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古钱币的基本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古钱币发展特点:1.夏代是有货币的。
我国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贝币等,说明夏朝先民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了。
2.商代时,使用的货币是贝类。
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3.周代时,出现了铲形钱币,是最早的金属硬币。
但是周代钱币是圆币多,铲币少。
钱币上的字体有大篆体、小篆体。
周景王时,开始铸造大型钱币和刀形钱币,也称为“宝货”,每个刀头上有一个小环。
4,春秋战国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有布币(铲币)、刀币、圜钱(环钱)和蚁鼻钱(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四种。
这一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比较混乱。
布币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按照布币形状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战国的环形钱币,有圆孔,便于清点和携带,被普遍采用。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秦代结束了货币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代把民间的铜收集起来改造成重钱,但文字改成了“半两”,俗称为秦半两。
而且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货币,秦代统一货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代规定:全国的钱币都由朝廷统一集中地铸造,民间不允许私铸。
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铸造了半两钱还铸造了少量的秦权钱。
6.西汉成立后,汉武帝确立了五铢钱制度。
五铢钱在两汉直到唐高祖时才罢废,期间盛行了700余年。
是我国古代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7,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造五铢钱,与东汉时期的五铢比较相似。
8.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西晋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
东晋,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的五铢钱称为“沈郎五铢”。
从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对货币的管理是放松的状态。
9.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局势不稳定,币制管理十分混乱。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
称为“当两五铢钱”。
南朝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
南朝梁国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币制相当混乱。
南朝陈国铸币不是很多,仅有陈五铢和太货六铢两种货币形式。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

哪些古钱币值得收藏。
古钱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
那么,哪些古钱币真有价值,值得收藏呢?一、刀币、布币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的刀、布币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
二、短命政权的钱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造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铸量少,,且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此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三、存世数量极少的钱币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
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
另外,先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留念"纪念铜币,都是稀宋世珍品。
四、金、银钱币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五、文化价值高的钱币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
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佳品。
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
李祥晃整理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一、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中国各朝代真币和伪币的基本特征

中国各朝代真币和伪币的基本特征1、空首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空首布分为多种,那种体型大、厚重、粗糙的称为原始空首布。
