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主要内容
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

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为了评估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
下面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及考试内容。
一、测试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分为不同等级,一般采用六级分类,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六级。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测试标准,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
1.听力测试听力测试是测试考生对普通话的听力理解能力。
考试中会播放一段对话或短文,考生需要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
测试内容包括听对话、听短文和听长文等,要求考生能够听懂主要的内容和细节。
2.口语测试口语测试是测试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考试中会设定一些情景,考生需要根据情景进行口语表达,如自我介绍、描述图片、给出意见等。
口语测试主要评估考生的语音语调、词汇运用和语法正确性。
3.阅读测试阅读测试是测试考生对普通话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包括短文阅读和长文阅读,考生需要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试内容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文化、历史、科技等。
4.写作测试写作测试是测试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考试中会给出一个话题或任务,考生需要根据要求进行写作。
写作内容要求逻辑清晰、语法正确、词汇丰富,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考试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根据相关的教育标准和教材进行编制的,主要考察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应用能力。
1.听力考试听力考试的内容包括对话、短文和长文三个部分。
对话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简短对话的理解能力;短文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较长篇幅短文的理解能力;长文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较长篇幅文章的理解能力。
2.口语考试口语考试分为问答和情景对话两个部分。
问答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并进行简短的陈述;情景对话部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情景进行交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3.阅读考试阅读考试分为短文阅读和长文阅读。
短文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简短篇幅文章的理解能力;长文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较长篇幅文章的理解能力。
2021年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2021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规范和提高全国范围内的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推动普通话的规范化使用,教育部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于2021年发布了最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本文将对该实施纲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施范围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该测试适用于所有需要普通话水平认证的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新闻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
测试内容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估考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测试内容1. 语音测试语音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普通话发音准确性和语调规范性。
包括单字语音测试和词组语音测试,其中单字语音测试着重考查考生对普通话21个声母、39个韵母的发音准确性,词组语音测试则要求考生在组词、短语、句子的表达中能够正确运用普通话语音。
2. 词汇测试词汇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汉语词汇的掌握情况,包括词义、词性、搭配等方面。
测试内容涵盖基础词汇、常用词汇、高频词汇等多个层次,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 语法测试语法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法搭配等方面。
测试内容涵盖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和常见错误,旨在全面评估考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4. 口语交际测试口语交际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日常用语、商务用语、情景对话等方面。
测试内容旨在考察考生的口语表达流畅性、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测试形式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该测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其中笔试部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的书面测试,口试部分主要包括口语交际内容的实际对话测试。
1. 笔试(1)语音测试采用听力形式,考生通过听力录音区分辨认普通话语音的准确性。
(2)词汇测试采用选择题形式,考生通过选择词语释义、词语搭配等题目来测试词汇掌握情况。
汉语语言测试方法1

已有的学能测试:
① 卡罗尔和萨彭:1959. 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② 卡罗尔和萨彭:1967. 初级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③ 平斯勒:1966. 语言学能考试 开发语言学能测试的意义(1)为语言教学解决问题;
论文写作式的短文写作,翻译统一的客观
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主观判断来决定。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是语言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科学时期)(1950s-1970s)
(1)理论体系: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心理测量学的原则和方法对语言测
4、语言测试的定义: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 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 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 识和能力。
