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试析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

试析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

试析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民族民间文化是指一种特定民族或地域所固有的文化传统,是由当地的民间艺术、民俗习惯、民族宗教、民间信仰等方面所构成。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传承性、演变性和创造性。

一、地域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和特征。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秦腔”、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意大利的“威尼斯节”等等,都展示出了地域性特征。

二、传统性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性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

传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和追溯。

这种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洗礼后流传进行了变革和发展。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改变了庆祝方式。

三、文化层次多样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文化层次,它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

相同民族的不同阶层,或者相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表现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个体、家庭、村庄、城市和国家的层次都有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

四、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例如,基督教的寺院装饰风格是经典的洋式风格,而中国传统的道教寺庙装饰风格则是浓郁的中式特色。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织锦、民间工艺等等。

这些遗产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没有了它们,就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认同和传统。

六、创新性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不断更新传统,引入外来文化元素,形成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新的技术、新的文化思潮的出现,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域性、传统性、文化层次多样性、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性等内容。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163072寇萌989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歹0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来给民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而乂通俗易懂的定义?民俗或风俗这类词语,从它的历史源泉说,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直到现在,它还流行丁人们的口头或书写的文字上。

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

它不是届丁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

它既然是集体的、传承的,就必然要逐渐形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它被楚型化”,而决不是一种任意的、散漫无纪的文化现象。

所以,对丁民俗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稳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现之一。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制度的产物。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的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个,但是不同的节日特点都会不相同。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

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

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苏 蔓1李美娟2(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收稿日期:2010-12-21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

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SU Man,LI Meijuan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中原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而古老的历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祭祀崇拜的传统: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祭祀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特征,如祭祀祖先、神明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历史、传统和宗族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艺术瑰宝的创造和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和中原古战国文化,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形式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

5.重视家庭和亲情: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和睦,这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家族传统的珍视。

6.正直守信的精神传统: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正直守信的道德品质,注重诚信和责任的传统,这反映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7.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倡导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力求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朴素和务实精神。

8.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尊重和敬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原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总之,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质。

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精品课程:《蒙古民俗》教学大纲《蒙古民俗》教学大纲敖其编写扎格尔审定课程名称:蒙古民俗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1.通过传授蒙古民俗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容、概念、功能、研究方法、蒙古民俗的分类、学科研究现状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了解蒙古民俗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1. 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结合课堂教学、讨论和田野调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课时共:54课时主要教学容和课时分配:导言(1课时)在导言部分介绍民俗的涵义、蒙古民俗发展史及特征的同时介绍蒙古民俗的分类、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生产民俗民俗(2课时)第一章采集业民俗第一节文献中的信息本节主要从文献、游记中收集有关采集业民俗的容,追述生产民俗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野生采集食物介绍了野生植物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将采集到的食物分为果实类植物、叶类植物,同时阐述了食用采集食物的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 说说您家乡野生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2. 从民俗角度出发,谈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第二章狩猎民俗(3课时)第一节狩猎目的本节将蒙古族狩猎的目的分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军事演练、保证食品来源、娱乐作用等几方面加以解释。

第二节狩猎方法介绍蒙古族传统狩猎方法的同时,介绍狩猎工具及技巧。

第三节猎物的价值介绍狩猎是出于皮、肉油、贵重器官的实用价值。

第四节特殊的狩猎习俗阐释狩猎习俗中的昂根仓(意为猎神祈颂词)、甘旗甘仓、朱力特礼、图腾崇拜、去躁礼及禁忌、思考与讨论题:1. 举例说明狩猎民俗。

2. 简述昂根仓与甘旗甘仓的联系与区别3. 信仰崇拜在狩猎过程中的影响?第三章牧业生产民俗(6课时)第一节五畜及其名称在饲养和管理五畜过程中,牧民们对牧养的牛、马、骆驼、羊、山羊根据毛色、牙齿、体态等不同特点命名。

第二节四季游牧营地及走场主要讲授游牧的目地;春、夏、秋、冬四季营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民俗事项,以及选择游牧迁居点的过程。

第三节饲养牧业生产是一项有规律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接羔、打印、育肥、配种、分群、驯化使用,以及相关民俗事象。

第四节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畜产品加工与利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制作奶食品、肉食品棕毛利用、皮革加工、燃料利用等,通过介绍上述形式及相关的民俗事项,介绍五畜的价值及牧民利用畜产品的技艺。

思考与讨论题:1. 掌握根据五畜体态与特征的命名方式。

2. 游牧的有益之处是什么?3. 简述马奶宴?4. 举例说明利用畜产品的生产经验。

第四章农业生产民俗(3课时)第一节农耕史概要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证明蒙古草原很早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随着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耕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四大农业区。

生产方式的多方面改变影响了蒙古族生活方式,并促进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蒙古族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起初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后来受到汉民族农民的影响,改进了耕种方式。

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粮农与菜农两类农民。

介绍私田、合作田、租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农业的其他民俗农业生产逐渐成为蒙古族生产中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新的农耕文化及独特的民俗。

其中包括梨米拉礼、驯礼、观征兆、福苗宴及颂词粮仓宴及正月二十五天仓日仪式等。

思考与讨论题:1. 了解蒙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2. 举例说明蒙古族农业民俗。

第五章工匠习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手工艺特点蒙古族手工艺产品是以家庭生产,仅供给家庭需求,牲畜及其皮毛等初级畜产品用于和异邦进行交易。

蒙古族工匠以自己娴熟的工艺技术展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中原地区的(工)匠、回族、尼泊尔、俄罗斯工匠。

第二节铁匠和其他工匠关于铁匠,在《史集》《蒙古秘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主要记载了生产工具和在战争中使用铁的纪录。

使用铜制作家庭用具的同时作装饰。

金银为珍贵金属,所以能显示人们的富有、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

第三节木匠和其他工匠工匠在蒙古族生产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作品渗透于蒙古族生活各方面。

除蒙古族工匠,需专门提到瓦匠和农区的其他工匠。

思考与讨论题:1.讨论蒙古族手工艺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需完成的民俗。

第六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3课时)第一节交易民俗交易民俗的渊源;基本因素,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双方需有剩余产品或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媒介。

介绍蒙古族商贸的历史概况,从交易猎物皮到交换五畜产品的规律,介绍各种媒介的区别。

第二节交通运输本节将注明交通运输习俗的构成因素,介绍蒙古地区交通运输概况、运输方式及工具。

介绍有关交通运输组织和阿音钦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交易习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掌握蒙古族商贸历史概况。

3.举例论述交易的基本因素。

第二部分生活民俗第七章服饰民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讲述体现在蒙古服装的颜色、镶边儿、纽扣缝制针线的蒙古族传统思维和审美观。

介绍蒙古服装的种类及因性别、地区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蒙古服装,总体介绍蒙古服装的象征礼仪、祝福礼、迷拉礼等。

第二节腰带本节要介绍腰带不仅是适应游牧生产的蒙古装饰,并且是精神、主权的象征物。

阐述蒙古族珍重腰带的历史记载及腰带的颜色、形状、阐释用腰带辨别性别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三节蒙古帽子本节阐释蒙古文化习俗中的尊重帽子的礼仪。

详细介绍蒙古帽子的种类:鹰帽、狐皮帽、圆顶帽、头巾等。

介绍蒙古帽子的形状、帽子颜色的象征礼仪和禁忌习俗。

第四节其他类蒙古服装本节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服装中的皮马甲、上衣等的制作工艺、形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