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名人故事_爱因斯坦和镜子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目录[隐藏]定义避免途径[编辑本段]定义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高一作文写人:他,点亮了我心中的灯

高一作文写人:他,点亮了我心中的灯天空,出奇的黯淡,阳光,不知去了哪。
心,也跟着失了踪。
谁来照亮我的路途?看不到前方的路,看不到的未来。
我只能向这个漩涡,越陷越深。
心中的明灯,那盏引导我的灯,熄灭了。
记得,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直到16岁的一天,父亲告诉了他一个故事:“我和咱们的邻居一起去清洗一个大烟囱。
邻居先爬进去,出来也是他先出来。
后来他全身蹭黑了,而我一点儿也没有被蹭到。
我看到他的模样,以为我也是变成这样,所以去清洗了一遍。
而他以为他跟我一样干净,所以草草的洗了下手就上街了。
结果,别人都笑他是疯子。
”爱因斯坦听了,和父亲一起哈哈大笑,但是,父亲笑完,郑重告诉他:“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的,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
”爱因斯坦听了,满脸愧色,从此他就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父亲的话提醒自己,最终映照出了他生命的光辉。
爱因斯坦,他遇见了一个能带他前行的父亲,使他的前程一片光明。
而我,同样的,也有这样的一位父亲。
不记得多少次,夜晚,我在写作业,他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快睡吧,别写了”。
可我却不厌其烦“知了知了”但继续埋头苦干自己的事。
片刻,房间里两个人都没说话,只有我的笔所发出的“高频率”响声,还有父亲略闻生气的声音。
终于,他把我的作业关上——“干嘛!”我生气地说,但双目一接触到父亲的眼睛,便以败下阵营,扭过头,欲再次拿笔。
“不能再写了,去睡觉!几点了!”他的声音比我高出了两倍。
“不要,还给我”“你自己的身体重要,还是作业重要啊?!”我犹豫了一下,“两个都重要!”“……那把身体搞垮了怎么办?还怎么学习啊,你的身体已经很弱了”“但是,我的作业,怎么办?”“别写了,要写明天写”“明天写不了了,明天就要交了,老师要收的”“那你就跟老师说你没时间写”“但是,别人写了,我没写,要是我的成绩落下了,怎么办?”“……你那么在乎你的成绩?”“难道你们不在乎吗?”“……我只在乎,你是否开心,是否健康……”父亲拉低了声音说道,“不要累了自己的心……”我无言以对,点了点头,把门关上了,作业,不写了。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
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
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
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
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伟人的小故事激励鞭策我在学习做事情要努力认真,一丝不苟!篇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旁风。
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答案主要内容

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答案主要内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答案主要内容爱因斯坦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定义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做自己.人和人有很多区别,所在的环境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安排自己的一切.自己所做的事要跟自己的各种情况相符,做自己该做,做的到的事,不能拿自己和家人做不到或不应该去做的事和人攀比.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的原则,做对的合乎道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