5、测试的任务:
设法有效地诱导出体现受试者语言知识和能 力的言语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量化和说明解 释。
6、影响测试科学性的因素:
(1)间接性。语言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测量, 只能通过诱导出的言语行为来测量。测试提供一 种条件或刺激,使掌握了某种语言规则或语言结 构的受试者能立即使用出来,而没掌握的则使用 不出来。制造这样的条件——命题, 是进行测试
(4)偶然性。测试的命题、受试者的临场发挥以及评 卷等过程中总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特别是学校的一 般性考试,常出现命题不合理、受试者猜中试题,或 受试者自身原因,临场未能正常发挥,使具有相同语 言能力的人言语表现出了差异。
二、语言测试的环节
1、规划设计阶段 2、操作实施阶段 3、阅卷评分 4、后效研究
普通话考试内容

普通话考试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口语考试。
普通话考试对于推广普通话、提高语言交流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普通话考试究竟都考些什么内容呢?普通话考试一般分为四道大题。
第一大题是读单音节字词,共 100 个音节,不含轻声、儿化音节。
这部分主要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在这道题中,需要注意的是读音要准确、清晰,声调要到位,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声母和韵母,比如“z、c、s”和“zh、ch、sh”,“in”和“ing”等等。
同时,要注意发音的时长,不能过快或过慢。
第二大题是读多音节词语,共 50 个。
这部分除了考查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考查了变调、轻声、儿化等音变现象。
例如,“一”和“不”的变调,“椅子”“胡同儿”这类轻声词,“花儿”“鸟儿”等儿化词。
对于轻声和儿化的读音,需要平时多听、多读标准的普通话,培养正确的语感。
第三大题是朗读短文,朗读材料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中选取,共400 个音节。
这一题主要考查应试人的语音、语调、连读、停顿、流畅度等方面。
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准确,语调自然,停顿得当,不能添字、漏字、改字。
同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合理地运用语气和节奏,使朗读富有表现力。
第四大题是命题说话,限时 3 分钟。
说话题目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说话。
这是普通话考试中最能体现应试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部分。
在这部分,不仅要注意语音标准,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要避免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尽量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结构,可以先在心里打个草稿,想好开头、中间和结尾要说什么。
除了了解考试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备考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多听标准的普通话。
可以通过听新闻联播、普通话教学音频等方式,熟悉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语速。
同时,可以模仿标准的发音进行练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
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

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Reynell Developmental Language Scales,RDSL)是一种用于评估3岁到7岁儿童语言发展的标准化测试工具。
本篇文章将分步骤阐述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的发展和使用方法。
一、发展历程: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是由英国语言学家Reynell于1969年开发的,原设计目的是针对那些语言落后于同龄人的儿童进行测评。
后来该量表得以得到更新和拓展,现在的版本是RDSL-4,覆盖了3岁到7岁儿童的语言水平。
二、测试内容: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包括两部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
语言表达部分包括“句子复述”“习语”“描述”“对话”等项目,主要评估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理解部分包括“词汇”、“句子理解”、“单词句子组合”等项目,主要评估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
其中的每个项目评估的内容都涉及到语音、词汇、句子构建等方面。
测试时,评估者根据儿童的表现在量表上打分,最终得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得分。
三、测试适用性: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是广泛用于医学临床、教育科研等领域的量表,适用于有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言语困难等问题的儿童。
同时,该量表对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儿童也都具备较好的适用性。
四、使用方法:使用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需要具备专业的评估人员和评估场地。
评估人员需要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熟悉量表使用方法和评估标准。
评估场地应该保持安静和私密,儿童应该被告知评估的过程,以免引起紧张情绪影响结果。
在测试中,评估者将量表项目一一呈现给儿童,观察和听取儿童的表现,根据量表上的评估标准,对儿童进行记录和打分。
总体来说,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是一种简单易用、适用性广泛的评估工具,在评估儿童语言发展问题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该量表的使用方法和阅读结果的能力,对于帮助儿童克服语言困难,促进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话考试内容详细介绍

普通话考试内容详细介绍试卷共五个部分,即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选择判断、朗读作品和命题说话。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总分为100分。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限时3分钟,占10分。
目的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2)、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限时3分钟,占20分。
目的是出考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3)、判断测试,限时3分钟,占10分。
目的主要是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程度。
(4)、400字短文朗读,限时4分钟,占30分。
目的是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能力,重点考查语音、语流音变、语调等。
(5)、说话,时间不少于3分钟,占30分。
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
