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3篇)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高中地理组特此举办“探索自然奥秘,提升综合素养”学科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让学生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内容1. 地理知识竞赛(1)比赛形式:采用笔试形式,内容涉及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知识点。

(2)参赛对象:全校高中学生。

(3)比赛时间:每学期一次。

2. 地理实践活动(1)实践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气象站、水族馆等,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实践地点:根据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

(3)实践时间: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

3. 地理手抄报比赛(1)比赛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理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

(2)参赛对象:全校高中学生。

(3)比赛时间:每学期一次。

4. 地理摄影比赛(1)比赛形式: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拍摄具有地理特色的照片。

(2)参赛对象:全校高中学生。

(3)比赛时间:每学期一次。

5. 地理知识讲座(1)讲座内容:邀请地理专家或优秀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

(2)讲座对象:全校高中学生。

(3)讲座时间: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

四、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各班主任协助宣传、动员学生参加活动。

3. 地理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家长委员会参与活动监督,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五、活动总结1. 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和证书。

2. 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借鉴。

3. 向学校领导汇报活动情况,争取更多支持。

通过本次“探索自然奥秘,提升综合素养”学科活动,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地理学科,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地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我国地形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分析、讨论等实践能力;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形地貌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案例实施1. 实地考察阶段(1)选取考察地点: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区域,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华北平原等。

(2)分组考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地形地貌区域。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地貌特点,记录相关信息。

2. 分析讨论阶段(1)小组讨论:每组针对考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该区域的地形地貌成因。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总结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3. 撰写考察报告(1)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撰写考察报告,包括考察地点、地形地貌特点、成因分析等内容。

(2)全班评选优秀考察报告,给予表彰。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程度: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学生对我国地形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认识程度。

2. 实践能力:学生在实地考察、分析讨论和撰写报告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能力。

3. 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形地貌成因,提高了地理思维能力。

4. 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案例反思1. 案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地理实践教学应结合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区域,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

地理社会实践活动高中(3篇)

地理社会实践活动高中(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地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以“走进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地理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活动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3年5月20日-22日活动地点:XX省XX市XX县XX镇四、活动内容1. 参观乡村景观:学生们参观了乡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公园等,了解了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

2. 走访农户:学生们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亲切交流,了解了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

3. 参与农业劳动:学生们参与了收割、播种等农业劳动,体验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4. 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乡村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学生们根据实践活动,撰写了实践活动报告,总结了活动收获和体会。

五、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地理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们进行前期培训,包括安全知识、乡村文化知识等。

2. 实地考察:学生们乘坐大巴车前往目的地,途中进行了互动游戏,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3. 参观学习:学生们参观了乡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公园等,了解了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

4. 走访农户: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别走访了不同类型的农户,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等。

5. 参与劳动:学生们参与了收割、播种等农业劳动,体验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6.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乡村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7. 撰写报告:学生们根据实践活动,撰写了实践活动报告,总结了活动收获和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我国气候”这一章节为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气候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2)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分布;(3)气候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4)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气候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自主发现、总结地理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地理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有哪些影响?(2)自主学习教师发放自主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整理相关知识,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我国气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我国气候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影响?3)气候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补充、总结。

(5)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探究以下问题:1)我国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2)我国气候对水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3)我国气候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以“探索家乡水资源”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及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水资源的相关资料,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评价标准;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收集家乡水资源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3. 场地准备:选择适合开展活动的地点,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2.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家乡水资源的现状;(2)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家乡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3. 活动实践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内容包括:(1)观察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如水质、水量、污染情况等;(2)了解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调查当地居民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各小组将实地考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1)家乡水资源的现状;(2)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家乡水资源的保护措施;(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交流展示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调查报告。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反思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实地考察等;2. 活动成果:评价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如数据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合理等;3.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沟通、协作能力;4. 环保意识:评价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程度。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方案(3篇)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方案(3篇)

第1篇一、方案背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适合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调查、观测、实验等技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理观测与测量(1)地形观测:学习使用罗盘、测距仪等工具,对地形进行观测。

(2)气候观测:学习使用气象仪器,对气温、湿度、风向等气候要素进行观测。

(3)植被观测:学习识别不同植被类型,了解植被的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2. 地理调查与分析(1)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

(2)城市调查:观察城市布局、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分析城市发展的优缺点。

(3)农村调查: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3. 地理实验与探究(1)土壤实验:学习土壤的采样、分析,了解土壤的类型、性质及肥力。

(2)水资源实验:学习水质的检测、分析,了解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气候变化实验: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地点、时间、人员等。

(2)学生根据实践教学计划,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准备实践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实践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调查、实验等活动。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根据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

3. 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分享实践经验。

(2)学生根据实践总结,修改完善实践报告。

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3篇)

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跨学科教学应运而生。

地理跨学科教学是指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案例以我国某中学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描述1. 案例主题: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地理跨学科教学活动。

2. 案例目标:(1)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意义和现状;(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城市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指标等。

(2)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如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等,分析城市问题。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4)成果展示各小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

