史街区和抚州文昌里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2)*115-118.Ma Yun,Lin Zi-chun.Thinking of improving the culturat connotation of historie districts undse the background ofculturat confidence------Taking Nanchang historicai district and Fuzhou Wenchang Li as an example[J].Journai of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fogy(Svciai Science),2021,40(2):115-118.历史街区集中展示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记忆和特色风貌,是承载历史文化、吸收现代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深远的意义,结合马龙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提出了加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局部绿地景观缺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现状马龙中心城区位于通泉街道,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78%,建成区绿地率35%,近年来,马龙区紧紧围绕省住建厅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曲靖市绿美城市三年行动安排,聚焦“增绿提质”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大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马龙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8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74.07公顷,绿地率达40.01%,绿化覆盖率达41.90%,公园绿地面积70.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0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46%,做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其中城区现有综合公园1个,社区公园4个,专业公园2个,游园1个。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马龙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较大提高,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心城市绿量依旧严重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城市绿地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方面也有相关原因,笔者就马龙城区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探讨意见。

引导与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体系思考

引导与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体系思考

引导与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体系思考摘要:我国各级城市设计编制层级、管理体系基本确立,编制出一批经典城市设计方案项目。

然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城市设计导则指南和技术规程,各地城市设计导则水平不一、深度各异。

发达地区城市设计导则针对性强,对不同地区、不同要素进行明确的引导和管控,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部分地区城市设计导则、指南仅对设计要求进行原则性列举,实操性有待提高。

本文分析研究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意义,提出应完善我国城市设计导则体系,并把握好引导与管控、国家与地方、刚性与弹性3大关系。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方向引导,量化管控1.我国各级城市设计管控方式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1]。

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这是国家部委层面首次就城市设计工作制定部门规章,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内涵定义“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阐述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层级“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2],并对各层级的编制范围和编制要点,以及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等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正式推进城市设计制度化建设。

与此同时,住建部分两批组织57个城市开展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带动全国各地城市设计规章制度建设的浪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地方政府规章和技术规程的制定,推进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建设,几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工作成果。

省级层面重在衔接住建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出台适应本省的地方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对编制层级和实施审批等进行适度拓展。

如《山东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层级[3],相较住建部提出的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了合理完善。

场所文脉理论PPT概要

场所文脉理论PPT概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生命体,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通过对环境 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趣味判断。可以说, 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都是人性的筛选。在这个意义上,城 市作为人的生活容器,考虑到人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就是人的一种非 功利的精神追求,即场所的精神追求。场所精神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 极意义----即地域性和文脉的延续。 一个真正的场所,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 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换了和社区的 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环境组织清晰,个性 鲜明, 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场所”,因为其 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 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这就是一个场所既要具备基本的 功能,还要凝聚人们的生活的气息。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者 在城市街道漫步的集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 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高兴便是我们后来提炼出的 “场所精神”。
阿尔多-罗西
主要著作: 《城市建筑学》
• 基于一种对城市形态的解析与历史学方法,引申出 对建筑角色的思考。 • 通过对功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将其作用于解决城 市问题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质疑‘对现代主义建筑 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
罗西理论的独特性: 对类型概念的启蒙诠释,强调记忆和纪念性、 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这些主题是城市设 计理论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
网格城市——城市的标签
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方格网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总结网格城市的基本特征,对比了东西方城市网格的价 值取向差异及其形成基础。
1各时期网格城市发展的渊源 2技术进步对方个城市的影响 3网格城市的基本形式要素。

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路径思考

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路径思考

1032023.19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益主体涉及广、建设项目数量多、开发建设周期长,其前瞻谋划和规划实施工作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面临更大的挑战,也更迫切需要对工作转型方向与制度创新路径进行探索。

近年来,各地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丰富的城市重点地区建设实践,在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由于规划决策与行为的分散性,各阶段参与主体缺乏整体统筹意识,大多呈现碎片化多头推进状态,造成实际推进效果与城市高品质建设预期仍有差距。

