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的意义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作者:傅欣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出现女扮男装的现象。
本文以《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和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阐释了女扮男装显示出性别的表演性质,以及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女性潜在的男性气质,使两种性别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具有超越单一性别气质的优越性。
结语部分阐明女扮男装是一种增强喜剧性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关键词:女扮男装莎士比亚性别表演双性同体女性角色乔装改扮成男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十分常见。
第一个女扮男装的角色出现在《维洛纳二绅士》中,裘丽亚为了寻找恋人普洛丢斯,换上男装只身前往公爵府,却被没有认出她真实身份的恋人派去向新欢求爱。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通常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四部喜剧,其中后三部也出现了女扮男装的角色。
与裘丽亚在《维洛纳二绅士》中和雪尔薇亚并列女主角不同的是,这三部中乔装的女性角色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女主角,对剧情发展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鲍西娅与尼莉莎分别伪装成律师和书记,用智慧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罗瑟琳装扮成少年逃亡到亚登森林,主动地追求爱情;薇奥拉在海难中死里逃生,扮成侍童后被主人派去向心上人求婚,由此引发一场多角恋爱。
一.女扮男装现象中的性别表演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她对性别身份的研究中向固定的女性身份提出质疑,认为性别的内在能力、本质或身份的概念不过是一种反复的社会实践,并被制度化,成为传统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而她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分析了性别身份和欲望是一种富于表演的行为,而不是本质上不会变化的。
即所有性别都是“表演”,是一种模仿,而不是一种本质。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些女性角色是如何伪装成男性的呢?她们在特殊情况下,抛弃了社会对于女性身份的要求,对男性气质进行模仿。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威廉·莎士比亚所著的喜剧剧作,以男女混淆、感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元素之一。
女扮男装的情节成为整个剧情的关键点之一,通过这一情节,莎士比亚刻画了角色们的不同面貌和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剧中的女主角维奥拉由于船只失事,被迫佯装男子,并化名为凯撒里奥。
为了生存和寻找亲人,维奥拉不得不扮装成男子,并在丧失了女性身份的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毅勇敢。
她在剧中以男子的身份表现出了女性所固有的特质,比如敏感、细腻、善解人意等。
女扮男装情节还给剧中的其他人物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误解。
首先是奥利维亚,她爱上了女扮男装的凯撒里奥,对他展开热烈的追求。
由于凯撒里奥在公众面前的身份是男子,奥利维亚的心思很快就转向了男性角色,而不是女性的维奥拉。
这种跨性别的感情碰撞凸显了人们对于外表的关注和对于情感的片面理解。
在追求凯撒里奥的奥利维亚也引起了画家塞西里奥(实际上就是维奥拉的哥哥)的注意。
塞西里奥被奥利维亚的美丽和优雅所吸引,与她展开了互动。
在剧中,塞西里奥与奥利维亚的感情交流充满了诗意和柔和,但是他其实是爱上了维奥拉。
女扮男装的情节还给观众带来了一系列的喜剧效果。
维奥拉与奥利维亚的情感纠葛以及凯撒里奥与塞西里奥之间的误会与困惑,以及维奥拉与她的情感对象奥利维亚之间的三角关系,都给剧中增添了喜剧的元素。
通过女扮男装的情节,《第十二夜》探讨了性别和身份的问题。
维奥拉以自己的真名和真实性别为代表,同时也通过扮男装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奥利维亚的爱情选择与她对于身份的理解产生了冲突,从而使观众对于性别和身份的认识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思考。
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展现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为剧中增添了情感纠葛和喜剧效果。
通过这一情节,莎士比亚引导观众思考性别与身份的关系,在刻画爱情、友情和人性的表达了对于自我认同和真实性的思考。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喜剧作品,其中女扮男装的情节是该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一情节在戏剧中得到了精彩的演绎,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机智,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性别和身份的固有观念。
本文将从女扮男装情节这一角度,来探讨《第十二夜》中的人物性格、剧情发展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我们来看一下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的具体表现。
在剧中,女主角维奥拉因为一场船难而被迫与她的双胞胎兄弟分开,她化身为男装的“塞西利亚”来进入伊利里亚的公爵奥西诺的府上工作。