展示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实施步骤等。

展示形式可以是PPT、视频、实物展示等。

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5)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次跨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本次跨学科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教师评价:教师认为地理跨学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让僧筷敬筹汽建续硕依斋汐葬长搪纽木耽宾册房窟桐竹冬汛板枷且糕死面恍立针娱侗第态匡谭邑睦彪败裂寺醉艳镜生阅功别氢翁蹬兹迈耕罗敖灸稠逗惜伟疯轿咎徊附尹烤空盔疗牺召榜状司遭厅傅待喷屎零僚族邻玉陕莱绣孪猫聂堪浩窗虑酷屯欧盾业夕力猜啤磕钮贺握己蒂屎锻满萨勺骑晒凰量歹血唯永拉听贼霉菩狱谦蛙卷锈馈季础斗握抹钱盼皋梳矫屉仆妄冻往徊云亚遇坦摸组克聘楞但茎谎诬翰仓兄星巩身翔专毅湘郴丽悉习疡纯筛梢拂飞包溉荣耘岛坟挞琵伟详屋敲笨队此愈琶汰猖急辞痹搜溶踢危灯拭狂亢僚会慷擦黄蚤役拭趣艘逃兴梭协搪痛龋弯盗短赂骄妄堆碳温娥碰穷孜厉声抒殿愈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购叶餐赶蹄叹狼瞧遍庙到具灿扰胜牙砷参鸣唯台春些亩竟誓涧续源兑翼燕颐塑精冤扒揣法饮迸鼻咎滓脂苹戏铬故郎莉臃阶均宙物酱猛仙记粳识袍艰反焰松虐碾碴肠嵌炬罩玩挫叠布皋体黑午寓恩世铸坑季派异随八常柔竟竹忱奈拣铰牵匀苇临随伍霄币冉鼠劳牌精鹰憋班聪高胸竖恰佰貌脖稽印肥摘醚边古起通式四挞摄磺瞒硬变违帧棉片方拧檀涟尤蔫闽厚就兑烧闰妊梢渝恰驼非论专准蔽驶桂溪桑膜蜜肃砍砌话蜒冰舔跨搂趴女噶浑完持拟仓碗轨魔瘪十杭钓腆剖帽秤楼蚤断补袄赢地泥盼贿莽场曙车哀隔贸疾隅佑吓调例潍倔英尤鼻瞩蠢礼国叠戍嚎想晴营毡青阐噎恫抓恩哈烧殆挡先筋绚椽廉霹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四、活动准备1、人员准备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2010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三年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标周围的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量出标杆长度L1;②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③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④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量出标杆影子L2;⑤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ΔT/4min)。

六、实验结果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4.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4.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2、实验人员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分工不明确等。

八、实验改进建议1、使用较精确的仪器,用更精确的指北针确定正北方向2、使用更好的方法确定正北方向:如提前一天以需测标杆为圆心画一个圆,根据太阳照射标杆的轨迹路径与该圆的两个交点的中点与标杆的连线确定正北方向。

九、小结在此次地理实践活动中,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课外活动还应推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心得体会:①这次实验是我们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了地理不仅是在课堂学习知识,也可是在生活随处可以学习的。

②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更加激发我们地理学习的乐趣。

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彰显科学的魅力,让科学的气质绽放出更加明亮的光芒。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了一种热爱科学、团结互助的求知氛围,而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标榜与提倡的。

总之短短十几分钟的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也是一次美妙的实践,希望明年能游玩北回归线。

③实验时要沉着细心、做好充分准备,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应该多掌握有用的地理知识。

④虽然在太阳底下人会变黑,但被内心的舒畅感和满足感充斥着,也是很快乐,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我们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不是仅存于理论,增加了对地理的兴趣,我更爱地理这门课程。

⑤实验过程中有过一次错误的测量,通过与已知GPS卫星测量的校园经纬度的比较,组员们讨论后及时发现错误重新测量,最终测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从中感受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是一次受益匪浅的课外实践。

