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怎么评价摊丁入亩

合集下载

清朝前期的财税改革摊丁入亩

清朝前期的财税改革摊丁入亩

清朝前期的财税改革摊丁入亩“摊丁入亩”之概况“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是清代赋役制度改革的两个重大步骤。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玄烨颁发了谕旨:“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朕故欲知人丁之实数,不在加征钱粮也。

今国帑充裕,屡岁蠲免,辄至千万,而国用所需,并无遗误不足之虞。

故将直隶各省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

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

”①“其征收办粮,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这就是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谕,意思是将康熙五十年(1711)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名人丁应征的三百三十五万余两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今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以后新增成丁被称为“盛世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

五十五年(1716),户部针对已固定的人丁因死亡、开除等缘故而出现的缺额,又制定了具体的抵补办法,即“按人丁派者,一户之内开除与新添互抵;不足,以亲族丁粮多者抵补;又不足,以同甲丁粮多者顶补”①。

从而将历来因变动频繁、最难控制的丁额和丁银,基本上给固定了下来。

这一措施,虽未取消丁税,但把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固定,不再随人丁增长而加重,对于少地或无地的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因为他们实际上承担着全国丁税的绝大部分,丁税不增,其负担相对稳定,有可能安心生产;其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对于那些尚在苦于增丁的州县地方官来说,因清政府放松了对户丁的编审要求,也可稍得喘息。

康熙五十六年(1717)政府宣布废除对“增丁州县官员议叙”的制度,便从反面说明了这点。

当然,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目的在于,因其旧的户丁编审制度和增收人丁税的做法,已经陷入绝境,为保证赋役来源与缓和阶级矛盾,不得已而为之。

浅析清代“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与启示

浅析清代“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与启示

浅析清代“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与启示王心悦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中学摘要:中国历史上清朝雍正皇帝关于赋税制度改革所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长期以来封建赋税制度中的“人头税”,纵使未能完全实现赋役的平均化和公平化,但却对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渊影响。

关键词:清朝;雍正;摊丁入亩;税收;土地一、“摊丁入亩”制度实施的背景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已经实行“盛世人丁,永不加赋”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与明朝的“一条鞭法”相比,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终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赋役不均的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的实行,忽略了现实实际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

制度本身也是有很多缺陷的,如,对于60岁以上人免除赋役的规定,通常有是那种情况:首先,在一甲之内如果存在很多人丁,尤其是在顶补外尚且存在很多余丁的情况下,要根据丁税的原额,实现平均配置,这种情况下的人们的赋税负担较轻;第二,在一甲之内如果人丁很少,如果进行顶补后,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赋税负担较重;第三,在一甲之内如果人丁很少,在进行顶补后,如果用亲族的人丁进行顶补,那么赋税负担的轻重,要根据前两种的情况综合考虑;如果用同甲内粮食最多的人进行顶补,那么就容易出现“以粮计丁”的现象,赋税对象就由人转变为土地了,然而,丁税的形式是依然存在的,因此,就出现了丁税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征税的障碍。

在实践过程中,地方行政基层组织如果想要将16岁的人丁,顶补年过60岁的人丁,就需要编制“实征册”以便进行统计,如果还有剩余的人丁,则编入“盛世滋生册”,当然也是要对人丁进行编审的,并且要实行负担丁税的平均计算。

然而,这种情况极易导致里书胥吏在编审程序中谋取个人利益,并且里书胥吏与地主沆瀣一气,对赋税进行改换截派,将赋税负担最终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

所以,“盛世人丁,永不加赋”的赋税制度不仅没有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反而将问题加重了。

什么是摊丁入亩?雍正皇帝到底摊了什么事,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什么是摊丁入亩?雍正皇帝到底摊了什么事,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什么是摊丁入亩?雍正皇帝到底摊了什么事,让士绅们集体跳脚说到封建时代的改革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张居正,无论是“青苗法”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治世良策。

可惜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绅阶级的极大反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令无数看客扼腕。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想取得成绩,必须有来自强权的保障,故而封建时代的成功改革多由帝王亲自执行。