【相关阅读】普通话考试技巧一、读单音节词语这一项的目的是检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它是通过“放大镜、慢镜头”的形式反映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面貌,是能反映个应试人基本语言特征的'测试项。
应试人的一些细微语音问题都能在这一项体现出来。
在应试这一项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读的顺序,要从左到右,千万不要串行。
2、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字错误了,可以再读一遍,评判以第二遍为准;如果第一遍读对了,第二遍又改错了,评判仍以第二遍为准。
3、音节间要有间隔,否则会产生音变现象。
4、音节要发完整。
声调是贯穿在整个音节之中的,要特别注意。
不能按平时语流当中的读法来读。
声调中尤其要注意上声。
在语流中我们的上声往往读成半上,但在读单音节字词的时候,就一定要读成全上,生怕自己读得不够完整,又画蛇添足,夸张的、地读成降升降式,也是要丢分的。
5、注意不要因字行相近而读错。
由于紧张,应试人经常会将字形相近的读错,比如“棒”和“捧”、“揣”和“端”、“霎”和“雯”。
6、读字的时候,不要因联想而读错,例如将“览”读成“展”、“乒”读成“乓”。
语言测试主要内容.docx

考试信度:考分的一致性。
考试效度: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
交互性:指在考试所设计的任务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直接考试:学生被要求直接运用被试的技能或能力。
间接考试:测试那些相关技能、以达到评估能力的目的。
诊断考试:此类考试旨在了解学生在某个阶段中学习上的长处与短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教学效果或质量方面的信息。
整体评分法:把作文视作一完整的篇章,根据对其总体印象打分。
原始分数:未经处理或未加权重的分数。
考试:用来获取某些行为的方法,其目的是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
1.根据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分类:1直接考试(①侧重考试形式的真实性②便于从总体上考查产出性技能,如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③从命题人员的角度出发,直接考试具有比较明确的测试目标)2间接考试(①不强调考试形式上的真实性,即考试形式无需与实际语用环境相一致②由于不受语用环境的限制,所选择测试的技能可以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③间接考试可选用多项选择题型,可以提高考试信度。
)2.常用的口试形式及特点:①朗读:学生事先在规定时间里浏览朗读材料,然后朗读。
材料的长度视考试难度或学生水平而定,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段落。
但是,朗读作为口试形式只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无法检查整体口语能力。
②看图说话:给学生一幅或多幅图片,让他们描绘或叙述图中所发生的事件。
③简短说话:是一种弹性口试形式,即在难度上有伸缩性,可以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形式。
④对话:在一个假设情景中进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考官之间根据情景要求进行对话。
对话者既要运用一些常用会话技能,同时还要运用解决沟通问题的技能。
⑤小组讨论:学生们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在三四个人左右。
⑥面试型口试:基本上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
考官通过各种提问技巧,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
3.如何评阅作文,特点?⑴整体评分法①节省评阅时间②阅卷人员注重作文的整体质量③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阅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以及所定档次标准瑜现实作文之间的吻合性。
中文水平考试考点

中文水平考试考点
中文水平考试的考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考察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掌握程度,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语音变化规律等。
2. 词汇:考察学生对常用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词义辨析、词语拼写、词语搭配等。
3. 语法:考察学生对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序、虚词使用等。
4. 阅读理解: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包括阅读文章推理、找出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观点等。
5. 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6. 听力理解:考察学生对普通话的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听对话选择答案等。
7. 口语表达: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对话、情景交际、演讲等。
以上是中文水平考试的主要考点,不同级别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信度:考分的一致性。
考试效度: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
交互性:指在考试所设计的任务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直接考试:学生被要求直接运用被试的技能或能力。
间接考试:测试那些相关技能、以达到评估能力的目的。
诊断考试:此类考试旨在了解学生在某个阶段中学习上的长处与短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教学效果或质量方面的信息。
整体评分法:把作文视作一完整的篇章,根据对其总体印象打分。
原始分数:未经处理或未加权重的分数。
考试:用来获取某些行为的方法,其目的是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
1.根据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分类:1直接考试(①侧重考试形式的真实性②便于从总体上考查产出性技能,如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③从命题人员的角度出发,直接考试具有比较明确的测试目标)2间接考试(①不强调考试形式上的真实性,即考试形式无需与实际语用环境相一致②由于不受语用环境的限制,所选择测试的技能可以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③间接考试可选用多项选择题型,可以提高考试信度。
)2.常用的口试形式及特点:①朗读:学生事先在规定时间里浏览朗读材料,然后朗读。
材料的长度视考试难度或学生水平而定,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段落。
但是,朗读作为口试形式只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无法检查整体口语能力。
②看图说话:给学生一幅或多幅图片,让他们描绘或叙述图中所发生的事件。
③简短说话:是一种弹性口试形式,即在难度上有伸缩性,可以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形式。
④对话:在一个假设情景中进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考官之间根据情景要求进行对话。
对话者既要运用一些常用会话技能,同时还要运用解决沟通问题的技能。
⑤小组讨论:学生们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在三四个人左右。
⑥面试型口试:基本上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
考官通过各种提问技巧,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