在此背景下,基于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特征及广州在重点功能片区的规划探索实践,思考并总结有效适用于城市重点地区全流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路径要点,对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研判城市重点地区,通常指城市战略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确定必须重点推进城市规划的建设开发区域,包括重要的城市商业商务区、产业功能集聚区及特色发展地区等。

城市重点地区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一般被赋予了更高的发展定位、更高的空间品质、更高的建设效率的期许,其规划建设管理因高强度空间开发、高运转建设周期、多维度主体诉求及财务成本压力叠加面临严峻的挑战。

2.1空间维度:高效集约的空间资源利用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重点地区的土地更具有稀缺性。

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昂的再开发成本,驱使城市空间向高强度、高密度方向演进,间接导致人、地、产等客观要素及技术逻辑的矛盾高度集聚在有限的土地载体上。

由于单位面积更小的土地承载更多的空间发展需求,需在有限的空间里处理好自然资源、历史文脉与现代开发之间的矛盾,对跨专业设计协调及后期建设施工管理等方面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

如商务区内部小街区、密路网的摘要 研究探讨了在新时期城市建设由高增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建设环节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如高效集约的空间资源利用、精明紧凑的开发建设周期、多元复杂的利益主体诉求、理想空间范式与现实经济性的平衡取舍考量等,并基于广州市重点功能片区的规划实践,指出建立伴随式与成长型的地区规划、空间组织与开发建设机制的意义,进而从顶层设计、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土地开发等环节,总结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的规划建设工作要点,以期为超大、特大城市重点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指引与模式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第4期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 dition )Nov .2010收稿日期:2010-09-0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A09177)第一作者简介:于苏建(1973-),男,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通讯作者:袁书琪,教授,博导,E -mail :yuangs q @ .城市文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于苏建1,2,袁书琪1*(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通过对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征等基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辨析,解读城市文脉的深刻内涵、解析城市文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析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构建城市文脉的系统性研究框架,以期为城市文脉研究基础理论的奠定提供参考.关键词:城市文脉;内涵;要素;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873-(2010)04-0055-04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国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此表象掩盖之下的是城市环境特色的消逝、城市空间活力的缺失、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建设的无序、城市个性的衰退和消亡.如何在城市高速的发展中认清“自我”,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背景下重拾“自我”、升华“自我”,将不由得我们不进行深思.城市文脉注重从自然、人文、历史等角度出发对城市进行研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地域自然特色的塑造;在人文环境中,推崇对城市历史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对城市文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解读城市文脉的深刻内涵、解析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了城市文脉系统研究的思路.1 城市文脉内涵的解读针对“文脉”一词的争辩已持续数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文脉”一词的译解存在不同认识.“文脉”一词自建筑学领域,延伸至城市研究领域,并逐渐扩展到社会学、旅游学等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对“文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1.1 文脉内涵的解读需清晰认识文脉,追根溯源,还要从语言学中的术语“context ”一词说起,因文脉译自“context ”.“c on -text ”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上下文、语境(语言学中的)”之解,用于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这是“共时的”文脉概念[1];二是作“(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来龙去脉”之解,这是“历时的”文脉概念[1].对“context ”涵义的广义理解,是指事物(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确切地说,是指事物个体与整体在“共时”和“历时”状态下的内在联系.1.2 不同学科的文脉内涵观 “文脉”一词首先为建筑学界所引用,其渊源在于对现代建筑所推崇的技术至上和仅凭借功能主义进行创造的建筑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建筑学引用“文脉”一词的用意,或者说建筑文脉的内涵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建筑在历时状态中的前后承接关系,即建筑对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二是建筑在共时状态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筑与整体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2].强调建筑文脉即将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语言”,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新老建筑的“对话”,实现对历史建筑的延续与发展;置于现时的有形和无形环境中,进行建筑与环境的“沟通”,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有机整体的形成.文脉的研究由建筑学延伸至社会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因研究主体角度不同,对“文脉”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学领域,将“文脉”二字拆分,“文”指“文明、文化”,“脉”指“脉络”,并系统阐析文脉是文化的关系,文脉与人类文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脉是文化的脉络[3-4].