这种布钱长方形身,短銎,銎内留有范塞。
大的通长16.4厘米,足宽9.5厘米,多半没有文字。
有文字的体形较小,通长10.4厘米,足宽6.2厘米。
空首平肩弧足布,特点是足部内凹呈弧形,銎长,銎内留有范塞。
平肩大型的通长10厘米,足距约5.3厘米;最小的“安臧”布钱通长7.4厘米,足距5.3厘米左右,钱体近似正方形。
大型平肩空首布钱而铸一个字,少数铸有两个或多字,个别面背各一字。
有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等等。
小型平肩空首布钱面文多铸二字,如安臧、东周、安周、邵丘、官考、武、百、甘、戈、五、二、×、十。
大型削尖空首布钱面铸一字至三个字,多为地名。
发现的有武、卢氏、三川釿、武安、函易。
小型户空首布钱面文铸有两个字的多些,如武、武寽、武釿。
这种布币肩部较窄,足部较宽,四边有廓,銎上大多带有一个圆形突起点,銎的两面均有一个穿孔。
钱面中间皆有文字,两旁各有一道斜纹。
钱背有三道线纹,正中一道竖直,两边各有一道斜纹,从銎与钱身相接处,分别斜行至两足部尖端。
空首尖足布钱耸肩、尖足、长銎,銎内留有范塞,多没有文字,俗称“无文大布”。
通长14.5厘米,足距约6.5厘米。
少数这种大布铸文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工等。
小型布钱面文有共黄釿么金字样,一般布面呈长方形,耸肩尖足,面背中央均起三垂线,肩中部长柄方銎,上大下细,如模形。
平首方足布钱,体形较大,圆裆,分为平肩和圆肩(有廓无廓)两种。
多为二釿、半釿三等制。
如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4.3厘米;“安邑半釿”布钱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左右。
背多平素。
有的安邑二釿、安邑一釿背铸“安”字。
晚期的体小而薄,裆方,都是半釿布钱,俗称“小方足布”。
通长3.9~4.8厘米,足宽2.4~2.7厘米。
古钱币如何分清朝代,秦半两与汉半两的区别

古钱币如何分清朝代,秦半两与汉半两的区别秦国是战国时期专门使⽤圜钱的国家。
秦铸半两,早于秦统⼀之时,此已公认。
秦钱均做圆形,早期穿孔为圆形,晚期穿孔为⽅形。
秦钱实物有两⼤类:⼀是“⼀两”型钱币圆形圆孔,内外⽆郭边,钱⽂旋铸于⾁体之上,有“铢重⼀两·⼗⼆”(或⼗三、⼗四),这类钱传世很少,价格颇⾼。
⼆是“半两”型钱币,钱⽂有“半两”、“两甾”,均为圆形⽅孔,它的使⽤,对后世产⽣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秦半两⼀组六枚真正意义上的秦半两是指秦统⼀中国后全国流通的钱币。
铸期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据传秦半两钱⽂出⾃丞相李斯之⼿。
先秦半两是容易分辨的:铸法原始、古朴,幕⾯不甚平整,背⾯或有铜渍,铸⼝宽⼤⽽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外形不圆,厚薄不均,⽅孔不⽅,有的甚⾄作圆孔;钱径较⼤,钱体较厚;⾯⽂“半两”⼆字,⼤⼩不⼀,“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常见“长⼈两”。
战国·秦?“半两”(直径:33.4mm),极美品汉半两与秦半两基本上是⼀脉相承,但是在秦半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相⽐较⽽⾔: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精致;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等等。
战国.秦 “半两”(直径:38.4~35.2mm;重:14.9g),美品下⾯,我们具体地来看秦半两和汉半两的区别: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钱⾁或厚或薄,或⼤或⼩(⽈半两,即⼗⼆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左右;⼀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茬多不磨鑢,钱体⽋圆,穿不⽅者亦属常见,是⽐较粗糙的钱币。
西汉⼋铢“半两”⼀组⼆⼗⼋枚,美品秦半两书体⽤⼩篆,笔划宽长,⽅中有圆,⽂字较⾼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两”外,更多的是“短⼈两”。
后期形⼩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两”。
战国.秦⾄西汉⼩型“半两”传型⼀组⼆⼗枚,美品⽬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型、⼤篆⽂、⼩篆⽂、⼤字、⼩字、传形、有郭半两、⼩型灯笼半两、⼩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的差异⽽形成的类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初期
1. 原始货币:原始社会采用一定物品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如贝壳、
兽牙、兽皮等。
2. 货币符号:商代开始出现青铜器上的“贝”、“印”等符号作为货币代替实物货币。
3.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铁刀作为货币的现象,此类货币
被称为刀币。
4. 钱币:秦朝时期,开始使用以铜为材料的货币,这种货币被称为“刀钱”或“布币”。
汉朝时期继续使用“刀钱”,还将“布币”改进为“五铢钱”。
二、货币的发展与壮大
1. 钱币大量发行:唐朝时期,铸造钱币的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钱
币数量大幅度增加,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
2. 钞票的兴起:十七世纪明朝时期,出现了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币,这
是人类货币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 钞局体制的建立:清朝时期,钞局体制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各地方