3.如何评阅作文,特点?⑴整体评分法①节省评阅时间②阅卷人员注重作文的整体质量③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阅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以及所定档次标准瑜现实作文之间的吻合性。
⑵分析评分法①阅卷人员明确具体评分方面②组成部分之间的评分不相互干扰或影响③其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把写作能力人为地分割成互不关联的部分④第二个问题起源于第一个问题,写作能力划成单独的部分后就涉及分值分配,即某个部分占总分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分配值得进一步商榷。
两种评分标准的使用场合:要考虑三个因素:阅卷时间、阅卷方式、阅卷人员的经验。
在阅卷时间较紧的情况下,最好采用整体评分法,比较省时。
集中阅卷时用整体评分法较合适,因为便于两人或三人交换打分。
分散阅卷最好使用分析评分法,分项评分可以减少评分盲目性和任意性。
如果阅卷人员经过培训,并且有过去阅卷的良好记录,则可采用整体评分法。
若阅卷人员大都没有阅卷经验,采用分析评分法较为妥当。
四种语言测试方法:写作-翻译法, 主要特征:A、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力;B、试卷通常包括翻译、写作和语法分析等项目;C、试卷内容带有较浓厚的文学或文化色彩;D、试题一般采用书面回答形似,试卷需人工评阅。
由于写作-翻译法全以教师或命题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没有什么科学理论依据,故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测试统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
结构主义/心理测试法, 主要特征:A、一道题可以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技能: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强调不同的语言成分可以分别测试,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都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单独的测试;B、采纳了心理测量学的一些方法,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代表题型:多项选择题,一题测一分,适合进行考后统计分析。
综合测试法, 主要特征:A、语言测试要在一定的上下文(context)中进行;B、不在测试中可以追求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或能力、强调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代表题型:完形填空交际测试法A、考试内设计“信息沟”,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已溃入的信息来获取未知信息;B、考试任务或项目之间存在关联性,即一个项目要在另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完成;C、考试强调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设计考试内容;D、侧重更广泛地测试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功能、语言使用的合适性等E、考试采用定性评估方式,以取代纯粹的定量评估方式或作为补充。
交际法与综合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即两者都强调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区别在于交际法更注重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测量:根据明确的程序和规则量化研究对象特征的过程。
评估:为决策而系统地收集信息的过程。
考试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根据考试目的分类:水平考试,学业考试,分级考试,诊断考试根据语言测量形式分类:分离式考试,综合式考试测试考试信度的方法:①重复测试法②平行卷测试法③对半分析法表面效度:表面可信度或公众可接受度。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一个考试要具有效度的话,首先必须具有信度。
信度是保证考试效度的必备条件之一。
考试要素:考试信度,考试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后效作用,可操作性正误判断题:通过正误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某一细节的理解,或对某一概念的掌握等。
匹配题:可用来考核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对概念的理解、事实或观点之间的关联等。
多项选择是目前考试中用途最广,最常见的考试形式。
组成:题干,备选项补全句子:语法,交际能力完形填空题:一般按照两条原则删除单词或词组,固定删除(按照固定间隔删除-每隔6个单词删除一词)和选择删除(无提示型,提示型,首字母提示型,多项选择型,混合选择型) 转换题:1排序题(考查①学生对英语句子基本概念的掌握②对篇章的理解和篇章知识的运用) 2句型转换题(特点:①侧重在句子与段落层次上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②着重测试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某些方面) 阅读目的:生存目的,学习需要,休闲需要阅读方式:泛读,精读,跳读,寻读阅读技能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以及各种篇章理解技能。
选择答题类评估方法:1.正误判断题:可用来测试mechanical skills和language use 2.匹配题:可用于测试language use和organizational skills 论述题:由3部分组成:提示.题目.要求整体评分法:把作文视作一完整的篇章,根据对其总体印象打分。
hearing指无意识地听到周围的声响或信息。
listening指有意识地去听周围的声响或信息。
听写:单句听写,段落听写口语活动的特点:①交互性②目的性③准语言性④非语言性⑤听力与口语的不可分割性口试评分标准:整体评分法+分析评分法成绩报告形式:百分制,等级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当频数分布呈正偏态时(即平均数以下的分数多于平均数以上的分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②当频数分布呈负偏态时(即平均数以上的分数多于平均数以下的分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区分度表明该题目能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程度。
考试环境(1)考生对考试场地、使用的设备等是否熟悉。
如果考生对考试的场地熟悉就会有安全感。
如果考生熟悉使用的设备(如耳机)答题效果可能比使用不熟悉的设(如计算机)要好一些(2)考试涉及到的人员。
如果监考人员是考生熟悉的老师等,考生一般都不会感到太紧张。
3)考试时间。
一般情况下,考生在早上比在午后或傍晚答题发挥的要好一些。
(4)实施考试的条件。
如考试周围有无噪音,气温、湿度的高低、座位的安排、光线的强弱等对考生都会有影响。
考试指导语(1)试卷的组织结构。
多数考试有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许多项目和问题。
题目的安排一般是由易到难。
(2)时间的分排。
在有些考试(如“速度测试”)中,时间安排得很紧,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完成所有的题目。
这样,考生的分数一部分是由考生的水平决定的。
另一部分则是由考生答题速度决定的。
(3)题目要求。
它是以母语还是目标语言的形式出现,用口头还是书面语的方式,或二者兼有。
研究发现,题目要求不清楚或不准确都会使考生产生焦虑感,从而影响考生的水平发挥。
考试语言馈入性质(1)语言材料是通过听觉还是视觉渠道输入的。
还是两者方式都有2)输入的是语言材料还是非语言材料(如看图作文)(3)材料是否经过改写。
4)输入材料的速度(如听力速度的快慢)。
5)问题表达的明确与否。
6)使用权用语言的性质,即语言的长度、信息的分布(紧缩的还是分散的)、信息的类型(抽象的还是个体的,事实性的还是非事实性的,肯定地还是否定的)。