在这一身份转换的过程中,维奥拉展现出了她的机智和决心,她巧妙地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并且以此来获得了奥西诺的信任。
她也因此与奥西诺的心腹亚里亚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笑料,为整个剧情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而与此维奥拉的双胞胎兄弟塞巴斯蒂安在船难中得救,化名罗德里戈也来到了伊利里亚。
在这一点上,女扮男装的情节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罗德里戈化身为了塞巴斯蒂蒂安的形象,而这又引发了一整段剧情的错综复杂。
这也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惊喜,因为整个剧情的发展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转,同时也让观众对于人物角色的身份和性别产生了一些猜疑和思考。
在剧情的发展中,女扮男装的情节也逐渐揭示了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维奥拉本身就是一个勇敢、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子,她在男装下所表现出的果敢和细腻也让她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而奥西诺公爵也在与“塞西利亚”的相处中展现出了他的温柔和绅士风度。
与女扮男装的情节相对应的是一些其他角色的表现,比如奥利维亚对塞巴斯蒂蒂安的爱慕和痴迷,以及亚里亚对维奥拉的痴情和迷惑。
这些角色在相互交织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冲突和火花,也让整个剧情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也引发了一些性别和身份的思考。
在剧中,女扮男装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发一些性别混乱和笑料,更多的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善良和真实。
因为在男女角色的转换和身份的模糊中,人物们所展现出的是他们的勇敢和真实,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伪装。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作品,通过女扮男装情节展示了爱情的复
杂和人性的多样性。
以下将从女扮男装情节角度探讨该剧。
女扮男装是《第十二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女主角维奥拉为了逃避海难的
追踪,披上男装,并且冒充自己兄长塞巴斯蒂安。
这种女扮男装的行为引发了许多有趣的
情节和误会。
女扮男装为情节提供了许多喜剧效果。
维奥拉冒充塞巴斯蒂安的形象引起了其他角色
的困惑和误解,尤其是她爱上了公爵奥利维亚,而奥利维亚却爱上了她扮演的塞巴斯蒂安。
这种笑料使得剧中出现了许多幽默和滑稽的情节。
女扮男装情节也展示了角色之间的真实感情。
当角色们误认为维奥拉是塞巴斯蒂安时,他们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
奥利维亚对维奥拉的爱慕之情如火如荼,而对真正的塞巴斯蒂
安则毫不动心。
这表明了爱情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与外貌或性别无关。
而女扮男装情节也传递了一种女性独立和坚强的信息。
维奥拉在男装中展现出了智慧
和勇气,成功地应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她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还能够为其他角色解决问题。
这种形象使得维奥拉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典范。
女扮男装情节是《第十二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并通过喜剧效果、真实感情和女性
独立的形象,使这部戏剧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女扮男装情节不仅展示了爱情的复杂和人性
的多样性,还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戏剧,由于其讽刺和幽默的情节,以及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对白而著称。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维奥拉的女仆,在一次海难中失去了家人,只身一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岛屿。
由于一系列的事件,她决定女扮男装,变成一个叫塞斯里奥的年轻男子,最终卷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爱情纠葛和混乱的情节。
女扮男装是《第十二夜》的核心情节之一,它为整个故事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转折和笑料。
以下是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的分析:1. 性别角色的混淆女扮男装情节带来了性别角色的混淆,这在戏剧中创造了许多笑料。
通过女扮男装,维奥拉混淆了她的性别,并在剧中扮演男性角色。
这导致了许多笑料,例如她不习惯男性的行为和举止,尤其是在与其他男性角色进行对话时,她的言行举止常常暴露了她的女性身份。
这种混淆不仅在戏剧中创造了趣味,也引发了剧中其他角色的疑惑和困惑。
2. 爱情的迷失女扮男装情节也导致了爱情的迷失和混乱。
在剧中,维奥拉女扮男装后,她爱上了她的主人奥利维亚。
奥利维亚却爱上了维奥拉女扮的男装塞斯里奥。
这种三角恋情产生了爱情的迷失和混乱,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悬念,也增添了观众的期待和笑料。
3. 对性别角色的思考通过女扮男装情节,《第十二夜》也引发了对性别角色的思考。
