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历代各朝代古钱币大全赏析(中华古币大典)

历代各朝代古钱币⼤全赏析(中华古币⼤典)【古币】古币是指古代⾦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物。
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孔圆钱,⽅孔圆钱的铸期⼀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图⼀、书⾯【朝代】⼀、中国朝代顺序表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
【贝币】贝币是中国历史上使⽤的货币,天然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串,两串为⼀朋。
【秦半两】秦始皇在统⼀六国后,确定统⼀法律、度量衡、货币和⽂字,废⽌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初沿⽤隋五铢,轻⼩淆杂。
【宋元通宝】宋元通宝钱⽂仿⼋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纹等,铁钱⼗当铜钱⼀。
【崇宁元宝】“崇宁元宝”该钱为宋徽宗赵佶公元1102⾄1106年铸,铸量甚少。
此钱字体精美,字⼝深峻,铸⼯上乘。
为传世之孤品。
具有⼀定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宽永通宝】宽永通宝是⽇本历史上铸量最⼤、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种钱币,同时也是流⼊中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
【雍正通宝】雍正通宝雍正通宝是清代钱币,⽤黄铜铸造,做⼯精良,雍正通宝现为五帝钱的⼀部分,五⾏属⼟,有辟邪的功效。
【光绪通宝】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法铸造的第⼀批中国样式(外圆孔⽅)的⾏⽤钱。
【结语】实物⽐图⽚更为真实,喜欢可留⾔。
【古钱币爱好者偏多】古钱币市场爱好者越来越多。
【古钱币历史潮流】每⼀种古钱币都是见证国家兴起和落败的见证者。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中国历史朝代及钱币种类1. 先秦时期:- 西周:青铜器、方孔铜钱-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布币、铜币、鬲钱2. 秦朝(221-206 BC):- 秦始皇币:黄金贝、半两钱、三分钱、四分钱、五铢钱3. 西汉(202 BC-9 AD):- 近半两钱:海外贸易用钱- 刀币、布币、鬲钱4. 新莽(9-23 AD):- 小铢:铜币5. 东汉(25-220 AD):- 大通宝:铜币6. 三国时期(220-280 AD):- 曹魏:刀币、方孔钱、连云港大钱- 蜀汉:麟趾钱- 吴国:太平通宝7. 西晋(265-316 AD):- 大宝钱8. 东晋(317-420 AD):- 大宝钱、蟠龙钱9. 南北朝时期(420-589 AD):- 北魏:小平钱、孝文泉、石渠宝藏铜钱- 北齐:天保通宝、兴寿宝钱- 北周:板钱、立宝钱- 南朝:金、铜刀和货币10. 隋朝(581-618 AD):- 大业通宝、开皇通宝、文帝钱、贞观通宝、武德通宝11. 唐朝(618-907 AD):- 时期:开元通宝、贞元通宝、元和通宝、大足通宝、永泰通宝- 安史之乱:神龙通宝、至德通宝、乾元通宝、贞元通宝- 五代十国:汉、周、梁、唐、晋、吴、南唐、南汉、荆南、蜀- 朱棣钱:明朝建立之初,以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命名的铸钱12. 五代十国(907-979 AD):-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凉、后凉、南唐、南汉、吴越、南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13. 北宋(960-1127 AD):- 继续使用唐代的钱币,如宣和通宝、建隆通宝、天圣通宝、重宝通宝14. 南宋(1127-1279 AD):- 永乐宝钱:刻有“永乐通宝”字样的铜钱15. 元朝(1271-1368 AD):- 通宝:铜币16. 明朝(1368-1644 AD):- 洪武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17. 清朝(1644-1912 AD):- 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附件:- 附件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附件二:中国古代钱币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 铜币:用铜合金制造的货币。
中国历史上的古钱币大全

中国历史上的古钱币大全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
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属货币。
骨贝1、骨贝贝币是夏、商和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换币制。
原贝是最原始的交易媒体,其后为求方便,海贝采取不易,乃雕骨仿制,而有骨贝。
本品原是香港一位年越古稀的收藏者所有,辗转进入本室,其真确性应是无疑的,据称从河南殷墟出土。
钱币长:26mm,阔:17mm 玉贝2、玉贝夏,商至西周时期形状类似货贝的原始交易媒体,今所见的除了玉制贝形外,还有天然海贝壳,石质,骨质,木质,螃,铜,铅,银或金等质地,玉贝的腹部中间磨有纵沟,端部有小孔,币面无文,通常长:1.3--3.5cm. 注:本藏品真伪未明,仍待进一步鉴定。