旅游学对文脉进行了定义,其引用“文脉”一词,侧重与地域旅游特色塑造方面的研究[5].1.3 城市文脉内涵的揭示“文脉”由建筑学领域自然延展至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其内涵也自然引申出来.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文脉”概念的界定可大致归为三种.其一,指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1].在此,“文脉”被理解为环境、背景,这是“c ontext ”的直译;其二,认为是城市、自然环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6].此定义突出了“文脉”的时空联系特征,强调城市与时空环境背景因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其三,认为是城市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氛围和环境,文化现象的地理空间表征[7-8].这种理解结合了城市文脉的内涵与外显,凸显了城市文脉的历史、人文特性.综合文脉的最本质涵义、各学科的理解以及对城市文脉研究意义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城市文脉应具有由表及里的三层内涵.中心层,指对城市的发生、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背景,既包含显性环境、背景要素,也包含隐性的环境、背景要素.中间层,指城市与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背景之间的时空动态关系,即城市文脉的“历时”和“共时”概念.边缘层,城市文脉上升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即以城市文脉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融合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如图1).图1 城市文脉内涵示意图2 城市文脉要素解析对城市文脉的任何研究终须落实到具体的文脉要素上,因而有必要对城市文脉要素进行系统性的划分.城市文脉要素的划分可从城市文脉“历时”和“共时”内涵出发,对城市文脉进行系统性的划分.2.1 城市文脉要素划分从城市文脉的“历时”出发,可将城市文脉分为历史文脉、现代文脉和未来文脉.对城市文脉进行“历时”划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梳理、延续,更在于立足现代城市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及现代城市文脉的发展.从城市文脉的“共时”出发,可将城市文脉划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两大类,或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文脉“共时”要素划分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显、隐性要素或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和模式,为城市文脉的空间融合奠定基础.2.2 城市文脉要素及相互作用分析2.2.1 显性环境(1)自然环境———“控制选择”作用.自然环境是城市产生、发展的自然基底和最基本因素.产生和发展于不同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正如北方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上一般多规整、紧凑,南方丘陵山地区的城市,整体布局上一般表现出顺应自然山水格局的形态,而江南水乡地区的城市,往往结合水网形态,进行功能分区和道路网规划,形成独特的水乡城市景观.但自然环境对城市空间格局和形态只是起“控制选择”作用,而不起决定性的作用.(2)建成环境———空间环境效应.建成环境指城市中人类已建造的各类建筑物、道路、人工绿化等以及由它们所组合、围合而形成的各类城市空间.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物质实体,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规律和空间意义的研究,以及对城市空间的整合思考,这也正是将建成环境作为城市文脉核心研究内容的目的所在.建成环境是人的直接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空间物化表现,是历史的积淀,其反映的正是人、城市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折射出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但同时城市建成空间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将产生环境效应,人通过对建成环境空间信息的解读,将形成主观上的空间感受,从而作出恰当的环境行为.2.2.2 隐性环境(1)政治制度———控制导向要素.政治之于城市空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体制和政策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几千年历程,封建的政治礼制制度和宗法制度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之中,在其思想指导下建设的中国古代都城,给人以规整、宏伟、严谨,但缺乏个性的空间意象感.城市发展政策导向往往决定了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无论何种政治制度最终将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2)经济活动———根本动力要素.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用地功能的转换及结构的重组,由此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产生影响,换而言之,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正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由此产生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此外,城市地价作为城市经济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城市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往往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向三维立面空间的发展.(3)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要素.科技的更新与进步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进而引发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如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应用于城市建设中,系统构建城市较为完善的河湖水系,不仅解决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航运、灌溉,增强了城市防御能力,且常常与城市的街巷布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高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发展受自然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小,城市空间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4)隐性文化———价值主导要素.隐性文化包含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范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于存储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9].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态,可以说,城市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10].城市形态形成和演变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映射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印迹.