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古代文言文,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使用古文词汇,进行基本的古文造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鉴赏和批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文课文、古文词汇表、古文翻译本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用精心准备的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文基本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打下古文基础。

步骤三:阅读古文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古文课文,并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学生边听边读,边跟读古文课文,加深对古文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词汇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古文词汇表,让学生逐个背诵和使用这些古文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词汇竞赛,以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步骤五:古文批评与鉴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批评眼光看待古文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古文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古文课文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2.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一篇古文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和词汇进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对古文的理解等方面。

2. 教师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第8篇《小石潭记》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第8篇《小石潭记》课件

第17篇 小石潭记
2.一词多义
(1)从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 者 动词,跟随
介词,自,由
(2)清
水尤清. 冽 以其境过清.
清澈 凄清
(3)可
潭中鱼可. 百许头 大约 不可. 久居 可以,能够
第17篇 小石潭记
(4)游 皆若空游. 无所依 游动 同游. 者 游玩
(5)乐
心乐. 之 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
居,乃记之而去。
第17篇 小石潭记
4.重点实词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尤: 格外 (3)卷.石底以出 (4)为坻. (5)为屿. (6)为嵁. (7)青树翠.蔓.
篁竹: 竹林
冽: 凉 卷: 翻卷 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藤蔓
第17篇 小石潭记
(8)潭中鱼可百许.头
(6)差 参差. 披拂 犬牙差. 互
长短不一 交错
第17篇 小石潭记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本义:方位名词,西边,与“东”相对 句中意思: 向西
第17篇 小石潭记
②下.见小潭 本义:方位名词,与“上”相对 句中意思: 向下
③斗.折蛇.行 斗 本义:北斗星 句中意思: 像北斗星一样 蛇 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句中意思: 像蛇一样

浅谈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训练-最新文档

浅谈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训练-最新文档

浅谈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华古诗文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绵长。

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渗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教育过程中古诗文的阅读、诵读、背诵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有以下认识:一、古诗文阅读训练在小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阅读训练也必然是多种模式。

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目标的。

实践中结合古诗词内容的特点,我探索并尝试了三种阅读训练模式:1.对于一些内容较浅易,学生易体会和明白的古诗词,可以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小学生独立习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之初,先带领学生朗读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孩子幼儿时期读过的小诗,例如:《望庐山瀑布》,《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并不很难,以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

例如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整理、清除文字障碍;接着分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再次全班讨论,共同辨析不理解的词义,依靠学生帮助学生;最后达到全体学生掌握古诗的目标。

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能够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2.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例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采用“三读”的阅读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经典名篇。

2. 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教学难点:1. 对古代汉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会通过阅读古文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本《古文阅读选粹》2. 《唐诗三百首》部分名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唐代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经典名篇,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三、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名篇,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四、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诗歌,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背诵并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阅读名篇,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热爱古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读古诗文,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久远和文学的美妙,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本篇文章就来探讨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熟悉唐宋诗词的特点和魅力,能够默读、朗读、理解、分析、赏析唐宋诗词。

2.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古诗可分为五言、七言和律诗,古文则可分为散文和骈文。

2.唐诗唐诗是指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创作的诗歌。

唐诗的特点是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最著名的唐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3.宋词宋词是指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

宋词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构思精巧。

宋代的词人很多,如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使学生对古诗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默读朗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诗文文本的默读和朗读。

默读不仅可以增强对句子结构和词汇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朗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调不准确、音律不协调等问题,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赏析分析在学习每首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词汇、表现手法、意境构建等方面对古诗文进行赏析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建议1.注重学科交叉古诗文既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历史学科、美术学科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学习古诗文。

2.增强实践性教学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实践性教学。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4课时)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4课时)
1、理解记忆 记住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文的每一句含意。在 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2、形象背诵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展开想象,让一首诗所反应的 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必背古诗文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划动,移动;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 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 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 的马克思列宁主 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导人。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 的事情。武陵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 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 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仅剩的十三跟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 栗。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理解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在中国古代灿烂 的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理解诗词大意,了解作者 及其背景,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 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
古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文是我们小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 学会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点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传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2.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江雪》•课文内容:描写江南雪景,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境,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文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抽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静夜思》•课文内容:表现作者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3.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把握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4.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逐首解读《江雪》,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抒情情感。

3.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2.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操练朗读及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第三课时1.分析《登鹳雀楼》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文化典故和艺术构思。

3.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扩展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诗文中的意境,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

3.能够体会到古诗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词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2.古诗文意境的理解: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3.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生僻词语和古诗文的意境,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解释。

2.朗读法: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背诵法:通过反复的背诵,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

2.字典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生僻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3.操练(10分钟)对于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5.拓展(5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阅读小练习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11分)偶成①袁宏道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

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中“独”是特立独行的意思,“随”是随意任性的意思。

B.“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借用陶渊明和庄子两个典故,旨在表现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愿望。

C.“百年倏忽如弹指”运用比喻手法,把百年比喻成弹指瞬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飞逝,慨叹人生短暂。

D.“昨日庭花烂熳开”写昨日花儿在庭院中烂漫开放,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E.全诗主要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写这两个人物就是在写自己,都是一路人,品性一致。

4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

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6分)三.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5.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张琇者,蒲州解人也。

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

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

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

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

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

斩之,籍没其家。

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

寻各逃归,累年隐匿。

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

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

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

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

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

”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

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

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

”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

律有正条,俱各至死。

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

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

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

”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

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

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

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7.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

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

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

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

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

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0.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O分)(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参考答案1.B E【解析】B项,“悲凉氛围”错,这里引述“巫山云雨”的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峡的神秘色彩。

E项,“雄浑”分析错误,应该是“清丽”。

2.①“落”,动词,落下的意思。

一个“落”字就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出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未见泉水,先闻其声。

②“同”,动词,相同的意思。

寒冷、温暖时节树色都相同。

一个“同”字就把巫峡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写足了,青山葱郁,富有生机。

③“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声不息,色色不减,声色并茂。

(每点2分)3. BE B.主旨错误,应该是“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E.“塑造了彭泽、漆园两个人物形象”有误,根据注释①可知,此诗是对李贽表达钦敬的,所以应该是塑造李贽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品行和思想。

4.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

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

(2分) 观点1: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

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

(3分)观点2: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

(1分)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3分)解析:尾句写景,很明显“以景结情”。

回答第二问,首先亮明观点,是赞同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如果赞同第一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要像花一样绚烂绽放,活出人生价值,做出应有贡献。

如果赞同第二种观点,则侧重在短暂的人生中要自由、独立、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5.AB.B 2分A 3分 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6.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任答3点,每点2分)7.C(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

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

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

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8.D (“多以散文写成”错误。

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9.C(因果关系不成立。

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0.(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句意通顺2分,“纠”“敕”“按”各1分。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句意通顺2分,“庶”“喧词”“矜”各1分。

)【参考译文】张琇,是蒲州觯县人。

父亲张审素,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

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

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

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