钱币长:20mm,阔:13mm铜贝3、铜贝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钱币,可称为中国铜铸币之鼻祖。
出现于约公元前14-11世纪,虽然商代时已有记得,但仍尚未广泛使用,相信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仍普遍流通,按一般考究认为:它应隶属商代之物。
钱币长:22mm,阔:14mm4 西周(前11世纪~B.C.771) 春秋(B.C.770~B.C.476)春秋时期铲币斜肩弧足空首布春秋至战国初年周代的货币,币身有“武”字,铸于周王室畿地区(即洛阳一带),青铜制,为一种大型铲形斜肩的有銎古币,空首布的设计意念源铲形农具,銎为农具上作为木柄的承接孔,而把农具的模型用作于货币,此乃中国货币之始,由于币的头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
到了战国中期的布币已没有“空首”的特征,称为平首布,秦及西汉废用,自后新莽复古,平首布再次出现(见NGC-68;NGC-72及NGC-49),此外布币已基本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钱币长:85mm,阔:45 mm 6、战国(B.C.475~B.C.221)齐平首平肩方足布齐平首平肩方足布(平足布) 布币上有“郎”字,铸造地点为《左传》所载鲁国春秋隐公九年时的夏城。
中国古钱币知识及价格表参考

“开门”是钱币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说某枚钱币的形制、工艺、文字及锈色和包浆(氧化层)都很自然和舒适,具备了真钱所应有的特征,也就是俗语说的“一眼货”,亦即“打开门(钱)就看见山(真钱的特征)”。
在钱币价值的评估中,一眼货真品比模棱两可,真假难断的东西价值要高很多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古音与“钱”通。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中国古朝代钱币速查对照表战国一刀战国燕明战国燕(公元 ~ 年)铸,方首刀。
明刀战国燕(公元 ~ 年)铸,圜钱。
明四战国燕(公元 ~ 年)铸,圜钱益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益四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益六化战国齐(公元~年)铸。
两甾战国秦(公元~年)始铸。
长安战国秦(公元~年)始铸。
文信战国秦(公元 ~ 年)铸。
半环战国秦(公元 ~ 年)铸。
半两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
秦半两秦朝始皇帝(公元前221~前210年)铸。
半两秦朝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前207年)铸。
西汉半两西汉高帝 (公元前204~前195年)铸(榆荚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铸(五分钱)半两西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四铢半两)。
半两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铸(有郭半两)五铢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郡国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小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赤仄五铢)。
五铢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三官五铢)。
五铢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96年)始铸。
五铢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始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契刀五百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铸。
新朝(王莽)小泉直一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铸。
次布九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壮泉四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壮布七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序布四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中泉三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中学教育]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学教育]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58978c03dd3383c4ba4cd2a6.png)
[中学教育]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中古虽虽速虽虽照表国字序一三虽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 :次至西利孝宋序良周定延招明治直金虽阜保咸契宣建政壮两昭洪皇致虽重虽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祥第虽虽虽清通景虽隆虽嗣会圣寿广丰宝祺万裕道雍靖嘉虽熙福端虽穆虽虽虽一刀虽国燕一刀平五千西虽孺子居虽二年公元年虽。