在剧中,维奥拉女扮男装后,她展现出了男性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一面,这也表现了对性别角色的一种挑战和颠覆。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思考,使得剧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和丰富,也引发了观众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讨论。
女扮男装情节是《第十二夜》中的一个核心情节,它为整个故事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转折和笑料。
通过女扮男装,故事创造了性别角色的混淆、爱情的迷失和对性别角色的思考,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趣、生动和富有智慧。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假扮”现象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假扮”现象■ 陆莉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喜剧中,人物身份“假扮”的情形十分常见。
例如,比较有名的女主人公鲍西亚或罗瑟琳的“女扮男装”;亚登森林里青年贵族类似“假面剧”的“化装表演”、昆斯剧团的“现场排练”、温莎公园的精灵舞会;又或通过梦境、幻觉来引起的假象,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谓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莎翁为何钟情于这类戏剧表现手法?“以假乱真”又带来怎样的舞台效果?本文试图以《皆大欢喜》《爱的徒劳》《驯悍记》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莎剧中由“假扮”所带来的戏剧效果、观演体验以及剧作家创作背后的时代情感。
一、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在莎剧中屡见不鲜。
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是裘丽亚,之后有鲍西亚和尼莉莎两姐妹,又有罗瑟琳和西莉娅两主仆等[1]。
从剧情来看,年轻美貌的女子换装的原因基本一致,即在外出时为避免“男子的调戏”。
尽管各自其后的目的不同,但“假扮”带来安全感,帮助她们更好地开展任务,从而推进剧情的向前发展。
露瑟塔 可是您在路上怎样打扮呢?裘丽亚 为了避免轻狂男子的调戏,我要扮成男装。
好露瑟塔,给我找一套合身的衣服来,使我穿扮起来就像个良家少年一样。
(《维洛那二绅士》第二幕第七场)[2]罗瑟琳 唉,像我们这样的姑娘家,走那么远的路,该是多么危险!美貌比金银更容易引起盗心呢!罗瑟琳 我的身材特别高,我就索性穿得像个男人一样岂不更好?(《皆大欢喜》第一幕第三场)[3]鲍西亚 他们将会看见我们,尼莉莎,可是我们要打扮得叫他们认不出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会沙着喉咙讲话,就像一个正在发育的男孩子一样;我会把两个姗姗细步变成一个男人家的阔步,我会学着那些爱吹牛的哥们儿的样子……(《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五场)[4]首先,“假扮”作为一种戏剧技巧而存在,有它实际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乔装来置换性别,制造误会和巧合,在有效推进剧情的同时形成双重或多重的喜剧结构,令叙事曲折、盘根错节而意蕴丰富。
试论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试论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我们在阅读欣赏中外戏剧文学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中外戏剧文学中借助人物尤其女性的乔装打扮以引起“误会”、“巧合”的剧作俯拾皆是。
“女扮男装”的题材不但受到戏剧家的青睐,而且似乎成为一种传统: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几百年间不知被多少戏曲剧种搬上舞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花木兰改木棣,替父从军,在男性的世界里,冲锋陷阵,搬演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千古绝唱;还有《女驸马》、《春桃记》、《再生缘》、《三进士》等等。
外国戏剧家对此题材也同样乐此不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一些剧作家就已经在女性人物的乔装打扮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像“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三部曲、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等。
欧洲戏剧发展到文艺复兴阶段,“女扮男装”到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手里更是被发扬光大,运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
比如《终成眷属》里的海丽娜,《皆大欢喜》里的罗瑟琳,《威尼斯商人》里的鲍西娅,《第十二夜》里的薇奥拉等等。
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综其原因,并非纯然属于戏剧艺术家们主观杜撰的神来之笔,也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得,更不是追求噱头的“招徕”之术,而是源于现实,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思考和真实的反映。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曾列举出大量见诸史传的“女扮男装”的真人真事:“晋熙王永日谋叛,事泄奔魏,携妻吴氏作丈夫服,亦骑马自随”(《宋史》),“杨大眼妻潘氏,当游历之际亦戎装,与大眼并驰。
及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大眼指谓诸将曰:‘此潘将军也’。
”(《北史》)……红颜亦改戎装之事,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据传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有一芳名叫德伯勒·桑浦森的妇女,乔装打扮,化名参军。
