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大全

九上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学时】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1、多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势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内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太阳能、核能

【能量是多种形式存在的,但要注意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能】

(1)机械能:存在于运动的物体(动能)或具有一定高度的物体(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性势能)中;

(2)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又叫热能;(3)光能:能发光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太阳能属于光能;

2、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1)能量的转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分析某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和所要研究的过程;

②物体在起始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

③物体在最终位置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

(2)能量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4)要获得一种能量必须以消耗另一种能量为代价,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第2学时】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劳无功”

(1)没有力,但有距离:“无劳无功”

如: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2)有力的作用,但没有距离的移动:也就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

“有劳无功”

如:一个静止的汽车,一个人用了很大的力推他,但不动,因此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的移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劳动无功”

如:手提着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水桶虽然受到提力的作用,但是由于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且移动的是水平距离,不在同一方向上,故而提力对水桶没有做功;

3、做功的表示说法:力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做功、施力物体做功、力做功;

二、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F的单位是牛N,s的单位是米m,功W的单位是焦J)

【明确】

①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

②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

“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要引起重视;

③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

1J=1N·m

3、把一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大约是1J;

4、【思维逆向】将举高物体时F所做的功可以视为:克服阻力(重力)G做的功,即W=Gh;

5、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即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因此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

6、能量转化越多,做功越大;能量转化越少,做功越小;

三、功率

1、比较做功的快慢

(1)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做功越快,所用的时间越多做功越慢;(2)相同的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做功越少,做功越慢;

(3)比较做功的多少与时间的比值,比值越大,做功越快;比值越小,做功越慢;

2、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

(2)功率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做功越快,功率越大;做功越慢,功率越小;

能量转化的越快,功率越大;能量转化的越慢,功率越小;

【小贴士】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的看时间,由此可得,功率的大小决定于做功的时间和做功的多少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3)功率的公式:P=W/t 【功W的单位J;功率P的单位是瓦W;时间t的单位是秒s】【思维拓展】

①功率公式P=W/t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s/t、P=W/t可得P=Fv;例:汽车上坡时,需要一定的功率,减慢速度就是为了增大上坡的牵引力,这样有利于上坡;

3、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W

1W=1J/s 1KW=1000W 1MW=1000KW=106W

4、常见的功率:

韶山型电力机车4200千瓦汽车约为50—100千瓦

喷气式飞机约11万千瓦人步行约70瓦,短时间快速运动可达1千瓦

5、1000W=1000J/s的意义:物体在每秒内所做的功为1000J;物体在1秒内有1000J的能量发生转化;

【第3学时】

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再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2个条件:要有2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且能绕固定点转动;

如:瓶盖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是不能称为杠杆;

(2)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2、杠杆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作用于杠杆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尤其是阻力方向的判断是杠杆学习的难点之一,要明确阻力是阻碍杠杆(即硬棒)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①它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千万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

②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③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④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中间,也可以在杠杆的两侧,一定在杠杆上;

⑤当力作用在支点时,力臂为0;】

3、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出垂线段”

(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4、生活中的杠杆:钓鱼竿、镊子、铡刀、钳子、垃圾桶、剪指刀、铁锹、钓鱼竿、天平、滑轮;

二、杠杆平衡的条件

1、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

(1)内容: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表达式:F1L1=F2L2或F1/F2=L2/L1

3、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开始时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为了不计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为了方便测力臂;

(3)实验开始前,当发现杠杆向右端倾斜,可使左、右端螺母一律向左调;

(4)实验开始时,绝不能调节杠杆两侧的螺母,而是通过调节改变动力、阻力、动力臂或阻力臂,来实现杠杆的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5)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由杠杆平衡的原理可以看出,F1L1=F2L2,当L1>L2时,F1<F2,即在力臂较大的一端施加一个较小的力,就可以在另一端获得一个较大的力,所以有人称杠杆对力有“放大作用”。

【说明】

(1)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要通过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相比较来确定,

为了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最好画出杠杆示意图,在图上把杠杆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表示出来,建立直观的图景,便于判断。例如:天平。

(2)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由于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故省力杠杆不省功;动力在做功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转化成了内能;

(3)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设计这类杠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需要省距离而不需要省力的情况下应用;

如:钓鱼竿钓鱼时虽然费力,但手臂移动很短距离可使鱼移动很长距离;