(7)三虽西虽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虽。
(14)虽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虽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大中通宝吴元朝朱元璋宋虽虽年虽公元年虽。
(1356~1367)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1311)大元元国宝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1311)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1311)大布黄国千新朝王莽始建二年公元年虽。
(10)大吉虽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年虽。
(557)大安元虽宝代道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083~1091)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076~1085)大安宝虽西夏惠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076~1085)大宋元宝宝南宋理宗虽年虽公元年虽。
(1225~1227)大宋通宝宝南宋理宗虽年虽公元年虽。
(1225~1227)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虽公元年虽。
(1161~1189)大明通宝国南明虽王虽元年公元年虽。
(1646)大泉五十西虽孺子居虽二年公元年虽。
(7)大泉五百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千当国吴三大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二千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五千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唐通宝国五代十南唐玄宗中虽年虽公元年虽。
(958~961)大夏真真虽虽晋夏虽元年公元年虽。
(419)大康元虽宝代道宗大康年虽公元年虽。
(1074~1082)大康通宝虽代道宗大康年虽公元年虽。
(1074~1082)大朝通宝国号元朝蒙古未改大元以前公元年虽。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雍靖嘉寿汉熙福端广庆穆兴龙应丰宝一刀战国燕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中国古钱币速査对照表中古虽虽速虽虽照表国字序一三虽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次至西利孝宋序良周定延招明治直金虽阜保咸契宣建政壮两昭洪皇致虽重虽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祥第虽虽虽清通景虽隆虽嗣会圣寿广丰宝祺万裕道雍靖嘉虽熙福端虽穆虽虽虽一刀虽国燕一刀平五千西虽孺子居虽二年公元年虽。
(7)三虽西虽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虽。
(14)虽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虽布二口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大中通宝吴元朝朱元璋宋虽虽年虽公元年虽。
(1356"1367)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1311)大元元国宝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1311)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虽公元年虽。
(1308^311)大布黄国千新朝王莽始建二年公元年虽。
(10)大吉虽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年虽。
(557)大安元虽宝代道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083"1091)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076^1085)大安宝虽西夏惠宗大安年虽公元年虽。
(1()76、1085)大宋元宝宝南宋理宗虽年虽公元年虽。
(1225〜1227)大宋通宝宝南宋理宗虽年虽公元年虽。
(1225'1227)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虽公元年虽。
(1161〜1189)大明通宝国南明虽王虽元年公元年虽© (1646)大泉五十西虽孺子居虽二年公元年虽。
(7)大泉五白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千当国吴三大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二干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泉五千三大国吴帝嘉禾五年公元年虽。
(236)大唐通宝国五代十南唐玄宗中虽年虽公元年虽。