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其思想指导下,塑造出无数优美的中国古城空间环境,充分展现出山水、城、人的和谐相融.宗教对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是佛寺、塔、庙等建筑对空间景观的丰富.风水思想关于城市选址与布局的模式,为诸多古城空间营构所采用.文艺赋予了城市空间环境以意境之美.再如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差异(见图2).图2 城市文脉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简要示意图3 城市文脉基本特征的梳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文脉的基本特征进行过各个角度的归纳和总结,其表达不下10余种,诸如地域性、层次性、主次性、概括性、系统性、阶段性、贯通性、叠置性、历史承载性、可持续性、社会性等等.对城市文脉基本特征的认识,应从城市文脉的本质内涵、文脉要素研究需要出发进行界定.3.1 地域性地域性特征是城市文脉的首要特性.产生和发展与不同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城市,受到各自内在动态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隐性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经历各异的城市发展历程,其城市文脉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换言之,不同城市各自独特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组合,造就了城市文脉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特色.如位于太湖之滨,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的苏州古城,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运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之法建吴国都,历经秦、汉、晋、唐、宋、明清近2400年的古城发展历程,在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水利工程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的古城山水格局,“前街后河、水路兼备”的古城交通系统、“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城风貌和水乡文化.城市文脉的地域性差异是城市特色与魅力之所在,是城市个性塑造的立足点,也正是城市文脉研究的目的之所在.3.2 整体性城市文脉是外显和内涵的结合,是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与隐性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环境对建成环境的形成起“控制性选择”作用,而建成环境在隐性人文环境因素的主导下,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建成环境是隐性人文环境的外显,是城市文脉的表层结构,而隐性人文环境是建成环境的内涵,是城市文脉的深层结构.但建成环境对隐性人文环境也会产生能动作用,隐性人文环境的主体是人,建成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空间环境效应,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促使隐性人文环境的改变.同时城市文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城市发展的综合背景,从总体上制约城市功能的转换,城市性质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的演进.城市文脉的整体性要求必须应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城市文脉,不仅关注城市外显空间的优化与整合,更加侧重对深层内涵的综合思考,也可以表达为,符合内涵变化的外显优化.3.3 动态性城市文脉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传承性和变异性两个方面,其中传承性是相对的、局部的,而变异性是绝对的、整体的.城市文脉的动态性主要取决于城市文脉要素的变化.城市文脉要素中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的时期内,会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隐性环境虽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但其中某些要素,如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时空上的延续,因而,城市文脉总是处在相对的稳定和不断的变化之中.就城市显性文脉而言,从城市发展的某个时期,城市的某个局部来看,有时甚至整个城市的建成环境,均能表现出相对的延续性.如历经2700多年的平遥古城,迄今为止,整体上仍基本维系了原建古城的格局、形态和肌理,保持了空间视觉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意向的统一性.城市文脉变异性是绝对的、全面的,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化可以看成是对原有城市显性文脉不断的“复合”和“拼贴”.城市文脉的动态性要求必须要以继承,更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城市文脉,立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精髓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对现代城市文脉的发展.3.4 层次性城市文脉的层次性是指针对城市显性环境空间研究尺度的不同而进行的层面划分,共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研究层面[11].城市文脉层次性依然可从“历时”、“共时”角度来理解和区分.宏观层面,从“共时”来看,即将整个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当成一个研究个体,而将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和隐性人文环境视为整体,研究城市与整体环境的的相互关系.从“历时”出发,将城市现状整体空间环境视为个体,而将其整个历史演化过程看成整体,研究现状与历史演化长河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观层面,城市及自然环境被视为整体物质空间环境,而城市空间的点、线、面等结构和形态要素,如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城市节点、城市地标、城市轴线等作为个体空间要素,一方面从“共时”角度,研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空间的整体协调与融合.另一方面从“历时”角度,研究空间个体要素与历史演化的关系,实现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微观层面,即建筑层面,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4 城市文脉研究的系统思想综合城市文脉内涵、要素和基本特征的解读和梳理,城市文脉研究应以城市个性塑造为研究目的,以时空融合为指导思想,以“历时”、“共时”为研究脉络,以环境、背景要素为研究对象,以空间整合为研究重点、以时空分析为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如图3).图3 城市文脉系统研究框架示意图5 结语城市文脉所关注的自然、人文、历史研究角度正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塑造的立足点,可以说城市文脉研究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文脉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且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非历史上的城市所能比拟,这就需要我国本土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探索,不仅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发展和创造既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又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城市.