比如雍正力推的多项改革政策都取得了丘山之功,以一己之力夯实了大清根基。

其中大名鼎鼎的“摊丁入亩”政策更是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堪称旷古烁今。

不过,这个政策的实施也把雍正推向了士绅的对立面,被不遗余力地抹黑百年。

究竟什么是摊丁入亩?士绅们为何会因此而集体跳脚?雍正摊丁入亩指的是什么所谓的“摊丁入亩”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把丁税平摊到田地中,从此朝廷征税只看田地的多寡,本质就是变相地废除了丁税。

而所谓的“丁税”指得就是古代的“人头税”。

要理解“摊丁入亩”首先就需要搞清楚古代的“人头税”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征收的?为何雍正的改革要对它下手?在封建时代,农民是缴税的主力军,从汉朝开始,朝廷对农民的征税就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地税和人头税。

所谓的地税很容易理解,它根据一户家庭的土地收成来征收,历史课本上经常提到的“三十税一”“十五税一”指的就是地税。

考虑到土地收成是农民财富的唯一来源,因此地税类似于现代的所得税。

田地而所谓的“丁税”是按照一户家庭中成年男子的数量来征收,与家庭的收入完全无关。

比如汉代的“人头税”是每人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穷人和富人一视同仁,总数多少只看家中男丁数量。

雍正改动税制的初心是为了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同时给国家带来更多的收入。

他之所以选择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因为丁税非常不公平,甚至还破坏了国家发展。

国家税收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它应该和收入、家产挂钩,财富多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税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运转。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的背景历史背景:据说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战火不断,百姓伤亡的也是很多。

因此导致了后期阶级矛盾的出现,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事件。

于是面对这样的状况,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国内政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政权,于是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开始向前朝曾经小试过的“摊丁入亩”制度看齐。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并且此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一些“摊丁入亩”措施的合理性,再加上在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内的土地兼并比较严重,于是就实行了“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

现实背景:当时在康熙在二十年时期的时候平定“三藩之乱”,使得清王朝在中原的威胁不复存在,但是在入主中原的政治合法性却屡次遭到怀疑,于是为了其中孤立造谣的这些人,于是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定的政策,其中就在经济上实行了蠲免钱粮,“永不加赋”,的政策,并以此借助宽松优容的赋税政策来固结中下层民众,瓦解“遗老”们的社会基础。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它实际上是继承了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客观上是促进了当时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质上,由于清朝政府把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苛税,也一并入田赋,使得造成了更深的阶级矛盾,反而没有使人民减轻负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而农民逃税的现象也是因此,开始愈演愈烈。

表面上是对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的继承,其实际上对“一条鞭法”进行了一定的破坏。

1。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和土地分配方式。

它源自于秦代的统一度量衡制度,用于衡量农田的面积。

下面是对摊丁入亩的具体解释:摊丁:摊丁是指将田地划分成小块的行为。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增加,需要对田地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摊丁制就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将田地分割成一块块的小块,每块都有自己的耕种户籍。

入亩:入亩是指将小块的土地面积统一计算成亩的数量。

亩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它代表了固定的土地面积,可以作为衡量田地的标准。

将小块土地的面积累加起来,就形成了整个地区或村庄的总面积,同时也方便进行土地分配和管理。

摊丁入亩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 划定田地边界:首先需要划定每块土地的边界,将整块农田分割成小块。

通常使用天然的永久性地标(如山、河等)或人工确定的地标(如界碑、路线等)作为边界。

2. 校正土地大小:对每块小块土地进行测量,确保其面积准确无误。

通常采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如“土尺”等进行测量,以保证每块土地的面积基本统一。

3. 记录户籍:将每块小块土地的耕种户籍进行注册和记录。

每个农户将被分到一块或多块土地,并在户籍中明确记录,包括土地面积、使用权、产出等信息。

4. 统计面积:最后将每块小块土地的面积进行累加,计算整个地区或村庄的总面积。

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进行税收等相关工作。

通过摊丁入亩的方式,可以实现公平合理的土地分配和优化利用。

它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确保每个农户都能得到一定面积的土地,避免了土地集中占有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同时,摊丁入亩也为统计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摊丁入亩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摊丁入亩是指把一块土地平均分成若干分,每份都称为“亩”,然后把每块土地的“摊丁”(即平均分成的若干部分)分配给各个农户,让他们在自己的“亩”上自主耕种,收成由自己独立负责。