一次战斗中头部和腿部都受了伤,包扎好头部后,夹带从医院偷出来的手术器械,自己为自己做了手术,取出腿部的一粒子弹,还有一粒未能取出就又勇敢地重返了前线。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
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
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
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
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
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
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当时的英国社会急剧变动,圈地运动猛烈开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实现登上政治舞台的远大目标,他们反对军权神授、反对神性,极力宣扬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
然而,由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导致人性没有得到真正维护,尤其是女性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幸运的是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人物没有遵循父权社会男性作家的天使、悍妇传统的模式,相反,他赞颂女性的才华和智慧,并肯定其自身的价值。
尤其是他戏剧中女扮男装的女性们,聪明、机智、幽默、勇敢、果断,充满活力,而在同剧中与女性相比,男性形象则显得呆板、暗淡无光,没有生命力。
这些女性无论是鲍西娅、朱利娅还是薇奥拉都处于中心地位,换言之,她们是戏中的主角,而男性则处于边缘地位,是相当被动的配角。
这样的人物塑造否定传统的两性既定关系,使女性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他者”跃居为“主体”,否定了传统的妇女观念,解构了男性中心及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
从莎士比亚在对这些女扮男装的女性人物塑造上看,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附属的、可被征服的、屈辱的地位的理念已经大大改善,加之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因此他笔下这些包含女扮男装情节的作品当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大胆而深刻,她们无一不强烈地散发着自我意识觉醒的气息。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主动意识在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人作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饱受压制,女性一直担任着人类的孕育工作,相夫教子,这项工作,漫长而需要极大的容忍与耐心,这些特性逐渐主导了女人们的性格,并代代相传。
这是否会使其变得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而削弱其在社会角色上的其他性能呢?如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不。
这些戏剧中的女性一旦穿上男装,就体现出惊人的智慧与果断,并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主动意识。
(1)对残酷现实的反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她们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付诸实践,以此来反抗残酷的现实社会和封建礼教。
她们女扮男装的直接目的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变身男性傲立于法庭上以拯救自己的朋友,如鲍西娅;第二类,浑水摸鱼意图与自己的爱人私奔,如杰西卡;第三类,旅途中为了守住贞洁,女扮男装防止歹徒的侵犯,如罗瑟琳。
第四类,以男性身份与自己的心上人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如朱利娅和薇奥拉。
可见这些女人们脱下裙子穿上紧身裤,并不是为了满足她们的好奇心和一时的刺激,而是由于当时的情势逼人,她们急中生智才想到要女扮男装应对各种困难。
这本身就是对女性柔弱本性的一种极大挑战,说明她们已经逐渐抛弃一种逆来顺受,打落牙往肚子里咽的态度,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直面人生,主动为自己的爱情生活铲平道路。
这些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她们身着男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说到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奋不顾身,《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和《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两人是当之无愧的典型,对比她们的困难处境,竟有些许相似,都是自己的恋人心不在己。
对比下来朱利娅要更委屈一些,已经与她私定终身的普洛丢斯在远离她的情况下迅速移情别恋,并且为了讨好新对象用尽各种无耻手段,还宣称朱利娅已经死亡,但是朱利娅不计前嫌,忍辱负重,直到最后终于用真诚和爱感化了普洛丢斯。
另一剧,薇奥拉则扮做男装伴随在自己所爱的人身边,随时听候差遣,无怨无悔。
当然,她们用自己的机智和善良最后都争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威尼斯商人》中除了鲍西娅还有一位坚强的女人,由于女主角鲍西娅在剧中有着过于耀眼的光芒,这位女性的英勇行为往往被粗心的人们所忽略。
她就是夏洛克之女——杰西卡,她并没有继承父亲的阴险毒辣,而是天生纯洁善良,勇于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女扮男装与男友私奔,终于摆脱了梦魇一般的残酷家庭。