参 考 文 献[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高毅存.文脉主义与朝埠文化街———关于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1999,(6):10~11.[3]牛龙菲.文经.三章.[N].甘肃日报,1994-08-13(8).[4]刘承华.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J].中国园林,1999,(5):17~19.[5]陈传康,王新军.海南岛旅游开发与投资走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29~36.[6]苗 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158(4):40~43.[7]郑向敏.论文物保护与文脉的传承与中断[J].旅游学刊,2004,5(4):25~27.[8]杨 磊,邱 建.建筑空间的文化更新与城市文脉的有机传承[J].城市建筑,2007,:18~19.[9]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0]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1]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9):69~72.(下转第62页)[6]J.Park and S.A.Revel iotis.D eadl ock avoidance in s equential resourceall ocation s ys tems with mul tiple res ource acquisitions and flexible routings[J].IEEETrans.Automat.Contr.,2001,46:1572~1583.[7]K.Y.Xing,F.Tian and X.J.Yang.Optimal deadlock avoidance Petri net supervis ors for automated manufact uring s ys tems[J].J 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Applications,2007,5(2):152~158.[8]Keyi Xing,Meng Chu Zhou,Huixia Liu,Feng Tian.Optimal Petri-Net-Based Polynomial-Complexity Deadl ock-Avoidance Policies for AutomatedM anufacturing Syste ms[J].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IEEE Trans actions on,2009,39(1):188~199.[9]K.Xing,M.Zhou,K.Shi,and L.Ren.Enumeration al gorit hms for maximal perfect-resource-trans ition circuits and strict minimal siphons in S3PR[C].inProc.17th IFAC World Congr.,Seoul,Korea,Jul.6-11,2008,pp.14490~14495.[10]T Murata.Petri nets:Properties,Analys is and Application[J].IEEE,1989,77(4):541~579.[11]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2]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3]岳 昊,吴哲辉,刘关俊.Petri网本原可重复向量的求解算法及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30(9):1815~1818.[14]H.Yue.One Type of Special R es ources in Petri Nets Models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C].in Proc.of t he8th World Congres 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Jinnan,Shandong,China,2010,6~9:2319~2322.[15]张桂杰,王 帅.决策树分类ID3算法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135~137.[16]孙 丽.线性加工时间的成组排序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141~143.Split Operation Places in Petri Net Models of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YUE Hao1,LI W en-jie2,3(1.Depart 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2.College of M echanical and El ectronic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 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3.Northwes t Institute of Nucl ear Technology,Xi′an710065,China)A bstract:The split operation place is the reason that causes non-perfection of the resource transition circuit(RTC for short)in Petri net models of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If there are no split operation places,all the R TCs ar e perfects.If there exits a RTC with R1(wher e R1is an arbitrar y resource subset)as its resource set,θ=<R1,(·R1∩R1·)>is the Perfect Maximal Resource-Transition Circuit(P MRTC for short)of N with R1as its r esource set. Key words:Petri net;manufacturing system;place;circuit;perfect(上接第58页)The Reflection on the Basic Pro blems about urban ContextYU Su-jian1,2,YUA N Shu-qi1(1.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 vers ity,Fuzhou350007,China;2.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350007,China)A bstract:Acc ording to the reflection on urban context from its connotation,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in-terprets its deep connotation,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a mong its elements,and illuminates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It further constructs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framework,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basic theories of ur ban c ontext.Key words:ur ban c ontext;connotation;elements;basic characterist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