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评价“一个普通人,却坐在了时代的天平上。
”高晓松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智、不勇、不care,是彻底的叛国贼。
也有人说他拯救了整个中国于水火,是民族英雄。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张学良究竟当不当得起“民族英雄”这一称号,还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功过究竟。
过对于自己被后世吹捧为“民族英雄”,他心里其实有愧,民国时期他可谓臭名昭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这是张学良自诩的打油诗。
这位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哥,选择了用鸦片、女人和灯红酒绿来麻醉自己,在晚年接受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口述历史采访时,张学良很喜欢吹嘘自己年轻时候的泡妞往事,并宣称自己当时在老婆之外,还有11个女朋友,并且这些女朋友,大多是有夫之妇:“我给自己下了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所谓不忠,未能忠于皇军——忘却老帅亡命之际关东军救命之恩,未放一枪未守国土。
此前关东军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让张作霖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危难之下,他几乎答应了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日本人觊觎已久的增筑铁路线,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最终这场胜负已经几见分晓的战事,发生惊天逆转。
经过重新调整后的奉军,与1925年12月22日,在巨流河大败郭松龄部,轰动一时的郭军反奉因此功败垂成。
若没有当年张少帅下令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恐怕很难轻易得手东北三省。
东北基业毁于一旦,父亲张作霖为日本人所炸而亡,面对日军却不抵抗,反与日本人交好获利,918事变后,不发一枪撤离东北入关。
日本人和他有杀父之仇,而东北又是他的根据地,他不死命抵抗反而不发一枪撤离。
这会让人想不通。
是为不孝。
老部下统统丢掉,东北军建制取消,未能以德服校长是不仁。
张学良也往往不顾江湖道义和民族大义,当1930年代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他却背叛原本一条战线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直接导致冯阎大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不顾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和东北沦丧的家仇国恨,却为了保存军队实力而拱手让出大好河山;1936年,在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已经对他非常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变险些杀死蒋介石。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人物评价14级土木3班何信衡201430360309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学良的功过是非

张学良的功过是非西安事变;《申报》;国统区;影响分析今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 周年,它的和平解决,直接促成了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开启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
张学良作为事变的主要组织发动者,一直以来受到尊重,被誉为民族英雄。
但是,近年来对张学良的非议日渐增多:从民族大义,到才华能力,再到人品人格,被批得无一是处,更被说成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本文将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尝试对张学良的功过是非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
一、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史学界争论颇多。
一则争论是否应有统一的标准,二则争论如果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基本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应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历史人物的言行,看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是起了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
阻碍即否定,促进即肯定。
张学良登上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主政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集国仇家恨、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形势十分险恶。
南京政府希望他改旗易帜,促成全国统一。
而日本人要他实行“自治”,如不听警告,则日本就要自由行动。
经过长达半年的和平谈判,张学良于1928 年底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
“东北易帜” 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东北易帜其本身求统一、求抗日的历史趋势,是完全正确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做出的第一件有深刻影响的大事,是他一生中最令人称道的爱国壮举之一。
” [1]然而,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不仅使他自己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使我东北大好河山不战而亡,顷刻沦陷。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已经下了不抵抗的禁令。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关于对张学良的评价,我们看看历史名人怎么说。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
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曹长青: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
张学良是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
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
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
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
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
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
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
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
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
”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
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
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
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
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
”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
“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
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
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
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
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
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