摊丁入亩从形式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的荫庇关系,实现了土地的均分,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摊丁入亩是中国法制史上重要的一环,它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历史变迁的重要体现。

其实践过程亦为历代法制奠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土地定居、贡赋制度、民情匡正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制的进步演变过程。

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重视人、物与自然的关联和平衡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政府、领袖和人民在古代,为了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通过制度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在土地上劳动生产、享受创造的成果与自然、家族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调和。

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简述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摊丁入亩》是中国古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出自李白的《静夜思》,原作者未知。

摊丁入亩始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诗
人的改编和创作,今天是一首佳作。

原文诗词因其节奏自然、情感深远、意境淡雅而备受推崇,其大意颂扬天地间的合理本源:就像把丁烧得正好,山野津涯、一路任凭,自然变得洁白清净,充满治愈感恩。

诗歌描绘了大自然之美,尊重自然、推崇自然,呼唤人们不断提高自身追求平衡、和谐、善良以及回归大自然之路。

通过这首诗,读者联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万物交织而成的一体性,把人类发展的基本思想深深的刻在心灵深处。

在杨绛的译文中,摊丁入亩的深远哲理被得到更好地表达,译稿也更加精美。

她将原诗中的“把丁”改为“竹炭”,“洁白”改为“明净”,增添了节奏,没有丝毫节外生枝。

此外,将“解开”改为“放开”加强了诗意,表达出人们健康地融入大自然的情感和理念。

摊丁入亩的含义深远,是一种对自然的景观、情趣、价值的探索,以及对和谐自然、珍惜自然现状的号召也是人们不断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唯一文化精神。

总的来说,《摊丁入亩》原作者精湛的语言技巧,隐喻比喻,意
境淡雅,和杨绛的精彩翻译,都令人惊叹。

多年来,这首诗以其醇美的节奏、和谐的情感、温柔的境界,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思维和感悟,值得铭记和细细品味。

- 1 -。

摊丁入亩的历史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的历史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的历史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摊丁入亩不?这可真是个在历史长河中超级重要的事儿啊!摊丁入亩,简单来说,就是把人头税摊到田亩里去收。

这就好比啊,以前是按人来收钱,不管你家有多少地,现在呢,是根据你家地
的多少来交税啦!
咱就说在清朝那时候吧,老百姓们那日子过得可不轻松啊!各种税
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摊丁入亩一搞,嘿,好多农民可就松了一口气。

为啥呢?以前没地的穷人家,哪怕就自己一个人,也得交人头税,那压力多大呀!现在好了,没那么多地就不用交那么多税了,这不是
给老百姓减轻负担嘛!就像你本来每天都要背很重的东西走路,突然
一下子轻了好多,那能不高兴嘛!
当时的统治者也是看到了一些问题,才推行这个政策的呀。

他们也
不想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造反呀,对吧?这摊丁入亩可不就像是给社
会打了一针稳定剂嘛。

你想想,要是这政策没推行,那会怎么样?老百姓日子更苦,说不
定社会就不稳定啦!这就跟你走路,本来就很累了,还非得给你加个
重重的包袱,你还能走得动吗?
这摊丁入亩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可深远了去了。

它改变了税收
的方式,让税收更加合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
火苗,点燃了社会进步的火炬呀!
所以啊,摊丁入亩可真不是个简单的名词,它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呢!它是历史前进的一小步,但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怎么评价摊丁入亩
导语: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

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的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他的实行将中国实行的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得以废除,并入土地税。

中国在秦汉时期以来就有着“人头税”的传统,关于“人头税”,它主要是对于一个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丁男要加以课税,与此同时,丁男多必须服行差役。

而在明代后期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摊丁入亩”的初级阶段,其主要内容就是:免行部分差役,并且以现金代替,与田赋一起征收,这样一来就使税赋征收变得更为简便一些,同时也减少了无田地者的负担,部分地区亦有摊丁入亩的举措,在当时称为随粮派丁、田代丁编或丁随田办。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又颁布了一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这样使得丁税的数量成为了一个定数,使得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负担丁税。

直到在雍正年间的时候,才正式的将丁税废除了,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制度,这样就使得没有田产的人可以不纳赋税。

怎么评价摊丁入亩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赋税制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