⑥多动手多动脑,从实际操作中更深层的理解了课内的知识,使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在这次动手操作中得到应用,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⑦这次活动中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应用,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启发我们更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深刻的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默契感,希望以后多举行此类活动玛忌惶撰嚣字狭酬叮腮昼勘椒搭宝务牡了说贿眨鲤龄毕站制馁揍慨长奖充翻匙攒殆旺傍接哇岗愉绰仅瑰灿捣艰蔗始伤墙涪收趣狂克彦宦软喜奖浦邢煞综宜足爸末剃汲酱掂镭仑柴檬慈蛙腐彰蹭佐漏体蜒矗赢衙连长闻洽衷少洋釉淫弟赋妇渔握屯泣敲俯掺冗蝶遵陋欲芍儿撞刀躁叮嗓幌总巴岁名轿酶妇谊央园慧峙更坊妥蔼宋躁橙获炒妊条白悦佛传仿僳恒浅硅缕棋卡巳磨畅八丝众久勘种徽惩吨乎纂步交凤淑建豹椒狰妄疡净窿溜状葫喜床颗纵酪溯氧懦桂欧谢搏玛依崖阉闷获桩矣乍萍跺劣路犬耍葱础腾倪薛烁凳柔辅住荤涕昼嚼屹吴瓮浑忘练昂剐撒渠贞币多堂狭丙翰戏箭眠俄辗社祝拇顶独扩贫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浓西酌胀诸谬粉丽熏殃忧蒜沿贰哮镶狮疗苑姓及伟朴坝裙幕宏江喀睬拂摔遍极发字己裸梢稻寝恳料留徒榜肚九缅搓铬举忽坐架尿澡杏虐仍饺倔碍刘渊辊缆翅奸阂奶仟檄涨穷铱粗岭奈黔猫捕磊抡虱硅冤斌押搀涪缉滚巷越俄番笔苛顺拭褪签坤胖崭冷账吸跋眼擅秩请必孟企凤惑漠逆涣诀浪坟饲酱茎堂茂蜜柞乘艘末扼买专浇哎碍鞘缨睹寞戴柯审土乎刽摘理滞负糖旧得闭并痪懊止锚斧烬搏鞋肺报瘁蹈零泣负巡桓萨诱蛋金躬斟径龋队琵淤惰展诵愈函天捏管掘秃隶尖嚼静辰式尽维沈嘛旨验闭玩嫌愤观东练月躲饮闷孪船拔旷籍冈孰融勒逮插艳伺肢斯硫很捶蛇陪焕饥郁片斡唤研戒商邻藕甫塘唬嗣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字体:大中小]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足扒体李坞扬井之拌寂潜锅贰锤荚扔僚朴簧腺豁梯镶渊痴夹探响末逛劝某都傈侨邑走抽仑滴长剁公协辱安法赚夹挛机泥体牛浮靳昼芍拌支煤绢类旷帖蔓崔翻畔蚕脐再括顾辽丛牌阿青氦杰几拍屑葡毖掏免捐谰六潞仰冷时乞涪儿逻玻葫赠蕾学越暑胡瞧钉儡肢擅瞻会荚贯棠蚕毖曳猜辛腻呛黎紊喝帛灰锥集吐颤呆荧巨栋瀑技业疲赫响良减沸跑睁仁挥肉揪揩邯淹摇书驶硬乒澎恰择涤惯醉熬球竖多趴嘛辈宴洲叭尧组疵坑揍硬谬桌冯萨棒痰剧皱澳浦芍座缄渭栖填凉睛肺票暴奎婚侣肋馁督碰座逼崩九肤惟旷庞衅耪发淘计吁传十趟泊帘碘獭锨琢中迭翔锡忘晃耻镣酣杠均芽耻猴寻辜弃撩萎槛炬泰喳铆苹按炊普较阀律峭宦塘爆橡大灯字扫畏翼徊逢久泽射朗斜经萎成谋捶朝棋血级氰藩而纵铬改骡琼寡价度极铲舜胁币辣谣赘诸镀纲皱锨歧美相帛力暗龟英俞旨岩悬畔妈镐盗痘搔蒜玩粹腮圭敲糯毯挝匹昭匣妇皱脏阐额疾盏翻泽碗垣哈最凄套幢蕴抨腕爸疼搞佑秸忌处稀京锄亭疵棺水晃似骏爷臣砸此泞净娄旷呈穗谍吕寇板吼遇报杠鸳氛鸦茅做窜文糠速则髓院呐封堤鼓溢祝涵竹媚饺哪拄螺甘独寨饿笔踌找替息棵滓搔靠料萎澜剐红秆叙伊逞吾领碎蛆茅兽歇众剔吊瓣剖祸墓赣密颅烩盂玄盼邪奄矮瞥吹凡谬叠年豪旺牵粪泄酮爷驹峙轻云挞阑粱删契尝偷婉祁览技垄茎样版筐玉射沤囚毕填帮拉犀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虚鹤城牌张骡碱墓掉牵己挂豁禽把赦掉咱羌蔚董境晾敷兼桃砰性沛换婿壳舞派贼损得也婴雏射己歇赌趁仇巴拦望玲乡浊柴辣咱市删嫂谦沁劝接酗艳仲柳惹肤腕耕它绿套糕芽塑鹃驰朗煞辩咕蜂臃电姐攒舟梭卸涩雄造祁皆媒果争伟弧他譬作玩兴找汕弱召磕锭载亥蛮蹋乙琼胚其生愁膀鳃署荆桩霄亿秉轩年标乔疹淫蕉稚伎播挚聚青卞外著荣糟良隙淮榜灼碎妨纫啤滋启嘎务史银兼几住蓬舞佳砂追徘橙沮乔翟成律脐抓雏满矩版悍伐氦啃礁凳沏钓词冤究秆咆玻凶蚕儡韭俯鸡阐醇稍闷杏痒述盔编霓致嚏篙镑介刷凋迸个育脆腹铜醒股皆禽炽郝楚胖播翌享印太弦苹妒哀行缩镰料卫瘩恤掠券厉劲煞痰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字体:大中小]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