她们本来就有着强烈的表达自己思想意志的愿望,但是作为女性,穿上男装后,她们终于可以暂时摆脱性别束缚,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决心。
罗瑟琳换上男装后,立刻获得了身心的解放,焕然一新,罗瑟琳的姐妹西莉娅对罗瑟琳说:“现在我们是满心的欢畅,去找寻自由,不是流亡。
” [2]流亡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在她们的意识里,她们是以此为契机去主动追寻自由,虽然有自我安慰的成分,但这充分体现了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抗。
(2)主动追爱这些女性在爱情里表现得很主动,她们开始女扮男装来主动接近自己的恋人,这对当时严格的封建礼俗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虽然西方不像中国有着一套严格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则,但在当时的西方,男女之间的交往仍然存在诸多的禁忌和限制,自由恋爱和自由择偶当然不可能,传统的婚姻模式往往将一对互不了解的男女栓在一起,厮守一生。
对青年男女正常交往的阻碍,对他们婚姻的强行捆绑都在客观上维护了封建礼法,但这种不合乎情理的制度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青年人内心对异性的思慕,对爱情的向往。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以后,便有了许多和异性交往的机会,如朱利娅和薇奥拉。
《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娅的爱人普洛丢斯即将赴远方工作,朱利娅抵挡不住相思之苦,女扮男装暗中跟随普洛丢斯,却发现爱人已经移情别恋,痛苦的朱利娅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后来普洛丢斯向别人求爱受挫,朱利娅不计前嫌,以真诚和宽容重新面对普洛丢斯,两人终成眷属。
《第十二夜》中,薇奥拉为了接近自己的意中人——公爵,女扮男装来服侍他,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替他向其他女人示爱,到真相大白的时候,公爵终于被薇奥拉的机智勇敢所折服,两人终成眷属。
另外,尽管一些女性采取女扮男装的策略仅仅出于逃难避乱,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即增加了男女交往的可能性。
如《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她用男装伪装自己以免遭到强盗袭击,中途却以一个男人的身份与自己的恋人奥兰多成为了朋友,并且她为了考验奥兰多对自己的真心,屡次试探奥兰多的感情虚实,妙趣横生,令人读了忍俊不禁,例如罗瑟琳在树林里声称可以治好奥兰多的相思病,“我可以把你治好,假如你把我叫作罗瑟琳,每天到我的草屋里来向我求爱” [3],而此时她在奥兰多眼里只是同性好友,这时罗瑟琳明显已经开始大胆索爱——在她穿上男装之后。
这表明她们不再是传统男性眼中随遇而安、将自身幸福系于宿命、毫无自我的封建妇女。
她们的自主意识已经萌发并壮大,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她们开始试图摆脱自身所处的被压制地位,开始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包括自己选择生活方式,也包括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计划和打算。
这些事例均体现了这些有男扮女装行为的女性主动追求幸福的主体自觉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二)自信与自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她们从身心焕发出一种自信与自强。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她们以自己娇柔之躯,自立自强,不依靠别人和社会力量的帮助,就敢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她们的这种魄力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大凡是生活在优越家庭中的公主、小姐们,她们年轻、美貌、高贵、贤淑,是男人们心目中完美的女人和追求的目标。
她们的美貌和贤德都是从剧中人物(尤其是男性人物)的内心表白和对话中突现出来的。
《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在赞美鲍西娅时这样说道:“在贝尔蒙特有一位富家的嗣女,长得非常美貌,尤其值得称道的,她有非常卓越的德性……这广大的世界也没有漠视她的好处,四方的风从每一处海岸上带来了声名藉藉的求婚者;她的光亮的长发就像是传说中的金羊毛,把她所住的贝尔蒙特变做了神话中的王国,引诱着无数的伊阿宋前来向她追求。
” [4]这些溢美之词用中国话说也就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而拥有这样出众才华的女性当然不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们蠢蠢欲动,有一股强烈要施展自己才干的渴望,于是她们褪裙装,着长裤,开始了她们在男性世界的探险之旅。
在施展才干这方面,几位女性旗鼓相当,朱利娅、罗瑟琳、薇奥拉成功的施展“男性魅力”,压倒了一大片男性,甚至让自己成为了其他性取向正常的女性的追求对象,如《皆大欢喜》中牧女菲苾就爱上了女扮男装的罗瑟琳:“过去的诗人,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话果然是真:‘谁个情人不是一见就钟情?’”[5],还有《第十二夜》中的富有伯爵小姐奥丽维娅也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你的语调,你的脸,你的肢体、动作、精神,各方面都可以证明你的高贵……我觉得好象这个少年的美处在悄悄地蹑步入我的眼中。
”[6]她还派人给薇奥拉送去了戒指,以示真心。
当然,表现最好的非鲍西娅莫属,她在法庭上的沉稳和机智令所有的男士刮目相看。
首先在婚姻问题上,尽管她被父亲的遗命剥夺了自由意志,不得不用选彩匣的方式决定终身伴侣,即谁能够在金、银、铅三匣之中选中了鲍西娅父亲预定的一只,才可以跟鲍西娅匹配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