考试预期回答性质考试预期回答性质就是指答题方式。
(1)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选择还是填空)。
(2)回答的方式(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还是两者兼有)。
(3)使用语言的性质(母语还是目标语言溃入与回答的关系1)相互型(reciprocal)。
指一个考生的语言对另一个考试的影响。
如口试中两个考生为一组进行测试时,口语好的考生对口语差的考生有一定影响。
(2)非相互型(non-reciprocal)。
指语言使用者之间无相互影响。
如在阅读考试中,考生对作者通常没有任何信息反馈(3)相互顺应型(adaptive)。
指答题影响到试题的输入,但无反馈。
在电脑顺应性测试中,电脑提供给考生的题目其难易程度是由考生完成前一个题目的好坏情况决定的。
英语测试的发展阶段1 Pre-scientific stage This stage refers to the period that lasted to 1950s. At that time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ut emphasis on the written form rather than on the communicative aspect of the language. No special skill or expertise in testing was required: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of the teacher was considered to b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est usually consisted of essay writ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sometimes oral tests. Spolsky call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pre-scientific because it paid no attention to such matters as reliability and objectivity and didn’t use statistical methods.2 Psychometric--structure stage The dominant testing form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as psychometric--structural approach. American linguist, Robert Lado, one of the first testing scholar, stressed on two points with an aim to establish an objective aspect of measuring human language proficiency: First, test should test language usages and not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Second, the structures to be tested should be valid structures in colloquial language use. The structural sentence-based view of language fitted in quite well with the psychometric quest for samples of individual elements to be tested. This resulted in standardized tests with an emphasis on discrete point items,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ubtests. The te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viction that testing can be objective, precise, reliable and scientific. The multiple-choice format was regarded as a satisfactory instrument in measuring the proficiency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English.3 Psycholinguistic—sociolinguistic stage This stage is a period that covers the 1960s and 1970s when Noam Chomsky’s linguistics theory swayed the basis of structuralism. This involves the test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and is thu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meaning and the total communicative effect of the discourse. As early as 1961, John B. Carroll emphasized that, in addition to discrete point tests, integrative tests should be used, these are tests which are not so much aimed at testing separate elements but measuring the total communicative effect of an utterance. The integrative test does not seek to separate the language skills into neat divisions to improve test reliability; instead, they are often designed to assess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use two or more skills simultaneously. Integrative test is best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close testing and of dictation. Oral interview, translation and essay writing are also included in integrative tests.4Communicative pragmatic stage The communicative pragmatic period began to occur corresponding with the global shift since 1970s to the communicative aspect of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ircle. The rise of the sociolinguistics has brought about a shift to the interest from linguistic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communicative test aims to measure candidat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is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but also with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communicative tes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ong emphasis on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real-life settings which have to be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needs of the lear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