(958〜961)大夏真真虽虽晋夏虽元年公元年虽。
(419)大康元虽宝代道宗大康年虽公元年虽。
(1074〜1082)大康通宝虽代道宗大康年虽公元年虽。
(1074^1082)大朝通宝国号元朝蒙古未改大元以前公元年虽。
(1206、1259)大虽通宝国献明朝大西虽忠公元年虽。
(1644)大虽通宝元朝虽虽友虽大虽年虽公元年虽。
(1360)大蜀通宝国五代十后蜀后主明德年虽公元年虽。
(934'937)大虽通宝国五代十南唐烈祖升元年虽公元年虽。
(937、942)大徳通宝元朝成宗大德年虽公元年虽。
(1297'1307)大德元年元朝成宗大徳年虽公元年虽。
(1297'1307)大虽元唐宝朝代宗大虽年虽公元年虽。
(766〜779)大虽天虽虽代天祚帝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110〜1119)大虽通宝北宋徽宗大虽年虽公元年虽。
(1107^1110)布一疔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小泉直一新朝王莽始建元国年公元年虽。
(9)中唐朝徳宗建中年虽公元年虽。
(780〜783)中泉三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中布六疔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虽。
(10)中虽元元宝朝世祖中虽年虽公元年虽。
(1260〜1263)五五五代十国民虽虽虽公元年虽虽。
(907、960)五朱虽晋虽吴沈充公元年以询虽。
(324)五行大布南北朝北周武帝建徳三年公元年虽。
(574)五虽西虽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年始虽郡国五虽。
(118)()五虽西虽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年始虽小五虽。
(115)0五虽西虽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年始虽赤仄五虽。
(115)()五虽西虽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年始虽三官五虽。
(113)()五虽西虽昭帝始元元年公元询年始虽。
(96)五虽酉虽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年始虽。
(73)五虽新朝更始帝更始二年公元年始虽。
(24)五虽虽虽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年始虽。
(40)五虽虽虽灵帝中平三年公元年始虽。
(186)五虽虽虽献帝初平元年公元年董卓虽。
(190)五虽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年虽。
(227)五虽三国蜀公元年虽。
C)五虽南北呦虽武帝永明八年公元年虽。
(490)五虽南北呦梁武帝天虽元年公元年虽公式女虽。
(502)()五虽南北朝梁武帝天虽元年公元年虽天虽五虽。
(502)()五虽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年虽永平五虽。
(510) 0五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年虽虽五虽。
(520)()五虽南北朝西魏文帝大虽二年公元年虽大虽五虽。
(540)()五虽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年虽两柱五虽。
(552)()五虽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年虽四柱五虽。
(557) 0五虽南北朝虽文帝天嘉三年公元年虽天嘉五虽。
(562)()五虽南北朝虽虽国公元年虽。
C)五虽附朝高祖虽皇元年公元年虽置虽五虽。
(581) 0五虽隋呦高祖虽皇十年公元年虽广于虽州虽虽虽虽炉。
(590) 0五虽隋朝髙祖虽皇十八年公元年虽广于鄂州虽虽虽虽炉。
(598)()五虽隋朝高祖虽皇十八年公元年虽秀于益州虽虽虽虽炉。
(598)()五虽m高祖虽皇十八年公元年虽虽并州于虽虽虽虽炉。
(598)()元唐朝代宗大虽年虽公元年虽。
(766、779)元虽通宝元朝成宗元虽年虽公元年虽。
(1295、1296)元虽元元宝朝成宗(1086^1093)元符通宝北宋哲宗元符年虽公元年虽。
(1098〜1100)元符重宝北宋哲宗元符年虽公元年虽。
(1098〜1100)元虽年虽公元年虽。
(1295〜1296)元佑通宝北宋哲宗元佑年虽公元年虽。
元虽元元宝朝虽帝元虽年虽公元年虽。
(1333、1334)元徳通宝西夏崇宗元徳年虽公元年虽。
(1120'1126)元徳重西宝夏崇宗元徳年虽公元年虽。
(1120^1126)元丰宝丰通北宋神宗元年虽公元年虽。
(1078、1085)夭成元五宝国代十后唐明宗天成年虽公元年虽。
(926、929)天佑通宝元朝虽虽士虽天佑年虽公元年虽。
(1353、1367)天命通宝清朝太祖天命年虽公元年虽。
(1616、1626)天定通宝寿元朝天完徐虽天定年虽公元年虽。
(1359^1360)天国宝清国通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1863)天国圣宝清国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1863)天太平国清国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1863)天国圣宝清国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1863)天启宝寿启通元朝天完徐虽天年虽公元年虽。
(1358、1359)天启宝启通明朝熹宗天年虽公元年虽。
(1621〜1627)夭盛元西宝夏仁宗夭盛年虽公元年虽。
(1149、1170)天朝通宝清会朝天地公元年始虽。
(1851)天策府宝国五代十楚武穆王公元年虽。