三、滑轮

【说明】

定滑轮的特点:

(1)能改变力的方向;

(2)不能省力,即 拉力F =物体的重力G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下,要考虑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f ,因此 拉力F =物体的重力G +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f (3)不能省距离,

即 物体上升的距离=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h );

(4)拉力F 所做的功Fs =克服物体的重力G 做功Gh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下,拉力F

所做的功Fs =克服物体的重力G

做功G h +克服摩擦力f

做功fs ; (5

)拉力F 作用点移动的时间t 与物体上升所用的时间相同,因此,可以看出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功率P 的变化;(同时性) (6)定滑轮中,拉力的大小不会随拉力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即:拉力大小始终相同;

定滑轮的特点

(1)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省一半的力: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由于L 1=2L 2 ,则

拉力F 1=2F 2,

理想状态:拉力F =1/2G

实际情况:拉力F =1/2(物体重力G +定滑轮重力G +绳子与定滑轮之间摩擦力f ) (3)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两倍(s =2h ): (4)理想状态:拉力F 所做的功Fs =克服物体的重力G 所做的功Gh ;

实际情况:拉力F 所做的功Fs =克服物体的重力G 所做的功Gh +克服定滑轮重力所做的功Gh +克服绳子与定滑轮之间的摩擦力做功fs ; (5)拉力F 作用点移动的时间t 与物体上升所用的时间相同,因此,可以看出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功率P 的变化;(同时性)

(6)定滑轮中,拉力大小会随拉力方向的改变

而改变;竖直向下时,拉力最小,最省力;

四、滑轮组

1、特点:同时具备定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既可以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1)省力情况:

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 重的几分之一,F =1/n (G 物+G 动)『n 表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不计摩擦和绳子自身重力)

(2)确定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 的方法: A 、要分清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

B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直线,将它们隔开来,只计算绕在

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3)组装滑轮组的方法:确定绳子段数后,依据“偶定奇动”原则; n=2 n=3

A 、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偶定奇动”——n 为偶数时,绳子从定滑轮开始;n 为奇数时,绳子从动滑轮开始;

B 、绕绳方法有一点切记:绳不可相交;

(3)拉力F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n ×物体上升的距离h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1)有用功: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用W 有用表示;

(2)额外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用W 额外表示;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用W 总表示,即W 总=W 有用+W 额外;

2、在提升物体时,总功(人消耗的化学能)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内能)

(1)对于不同的目的有用功和额外功会发生改变,如:用水桶从井里打水的过程,对水桶中的水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对水桶所做的功为无用功;但当水桶不小心掉入井里,想办法把水桶从井中捞出时,对水桶所做的功为有用功,而对残留在水桶中的水所做的功为无用功; 3、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η表示

(2)公式:η=W 有÷W 总×100%=W 有÷(w 有+w 额)×100%

(3)机械效率η是一个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由于总功大于有用功,所以η小于1,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η越高,机械的性能越好; 4、定滑轮的机械效率:

(1)总功:拉力所做的功W=FS ;

(2)有用功: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W=G 物h ;

(3)额外功:克服绳子重力和摩擦所做的功W=(G 绳+f )h ; (4)若不考虑绳子重力和摩擦,则机械效率为100%; 5、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总功:拉力所做的功W=FS ;

(2)有用功: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W=G 物h ;

(3)额外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绳子重力和摩擦所做的功W=(G 动+G 绳+f )h ; (4)若不考虑绳子重力和摩擦,则机械效率η= G 物h ÷FS= G 物h ÷(G 物h + G 动h )= G 物÷(G 物 + G 动)= G 物÷nF ; 6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在所有有用功不变的情况下,减小额外功;如:减少动滑轮的个数,或换用质量小的

动滑轮,或尽量的减小摩擦等;

(2)在所做的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即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每次提起重物的重力;

7、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

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绳子重力、摩擦力,但与上升的高度无关;

六、斜面的机械效率

W=FS;

2、有用功:克服物体重力

所做的功W=Gh;

3、额外功:克服摩擦力所

做的功W=fS;

4、机械效率:η= G物

h÷FS= G物h÷(G物

h + fS)

5、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高度)、斜面的粗糙程度

6、斜面的作用:省力;例如:盘山公路;

