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上)

•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 改“恒山”为“常山”,改“姮héng娥”为“嫦 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 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 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唐代为了避唐太 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 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 《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 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 “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 而已,理,非吾业也。”
•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 (5)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 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
• (3)点明了引文的书名属于明引 • (4)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 明书名; • (5)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 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 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古汉语修辞方式(上)
• 修辞方式 •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 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 些语句结构格式。
•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 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 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 种修辞方式。主要讲九种,即:引用(附: 用典)、婉曲、并提、代称、比喻、起兴、 互文、双关、错置九种。 •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 • •
引言 引用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古汉语修辞方式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 源记》)
•
(二)以官名、地名代人 。 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
) (三)以职业、劳动代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
(四)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古汉语修辞方式
•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 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 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 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 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 体的是暗引。
•
暗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割裂
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 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割裂可 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 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 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 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 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
当句互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古汉语修辞放上

• (6)人且吉凶,妖祥先见。《论衡·订鬼》 • 人且吉,祥先见;人且凶,妖先见。 • (7)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
论》
•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 并提
•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 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 例(1)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 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 (2)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
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短语,即“陟臧罚否”。例 (3)中的“周苛、周昌”与“孙子”这两个联合短语的
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偏正短语,即“周苛之孙, 周昌之子”。例
• 并提
• (10)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 记》)
• “岸芷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岸上的小草,香气浓郁。小洲上的兰花,颜色青 葱,
• “郁郁”为香气浓烈的意思,而芷是一种香草, 故而“郁郁”是用来形容“岸芷”的。“青青” 不是指颜色,而是茂盛的样子,此句用来形容 “汀兰”生长得茂密繁盛。原句应理解为“岸芷 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 易《琵琶行》)
•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 以上三例都是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 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属 于当句互文。例(1)中的“秦”与“汉”互文, 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例(2)中的“主人” 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例 (3)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 与笼沙”;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上课

暗喻又叫隐喻,它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中间不用喻词。暗喻一般用判断句或叙述 句的形式表达。 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公,豺虎也。” 《荀子·王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
太子方富于年。 《七发》 太子年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对后主宠信宦官感到痛心和遗憾。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对皇帝不满。
委婉-交际辞令: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则是我所不知道的。(礼貌地拒绝了司马光的责难。)
借代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代替, 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名称。
借代-以特征代事物: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代荒凉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此代老人;垂髫,是小孩束发时垂下的短发,以代小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左传·僖公四年》 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与我们结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作战。
委婉-避不吉(生病):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 《战国策·赵策》
-----------------------------------------------------------------------------------------------------------------------委婉-避冒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型
(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 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 量代物品。 量代物品。 例: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闲理阮咸寻旧谱,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 加焉? 加焉?
效
果
(1)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形象具体 突出事物特征, 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比
喻
定义: 1.定义: 就是打比方, 就是打比方,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又称 ”“譬喻 譬喻” “比”“譬喻”。 苏轼《日喻》 例:苏轼《日喻》: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光如烛。 日之光如烛。
迂回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 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 绪。 若从君惠而免之,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 赐。
效果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往往能 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话语具有言外之意
并
1.定义: 定义: 定义
提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 在一起, 在一起,但在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传》 (《三国志 华佗传》) 水火烧溺人。( 论衡·问孔篇 。(《 问孔篇》 水火烧溺人。(《论衡 问孔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3.分
类
以引用所表达的意义与出处的原意比 较 a.直用 直用, a.直用,即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而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分
类
b.化用,即经过调整, b.化用,即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 化用 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符合原文原意,或 略语取意, 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反用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例: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概
说
修辞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除 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称“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引
用
1.定义: 1.定义: 定义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流传的格言 俗语谚语或历史故事等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 事类 事类》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 类义,援古以证今。 类义,援古以证今。
比喻的类型
(1)明喻: 明喻: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 喻词) 喻体)。 (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如”“若”“似”“犹”等。 ”“若”“似”“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螓首蛾眉。 犀,螓首蛾眉。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 之云。 之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内
容
a.引言 a.引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 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 说服力。 说服力。 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 例: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3.分
类
从出处的隐显而论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 a.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引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孔子曰: 周任有言曰: 例: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心理基础
联想 对权威的崇尚
表达效果 使立论有根据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 例: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登楼 赋》) 论语》 子曰:吾岂匏瓜也哉? 《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 不食? 不食?” 周易》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周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避免: 避免:晦涩与割裂
引用的标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 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 乃知咸,方是妙手。 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琵琶 乃知咸,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 玉珏》句句用事,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珏》句句用事,如盛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王骥德《曲律·用事二十一 用事二十一》 (王骥德《曲律 用事二十一》)
3.分
类
暗引,不指明出处, b.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 含在诗句当中。 含在诗句当中。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例: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何处?尘暗旧貂裘。 何处?尘暗旧貂裘。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从传统典籍和古人诗句中特殊事迹中得 来。
2.内
容
b.引事 b.引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内
容
c.引文 c.引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例: (士季)稽首而对曰:“……诗曰: 士季)稽首而对曰: ……诗曰: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 则能补过者鲜矣。 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分类
谦敬语: (1)谦敬语:又可分自谦语与表 敬语 自谦语: 小人、不才、 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 寡人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令尊、令堂、 令尊、令堂、令爱
(2)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 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赤壁之战》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 中“权起更衣”)。 主要是忌讳说病、 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 一旦山陵崩 山陵崩, 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例2: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明
喻
有时, 无异”“不异”“疑是” 有时,“无异”“不异”“疑是”之类 ”“不异”“疑是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例: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类
型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 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特殊代普遍。 特殊代普遍。 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类
型
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柳柳州、 柳柳州、曾南丰 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泽乡。 泽乡。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然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然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一、用典 婉曲 并提 代称 二、夸张 比喻 起 1.消极修辞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以求语句和文 章通畅、明顺、准确。 章通畅、明顺、准确。 2.积极修辞 2.积极修辞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特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形象 生动性和感染力。 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
喻
比喻的构成条件: 2.比喻的构成条件: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3.比喻的成分: 比喻的成分: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的另一事物。 的另一事物。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