(927、930)天禄宝禄通虽代世宗天年虽公元年虽。
(947、951)天元圣宝圣北宋仁宗天年虽公元年虽。
(1()23、1031)夭虽元五宝国代十前§3高祖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917)天福元五宝国代十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年始虽。
(938)天徳重五宝国代十虽殷恭懿王天徳年虽公元年虽。
0 (943、945)天虽元虽宝代天祚帝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110、1119)天虽元西宝夏桓宗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194、1206)天虽虽西宝夏桓宗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194'1206)天虽元元宝朝明宗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328)天禧通宝真北宋宗天禧年虽公元年虽。
(1017'1021)天虽通宝清朝太宗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1627"1635)天虽通宝虽代太宗天虽年虽公元年虽。
(925、936)太元虽泉虽晋孝武帝太元年虽公元年虽。
(376、396)太平天国清国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X863)太平白虽三国公元年虽。
C)太平重宝清丰朝文宗咸年虽公元年虽。
(1851〜1861)太平通宝国北宋太宗太平虽年虽公元年虽。
(976〜983)太平通宝南宋高宗建炎年虽公元年李婆虽虽。
(1127、1130)太平通宝明朝孝宗弘治年虽公元年大理国虽。
(1503、15()5)太平通宝清会朝天地公元年始虽。
(1851)太平通宝清会朝小刀公元年始虽。
(1851)太平圣宝清国朝太平天天王公元年虽。
(1851'1863)太和五虽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年始虽。
(495)太定通宝明朝孝宗弘治年虽公元年大理国虽。
(1503〜1505)太官通宝明朝孝宗弘治年虽公元年大理国虽。
(1503〜1505)太虽六虽南北朝虽宣帝太建十年公元年始虽。
(579)支虽半分元朝虽帝至正年虽公元年虽。
(1341〜1368)文信虽秦国公元半虽秦两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年虽。
(336)半秦两朝始皇帝公元前前年虽。
(221^210)半秦两朝二世皇帝公元前前年虽。
(209、207)半西虽高两帝公元前询年虽虽虽半两。
(204'195)()半西虽虽两后二年公元前年始虽八虽半两。
(186)()半西虽虽两后六年公元前年始虽五分虽。
(182)()半西虽文两帝五年公元前年始虽四虽半两。
(175)()半西虽两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年始虽有郭半两。
(136) 0半虽虽秦国公元年虽。
C)四虽南北呦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年虽。
(430)布泉新朝王莽天虽元年公元年始虽。
(14)布泉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年始虽。
(561)平靖通宝清会朝天地公元年始虽。
(1851)平靖虽宝清会朝天地公元年始虽。
(1851)幼泉二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始虽。
(10)幼布三右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年始虽。
(10)弘光通宝南明福王弘光年虽公元年虽。
(1645)弘治通宝明朝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年始虽。
(1503)弘治通宝明朝孝宗弘治年虽公元年大理国虽。
(1503、1505)正隆元金宝朝海陵王正隆年虽公元年虽。
(1156'1161)民国宝国国通中虽民民元年公元年云南省虽。
(1912)民国宝国国通中虽民民二年公元年云南省虽〜当十。
(1913)民重中虽民民元国宝国国年公元年。
(1912)永平元五宝国代十前罚高祖永平年虽公元年虽。
(911、915)永光南北呦宋虽帝永光元年公元年虽。
(465)永安一十五代十国刘燕仁恭公元年始虽。
(907)永安一百五代十国刘燕仁恭公元年始虽。
(907)永安五疔五代十国刘燕仁恭公元年始虽。
(907)永安一千五代十国刘燕仁恭公元年始虽。
(907)永安五虽南北朝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年始虽。
(529)永安五虽南北朝虽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年始虽背四道。
(543) 0永昌通宝明朝虽李自成公元年始虽。
(1644)永通泉虽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虽年虽公元年虽。
(958、961)永通万国南北朝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公元年始虽。
(579)永隆通宝国五代十虽景宗永隆年虽公元年虽。
(939、944)永虽通宝明朝成祖永虽年虽公元年虽。
(14()3、1424)永虽通宝明朝桂王永虽年虽公元年虽。
(1647、1662)永虽通宝明朝桂王永虽五年公元年日本虽助虽成功。
(1651)光天元五宝国代十前蜀高祖光天年虽公元年虽。
(918)光定元西宝夏神宗光定年虽公元年虽。
(1211、1223)光虽通宝清朝徳宗光虽年虽公元年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