7、若斜面是光滑的,则FS=Gh;

【第4学时】

第4节动能和势能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运动的汽车、飞行的子弹、翱翔的小鸟等;

2、影响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速度

(1)取同一个小钢球的目的:为了控制质量相同;

(2)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为了控制小钢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3)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物体的质量或物体的速度)、转化法(根据小球将相同的木块推出的距离的远近来判断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

(4)结论:在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在物体的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一)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势能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关键看此物体相对某一个平面有没有被举高,即相对此平面有没有一定的高度,若有,则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若没有,则物体不具有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所处的高度;

(1)运用到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物体的质量或物体所处的高度)、转化法(根据被砸沙坑的深度来判断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大小)

(2)结论:在质量一定下,物体的所处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在高度一定下,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二)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形变大小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关键看此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若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则此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要判断物体的弹性势能是否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键看此物体的形变程度有没有发生改变,若物体的形变程度变大,则物体的弹性势能变大;若物体的形变程度变小,则物体的弹性势能变小;

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单摆:单摆的摆锤从最高点摆向最低点时,位置越来越低,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最低点摆向最高点时,位置越来越高,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降过程中,越转越快,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过程中,越转越慢,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总和;

4、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如果不受阻力,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例:摆锤和滚摆在上升和下降时克服摩擦及空气阻力都要消耗机械能,实际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

(1)判断动能、势能的转化时,关键是看哪种能量在减少,哪种能量在增加,减少的能量转化为增加能量;

5、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应用:撑杆跳、人造卫星

【第5学时】

第5节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

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俗称“热能”;

(1)单位:焦耳;

(2)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分子等微粒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和分子势能(分子等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

(3)内能的特点: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内能;

★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如物体熔化时或沸腾时,内能增大,但温度却不变】

★内能大小与质量(微粒的个数多少)有关

★内能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1、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实质: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

四种方法:①压缩体积;②摩擦生热;③锻打物体;④拧弯物体;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气体体积膨胀;【实质:物体的内能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

2、热传递改变物体做功;

(1)规律:内能由高温物体(或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低温部分),直至温度相等时结束;

(2)实质:能的转移过程,且温差越大能的传递越快;

(3)方式:

(4)条件: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位存在温度差,温度差越大,热传递越快;

(5)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用Q表示,单位:焦J

物体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但它们也有本质上不同,做功实质上能的转化,热传递实质上能的转移;

三、热量的计算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1)单位:J/(K 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2)水的比热:4200 J/(K 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00J

(3)水的比热特点:在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用途】用做制冷剂或用来取暖;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受物质的状态的影响;

2、热量的计算:Q=c×m×△t.Q吸=c×m×(t-t0)Q放=c×m×(t0-t)【拓展】

(1)物体本身没有热量,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的过程中,有了内能的转移,才能讨论热量问题;

(2)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

(3)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3、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温度: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是”多少,而不能“传递”或“转移”的;(2)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如果物体之间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就没有内能的转移,也就不存在“热量”的问题;

【联系】

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同样,物体放出热量时,

温度也不一定降低;

四、燃料的热值

1、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1)单位:焦/千克J/kg

(2)物理意义:氢气1.4×108J/kg

——质量为1千克的氢气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为1.4×108J

(3)热值反映了所有能燃烧的物质的一种性质,反映了不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的大小,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状、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均没有关系;

(4)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 qm

(5)“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

2、火箭选用氢作燃料,而不是汽油,原因:液态氢的热值大;

【第6学时】

第6节电能的利用

一、电器的功率

1、电能利用:

物体能做功是因为具有能量,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电流也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具有电能,电流通过用电器会发生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实质是电流做功);

2、电功率的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1)单位:瓦特瓦W 千瓦KW 兆瓦MW

(2)1千瓦=1000瓦1兆瓦=1000千瓦

(3)物理意义:1000瓦——电流在每秒内所做的功是1000焦耳

(4)电功率反映了电流做功的快慢、电能转化的快慢、电能利用的快慢;

【拓展】

灯泡的电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电能消耗)越多,电能转化越快,电流做功越快;

3、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一般用电器上标明的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就是额定电压,常用U额表示;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一般用电器上标明的正常工作的功率值就是额定功率,常用P额表示;