的钞局都收归财政部管理。
三、货币的走向现代化
1. 加入国际金融体系:1912年,中国加入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
2. 新式货币的铸造: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铸造新式银元、贯、角、分等货币。
3. 国民党时期货币统一:1948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货币统一
政策,统一发行新的国民党币。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
进行货币改革,建立了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是,货币从最初的原始货币到青
铜器上的货币符号,再到以铁刀、铜钱、纸币等多种形式存在,货币
的数量和流通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最终建立起现代化的货
币体系。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和储藏财富。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十分漫长,从最早的贝壳、布帛、铜钱,到后来的纸币、金银币等,中间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和初期演进中国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壳、布帛等物品。
贝壳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因为它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
布帛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物品,只有上层社会才能够拥有。
这些早期的货币形式虽然存在,但其局限性也很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换需求。
二、铜钱的盛行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铜钱这种货币形式。
铜钱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盛行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铜钱的发行使得交换更加便捷,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铜钱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铸造质量不稳定、数量过多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元宝”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铜钱存在的问题。
三、纸币的出现和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纸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并得到普及。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交子”,它是由商人私自发行的,但是因为其便利性和广泛流通,逐渐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宋代时期,官方开始发行纸币,这标志着纸币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币的发行量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假币泛滥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明代的“宝钞”和清代的“宝泉钞”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币存在的问题。
四、金银币的兴起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金银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
金银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更加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金银币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量有限、流通范围狭窄等。
各朝代钱币风格简介

各朝代钱币风格简介1、先秦钱币风格。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
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
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
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
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
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
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有以翻铸赝品。
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
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汉钱币风格。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存世也少。
伪造者取五铢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易于识别。