【拓展】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是不会发生改变,每一种用电器的都是已经设定好的;

4、用电器常见的电功率:普通灯泡15—100W 电冰箱、电视机、电脑100—400W

空调、电热水器1000W左右

5、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

(1)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常用U实表示;

如:可能与额定电压相等,也可能比额定电压大或者小,也可能用电器两端实际电压为0;(2)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常用P实表示;

如:可能与额定功率相等,也可能比额定功率大或者小,也可能用电器两端实际功率为0;

6、灯泡的亮度是由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大小所决定的,无论额定电压如何,额定功率如何,在没有损坏的前提下,如果实际功率相等,则发光的亮度就相同;

二、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

(一)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

1、器材:干电池两节、2.5伏小灯泡两个、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2、条件控制:

(1)图a:电压相等时,研究灯泡电功率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并联)

(2)图b:电流相等时,研究灯泡电功率大小与电压大小的关系;(串联)

3、现象:用灯泡的亮度来反映电功率大小关系

4、结论:

(1)图a:电压相等时,电流越大,灯泡的电功率越大;

(2)图b:电流相等时,电压越大,灯泡的电功率越大;

(二)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

1、用电器的电功率等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大小的乘积;

(1)公式:P==UI

(2)根据欧姆定律I=U/R,推导公式:P==U2/R P==I2R P==W/t

(3)单位:瓦W 1W==1伏·安

【注意】

(1)由于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即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路而对非纯电阻电路则不适用,所以推导出的两个公式也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对于公式中出现的电压值、电流值和电阻值都具有同时性(某一瞬间通过导体的电流值和该时刻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同体性(针对同一导体中的电流值、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和该导体的电阻值);

(3)P==U2/R常被应用于并联电路,因为并联电路各分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P==I2R常被应用于串联电路,因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处处相等的;

另外,P==U2/R常用于根据用电器的铭牌求出电阻,以及进一步求出用电器的实际功率;(4)无论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关系,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实际电功率之和;

表达式:P总==P1+P2+P3+……

或者用电器的总功率等于电路中的总电压和总电流的乘积;P总==U总I总;

2、电功的计算:

(1)公式:W==UIt ;

(2)推导公式:W==U2t/R W==I2Rt W==Pt

三、电功率的测定

1、测定的方法:

(1)用电能表直接测定用电器的消耗的电能、秒表测定用电器做功的时间,从而测定用电器的电功率;

(2)测量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再根据公式P=UI间接求出用电器的电功率,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2、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1)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

(2)实验电路图:Array(3)器材说明: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其两端

电压,因为要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所以电路中要接入滑动

变阻器,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4)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恰好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5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注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它的额定电压太多)。

④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⑤计算出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电功率

⑥断开电路,整理器材。

⑦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注意】:在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源电压应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例如,测定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时

至少要选两节干电池串联作电源。

②电压表的量程应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电流表的量程要大于小灯泡正常工作电流。

③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灯泡的正常工作电流,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

值应与小灯泡的电阻差不多,以使调节效果明显。

④根据串联分压原理进行判断,准确熟练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在等于额定电压、

略高于额定电压的和低于额定电压三种条件下发光。尤其在做第二次实验时,需小心调节滑

动变阻器,以免因实验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太多而烧坏灯泡。

⑤开始连接电路时,要使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要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

⑥开始实验前,要检查电路并试触,实验结束,要先断开开关,再整理电路。

⑦实验时,在移动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时,眼睛要看着电压表,看它的示数是不是等于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⑧测电阻的三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而测功率的三次测量是为了测不同电压下

的实际功率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故不能取平均值;

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和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进行多次测量,从而得到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值;

(5)分析论证:由公式P=IU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分析比较额定电功率和实际电功率大小问题,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与电功率间的关系。

①当U实=U额时,P实=P额,正常发光;

②当U实

③当U实>U额时,P实> P额,较亮;

(6)实验结论:

①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

②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7)实验拓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和用伏安法测电阻两实验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而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何不能也求平均值呢?

随着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的改变,小灯泡的功率也在改变,不同的电压下,小灯泡的电功率不同,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求功率的平均值是没有意义。为了比较在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和发光情况,所以电功率不能求平均值。

【拓展】

实验电路中,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

(1)电路故障问题:灯泡短路、灯泡断路(或电路中某一处断路)、

(2)非电路故障问题: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太小,不足以让灯泡发光,只能让你发热;

四、电能表“电度表”

1、电能表的作用和计量单位

(1)作用:用电器在一段时间里消耗的电能;

(2)计量单位:千瓦时kW·h 俗称“度” 1 kW·h==1度==3.6×106J

(3)意义:功率为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为3.6×106J;

2、电能表的参数及意义:

①“220伏、50赫”表示该电能表在200伏、50赫兹的电路中使用;

②“10(20)安”表示此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使用电流允许大些,但最大不能超过20安;

③“600转/千瓦时”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转盘转过600转,即电能表每转动一转消耗的电能是1千瓦时/600转;

3、电能表测量电能的方法:

(1)测量较大电能时用刻度盘读数: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有方框打着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第一位,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具体过程】:

让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读出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利用公式P==W/t计算出该用电器的电功率;

(2)测量较小电能时,用转盘读数:通过记录某段时间内电能表转盘转数,结合电能表转盘每转表示的电能,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即:W电==转数×每转消耗的电能;【具体过程】:600转/千瓦时

让待测电功率的用电器工作,记下电能表转盘转过一定转数n所用的时间t,则该用电器在时间t内做的功为:W==(n×3.6×106J)/600转==6000n焦,则该用电器的电功率为:P==W/t==6000n焦/t;

五、学习方法点津

1、本节内容涉及的公式和单位较多,容易出现混淆或不能选用正确、合理的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针对这种情况,一般解答计算题时先列出已知的各个物理量(用字母表示),并将各物理量标注上相应的单位,然后将所要求的物理量也列出,综合已知的物理量和要求的物理量,找出需要的公式即可;

2、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跟额定功率无关,判断时,可用下面三条规律:

(1)若灯泡正常发光,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亮;

(2)若灯泡串联且不正常发光,则电阻大的亮;

(3)若灯泡并联且不正常发光,则电阻小的亮;

3、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电路图故障分析:

(一)接线错误

(1)现象:若灯泡很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较大,移动滑动变阻器,灯泡亮度和电压值、电流值不变;

原因:滑动变阻器同时接在上面两个接线柱;

(2)现象:若灯泡很暗,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较小,移动滑动变阻器,灯泡亮度和电压值、电流值不变;

原因:滑动变阻器同时接在下面两个接线柱;

(3)现象:电压表(并联连接)和电流表(串联连接)的指针反向偏转;

原因:电压表或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了;

(二)实验操作错误:

(4)现象:灯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

原因:灯泡短路;

(5)现象: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

原因:灯泡断路;

4、易误易混警示:

(1)额定功率越大,灯泡越亮;额定功率越小,灯泡越暗;

(2)电能的计算错误:忽略物理量的对应性,单位没有统一;

第7节电热器

一、电热器

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电流热效应;(1)实质: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电热器的原理:电流的热效应

(3)电离热效应现象的产生与导体的电阻存在有关,当电阻消失(即超导体)时,热效应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4)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利:无污染、热效应高、控制方便和调节温度;

弊: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皮而引起火灾;浪费能源;影响电器的使命寿命;

(5)电热器的主要元件:发热体;

(6)发热体材料的要求: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

(7)常见的电热器:电炉丝、电熨斗、电热毯、电热壶、电饭煲和电烙铁等;

二、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1、因素:导体的电阻R、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I、通电的时间t

(1)控制t、I相同,研究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2)控制t、R相同,研究热效应与电流的关系;

(3)控制R、I相同,研究热效应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2、电阻产生的热看不见,利用“转化法”,方法:

利用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玻璃管内煤油升高的高度进行比较;

3、实验步骤:

(1)将2根阻值不同的电阻丝串联,通电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并作出标记;

结论: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2)调节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在与(1)相同时间内,观察同一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并作出标记;

上述2次进行对比结论:当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3)保持第2次电流大小不变,延长通电加热时间,观察同一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并作出标记;

进行2、3对比,得出结论:当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相同时,通过导体的时间越长,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三、电热的计算

1、焦耳定律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公式:Q==I2Rt

3、电热Q和电功W的区别:

(1)电热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这部分热量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的;

(2)电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所做的功;

(3)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纯电阻电路),此时电热等于电功(W==Q);