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但能乱真者少。
汉代的普通半两、五铢钱存世较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
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伪钱“五五”、“平平五铢”但翻造不精,肉质粗糙。
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但仔细观察,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
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有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的。
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
从整体上来讲,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
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
有未见真钱,仅按旧谱翻造的“幼泉二十”伪钱,制作粗劣,容易识别;也有取旧钱改制的“壮泉四十”伪钱;还有照真钱翻铸的,这种伪钱虽较精致,但与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气,终能识别。
古钱币知识讲解

古钱币知识讲解古钱币知识讲解一、什么是古钱币古钱币,顾名思义,是古代货币的简称。
它指的是在古代时期,由政府发行、用于贸易和支付的金属货币或纸币。
这些古钱币见证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同时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线索。
二、古钱币的种类.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包括金、银、铜、铁等。
其中,铜钱是最常见的金属货币,如中国的“铜钱”、“铁钱”等。
.纸币:纸币是在宋代以后逐渐普及的一种货币形式,如中国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贝币:贝币是一种以天然海贝为材料的货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实际物品作为货币,如牛、羊、布帛等。
三、古钱币的特点.文化价值:古钱币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每一种古钱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古钱币是历史的见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研究古钱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政府的货币政策、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等。
.艺术价值:古钱币在设计、铸造和图案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些古钱币甚至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如唐代的“开元通宝”等。
.经济价值:古钱币在收藏市场和文物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一些稀有、珍贵的古钱币往往价格不菲,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四、古钱币的收藏与鉴定.收藏要点:收藏古钱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有价值的品种;二是要注重品相和完整性;三是要了解和研究相关背景和历史;四是要保持干燥和清洁,避免腐蚀和损坏。
.鉴定方法:鉴定古钱币的真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铸造工艺和形制;二是检查文字和图案的特征;三是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四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见仿制品:在古钱币市场上,存在一些常见的仿制品和伪造品。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现代金属工艺仿制古代金属货币,或者利用化学、物理手段伪造古钱币的铭文和图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代古钱币的基本特征简述
先秦时代的刀币和布币,币形虽大,但币身很薄,如翻砂铸造后的伪钱,由于模具会干后收缩,所以币身必然较厚;同时,在浇铸成型时有浇进铜汁的浇口,刀币的浇口在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浇口外常有留在范外的余铜,因此浇口的铜面不平整,呈未经琢磨状态。
伪铸者不了解当时的工艺过程,或将浇口磨平。
或浇口不在规定位置,应疑其为伪。
另外,刀、布币埋入土中已二千余年,经长期腐蚀,必然表面不十分平整,币的重量也轻,呈久经沧桑侵蚀的形态,如刀、布币币身很厚,平整光亮,即可疑其为伪。
宋代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铸造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每一皇帝均有几个年号(除个别外),每改元一次就铸年号钱,每种年号钱又有大小、不同地区铸造的多种版别。
宋钱数量巨大,质精样多,千奇争艳,琳琅满目。
北宋初铸宋元通宝,后又铸宋元通宝铁钱。
太宗时铸太平、淳化、至道三币,淳化元宝为太宗亲书,分真、行、草三体。
以上宋初四钱钱文由彷开元钱而发展为一钱多体,宋钱面深背浅的特点已形成,多数背有星月及竖划。
真宗铸咸平、景德、祥符、天穗四币,钱文均楷书,大小轻重不齐,咸平、样符二币有大型宽缘钱,祥符的小平钱背有星月,余皆光背。
仁宗铸天圣、明道、景右、皇宋、康定、庆历、至和,嘉佑八币。
其中康
定元宝只有铁钱小平,庆历只有铜、铁的重宝,皇宋通宝有九叠篆文者,其余几种以小平为主,大钱罕见。
英宗只铸治平元宝、通宝,神宗铸熙宁、元丰两币,数量极多,最多时年铸500多万贯,版别极复杂,但熙宁通宝、元丰重宝存世仅以枚计。
哲宗铸有元右、绍圣、元符三币,绍圣币多小平、广穿,哲宗后期铁钱极多。
徽宗时铸钱工艺和钱文艺术均达到高峰,有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币。
圣宋元宝篆文铸造精美,而圣宋通宝发现极少。
崇宁通宝为徽宗手书,瘦金体钱文飘逸劲拔,小平钱不多,折十钱有通宝、重宝二种,铸量大,后改折三使用。
大观钱仅通宝一种,亦徽宗手书。
近年来关中出土大批大观通宝铁钱,数十枚中无二枚相同者,版别之多可见。
政和币有通宝、重宝,重宝铁钱近年亦有出上。
重和改元仅一年,重和通宝仅见篆隶对品一种版别。
宣和币有元宝、通宝二种,均篆隶成对,通宝文字奇丽,制作精美。
政和,宣和币还铸有白铜小平钱。
钦宗铸靖康通室、元宝,数量极少而版别多,伪品较多,伪钱数已超过了真钱数。
钱文亦为钦宗手书。
南宋钱币总的特点和北宋一样,但铸钱的规模和数量不及北宋。
高宗时铸建炎、绍兴二币,建炎币有元宝、重宝、通宝,绍兴币有元宝、通宝,绍兴钱较多而小平钱罕见,有折五、折十环读大钱。
孝宗时铸有隆兴、乾道、纯熙、淳熙四币,前二种未铸小平钱,自淳熙七年起背有纪年数字。
光宗时铸
绍熙通宝一种。
宁宗时铸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四币。
自孝宗淳熙年问开始,钱币书法都用宋体,版别单一化。
庆元币有背书“永”字大钱,“永”为地名。
孝宗至宁宗间还大铸铁钱,精美的铁钱作母钱使用,特别是四川所铸的嘉定大铁钱有元、通、重、至、之、崇、隆、真、兴、、正、珍、泉、“万、封、洪、金、新、安、永等十九种称呼,其中大铁钱背有监名或纪值,普通的有纪年。
理宗时铸宝庆、大宋、绍定、端平。
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九币。
淳佑通宝有楷书当百大钱,篆文当百大钱有大小多种,均伪品,度宗铸了宋代最后一种年号钱咸淳元宝。
以后的年号均未铸钱,如发现成淳以后的年号钱,均为伪品。
南宋钱币和北宋钱币具有共同特征。
其质量之精、名称之繁、品种之多、书法之奇,达到我国和世界古代祷币技术之顶峰。
而使后人难以企及,加以流传至今一般数量均多,故宋钱绝大多数无人造伪,只有=些特殊钱币,如“圣宋通宝”、“靖康通宝”以及“坊”、“虢”字样的“康定重宝”、“至和重宝”,伪钱较多,应加注意。
明代钱币有几个特点:第一,由于一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只铸一种年号钱;第二,早期钱币狭轮,字迹细秀,后期钱币宽轮,笔划变粗成仿宋体:第三,钱币都称“通宝”,不再称“重宝”、“元宝”等,读法一律对读,不再旋读:第阳,从明中期后钱币开始用黄铜铸造,“黄铜币较、多,有光泽
而少锈。
这些特点,基本上为清代所继承。
钱币:形制统一,每一种钱币铸数大而用时久,是明清钱币的重要特色。
明太袒铸大中通宝后,即铸洪武通宝年号钱。
成祖铸永乐通宝,存世仅一枚,民间所见皆伪。
宣德通宝只铸了二年,钱质厚重,分通字草点,不草点,德字少一横或多一横等版别,写成德字者极少,民间有者均伪。
弘治通宝铸数亦少。
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等皇帝均未铸年号钱,如发现以上六种年号钱者,均为伪币(或为安南所铸)。
《明史·食货志》载嘉靖元年铸了洪武至正德丸种年号钱一千万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末天启崇帧年间年铸量不超过二百五十万贯,所以补铸之说只是空话,并未实行。
洪熙有传世钱二枚,真伪难辨。
明末和清人也有私铸正德通宝,明末的光背,间有单龙戏珠和阴纹花纹,清代的形制粗糙,很易识别。
嘉靖后的年号钱黄铜四次熔炼后铸的称光背,二次熔炼的称火漆,旋车加工挫磨的称旋边。
嘉靖通宝今留数已少。
隆庆通宝铜质厚重,工精字端,存世少。
力”历通室质量下降,字体由楷书向不标准宋体发展。
泰昌通宝数量少。
天启、崇帧通宝数量多而版别复杂,真钱较薄而轮规矩,伪币钱肉较厚。
清代钱币的特点:一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虽铸量大而形制较简单;除个别例外,所有年号钱均称通宝,钱文:皆为工整楷书,读法均对读,除个别例外,:铜质皆黄铜,发出浅黄色光泽,少锈蚀;多数币背有满文,为铸造局地名:存世
皆多,很少伪币,识别简易。
努尔哈赤(太祖)铸天命通宝、满文天命汗钱二种。
皇太极(太宗)铸聪汉之钱,读法为左上下右,亦译是为聪通宝的,由于未用统一母钱,所以没有二枚完全雷同的。
顺治通宝背以汉文记局名,也有背以满文记局名的,其风格类似崇侦钱。
康熙通宝铸数巨大,质量精美,型类较少,反映当时国家太平统一,有背有满文宝泉或宝源,背汉文记局名两大类,汉文局各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甫、河、临、广、浙、台、陕、桂、云、漳、巩等二十一局。
康熙币背满文“宝泉局”小平有一种熙字左侧少一竖称“罗汉钱”,又传世有背左右有“大请。
两字及背有龙纹,传说为康熙六十大寿所特铸,内有黄金,民间将其打铸成首饰或珍藏,其实罗汉钱仅是康熙钱的一种版别,熙少一竖古已有之,并不含金,后人伪铸。
质量粗劣,不难识别。
雍正通宝开始,背文一律以满文记局,共十三种满文巩字似倒置的刀头、辰间传说小孩佩此可以辟邪;乾隆是福、禄、寿。
橹俱备的太平天子,又是古物鉴定和收藏家,铸钱极多。
乾隆通宝背以满文记局名,共二十四种,但钱的质量较康、雍钱略轻小。
乾隆新疆各局之钱采用当地所产红铜,铜色红赤,又称红钱,文字隐起,铸技不精,版别很多。
嘉庆通宝钱质下降,铸钱仅保留19局,其背面有星月纹者较乾隆时为多,桂林所铸的宝桂局钱有满、汉文两种型式。
道光通宝钱文书体拙劣,钱局有21,薄小型钱出
现。
咸丰时战乱起而铜源缺,各省改铸大钱,宝泉局所铸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丸种。
又出现铁钱,其大钱称重宝,其宝陕局所铸之当五百、当千二种为红铜铸成,如为黄铜者皆伪。
1984年在江苏江阴发现宝苏局,满文)铸之直径达22厘米的特大型咸丰重宝,为我国古代最大钱币。
肃顺执政时铸之棋祥通宝为期极短,民间的棋祥通宝用改刻拼合法作伪者居多。
光绪通宝形制、质量、书法均好,宝苏、宝泉、宝源三局铸光绪重宝,宝福局铸白铜瘦体字母钱,可与宋徽宗钱币比美。
宣统时仅中央二局铸有少量宣统通宝。
清代钱币如特殊者外,伪钱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