例:电热器

(4)当电能部分转化为内能(非纯电阻电路),此时电功大于电热(W> Q);

如:电风扇、电视机;

第8节核能的利用

一、核能的途径

1、核能: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有些在改变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核能;

2、核能获得的2种途径:

(1)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举例:原子弹(不加控制的核裂变)、核电站(可控制的核裂变)

(2)聚变: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热核反应”————例:核聚变、太阳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1、原理: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能量,使水变成水蒸气,推动蒸汽机转动,在带动

发电机发电的;

2、工作过程: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核电站的特点:

(1)消耗燃料少,产生的能量巨大,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2)特别适用于缺少能源的区域;

(3)核电站需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董剑2018-06-22 10:52 本人听了冯培娟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冯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冯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冯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冯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冯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二、资料准备:教材分析: 教材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中,列举出生活中的能量守恒实例来加强教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环节二:进行新课 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以能量为线索,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突出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的重要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内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能量的转化和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是本节难点。 三、教学策略 先从学生熟悉的能量入手,比如内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在扩展到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同时结合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需要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后再填写,答案不要求统一,合理就行。在学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实验,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塑料袋、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小电扇、钢笔杆、碎纸屑、乒乓球、小球撞击演示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教学重点 1. 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 2.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 2.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电能、机械能、光能、内能、化学能等常规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能量转化与转移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把转化的方向弄反;容易把能量守恒理解为局部的 四、教学过程 (一)能量的转化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演示1:划火柴 演示2:用铁锤敲打铁丝 方法点拨:在判断能量是如何转化时,可先找出是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增加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就是由减少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子分析: 1. 小朋友滑滑梯; 2.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 3. 在水力发电中; 4. 在火力发电厂; 5. 电流通过电热器时; 6. 电流通过电动机。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请同学分析课件中的图片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的转移 演示3: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三)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3:滚摆实验 问:滚摆越滚越低的过程中,机械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 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讲解:尽管有的时候,物体某种形式的能量,可能转移到几个物体或转化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及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及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及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及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和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

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课前预习 读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和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课堂导学 教学目标 ☆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器材:黑色的塑料袋,温度计,小电机,太阳能电池,碎纸屑,乒乓球等 新课导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能的转化 1、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练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如图16-5-1所示的滚摆和单摆上下的运动情况,它们共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1 解析:滚摆和单摆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它们可以反复上下运动,共同表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案: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里面放一些酒精,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过一会儿,你会看到塞子跳了起来,如图16-5-2所示。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2 解析:绳子与金属管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高温筒壁对酒精加热,这是能量的转移;高温酒精推动塞子做功,使塞子跳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着能量的转移。能答出“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可。 答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3.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___________。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到能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语,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答案:消灭产生转化转移转化转移不变 4.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 如:发光的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解析:让学生自己列举能量转化的例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在学习中通过归纳法分析问题积累材料。学生列举的例子可多可少,教师只要应用归纳法略加指点,即可水到渠成地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答案: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煤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动机车运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习题含答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高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来越快,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 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 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 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2、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的力拉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 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物体运动快的,做功较多 D.两次做功一样多 3、关于功和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做功少,功率一定小 B、功率小的机器做功不一定慢。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快 D、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4、甲物体的比热大于乙物体的比热,若() A.甲、乙质量相等,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B.甲、乙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乙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C.甲、乙质量相等,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D.甲、乙质量相等,它们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则甲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5.能量转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衣机甩干衣服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池放电的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炉灶中烘焙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D.用电热水器烧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6、质量较小的鸽子与质量较大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 A.大雁比鸽子飞得快 B.鸽子比大雁飞得快 C.大雁比鸽子飞得高 D.鸽子比大雁飞得高 7.“神六”升空和飞行员安全返回,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火 箭发射时能量的转化情况主要是() A.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D.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省力 D.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9.下列各项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A.叉车举起货物 B.直升机吊起架电线的铁塔 C.马拉动原木 D.李刚用力推但没有推动大石块 10.下列情况中能量转化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木柴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

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或cm)水银的密度为 13、610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 或 g/cm,(2)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1kg/m=1g/cm(3)水的密度:110kg/m 或1g/cm(4)单位转化:1毫升 =1cm =1 m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1升1升= m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